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译文:
“须菩提!你怎么看?倘若有人集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宝物,用来布施。这种人凭此因缘,所得福德多不多呢?”“是的,世尊!这种人以此因缘,所得福德非常多。”“须菩提!倘若福德是实在事物的话,如来便不会简单地说得福德多了。正因为福德没有实在形象的缘故,如来才略说得福德多。”
提示:
若执著福德有实,是不知其为缘生法之故。不知其为缘生,便不知道须在修因上下手。若不修布施之因,那来福德之果呢。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殊不知,正因为福德是当体即空而无实体的因缘所生之法。故欲得果者,但修其因,若勤行布施,则福德自至。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因缘: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此处,满七宝是因,布施是缘,得福德多是果。福德,是因缘所生之法。所以,福德无有实体抓不住,也非虚无而能得。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译文:
“须菩提!你怎么看?佛可以根据圆满的相貌相来找寻吗?”“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该依据相貌寻到。为什么呢?如来所说圆满的相貌,并非无量福德智慧的圆满体现,只是假名为相貌圆满而已。”
“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可以凭借圆满的相貌确定吗?”“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该凭圆满的相貌来判定。为什么呢?如来说相貌圆满,实际上并未将无上的福德智慧圆满体现出来,只是假名为相貌圆满罢了。”
提示:
如来的殊胜报身,尚且是因缘所生,可知一切法,莫非缘生。因此,一切法都不可以执著。世法、出世法,莫非缘生,即莫非因果。无智慧者,以恶因招恶果,以善因招善果,以小因招小果,以有漏因招有漏果。若能开佛知见,则能以殊胜因招殊胜果。总之,法法皆是因缘所生。所以世、出世法,都应二边不著,而欲不著之彻底,惟有离念。又世、出世间,不外因果,所以离念为因,便证无念真如之果。
具足色身,诸相具足:佛的报身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和八十种随行好。然而,并不是只有佛才具有此种色身、相好,如本经所说的转轮圣王便是如此。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译文: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想法:我定然有佛法可以说。不要有此种想法。为什么呢?倘若有人说如来有佛法可以宣说,就是诽谤佛陀。这是不能领会我所说道理的缘故。须菩提!说法的人实际上没有什么法可以宣说,只是称其为说法而已。”
这时,长老须菩提向佛请教道:“世尊!有许多众生,在将来之世,听闻此经后,能相信吗?”佛说道:“须菩提!那些众生本质上并非众生,当下却不能说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这些所谓的众生,如来说他们的本性是如来,只在现前称之为众生。”
提示:
尊者担忧这样深奥的经典,后来的众生能不能懂?能不能信?长老虑众生,是由于认众生为众生。而佛的答复:你不必去忧虑这些事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哪有不懂的道理,不相信的道理!他虽有佛性,但是他现在迷惑颠倒,没有明心见性,所以也可以说他现在是众生,「是名众生」就是指这个意思。
谤佛:诽谤三宝,属五逆重罪,来生堕阿鼻地狱。阿意为大火,鼻意为猛热。猛火入心,名阿鼻地狱。” 阿鼻地狱是“八大地狱”之一,也有人说是十八层地狱的最底一层;阿鼻地狱是地狱中最苦、最黑暗的,大部份永世不能超生,一日有亿万次死生,刑期皆有亿万劫之久。五无间: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如阿鼻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此五无间,乃造五逆业者报之。”
五逆重罪:杀母、杀父、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谤佛,相当于破和合僧。今世,常讲的堕胎,相当于杀阿罗汉。一种说法是无间地狱,一旦堕入此狱无有出期,故曰:万劫不复。
慧命:即长老的别译。唐时译作具寿,偏显年长;魏译作慧命,唯显德高。秦译喜用旧有名词,故译为长老,以表生命、慧命,两者具足之意。这一小段不是罗什法师所翻经文,而是从魏译本中拿过来的,补在这里,为除众生对无法可说的疑惑。但是,这一段意义极深,不容易理解呀。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
须菩提向佛请教道:“世尊!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吗?”佛说道:“正是,正是!须菩提!我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中,甚至可以说没有些许事理是可以得到的,只是立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罢了。”
提示:
得:是真正得到。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非是得,本来具足的德能恢复了而已。说恢复,也不对,本来就没有失去,一直都有,只是现前不发挥作用了。一旦,发出一分,便证明有一分,都发挥出来的时候,便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所以,得无所得。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译文:
“其次,须菩提!在该境界中一切事物道理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所以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不分别我、他、众生、存在着的诸现象之心,广做一切善事,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谓善事,如来说非善非恶,只是称之为善事而已。”
提示:
用无分别、执著之心,广行布施,则合乎诸法如义,成法身之因;福慧双修,成报身之因;圆修一切,得方便智,成应化身之因;既是称性圆修,故能性德圆明,三身显现,而成无上正等觉。故曰则得也。一切善法,莫非缘生假有,即有即空。故依如义说,一切善法,当下即非,但有假名耳。
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摄六度万行,菩萨修行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在里边。「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与前边所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意相同。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译文:
“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世界之主,如果他们都将各自世界中所有的宝物聚集,有人用之来布施。倘若又有人将此般若波罗蜜经的全部、部分乃至于仅四句偈等等,完全接受并依教奉行,为他人演说。对于前面的福德,百份不及此福德之一份,百份、千份、万份、亿份,甚至数学或比喻所不能表达之份都不能及此福德之一份也。”
提示:
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内,有十亿个须弥山(每个小世界都以须弥山为中心),每山有一个王。聚集十亿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将如此多的七宝,用来布施。其福德之大,亦可知矣。然而以其福德之百倍、千倍、万倍、亿倍、乃至算数不能算之倍、譬喻不能譬之倍,皆不能及持说此经者福德也。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