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高永霄居士:佛教教育应以“五明”为本

发布时间:2024-02-28 10:22:52作者:修行
高永霄居士:佛教教育应以“五明”为本

高永霄

在这个急激转变的宇宙世界之太空时代中,科学已经无疑地被充分利用为拓展人类智识的范畴,故不论在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其进步的神速,已经是一日万里。所以,世界各大宗教的主脑人物都在提高警觉,曷婵精力去改进弘道的方针和策暑,以免被时代所淘汰。

佛教向来都被认为是消极的宗教,尤其是那些对佛法认识不深的人们,往往提出了似是而非的论调,制造种种借口去诽谤佛教,而有些盲从的人们也附和其说,以盲引盲,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觉得甚为可惜的事。

可是,近百年来,由于西方和东方的智识学者,对佛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做了许多研究的工作,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这样便为佛教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给予暮气沉沉的佛教一个复苏的机会。结果,佛教在欧美两大洲已经植下了根,开始发芽成长。而在佛教之发源地亚洲的广大地区,亦因一部份佛教徒的不断努力,积极地将佛教大为发展起来,例如佛教教育的大、中、小学,医疗机构,孤儿院、幼儿中心、安老院、职业训练,难民救济等社会福利设施,纷纷设立起来服务大家,走向人生的佛教,以利益人群。因此,使世人对佛教的价值观念,作了新的评价,实在是值得令人兴奋的事。

为了使佛教成为入世的宗教,在社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是应该与社会打成一片的;令人们认识佛教的修行就是人生生括方式的一部份,构成社会因素的一环,这就是发扬佛教积极精神的最佳表现。这个理想,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世尊亦曾经说过:“菩萨应向五明处求。”这一句话现在看来仍然是很重要,尤其是应用于佛教教育这方面,可说是金石良言。

五明(pan~cavid!ya^)——就是世间的五种科学智识,与每一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有密切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佛教徒都应该学习的五种历古常新的学问。

兹将“五明”的内容简浅解释如下:

(一)内 明(Adhya^tmavidya^)——佛教哲学。其中包含了佛教的三藏十二分教,这是佛教的基本教理。因此,佛教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佛教哲学(内明)广为阐释,发扬和研究,使佛教的义理更为普遍和扩展,容易使人接受,清楚了解佛教粕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抖正一般人对佛教的错误见解,而能树立佛法的正信。

(二)声 明(Sabdavidya^)——声韵学与语言学。现代交通工具发达,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在时间上缩短很多。所以人们的接触增加频密。

为了沟通各国之间的思想,交流文化,我们应用的语言也随着需要而增加,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因此,佛教徒应该要学习多些外国语言,以便在弘法上的便利,收到较佳的效果。至于研究声韵的历史,发展和影响的学问,也有助于人类的思想沟通。

况且,佛典能够保存下来,就是由于佛教的先贤们在语言学上有显着的成就之表现。他们从各种不同方言的佛教原典翻译成各种不同文字,来适应不同地区的人们阅读。这就是运用语言学去弘扬佛法的最佳例子。

(三)医方明(Cikitsa^vidya^)——医药学。病痛是人生四大痛苦之一。所以释迦世尊在世时亦常劝导弟子们去为病人服务,,而他老人家亦为有病之比丘疗伤,因此我们称世尊为“大医王”,意义是他不只能解除人们的精神方面的烦恼困扰,亦能医洽人们的肉体疾病之痛苦。所以佛教徒应该以释尊为榜样,学习他老人家的慈悲精神,救度众生。佛教教育亦应鼓励青年人去学习医药知识,除了做医生需要相当时间和金钱外,其余开办一些救伤班、护理班、医疗药物知识班、针灸班、内功课程等,增加人们的自救救人的医药学问。

(四)工巧明(Silpakarmastha^navidya^)——工艺、历算、技术等学问。世界事物日新月异,弘传佛教的方式应有所改进。能以科学的技术,现代化的工具,电子仪器等去作适当的辅导,则其效果更为完善。能掌握那些技巧的人材,一定要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佛教的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方面的工科人材,而佛教才能适应生存于这种复杂的环境,继续流传下去。因此,佛教要建立多些理工学校,技术训练学院,职业教育中心等,造就有志投身于工业的佛教育年。

(五)因 明(Heta^vidya^)——正理学,逻辑学,印度的佛教学者于破斥外道的邪说,常用“因明”作为武器,屡建奇功,伸张佛法的正义。印度的陈那论师曾着:“因明正理门论”,以宗、因、喻的三支作法之推理论式奠定佛教逻辑学的基础,而其结构之周密,较西方逻辑学更为完备,故为现代各佛学院中,各学生必须修读之课程之一。

因此,懂得“因明”的人,在弘法方面有很大的方便,例如对义理的解释,和对事物正确观念都有清晰的认识。

虽然“五明”是世间的学问,与佛法的离言绝虑不能同日而语,可是在这个世俗的社会,若果佛教徒适当地运用“五明”学问和方法,一方面能作吸摄更多众生的用途,在另一方面亦可以收到利生的功效。职是之故,佛教的教育应以“五明”为本,充实了在这方面的佛学知识和职业技巧,这样在于弘法利生方面肯定有很大的帮助。而佛法亦由此而融会于众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佛化的世间。

摘自《内明》第152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