我们的寺院旁边有个道观,桃园观,出家前我去那里转悠过。觉得道家的气质非常好。
有时候在寺院里也听一些师兄弟们说起道家的修行方式,很好奇,他们中有的了解的还很深,常常告诉我一些基本常识,读《道德经》以及儒家的经典,发现至少在一个阶段上,各家都是相通的,都在讲述一个道理,但终极目标有差异。
那天早上,寺里派出了六名僧人,一名居士,旁边的桃园观的张道长搭我们的车,去北京市海淀区基督教堂,参访那里的宗教活动。
张道长穿着很传统的道士装束,别着发髻,很有气质,也不多话。按戒律,比丘出行,三人以上就要排队,一下车,前面五个比丘就整齐地排成队,我是沙弥,也整齐地跟在后面,张道长走在我们身边。
这年头,这个样子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有点意思,好在,北京真的是国际城市,既没有人围观,也没有人侧目,偶尔有好奇的,多看几眼。
海淀基督教堂位于北京中关村,很多知识分子在这里举行婚礼,这个教堂对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她的周围全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高校。
中关村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一直以来,我所接受的教育和信息,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崇尚西方,彻底的;一种是蔑视西方,彻底的,社会上叫愤青,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想法,但这些想法是受所接受的信息左右的。也是忽左忽右。
出家以后,竟然有机会和道士一起去基督教堂参加活动,教堂里的牧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时才发现,一同参加参访、交流活动的除了政府官员还有阿訇。
之前,我曾随侍前面的法师参访过天主教神哲学院。
加上以前对西方宗教的了解,逐渐有了一些线索和眉目,眼下,我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还是应该很谦虚地学习西方宗教中的很多入世的方式和手段,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形成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谁也没有规定佛教一定是什么样子,或者不应该是什么样子,只要能利益到众生的样子就应该是那个样子,而且,一个宗教很难跟社会发展和现状决裂开。
没有民众、信众的宗教,我想应该就生存不下去的。
1933年,西方人在中国北京的海淀区建了一座基督教堂,那旁边有著名的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伴随着风风雨雨的中国历史发展到现在这个时代,基督教给予中国北京一座非常现代化的教堂,2003年开始建设,历时四年。
即使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座教堂,当时的设计格局和目的丝毫也不过时,四千平米的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只有一千五百平米。主要都用在了一个大厅里。这个大厅具备传教、布道的功能,具备演出的功能,具备交流思想的功能,具备独自静坐冥思的功能,具备忏悔和反思的功能。
大厅内和很多传统教堂一样,设计有室内巧妙采光的功能,就在牧师布道的讲台上方,高高地开了一个大天窗,阳光从天窗下下来,照射在牧师和他手中的《圣经》之上。
一个硕大的电视屏幕挂在最醒目的十字架边,旁边有剧场式的音响,立刻让人想象到在这种环境下,再加上庄严、传统、肃穆的宗教仪式,人的心灵可以瞬间被现代的音画魅力所征服、感动。
制冷效果很好的大型工程空调让硕大的空间非常凉爽。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姓边的女牧师,她有山西口音,说话极有亲和力,语言反应速度极快,思维极其敏捷。
经她的介绍,我们得知,基督教在中国发展极其迅猛,特别值得了解的是,基督教有着一套非常完备的方法,管理和组织信众,从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身心的改变,利益这个国家和社会,也利益教派本身。
基督教海淀教堂至少有十位牧师每天用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和完善如何组织信众,教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则聘请专门的工作人员打理。
每周末有六千余人参加宗教活动,布道时,有用中文的也有用英文。
牧师的语言很精准,着实让我学了一手,当有人问她,基督教的信众在参加了宗教活动之后,他的道德素质和人品是不是有了提高?
这个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背后有很多麻烦的事情,如果回答说提高了,那就不好解释基督教信众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素质不高的信众的言行,如果回答说,没有提高,那就等于否定了基督教的功能。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尝试比较信众水平和能力的问题。牧师的回答很了不起,她说,当然有提高,但是这个提高是跟他自己过去的水平来比较的,而不是跟别人去比较。
牧师告诉我们,基督教一直在教育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要谦恭和忍耐,尝试做各种努力让他们在宗教生活中以及义务奉献中发挥和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基督教的教义让信众获得现实生活中的利益,通过和牧师的交谈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排解痛苦,在宗教活动中疗治在社会上饱受创伤的心灵。
同去的比丘提了一些问题,牧师一一解答,阿訇也提了一些问题,都是围绕着信众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弘法方式的。
从宗教的角度去了解西方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是一条捷径,我个人认为,在对西方的认识上,缺少宗教的角度就很不完善,尤其是对美国的认识,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民族不可能在没有宗教意识的支持下去参与人类活动。
她的所有法制、对世界的态度、价值观,毫无疑问地都发源于她所信仰的主流宗教,当然,信仰在落实在现实上的时候肯定会有矛盾,被人指责为虚伪,但是,源头毕竟是源头,是根,如果只是在枝叶上去寻找问题与交流、沟通的方式,而去忽略根本,就不究竟,就是本末倒置。
一年来,不知不觉地竟然走访了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北京市几乎所有恢复了宗教活动的寺院,对宗教在人类活动中的价值和意义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认识。
但,这些对个人的修行有什么用处呢?
我的思考是,这些经历使得自己更换了原先的思维高度和角度,可能对弱化自己的烦恼有好处,因为,当我们的思考放到人类的高度时,个人的痛苦就会被弱化,当我们的思维放到个人的情感、烦恼上的时候,这些烦恼就会扩大,令自己难以摆脱。
简单说,你看重了人类的疾苦,就会看轻自己的痛苦;如果你漠视乃至不知道整个人类的疾苦时,你就只知道自己是痛苦的,而令这种痛苦越来越大。
比如,今年夏天非常热,僧众会在最热的时候出坡搞建设,过去这个时候都是在空调下活着的,这时候的苦受就需要心理上的调适,倘使能够意识到,在中国,至少有三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谋生的农民工,他们肯定没有空调,他们大多在做着比我们苦得多且危险得多的工作,而且因为没有信仰,在艰苦的劳作下还要被金钱、对未来的担忧、家庭、教育等问题苦苦地纠缠。
乃至那些在空调下饱受烦恼、情感、子女教育、精神空虚的痛苦的折磨的亲人们。
乃至这个世界还有如此多的人群饱受饥荒、战争、自然灾害、信仰危机、家庭危机、经济危机、环境危机等等的苦难。自己的那点苦受,简直就不值一提。
至少,目前,我是这么理解的。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