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回向?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而趣向于所期之目的地,谓之回向。所期之目的有三处:第一回向菩提,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佛果菩提;是谓回因向果。第二回向众生,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而布施于一切众生;是谓回自向他。第三回向实际,回转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趣向于真如实际之理性;是谓回事向理。这三处回向,又须合为二种;一者‘随相’,二者‘离相’。回向菩提,回向众生,是谓随相。回向实际,是谓离相。此二种义,缺一不可;若缺于随相之义,则堕于二乘;以二乘人,既不知回向佛果,亦不肯回施一切众生。若缺离相之义,则堕于凡夫;以凡夫无处不著相。所以回向必须有三处,回向菩提,以完成自利之行。回向众生,以完成利他之行。回向实际,以远离二利之相,而会归于中道理体。上来是总讲回向的意义。下面再分讲三个大愿: 先解释第八大愿常随佛学:佛是我们的师长,我们是佛的弟子。为弟子的必须随著师长学,而且须要常常随著师长学,这样才能学得成功。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从初发菩提心,即精进不退。为尊重佛法,不惜身命。经过种种难行的苦行。及至成佛之后,常时说法,利益一切众生。最后示现入涅槃。这都是给我们留下的好样子,我们要随著学,才是正因,才是真修。所修的善根功德,既不求人天福报,亦不求二乘小果,专为趣求无上妙觉,故名回向菩提。如是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皆随学。这就是第八常随佛学的大愿了。 再解释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即是恒常随顺众生之种类根性,以利益之,成就之。我们对于一切众生,须要承事供养,而且必须尽其恭敬。要把众生当作父母恭敬。要把众生当作诸佛恭敬。众生有了疾病,我们为作医药。众生迷失了
道途,我们指示其正路。众生处于暗夜,我们为设灯明。众生受了贫穷,我们助其财富。经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读了这段经文,可以知道恭敬供养众生的原因,是为令一切如来生欢喜的。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道理,这只是如来的方便说法,渐次引进我们来恭敬供养众生的。因为我们这些凡夫弟子,只知道恭敬供养如来,而不知道恭敬,供养众生。所以如来方便诱导说:凡是欲令如来生欢喜者,必须先令众生生欢喜。众生皆大欢喜了,如来自然欢喜了。换句话说:设若我们不肯恭敬供养一切众生,但肯恭敬供养一切如来;则一切如来不会生欢喜的。比方说:我们住的地方,遭受了风灾水难;一切民众无衣无食,无家可归。这时来了一位大慈善家,救灾救难。我们知道了,就尽力的帮助他,去救济灾难!一切民众转危为安,皆大欢喜;这位大慈善家,自必亦大生欢喜了。反之,我们坐视民众受灾受难而不救济;只忙著招待这位大慈善家,这位大慈善家能生欢喜心吗?所以欲令如来生欢喜者,必先令众生生欢喜。然而这只是如来方便引导我们发心而已。在本经文中,尚有一段最重要的道理,其他经中是很少见到的。我们应当注意及之! 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成等正觉是果,发菩提心是因;所以愿成佛果者,须先发菩提心。然而菩提心何由生起呢?乃由大悲心生起。是故大悲心乃诸佛之本体。再进一步研究,诸佛何由生起大悲心呢?乃由于观见众生受苦之故。于是由大悲心而发上求下化之菩提心。由菩提心之因而得成佛果。推本寻源,诸佛之所以成佛者,实因于众生。如是而论,众生乃是诸佛之恩人!我们为甚么要恭敬供养诸佛呢?因为诸佛是我们的恩人。如是既然要报佛恩,尤应报众生恩了。是则恭敬供养众生,并不是专为讨诸佛的欢喜的。而实是为报众生之恩。这道理就比较深一重了。然而下文仍有更亲切的道理,诸位须谛听谛听! 经云‘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菩提觉道,譬如一株大树。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譬如树上开的华。诸佛所证的无上正觉,譬如树上结的果。一切众生,则譬如是树的根,足见众生之重要了!设若这株菩提树没有根,则自然不能开菩提之华结菩提之果了。所以菩萨须发大悲心,饶益众生。譬如以水常常滋润树根,则枝叶华果,悉皆繁茂了。我们未读本文之前,总以为菩提属于诸佛的。及至读了本文之后,方知菩提属于众生!这种道理,真是太亲切,太重要了! 诸位静下心来想想看:设若没有众生,不见众生苦,何能发起菩提心来呢?设若没有众生,又到甚么地方去修六度万行呢?不发菩提心,不修菩萨行,则是没有成佛之因;既无成佛之因,何有成佛之果呢?是故菩提属于众生,我们必须要报众生恩,要恭敬供养一切众生。 可是前面讲过的一点更要紧的道理,诸位不要忘记了;即是须要随顺众生之种类根性,以佛法利益之,成就之。令一切众生悉皆成佛,方可圆满‘恒顺众生’的大愿。倘若只以世间法恭敬之,供养之;而众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不能出离生死苦海,怎能算是报众生恩呢? 最后解释第十大愿普皆回向:不但以第八大愿自利的功德,以及第九大愿利他的功德,用来回向三处—菩提、众生,实际。而是以前面九个大愿的功德,通统回向于三处。故曰普皆回向。 为甚么一定要回向三处呢?因为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之故。大乘菩萨必须具有大智大悲,方能上求下化。以大智上求佛道,即是回向菩提。以大悲下化有情,即是回向众生。而所修上求下化的功德,必须离相,以免堕于凡夫,即是回向实际了。是故须要回向三处。
回向的利益 回向能除‘狭劣障’,能成广大善法。凡夫执著成性,只想到卑处,想不到高处。只见到小处,见不到大处。只解到浅处,解不到深处。这即是‘狭劣障’。现在要回向菩提,菩提乃是最高无上的佛果,如是我们的心就可以想到最高处了。要回向众生,众生乃是无量无边的境界,如是我们就可以见到广大处了。要回向实际,实际乃是甚深微细的理性,如是就可以解到甚深处了。把卑小甚浅的凡夫心,变成高大甚深的菩萨心,则无始以来的‘狭劣障’可以除灭了。回向又能成就广大善法;我门所修的功德,倘若不回向菩提,则成为人天福报。一经回向菩提,便成为最高无上的功德了。我们所修的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因众生无量无边之故,我们的功德也变成无量无边了。我们所修的功德,回向于实际;实际法
性是遍一切处的,我们的功德,既与法性相称合,自然也遍一切处了。譬如‘回声入角’,小声音可以变成大声音。又如‘滴水入海’,一滴水之性,可以与大海之水性相称合了。所以回向能成就广大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