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经历诉说着这个话题,每个人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或跟自己或跟朋友讨论着这个话题,关于人生的各种感悟自然也少不了。形形色色的感悟中,茶常常又要和人生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如茶人生的说法。
如茶人生,感悟到的是茶与人生的相似,而人生却并不一定非得有茶不可。一样的,有茶相伴的人生能感悟到的也并不一定如茶一般。以茶为衣食之源,精神之托,与茶相伴过着如茶般的生活的人毕竟是少数。浙江宁波兴甬茶庄的老总钟国锋就是一个与茶相伴了30余年,走过一条如茶的人生道路的人,茶于他既是工作又是事业更是人生。
文人和哲学家的茶悟里总离不开缘分两个字,这两个字刚好也是钟国锋能走上茶业道路的原因。1971年,不到20岁的钟国锋,作为知识青年的一份子,响应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被分配到了宁波郊县的茶场,从此踏上了有茶的人生道路。 钟国锋说,当时的知识青年其实多是没有知识的人,自己那时还在上初中,被分配到茶场虽然由不得喜不喜欢,但是作为一个知识青年感觉到自己被放在了国家需要的地方,干起活来总是充满了激情。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是每月24元,而自己去的竟是国家投资过百万的农业部定点茶叶基地、北方茶叶选育基地和良种示范场。这样下来,开辟茶场倒也成了表达一种混着使命感与自豪感的情感的方式。
在不少人的眼里,那是个被荒废的年代,而对钟国锋来说却并非如此。跟他一起分到茶场的不仅有他这样学业未尽的知识青年,还有真正的知识青年,毕业于浙农大茶学系的年轻的茶场党委书记就是其中一个。既有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做指导,又有在国家重点项目上的实践劳动,钟国锋在一所非正规的学校里接受着超正规的教育,荒废的十年在他身上俨然成了黄金十年。
经过多年的培育,茶场现在的面积已近3600亩,钟国锋也在茶场成长的过程中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1978年是茶场下的精制厂厂长,1984年又被提为科长。90年代宁波市供销社成立了兴甬茶庄,经营宁波和全国名茶、卖好茶。钟国锋就被调到了茶庄,从纯粹的技术人员转变成了一个商业销售企业的当家人。 兴甬是个集体企业,1999年在茶庄的主动要求下,兴甬成了宁波供销社系统内第一家改制的企业。与众多集体企业不同的是,改制时供销社不但没有从茶庄转接到任何欠帐,反而收获了72.5万元的盈余,清产核算的评语是,资产质量良好。这一点也许并不稀奇,但是,有一个细节却是不能忽视的,就是茶庄自成立以来的10年里,进货始终都由钟国锋一人把持,钱货的调配基本上他都可以说了算,10年之久的时间,哪怕是一点点的私心,想要逃过茶庄员工的眼睛都是不可能的。
职工的眼力确实没错,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转制后的茶庄,除产权变更以外,职工所能享受到的所有福利待遇一样都没少,相反,随着茶庄一步步受到宁波人的认可,职工们的收入也一步步得到了提高。
既然是经营茶庄,就是一个商人,但是,钟国锋的很多做法却让人觉得他不像是商人。宁波是个经济发达的城市,近10年来的经济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物价也不可避免地在上涨。可是,10年来,兴甬茶庄的茶价却只作了一次调整,现在执行的价格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价格。比如,90年代低档红茶是3.9元/斤,现在依然是这个价,而今天再卖这个价格几乎是要赔钱的,但是钟国锋说了:消费这种茶的都是些老年人,他们的消费水平非常有限,虽然没有赚到钱,却能让他们一直喝到这种茶这种味,他们高兴了,自己也就高兴了。老人的钱他不愿赚,送上门的公家的钱他也不愿赚。不少单位都有发福利茶的习惯,这时候有些企业里负责采购的人就找到了钟国锋,要以高出市场的价格买他的茶,他只要把发票上的面额开得大一点,再塞些回扣给采购员,生意就算做成了,钱也就赚到手了。可是呆板的他却始终拒绝这样做,一是不愿挣这样的钱,二是不愿放弃质量与价格长期稳定的经营作风。没想到,这样下来,不少企业反倒更加信任他了,企业采购茶时点名就要兴甬的。
钟国锋的很多做法,看上去确实有些呆板。但也许恰恰是因为有了这种呆板,才使得十几年来,周围商铺的老板一个一个地换,惟独兴甬不但没换人,还越做越大了。兴甬是宁波最早的茶业服务商标,钟国锋1991年首开茶叶销售新模式,现炒现卖。估计这些就不只简单说明他不是一个呆板的人了。
钟国锋对物质的欲望并不强烈。兴甬茶庄在他手上发展下来,年销售额有好几百万,利润也相当可观,此外他手头上还有不少房产,使得他完全有能力过上比较悠闲的奢侈生活,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操持着茶庄,过着简单的生活。人到中年的他对事业的追求算不得消沉,却也并不如年轻人般狂热,经过认真挑选,他正要把茶庄交给职业经理人来打理,自己就做个简简单单的投资人。物质对他的重要性远远不及家庭、生命的感悟本身来得重要。他享受着精神上富足的生活,就像茶一样慢慢品味缓缓释放出来的淡淡清香。(信息来源:大渡网)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