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六

发布时间:2024-02-22 10:38:38作者:修行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六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

第一卷

六、藏教所摄

凡体究经典,宜先知此经属于何藏,说在何时,判属何教?于此了知,则有助于理解全经。夫一代圣教之判分,诸家有异,撮要言之曰:三藏、二藏,五时、二教与四教、五教。凡释经者,须先判明。今本经三藏中属经藏。二藏中属菩萨藏。五时中主要属方等时。二教中属顿教。四教五教中属圆教。

甲三藏。藏者,《大乘义章》云:“包含蕴积名藏。”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一经藏,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二律藏,梵语毗奈耶,此云调伏。三论藏,梵语阿毗达磨,此云对治。本经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重在“定”。

乙二藏。《智度论》曰:“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故有大小众差别。为是二种人,故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即声闻藏与菩萨藏也。圣教虽众,不出此二。(缘觉摄归声闻,故止二藏)《净影疏》云:“龙树云:‘佛灭度后,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法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地持》亦云:‘佛为声闻、菩萨行出苦道,说修多罗。结集经者,集为二藏。以说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说菩萨行,为菩萨藏。’”今本经中,广演大乘,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净佛国土,依正庄严,弥陀无边愿海,普度众生之道。故为菩萨藏摄。

丙五时。天台大师,依《涅槃经》判如来一代之教为五时。第一,佛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日华严时。第二,次十二年于鹿野苑等说小乘《四阿含经》,曰阿含时。第三,于此后八年之中,说《维摩》、《大集》、《楞严》并此经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广(方也)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等也)被众机,故名方等时。第四,又于后二十二年,说《大般若》诸经,名般若时。第五,最后以八年说《法华经》,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九界三乘,悉蒙授记,无论小大,皆令作佛,此时名曰法华涅槃时。说本经时在第三方等时。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于一时也。

丁判教。

(一)四教与五教。古今诸师判分教相者,凡有十二家,其中最著者乃天台所立之四教,与贤首宗之五教。天台四教曰藏通别圆。一者藏教,亦名小乘教。二者通教,谓大乘中通说三乘,通被三根。三者别教,谓大乘经中所说教法不通小乘等者是也。四者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等是也。贤首宗判教云:“圣教万差,要唯有五:(1)小乘教。(2)大乘始教。(3)终教。(4)顿教。(5)圆教。”(1)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未尽法源故。(2)大乘始教,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未尽大乘极则之谈,故名为始。(3)终教,由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曰终。(4)顿教,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为顿。如《思益经》云:“得说法正性者,不从一地生于一地。”《楞伽经》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第。”(5)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一切位,圆成正觉。

(二)二教。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天台贤首两家,亦皆以渐顿而分四教五教。《五教章》云:“或分为二,所谓渐顿。以始终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乘,从微至著,通名为渐。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名为顿。”我国隋代慧远师(即净影)判本经曰:“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为根熟人顿教法门。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明大佑师判小本曰:“渐顿分之,此属顿教。”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故知,本经在顿渐二教中,为顿教所摄。

以上乃就顿渐二教而判。若依贤首小始终顿圆五教以判本经教相,古今中外净宗诸大德,虽因机缘不同,而稍异其辞,而其实旨,莫不以本经不但实属圆顿教,且为顿中之顿,圆中之圆也。

清代彭二林(际清)居士于《起信论》中判本经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日释道隐于《无量寿经甄解》直判本经为“本愿一乘、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彼士大德,多同此说。《大经释》曰:“天台、真言虽皆名顿教。然彼许断惑证理,故犹是渐教也。明未断惑凡夫,直出过三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为顿中之顿。”又日溪师云:“圣道诸教,理是圆融,益是隔偏,以其顿机难得也。是以教虽圆顿,望机自成渐。净土言圆顿者,于圆满速疾利益。”盖指其它圣教,虽具圆融之理,但众生根机粗浅,莫明其旨,无由蹑解起行,而蒙法益。是故法虽圆顿,但以行人机浅,顿法成渐,圆法成偏。但净宗则不然,人人能行,皆得真实之利,不劳断惑,直出三界,故实为顿中之顿圆满之教也。又《圆中钞》云:“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方证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指阿鞞跋致,义为不退)……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可见钞意亦与上引日德之说吻同,且所谓“无上醍醐”,自然应是契理契机最极圆顿之圣教也。是以日《秃钞》云:就顿教有二教二超。二教者,一难行圣道之实教,所谓佛心、真言、法华、华严等之教也。二易行净土本愿之教,《大无量寿经》等也。二超者,一竖超,二横超。《甄解》释云:“由自力修断,故名竖超。净土本愿,真实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横超。……横超之顿,持名顿中之顿也。”以上诸德咸遵善导大师之说,判本经为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如《甄解》称本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弥陀要解》云:“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要解》复云:“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指《无量寿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绪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夫《法华》者,乃天台宗崇为纯圆独妙者也。《华严》乃贤首宗尊为别教一乘,事事无碍,全圆之教也。今蕅益大师指出,天台之纯圆,贤首之全圆,其秘髓与奥藏,皆不出此大经之外,可见此经正是全圆。又为法华之髓,复是纯圆。故云此经正是圆中之圆,此与日本诸大德之判教,异口同声,正如宗门所谓,一鼻孔通气者也。近代净宗大德印光法师赞《要解》云:“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可见《要解》之判此经如佛亲判也。

又《疏钞》云:“依贤首判教五分。谓小、始、终、顿、圆。今此经者顿教所摄。亦复兼通前后二教。……圆全摄此,此分摄圆。”又云:“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此三诸教所有。四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有之。名为别教一乘。……以华严全圆,今得少分。……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故莲池大师判小本为分圆。故列举大小二本中事事无碍法界十例,以证《阿弥陀经》分属圆教。

可见莲池大师亦判《阿弥陀经》为圆顿之教,此则中日诸大德之所同也。所异者,或崇之为圆中之圆,或谦之为分属于圆。此盖机缘之异,而善巧不同耳。莲池本怀与善导、蕅益暨日本诸大德何尝稍异。盖《疏钞》之作,正当狂禅风靡之际,故不得不权宜善巧,俯就群机,而作方便之谈。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所谓大权菩萨,曲被当机。应病与药,时节因缘应尔也。”

至于莲池大师于《疏钞》中,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实寓深意,足证苦心。盖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所专有。故知大师于本经中广作征引,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亦即证明本经属于圆教,实不容或疑也。

兹步大师遗踪,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玄义。华严宗立十玄门示此法界之无碍。名为玄门者,以通此则可入华严圆教之玄海,故曰玄门。今依《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于是则确证本经正属圆教,即是中本《华严》。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1)同时具足相应门。夫《华严》教理以缘起为主。法界一切尽成一大缘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时具足,圆满显现,故曰具足相应。《华严妙严品》曰:“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是为此门之玄义。今此经中,具显此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如经中《至心精进品》,法藏比丘“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经中二十一俱胝佛土表无量佛土,法藏比丘摄无量佛土为一极乐净土,是即华严中一切诸法同时同处,为一大缘起而存在,具足相应之义。是为十玄之总门,实亦本经之总相,本经实亦同此一大缘起而出现也。又《泉池功德品》中“其水一一随众生意。”众生所欲水之冷暖、缓急、深浅,各各不同。而此一水,能同时同处满足一切众生心意。水是一法,众生之欲是多法。而此一水能同时相应于一一众生之意,此正是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也。何况此水复能同时“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乃至)甘露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只是一水,但能于同时同处满一切闻者之愿,各各闻其愿闻之法,且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可见华严十玄之总门,已举体显示于本经矣。

(2)广狭自在无碍门。《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十里之影。”盖镜喻狭,而十里之影喻广也。本经《发大誓愿品》云:“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以一刹之力用,遍彻十方,是为广。一刹之相不坏,是为狭。力用无限之广与一法之狭,不相妨碍,各各自在,故名广狭自在无碍。又“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亦复如是,同明广狭自在之玄门。

(3)一多相容不同门。《大疏》云:“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为相容。而一多之相不失,是为不同。《华严卢舍那佛品》云:“以一佛国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应尔。”一土满十方,十方入一方,相容之义也。本相不坏,不同之义也。本经中弥陀宝香普薰愿文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薰十方世界。”彼国万物中任何一物,皆为无量宝香所成。以无量香入于一物,表一切法入于一法,表一多相容。又一物之一相,与众香之多相共存,表两相不同之义。又此香遍于十方,复明一法遍于多法,更显一多相容不同之妙。

(4)诸法相即自在门。上显相容,此表相即。晋译《华严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水之与波,以水喻一,以波喻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故云相即自在。又《大疏》云:“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至于本经《法藏因地品》云:“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亦明一音中一切音,一身中一切身,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如水与波,一水多波是相即自在之义也。又经中《歌叹佛德品》云:“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多花成一花,故多即是一。一花中含多花,故一即是多也。是为本经中显现之第四玄门。

(5)隐密显了俱成门。《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盖指隐处具显,显处具隐也。本经《礼佛现光品》云:“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又“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汗者广大无际之貌。《文选·郭璞赋》有汗汗之辞。)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即表一切法即于佛光之一法。则一法(佛光)显而一切法(此土万物,圣贤光明)俱隐。是为隐显俱成第五玄门之相。

(6)微细相容安立门。《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以上各门,咸明广狭无碍,一多相容之义。今此第六门,更指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诸法,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普贤行愿品》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正显此义。今本经《积功累德品》谓法藏比丘于因地中,“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旃檀,优钵罗华,其香普薰无量世界……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需最上之物,利乐有情。”又《宝莲佛光品》曰:“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夫一光者,乃莲光中三十六百千亿分之一,是表至极微细也。而一光中含摄三十六百千亿佛已表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也。

(7)因陀罗网法界门。以上微细相容门,明一重之相入相即,而未明重重无尽相入相即之义。故假因陀罗网为喻,以明此义。因陀罗网者,帝释天宫所悬之珠网。网有千珠,互相映照。一一珠中各现一切珠影,此是第一重之各各影现。而一珠中所现之一切珠影,复现于其余九百九十九珠之中。是第二重之影现。如是千珠重重映现,无有穷尽,以喻诸法之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大疏》云:“若两镜互照,传耀相写。”在本经中《宝莲佛光品》云:“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上第六门中已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是微细相容门,彼乃一重之相即相入。更征其前后之经文,则可广显重重无尽之相即相入之妙义。一阿弥陀佛国中,有无数宝莲华。一一华中放难数光,一一光中有难数佛。一一佛放光说法,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如是则极乐国中,有无数莲,莲放光,光现佛,佛现国土,土中又有无数莲,莲复放光现佛。每一莲

华喻一帝珠,如是莲华周遍佛国。可见本经正显《华严》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玄门。

(8)托事显法生解门。由上之重重无尽,故尘尘法法皆是事事无碍法界。故可任就一尘一事,显此法界全体。如《大疏》云:“立像竖臂,触目皆道。”经中《菩提道场品》曰:“又其道场,有菩提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一见彼树,可证无生,是正为“托事显法生解”之玄旨。华果树木,皆作佛事,亦复如是。

(9)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表延促无碍。以上八门横示圆融之相。此是竖示。十世者,过现未三世,每世又各有过现未三世,于是成为九世。九世互入,为一总世。总世与前九相合,而为十世。此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是曰隔法异成。(别异之法俱时成就,谓之异成。)晋译《华严初发心功德品》曰:“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又《普贤行愿品》曰:“尽一切劫为一念”,“我于一念见三世”。皆显延促同时、三际一如之义。故《大疏》曰:“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本经之中,亦多显此。如《大教缘起品》云:“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德遵普贤品》云:“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又《歌叹佛德品》云:“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同显此第九玄门。

(10)主伴圆明具德门。横竖万法成为一大缘起,法法交彻;故随举一法,其他一切法即伴之而缘起。亦即举一法为主,则其他一切法皆为伴,而赴于此一法。更以他法为主,即余法成伴而尽集之。故一法圆满一切法之功德。是名圆满具德。《大疏》云:“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今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十念必生愿”为大愿之本。专重持名念佛,名具万德,此一句佛号圆满具足一切法之功德。举体是华严玄门圆明具德之义。经中《三辈往生品》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此明净心念佛一声之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又大愿中有闻名得福愿。十方众生以闻名故,“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又有闻名得忍愿,他方菩萨以闻名故,应时可获一二三忍,证不退转。可证弥陀名号,妙德难思。如东密《阿字观》云:“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阿字主也。一切陀罗尼与一切诸佛皆伴也。一字之中,主伴功德无量无边,是即圆明具德之玄意。

又彼国土,色声香味触,一一圆明具德。故见光、见树、闻声、嗅香,莫不增益善根。“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波扬无量微妙音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又“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又《宝香普熏愿》曰:“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可见一尘一毛,莫不圆明具德也。

《华严玄谈》谓诸法何故事事无碍?从唯心所现故。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唯自如来藏心缘起之差别法,故必有可和融之理。《华严金狮子章》云:“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唯心善成门,即主伴圆明具德门。

本经《积功累德品》谓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故知极乐依正清净庄严,皆真实慧之所流现。如《往生论》所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知妙土庄严即是清净法身,无二无别。经中《寿乐无极品》云:“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经云一旦开明,其所开明者,当人之自心也。七宝与万物,佛之国土也。由自一心,而现妙土,由心回转,以成世界,是故事事无碍,圆明具德。故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故知所显现者,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一无非真如、实相,亦即一一无非自心。是故超情离见,圆具十玄也。《华严》之独胜,端在十玄。今本经亦具,足证本经不异《华严》。《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净宗,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又据《要解》判小本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且极乐不离华藏世界,弥陀即是毗卢遮那,故判本经为圆教,谁曰不宜。

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别相。若是圆人则法法俱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