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作者:凡心问禅
佛法东传,始于汉明帝”。经过魏晋,传入佛教的经典越来越多。而竺法兰、支遁等人的翻译,过于拘谨,文字比较艰深。姚兴饭依佛教,崇尚三宝,决心重新翻译佛经。鸠摩罗什抵达之后,被安置在都城长安的西明阁和逍遥园内翻译佛经。鸠摩罗什既熟读佛经,又能背诵,便倾其所能,全力以赴担当起译经的工作。再加上他会说汉话,所以他翻译的佛经字顺文通。当他翻阅以前的译经时,发现不少地方有漏,甚至被翻译错了,这都是因为先前译家没有把握经文的宗旨,又没有与梵文对照才造成的。
’ 于是,姚兴便派僧碧、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敬、僧肇等八百多个和尚,向鸠摩罗什学习译经,还特意让其重新译出《大品经》以作范例。鸠摩罗什拿着梵文本佛经,姚兴拿着从前的译本,进行校对。新译出的文字与旧的译文不同,但文字意义通顺,众人都心服得很,齐声称赞。 鸠摩罗什译经不仅有实践经验,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深造诣。比如当他谈到经中偶颂难译时,曾就印度与中国文体的不同加以比较,说:“天竺国的风俗,非常重视文章的形式。抑扬顿挫,以能上口演唱为最好。凡觐见国王,必有赞颂的言词;拜佛的礼仪,以歌咏赞叹为可贵,而经文中的偶颂,正是它的形式。一旦将梵文译成汉文,便失去了华丽的韵味。虽得其大意,但文体则大不相同了。好像嚼过的馍再给别人吃,不仅失去味道,还让人有呕吐之感。”
鸠摩罗什临终前,感到身体四大不合,于是高声念三番神咒,叫徒弟用梵文朗诵自救,还没全部诵完,就深感自己圆寂在即,于是,他使尽全身力气,向众和尚告别:“因佛法使我们相聚在一起。可是,我尚未尽心,就要等下一辈子了。难过之情,难以用语言表达。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勉强负传法译经的重任。
共译出佛经三百多卷。只有《十诵》巴一部,还没来得及删繁就简,保存本来面目,肯定没有差错。只求翻译的佛经流传后世,共同弘扬佛法。现在众人面前,发下誓言,如果我传译的佛经没有谬误,在死火化之时,舌头不会焦烂。”于后秦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四八月二十日,鸠摩罗什圆寂于长安。这一年是东晋义黑五年。他死后,在逍遥园按照外国的规矩,用火把他的遗体焚化了。火灭之后,果然如他所愿,身体全化为灰烬,只有舌头没有焦烂成灰。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