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金池长老图谋袈裟,黑熊精不吃唐僧偷佛衣,原来是观音菩萨的布局

发布时间:2024-11-11 14:05:15作者:修行
金池长老图谋袈裟,黑熊精不吃唐僧偷佛衣,原来是观音菩萨的布局

唐僧师徒借宿观音院,肉眼凡胎的金池长老一眼看中锦斓袈裟;妖怪黑熊放着现成的唐僧不吃,偏偏偷了锦襕袈裟,大张旗鼓地开什么佛衣会。寻找问题的答案,背后都有观音菩萨的影子。

唐玄奘西天取经,临行时李世民给了他两样东西,一个是九环锡杖,一个是锦斓袈裟。这两件东西出自如来佛祖,由观音菩萨借唐朝皇帝之手,专门交给取经人的护身佛宝。如来佛祖对观音菩萨交待:将袈裟、锡杖,交给选定的取经人自己使用,只要一心向佛,穿上我的袈裟,可以免除轮回;持有我的锡杖,不会遭受毒害。

袈裟、锡杖有如此法力,那还要什么徒弟保护,唐僧可以披上锦斓袈裟,锡杖就当打狗棒,大大方方地踏上西行之路,还怕什么八十一难。不是,人家观音菩萨还有交待:贪图淫乐的愚僧、不斋戒的和尚、不受佛规的凡人,是无缘得到袈裟护佑的,连见一面的机缘都没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少见唐僧穿锦斓袈裟,平常都是放在八戒肩挑的担子里,不与人看。

师徒借宿观音院,悟空发现金池长老是一个“有意思”的主持,便心生坏主意,在金池长老面前显摆锦斓袈裟,引诱肉眼凡胎的老和尚犯错。悟空心想:好你个观音菩萨,我刚刚在五行山脱困,你又给我戴了个紧箍!原来你也是以权谋私,人间行宫里养了一个如此贪婪敛财的主持,这不是败坏佛门名声吗,看我老孙如何让你出丑!

金池长老虽然是一个凡人,但绝对不简单,收藏近千件袈裟,茶具镀金,一身行头珠光宝气,270岁了,竟然耳聪目明,“老而不死是为妖”,果然不出大圣所料,金池长老为了贪占锦斓袈裟,动了杀人越货之心,想要防火烧死唐僧师徒。

躲在幕后看热闹的不光有孙大圣,还有一个黑熊精。这熊瞎子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盗走了锦襕袈裟,忘乎所以的孙大圣十分恼怒,寻找袈裟中,发现金池长老竟然和黑熊精等一干妖孽往来密切。所以,孙大圣一语道破金池长老长寿的秘密:

原来,这个金池长老确实是个有意思的人:原本是个打家劫舍的强盗,不是一般的贪财,懂得享受。后经观音菩萨点化,皈依佛门,在观音院当了主持,但收敛宝物的嗜好一点没有收敛,收集近千件袈裟,日常用度的器物都是镀金,穿戴十分讲究,可谓价值连城。为了收集宝贝,一来二去,和观音院附近一帮魔界精怪成了朋友,修炼了长寿之道。这次见到真正的佛门重宝,想烧死唐僧,占有锦襕袈裟,未曾想着了孙大圣的道,反将寺院烧毁,羞愧中撞墙而死。

金池长老一个凡人,为什么一眼看穿锦斓袈裟不同凡响呢?不是观音菩萨这个环节上泄露的消息,再还有谁知道这个大秘密:锦斓袈裟和九环锡杖原本就是金蝉子本人的东西。交给唐三藏取经路上护身,也算是物归原主。

当年,接引道人去鸿钧老祖处受道,途中遇到上古凶兽六翅金蝉退化成魔。六翅金蝉一旦化道成魔,具有吞天食地的神通,将会是一场浩劫。

为了挽救危局,接引道人义收金蝉子为二徒弟,用神通将六翅金蝉蜕化的茧壳炼制成锦斓。又为二徒弟金蝉子刻意炼制了一柄九环锡杖,既是法器也当兵器。

接引和准提开教立派,创立佛教。接引化身如来佛祖,为众弟子讲经时,金蝉子魔性未泯,犯戒被罚下界,转世为玄奘和尚。为了彻底解决他的魔性,佛祖策划了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大局,要求取经人唐玄奘以步当车,从长安西行,一直走到灵山,求取三藏真经,用八十一难,磨砺出佛心。

唐玄奘哪晓得锦斓袈裟和九环锡杖中间的这些纠葛,锡杖当拐杖倒也方便,但袈裟是观音菩萨所赐,平时舍不得穿,只有遇到佛门寺院时,才拿出来披在身上,拜叩我佛,以示虔诚。没曾想这次让徒弟卖弄家底,惹出了这么多事情。

更大的疑问出来了!贪婪的金池长老死不足惜,可黑熊是真正的妖怪,为什么放着现成的唐僧不吃,偏偏偷了锦斓袈裟,大张旗鼓地开什么佛衣会。问题的答案还在观音菩萨身上:你看锦斓袈裟上镶嵌了什么宝物?黑熊怪偷走袈裟后,镶嵌的宝物少了什么?

少了定风丹和避尘珠啊!如果不偷走定风丹,八十一难中的黄风怪就不在话下了,岂不成了八十难。至于避尘珠,无疑是黑熊怪贪污了,不让我吃唐僧肉,总得给我一个修炼得道,与天同寿的宝贝啊。“避尘”就是躲避六道轮回,免去了轮回,和吃唐僧肉效果是一样一样的。还好,人家观音是厚道的神灵,临走带上了熊瞎子。老实不作恶的妖怪,比作恶多端的人,更具有培养前途。

找不到佛衣,悟空只好去求救观音菩萨,否则师父要念紧箍咒。观音是谁,孙大圣这点小伎俩难逃她的法眼,教训悟空的一席话,总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观音菩萨说:金池长老就是一个肉眼凡胎、不知足的小人;人家黑熊本来从不作恶,是个老实修炼的黑熊,谁让你孙大圣卖弄宝贝,拿给小人观看,发现金池长老要干坏事,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推波助澜,弄风助火,白白烧了我的观音院,还反咬一口,找菩萨我的麻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