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温公』就是司马光,这个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我们来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他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人物,所以我们特别把他介绍出来。司马光他字君实,号迂叟,山西运城人,他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宋仁宗时候的进士。在宋神宗的时候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他曾经在皇帝面前跟王安石辩论,他就是跟宋神宗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因为宋神宗还是支持王安石变法,后来他就离开朝廷,离开朝廷以后这十五年之间,他并没有心灰意冷,他投入编纂《资治通鉴》。
所以我们前面有讨论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意思,祸福是相倚的。你看起来他是失宠,好像是得不到皇帝的支持,但相对的成就了他历史的巨着,《资治通鉴》。我们讲说,立功、立德、立言,这个司马光确实做到这三点,他的德行非常好,他也有功绩,对当时的民众也非常地好,立功、立德。他立言,立言就是《资治通鉴》,这本史书非常了不起。他编《资治通鉴》非常用功刻苦、勤奋努力。他自己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也就是日以继夜的在做。后来新党被罢黜以后,他又恢复宰相,但是做了八个月以后,他就病死了。他可以讲说为了《资治通鉴》,舍报往生,他后来被追封为温国公,他着有《司马文正公集》。
他一生非常精彩,我给他综合,他总共有八大特别事迹。第一,他编纂《资治通鉴》,他为什么要编《资治通鉴》呢?就是要做为统治者的借鉴。我们老和尚在推荐《群书治要》,当然《群书治要》是摆第一,它的高度跟它的重要性是超过《资治通鉴》的。但是如果你研究历史的人,不研究《资治通鉴》,那就不懂得历史。所以这本《资治通鉴》对中国的历史影响非常地大。他跟宋英宗报告,他从战国时代开始写,写到秦国的《通鉴》八卷,他呈给宋英宗。宋英宗支持他继续修,并提供费用以及增加人员,宋神宗还帮他题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并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且宋神宗为他写序文。
《资治通鉴》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一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总共记载了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你看,人的寿命只有百岁,但是司马光了不起,写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这是超越他的生命。历经了十九年的编辑完成,非常不容易啊。可以讲说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的精力。所以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成疾往生了。他写这个《资治通鉴》,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从发凡到定稿。清代的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这是《资治通鉴》,司马光的贡献。
第二个,他不得诳语,也就是司马光本身非常诚实,他不诳语,他受他父亲教育的影响。所以以前的家学、家道、家业、家风,你看他这一生的诚信,受他父亲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这也可以讲说典型的扎根教育,《弟子规》教育。他大概在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他要把那个胡桃去掉皮,他不会做,他就叫他姐姐帮他,但是还是去不掉。他姐姐就先离开,离开以后,有一个婢女过来,用热汤替他顺利把胡桃去掉皮。等他姐姐回来以后问他说,这个谁帮你做的?他就骗他姐姐说,我自己做的。他父亲便当场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这六个字影响到他的一生,司马光从此不敢再说谎。年长以后,便把这件事情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
你想想看,以前的父亲是这样教小孩的。现在呢?儿子说谎,搞不好爸爸还帮他圆谎,对不对?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写在纸上的这张纸,宋邵雍的儿子邵伯温曾经看过这张纸。清朝的一位也是非常有名的人,叫陈宏谋,他说,司马光的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所以后人对司马光盖棺论定之语是一个字,诚。这个诚老法师有讲,至诚心,这个诚之一字,其实它是相应菩提心的。
第三点,大家都耳熟能详,司马光破缸救友。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面有一口大水缸,里面都装满了水。有一个小孩爬到缸的旁边去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面去,缸大水深,眼看那个小孩子快灭顶了。别的小孩子一见出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看到以后急中生智,从地上捡了一个大石头,就使劲的向水缸砸去,砰一声,水缸破了,缸里面的水流出来,被淹水的小朋友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到事情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的样子,这件事情使司马光出了名。听说当时东京跟洛阳,有人把这件事情画成图画,被人广泛流传。这个是第三个司马光破缸救友。
第四个,诚信卖马。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匹马牠的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夏天的时候会有肺病,司马光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这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管家就笑着说了,哪有人像你这么笨呢?我们卖马怎么可以把人家看不出来的毛病说出来呢?司马光不认同管家的看法,对他说,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很大。这个让我们很佩服啊。第四个,他诚信卖马。
第五个,他低调淡泊。他虽然官当这么大,但是他很低调,他性情淡泊不喜欢奢华。他在写给他的儿子《训俭示康》这个文章中里面提到,他说他小时后,他长辈给他买华丽的衣服穿,他总是很害羞脸红把它脱下来。后来在宝元年间他中举时,得到宋仁宗皇帝接见,当时酒席宴上每个人头上都要插鲜花,而且肆无忌惮的嬉戏取乐,唯独司马光正襟危坐,也不愿意戴花。
后来旁边的人跟他讲说,这是皇帝赐的你不得不插,他才勉为其难的,才把这个花戴上去。司马光家里有一个老仆,一直都称司马光叫君实秀才,因为司马光字君实嘛,他就称他叫君实秀才。有一次苏轼,苏轼是谁呢?就是苏东坡,他的父亲叫苏洵,他的弟弟叫苏辙,他们在宋朝称为三苏,非常有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本身是当官,文章很好但是官场不如意。司马光比他如意,但司马光他有受宠若惊的这种修持。他的老仆都称他叫君实秀才。有一次苏东坡来访,到司马光的家去参访,听到仆人称呼不禁好笑,就开玩笑说了,你家主人不是秀才了,已经是宰相了,大家都称他叫君实相公。你看他宰相还这么性情淡泊,不奢华。老仆大吃一惊,以后见到司马光就毕恭毕敬的,尊称叫君实相公,而且很高兴说,幸亏苏大学士教导我。结果司马光听了以后跌了一跤,摔在地上讲一句话,我家这个老仆,活活被子瞻教坏了。子瞻就是苏东坡的字,苏东坡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我们一般都称苏东坡,他又叫苏子瞻,苏轼,他四川人。
第六个,司马光的第六个特点就是坚不纳妾。北宋那个时候的士大夫,生活都很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司马光跟王安石还有岳飞一样,罕见不纳妾的,也不储妓。他婚后三十余年,他的妻子张夫人一直没有生育,司马光并不放在心上,也没有想过说要纳妾生子。张夫人急得半死,有一次她就暗地里背着司马光去买了一个美女,悄悄地把她安置在卧室里面,然后自己再借故外出办事。司马光见了以后不加理睬,他就到书房去看书了。这个美女就跟到书房,一番搔首弄姿以后,就取了一本书随手翻了一翻,娇滴滴地问说,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啊?司马光离她一丈,你看离她一丈喔,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书,是官职不是书。这美女觉得很无趣,她就大失所望离开了。这个就是什么?见色不淫,他就有这个修持的功夫啊,所以他坚持不纳妾。
第七,典地葬妻。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的时候,他居住的地方非常简陋,于是另外再辟一个地下室,读书其间,在里面读书。当时的大臣王拱辰也住在洛阳,他的宅第就是他的住家,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叫朝天阁。所以当时洛阳人就戏称了,「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的妻子去世以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钱来给妻子办丧事,这你相信吗?当一个宰相没有钱帮妻子办丧事,但是这是事实,历史的事实。他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埋葬,尽了丈夫的责任。
司马光当官近四十年,而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地葬妻。他说这个让我们觉得,现代的人读到这一段历史,让我们深思,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讲得比较通俗一点说,当知府当三年,可能是非常地清高,但久了以后就累积了十万雪花银了。在封建社会,大多数人都是寒窗苦读,能够跻身仕途,跻身官场,无不是为了显耀门庭,荣华富贵,泽被后世,荫及子孙。所以在这些人面前,司马光的清廉更显可贵。宋仁宗曾经他下圣旨,赐司马光金钱一百余万,珍宝丝绸无数。但司马光不为所动,这了不起。
司马光年老体弱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刘贤良拟用五十万钱买一个婢女供他使唤。司马光很委婉的跟他讲,他说,我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我连吃都不太敢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他说,我的一生吃饭都不太吃肉,穿的都是麻葛粗布,你竟然用五十万去买一个婢女给我用?这非常难得啊,所以这个表示他怎么样?跟我们佛门的迦叶尊者一样,以苦为师,这就是以苦为师的典范。而且他几乎是守着戒律,也是遵守因果。
最后第八个是死后哀荣。司马温公非常有名的一句法语留给我们,「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为子孙长久计」,他这句讲得非常好。你怎么样给子孙宝贵的资产呢?不是现金,不是珠宝,不是田地,不是豪宅,而是你要在冥冥之中为子孙积阴德,这才是长久。司马光他后来,当然又恢复宰相以后,当了一年半就与世长辞,享寿六十八岁。「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京城的人为他可以讲说什么?「罢市」就是什么?就是停工,前往吊祭。「鬻衣以致奠」,卖衣服来包奠仪,「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街头巷尾为他哭泣的人非常地多。「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就好像自己的父母亲死掉一样。「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有数万人来送葬,所以公道自在人心。「家家挂象,饭食必祝」,家家都怎么?挂他的像,然后「饭食必祝」,一定给他供养,这了不起啊。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百一十九集)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