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法入】 十二入之一,即意识所缘的境界。
【法力】 佛法的力量。
【法化】 正法的教化。
【法名】 出家僧或是皈依佛教时,师父所赐给的名字。
【法舟】 (喻)佛法好像舟子一样能度人出离生死的苦海。
【法衣】 三衣的通称。
【法臣】 佛称法王,则菩萨便是法臣。
【法眼】 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
【法忍】 1.对佛所说的法信受不疑;2.见三法忍条。
【法佛】 法身佛。
【法位】 真如的别名,因真如是诸法安住之位。
【法见】 执著一法而是此非他。
【法命】 1.法身的慧命。2.指僧人的寿命。
【法味】 妙法的滋味,即咀嚼妙法而心生快乐。
【法典】 说正法的经典。
【法要】 佛法的要义,亦即简约而枢要的法义。
【法嗣】 继承法系的人。
【法乳】 (喻)佛法如乳,能够长养人们的慧命。
【法服】 又名法衣,为三衣的总称。
【法音】 说法的声音。
【法侣】 僧侣。
【法施】 三施之一,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别人演说。
【法师】 精通三藏佛法,以法自师,复以法师人的出家人。
【法恩】 指四恩中的三宝恩。
【法悦】 由听闻佛法或是由思惟佛法而产生的喜悦。
【法座】 法师坐了说法的位子。
【法财】 (喻)佛法能利润众生好像财宝一样。
【法夏】 与法腊同义。
【法流】 正法相续不断,如水长流。
【法处】 十二处之一,即意根所对的境界。
【法堂】 演说大法的厅堂。
【法执】 执著一切法为实有,为二执之一。
【法船】 (喻)佛法能使人了脱生死,好像船能渡人,过生死海而到涅槃的彼岸。
【法智】 智度论所说十一智之一,即观见欲界苦集灭道四谛法的无漏智。
【法会】 演讲佛法或是供佛施僧的集会。
【法爱】 指菩萨爱乐善法,为二爱之一。
【法想】 思想佛法。
【法尔】 天然的、自然的、不待造作的意思。
【法尘】 六尘之一,法尘是意根所缘的境界,意根对前五根所缘的境界,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吾人日常动作,虽已过去,而前尘影事,忆念不忘,即是法尘的作用。
【法乐】 1.以法味为乐。2.行善积德以自娱。
【法幛】 1.(喻)妙法高耸,如幛之上出。2.(喻)佛菩萨说法,能降伏魔军而得胜。
【法数】 法门的数目,如三界、五蕴、五位、七十五法、四谛、六度、十二因缘等是。
【法显】 中国晋朝时的高僧,隆安中,自长安西度流沙,历三十余国,持经南归,至京师,译出百余万言。平阳武阳人,俗姓龚。公元五七六年生,六五二年圆寂。
【法灯】 (喻)正法如明灯能照破世间的黑暗。
【法轮】 1.(喻)佛所说之法,能够辗碎众生的一切烦恼,好像巨轮能够辗碎一切的岩石和沙砾一样。2.佛所说之法,辗转传人,好像车轮的旋转,无远弗届。
【法器】 1.具有修证佛法的根器。2.法会诵经时所用的器具。
【法树】 (喻)佛法能生涅槃的果实,好像果树能生果子一样。
【法缚】 思想被所知所见所束缚,也就是执著于法,与法执同义。
【法药】 (喻)佛法如药,能医治一切众生的病痛。
【法蕴】 1.与法藏同。2.五蕴之一。见五蕴条。
【法腊】 又名夏腊,或戒腊,即比丘受戒的年岁。比丘每年夏行三月安居,安居完毕,就是比丘的岁末,叫做法腊。
【法印】 佛法的印契。有三法印与四法印,这些法即是佛法的准则,不合于法印者,即非佛法。
【法住】 诸法住于其位,如如不动。
【法体】 有为无为诸法的本体。
【法灭】 佛法灭时,亦即在末法过后的时期。
【法王子】 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
【法王子住】 菩萨十住位之第九。
【法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
【法身佛】 佛三身之一。
【法身塔】 安置法身舍利的塔。
【法身观】 观佛法身的观法。
【法身如来】 法身佛。
【法身菩萨】 又名法身大士,为二种菩萨之一。见二种菩萨条。
【法身无相】 诸佛的法身毫无虚妄之相。
【法身有相】 依诸经一般的说法,法身是无相的,但依天台圆教的极意,则说法身决非无相,而是法性的理体具有依正色心,相相宛然。一个人若三惑究竟清净了,则本性常住之色心便会显现,而依正之二法亦会究竟清净。法华经方便品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同提婆品说:‘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
【法身流转】 法身流转于五道,此法身系指随缘真如而言。经说:‘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法身大士】 见法身菩萨条。
【法身本有】 法身本来就在一切众生的心中的意思。
【法身舍利】 1.指佛所说的妙法。2.指佛所说的经典。3.指佛所说的实相中道之理。
【法我】 二我之一,即法执。
【法我见】 二种我见之一,如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称为法我见。
【法性】 诸法的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法性土】 三土之一,即法性身所住的国土。
【法性身】 简称法身,佛三身之一。
【法性空】 诸法的自性本空。
【法性海】 法性深广不可测量如海。
【法性生身】 1.二种菩萨身之一。2.五种法身之一。
【法性法身】 二法身之一。见二法身条。
【法性常乐】 法性是涅槃的别名,涅槃有常乐我净的四德,所以叫做法性常乐。
【法性真如】 法性与真如。法性与真如,是同体异名。
【法性随缘】 又名真如随缘,法性有不变与随缘二种,法性之体,随染缘而生流转的因果,随净缘而生还灭的因果,这种情形叫做法性随缘。
【法性生身菩萨】 指在十圣位已证无生法性,舍三界生死,受不思议变易生死身的菩萨。
【法门】 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
【法门身】 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门身、实相身等三种身。见三身条。
【法空】 诸法缘起性空,为二空或三空之一。缘起性空是说宇宙间一切万法都是缘起的,缘起的诸法,其性本空,无真实的自体可得。菩萨得此法空智慧,就能破除法执。
【法空观】 二空观之一,即观色(物质)心(精神)等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作者,无受者,这是大乘菩萨的观慧。
【法空智】 观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的智慧。
【法食】 1.以法为食,长养慧命。2.如法的食物,佛法对于食物有法制,依著法制的食,叫做法食。
【法食时】 四食时之一,三世诸佛,都是以午时为食,过了午时即非时食。
【法界】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法界身】 周遍于法界的身体,亦即佛三身中之法身。
【法界佛】 华严经所说十种佛之一。佛证悟了一真法界的大智慧后,其大光明遍照于一切法界,故称法界佛。
【法界性】 简称法界或法性。法界亦即法性。
【法界观】 证入华严经所说的法界的观法,即一真法界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客观。
【法界三昧】 谓修法界观,得法界定,透彻一真法界的玄理。
【法界三观】 华严宗所立,即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见三观条。
【法界圆融】 法界的一切法都是互相融通的意思。
【法界缘起】 四种缘起之一。见四种缘起条。
【法界实相】 法界与实相。法界与实相,是同体异名。
【法界无碍智】 华严经所说十种智之一,即证入法界无碍理的智慧。
【法华】 大乘妙法莲华经的简称。
【法华会】 颂赞法华经的法会。
【法华宗】 即天台宗,因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本经。
【法华一实】 法华经所说的都是一乘真实的教法。
【法华二妙】 相对妙与绝对妙。
【法华三昧】 三谛圆融的妙理现前,障中道的无明止息,摄一切法使归实相,名法华三昧。
【法华三部】 三部法华宗的经典,即佛说无量义经、妙法莲华经、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法华八年】 佛说法华经的时间一共是八年。
【法华忏法】 天台大师依法华经普贤观经及诸大乘经之意,而定六根忏悔之仪式方法,著法华三昧行法(又名法华三昧忏仪)一卷,由此中抄出流行于世者,即法华忏法。
【法华涅槃时】 五时之一,法华与涅槃二经同属醍醐昧,故合为一时。
【法喜】 闻法之后心生欢喜。
【法喜食】 二食之一。见二食条。
【法无我】 见二无我条。
【法无碍智】 又名法无碍解。见四无碍解条。
【法无碍解】 见四无碍解条。
【法报】 法身与报身。见三身条。
【法报应】 法身、报身、应身。见三身条。
【法报应化】 法身、报身、应化身。见三身条。
【法鼓】 宣扬佛法,普度众生,好像击鼓使声音普遍听。法华经有击大法鼓和法鼓常鸣的话。
【法螺】 宣扬佛法好像吹螺,声音远扬,广被大众。
【法藏】 1.又名佛法藏,或如来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故名。2.人名,本康居国人,武后赐号贤首,是华严宗的第三祖。
【法藏比丘】 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
【法云】 (喻)佛说法如云,普荫一切众生,使得清凉自在。
【法云地】 菩萨十地中之第十地名。
【法云等觉】 菩萨十地之第十位名法云地,过了法云地就是等觉,过了等觉就是佛的妙觉了。
【法缘】 1.说法普结善缘。2.说法人的机缘很殊胜。
【法缘慈悲】 谓破除我之相,而对众生随力随意拔苦与乐,生起慈悲的心。
【法相】 诸法显现于外各别不同的相。
【法相宗】 大乘八宗之一,因是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因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又名唯识宗。
【法处所摄色】 在十二处中,为法处所摄属的色法,名法处所摄色。有五种:一、极略色,即分析五根五尘等有质的实色,令之至极征者;二、极回色,分析虚空、青、黄等无质的显色,令之至极少者,因至难见,故名极回;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是依受戒仪式,而引发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又因外表上看不见,故亦名无表色;四、遍计所起色,遍计一切法的意识前,所显现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乃至空花水月等,皆为此所摄;五、定所生自在色,指由禅定力所变起的色声香味等境。
【乳味】 见五味条。
【乳经】 指华严经。
【事】 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叫做事,离因缘造作之法则叫做理。
【事相】 有实事的,或是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都叫做事相;至于讲道理的,没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则叫做理性。
【事造】 见理具条。
【事度】 指五戒十善等世善。因五戒十善是有为的事相,故曰事,能度三途之苦厄,故曰度。
【事证】 事理二证之一。见二证条。
【事障】 二障之一,即贪、嗔、痴等,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
【事观】 二观之一,即观因缘所生的事相。
【事忍】 指世间法的忍,共有三种,即力忍、反忍、忘忍。
【事修】 执著事相的修,如将所做善事念念于心是。
【事理】 1.因缘生之有为法叫做事,不生不灭之无为法叫做理。2.世间森罗万象之相叫做事,真如的理体叫做理。
【事理二忏】 事忏和理忏。在三种忏悔中,作法忏和取相忏是事忏,无生忏是理忏。
【事理三千】 事造三千与理具三千。见理具条。
【事理无碍法界】 四法界之一。见四法界条。
【使】 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见十使条。
【直了】 直下了悟,也就是当下顿悟的意思。
【来迎】 佛菩萨从极乐世界前来迎接念佛的人。
【来果】 来世的果报。
【供具】 又叫做供物,即吾人时常拿来供养佛菩萨的物品,共有六种,即花、涂香、水、烧香、饭食、灯明等,如是次第,乃是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之六度。
【供养】 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措、爱护的意思。
【供养法】 种种供养的方法。
【依果】 又名依报,即身体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是。
【依通】 依靠药力或是咒术而显现的神通。
【依报】 又名依果。见依果条。
【依圆】 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见三性条。
【依止】 依赖止住。
【依止甚深】 五甚深之一。见五甚深条。
【依止阿阇梨】 五种阿阇梨之一。
【依正】 依报与正报。世间国土房屋器具等,为身所依,叫做依报;众生五蕴假合之身,乃过去造业所感,叫做正报。
【依正不二门】 十不二门之一。
【依他】 依他起性的简称,为三性之一。万法无自性,不能单独的生起,须依靠众缘的具备,才能生长,名依他起性。
【依他自性】 又名依他起性,三自性之一。见三自性条。
【依他十喻】 依他之法,无有实体,故有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空花、变化事、寻香城等十种的譬喻。
【依他起性】 见三性条。
【依法不依人】 法四依之一。见四依条。
【依义不依语】 法四依之一。见四依条。
【到彼岸】 梵语波罗蜜多的义译,谓越过生死的大海而到达涅槃的彼岸。
【制戒】 佛对弟子们所制订的戒律。
【制门】 制止罪恶之门。如来悲德所垂,五逆十恶一律摄受,是为化门;如来智德所发,制止诸恶,毫无容赦,是为制门。以上二门也就是化制二教。
【制教】 制止罪恶的教法,亦即戒律。
【制听二教】 佛所制定必当受持的法,叫做制;听其方便随意执行的法,叫做听。故制法若不实行必有罪,听法不实行也不为罪。
【刹那】 华译一念,指极短的时间。经上说,一弹指之间,即已含有六十个刹那了。
【刹那生灭】 一刹那之间就有生灭的意思。
【刹那三世】 一刹那之间就已含有三世,即现在的一刹那叫做现在,前刹那叫做过去,后刹那叫做未来。
【刹那无常】 谓在一刹那之短促时间中,就已具有生住异灭的四相,变化无常。
【刹帝利】 印度四姓阶级之第二,华译田主,或王种。
【两舌】 十恶业之一,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两河】 尼连禅河与跋提河。佛在尼连禅河边成道,在跋提河边涅槃。前为有余涅槃之处,后为无余涅槃之处。
【两界】 金刚界与胎藏界。
【两垢】 有垢真如与无垢真如。有垢真如即自性清净的理体为烦恼所垢染,亦即在缠真如;无垢真如即佛果所显的清净理体,不为垢染所覆,亦即出缠真如。
【两鼠】 黑白二鼠,以喻白天和晚上。
【两足尊】 佛的尊号,因佛在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贵者,又两足是指佛福慧两足。
【具寿】 比丘的通称,因比丘不但具有世间的寿命,而且具有法身的慧命。
【具戒】 具足戒的简称。
【具戒地】 菩萨十地中之第二地名,因第二地三聚戒具足。
【具戒方便】 在受持具足戒之前,应先方便的受持五戒或八戒。
【具足戒】 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具知根】 三无漏根之一。见三无漏根条。
【取】 对所爱的境界执取追求。
【取支】 十二支之一。
【取著】 对所爱的境界,执取贪著,不能舍离。
【取结】 取与结,都是烦恼的别名。
【受】 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受决】 与受记同义。
【受空】 三轮体空之一。见三轮体空条。
【受具】 受持具足戒。
【受持】 领受忆持。
【受记】 从佛处接受将来必当作佛的记别。
【受随】 受是受持具足戒;随是随著戒体而去如法修行。
【受蕴】 五蕴之一。见五蕴条。
【受用土】 三佛土之一。
【受用身】 法相宗所立佛三身之一。见三身条。
【受戒】 领受佛戒。
【受戒入位】 受持佛戒,便等于进入了佛菩萨的法位。
【受戒犍度】 二十犍度之一。
【受想行识】 五蕴中之后四蕴,此四蕴属于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蕴。
【周遍法界】 谓法身的功德充满于无边的法界。
【周遍含容观】 华严宗法界三观之一。见三观条。
【咒】 梵语陀罗尼,华译为咒,即佛菩萨从禅定中所发出来的秘密语。
【咒心】 咒语的精要。心就是精要的意思。
【咒愿】 唱法语以愿求施主或是先亡福利。
【表相】 表显出来的相貌。
【泥洹】 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
【招提】 四方的意思,如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四方僧的住处为招提住处。魏太武造寺,以招提名之,由是招提便成为寺院的别名。
【味尘】 六尘之一。
【呵罗罗】 八寒地狱之一。智度论说:‘呵婆婆,呵罗罗,侯侯,此三地狱,寒风噤颤,口不能开,因其呼声,而以名狱。’
【命者】 十六神我之一。
【命浊】 五浊之一。见五浊条。
【命命鸟】 又名生生鸟、共命鸟,即共命之鸟,是一种一身两头的鸟类。
【和尚】 吾师的意思,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
【和南】 稽首、敬化、度我等意思。
【和众】 和合的僧众。
【和敬】 六和敬。
【和僧】 和合的僧众。
【和香丸】 (喻)和种种之香末为一丸,以喻一法之中具有无量的佛法。
【和合海】 (喻)僧众和合为一,好像海水普遍一味。
【和合性】 在因果中,缘众和合,名为和合性。
【和合众】 见和合僧条。
【和合僧】 比丘三人以上集在一处,持同戒,行同道,名和合僧。若有人以手段使他们分离,便叫做破和合僧,为五逆罪之一。
【和合二圣】 清朝雍正帝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
【和光接物】 和光即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指与尘俗人共处时要有谦和明智的态度,接物即待人接物的意思,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夜叉】 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
【夜叉罗刹】 夜叉与罗刹。夜叉华译为捷疾鬼,罗刹华译为暴恶鬼,都是恶鬼之名。
【夜摩】 夜摩天,华译时分,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天名。
【夜摩卢迦】 阎摩王的世界。
【始士】 菩萨的义译。
【始觉】 三觉之一。见三觉条。
【孤起偈】 十二分教之一。
【孤独园】 给孤独园的简称。见给孤独园条。
【孤独地狱】 又名孤地狱,此种地狱不同于八寒八热等地狱都有固定的地方,而是随著各人的别业,孤独的处在虚空或是山野之中。
【宗风】 一宗的风化。
【宗派】 宗教的支派。
【宗趣】 宗旨和趣向。
【宗乘】 各宗所弘扬的宗义和教典。
【宗密】 人名,又称圭峰法师,为华严宗之第五祖。
【宗门】 专讲禅宗的法门。其他法门,像天台宗,净土宗,法相宗,都叫教门。
【宗门禅】 禅宗所传的禅法。
【宗因喻】 因明之三支。见三支条。
【定】 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定力】 禅定的力量,能破除一切的乱想,为五力之一。
【定水】 (喻)定心湛然,犹如止水。
【定门】 定慧二门之一。见二门条。
【定相】 1.常住不变的形相。2.入定的相状。
【定根】 禅定能生一切的功德,故名根,为五根之一。
【定散】 定者禅定,心常住于一境;散者散乱,心常攀缘于六尘之境。
【定智】 禅定与智慧。
【定异】 在差别的因果中,互为差别,而不相混乱,叫做定异。
【定答】 非常肯定的答案,为四种问答之一。
【定业】 一定受报的业。定业有善恶两种,善的定业,定受乐果,恶的定业,定受苦果。
【定聚】 三聚之一。
【定学】 禅定之学,为三学之一。
【定光】 佛名。见定光佛条。
【定光佛】 燃灯佛。释迦佛在因位时曾买五朵花奉献给此佛,因而获得未来成佛的记别。
【定性】 指只有声闻或缘觉或菩萨之一种种子的众生,如果兼具二种或三种之种子的众生则叫做不定性,如果完全没有三乘之无漏种子,而只有人天之有漏种子的众生又叫做无种性。
【定性二乘】 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
【定性缘觉】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见五种性条。
【定性声闻】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见五种性条。
【定性喜乐地】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第二禅天,因此地的天人,住于殊胜美妙的禅定之中,因而生起心识的喜乐,故名。
【定慧】 禅定与智慧,亦即三学中之二学。收摄散乱的心意为定;观察照了一切的事理为慧。
【定慧二乘】 以定慧二种法来配于吾人的左右手,左手为定手,右手为慧手。
【定共戒】 二戒之一。见二戒条。
【居士】 居家学佛之士。
【彼岸】 梵语波罗,华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的涅槃。
【往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往相】 二回向之一。见二回向条。
【往还衣】 五种衲衣之一。
【往还二回向】 往相回向与还相回向。见二回向条。
【往来八千返】 梵网经说,释迦佛来我们此世界度化众生,已经来去八千次了。
【念】 1.思念。2.讽诵。
【念力】 五力之一。
【念天】 六念之一。
【念死】 八念之一。
【念戒】 六念之一。
【念定】 正念与正定。
【念法】 六念之一。
【念持】 忆念和受持。
【念施】 六念之一。
【念珠】 念佛时所使用的记数珠。
【念根】 五根之一。
【念处】 所观念之处,亦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
【念诵】 意念口诵佛的洪名或是经咒。
【念僧】 六念之一。
【念佛】 有三种,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中称念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是在静坐之中观念佛的相好功德;实相念佛是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
【念佛宗】 净土宗的别名。
【念佛观】 五停心观之一。见五停心观条。
【念佛三昧】 念佛时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念佛回向】 念佛完毕之后所唱的回向文,就是观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十六个字。
【念佛回向】 1.念佛的人,将所修的功德回向于净土,或是回向给亡者。2.念佛之后所唱的回向文。
【念佛往生】 一心一意的念佛,于命终时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念佛往生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见四十八愿条。
【念念】 连续不断的意念。
【念念无常】 二无常之一。见二无常条。
【念无失】 十八不共法之一。
【念无灭】 十八不共法之一。
【忿】 即忿怒,遇不顺意时,轻则忿怒骂人,重则发生打人等不良行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
【忿结】 忿恨的心打成了结,很难消解。
【忿怒】 忿恨嗔怒。
【性】 实体之义。
【性心】 又名心性。心性本来不二,不过有真妄、动静、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就是未动心前的心,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种感受、印象、思维、认识等思想现象,它譬如波。水与波同是湿性,本来不异,但波是动相,水是静相,波动则昏乱,水清则月现,这样水与波又是不一。所以心与性是不一不异。
【性分】 诸法差别的自性。
【性地】 通教十地之一。见十地条。
【性宗】 法性宗的简称,即破万法之相,而显万法空寂的真性的宗派,如华严五教中的顿圆,天台四教中的别圆,八宗中的三论宗等都是。
【性戒】 二戒之一。见二戒条。
【性佛】 法性佛,亦即三身中之法身。
【性我】 本性之大我。去除了凡夫的妄我,才能归入于如来的性我。
【性具】 又名体具或理具,就是从本以来就有的意思。
【性海】 (喻)真如的理性深广如海。
【性恶】 本性所具的恶。
【性罪】 二罪之一。见二罪条。
【性遮】 1.性罪与遮罪。2.性戒与遮戒。
【性德】 本性之德。
【性空】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性空教】 南山三教之一。见三教条。
【性空观】 南山三观之一,是小乘的观法,观察因缘生的一切法,其性本空。
【性相】 1.性就是诸法永恒不变的本性,相就是诸法显现于外可资分别的形相。2.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
【性相学】 性是诸法的本性,相是形相义理。俱舍与成实宗宣说小乘的性相,瑜伽唯识等宗宣说大乘的性相。学习上述诸论叫做性相学,也叫做法相学。
【性相一如】 谓理性和事相融通无碍,而体用不二。
【性相二宗】 法性宗与法相宗。见二宗条。
【所作】 身口意所动的造作。
【所藏】 阿赖耶三藏之一。见阿赖耶条。
【所缘】 缘是攀缘的意思,心识所攀缘的境界,叫做所缘。
【所缘缘】 四缘之一。见四缘条。
【所知依】 阿赖耶识的别名,因它是遍依圆三性所知法之所依,故名。
【所知障】 二障之一。见二障条。
【所遍计】 所普遍计度的法。
【披袒】 披是把袈娑盖著两肩,袒是露出右肩。
【披剃】 披起僧衣和剃发,指初出家做僧尼。
【拔苦】 救拔众生的痛苦。
【拔目鸟】 十王经所说的二种鸟之一。二鸟是无常鸟和拔目鸟。无常鸟是杜鹃,拔目鸟是乌鸦。
【拔舌地狱】 造作口业的人所堕落的地狱。
【拘卢】 北拘卢洲的简称。见四大洲条。
【拘尸那】 拘尸那拉城,是释尊入灭的地方。
【拘那牟尼】 佛名。见拘那含牟尼条。
【拘那含牟尼】 简称拘那含,华译金寂,是过去七佛中的第五尊佛名。
【拘留孙佛】 又作俱留孙佛、鸠楼孙佛、拘留秦等,华译为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是过去七佛中的第四尊佛名。
【拘摩罗天】 又作鸠摩罗伽天,华译为童子天,因此天主不但是初禅天的梵王,而且其颜面犹如童子,故名。
【放生】 释放被羁禁的生物。
【放逸】 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放光】 佛用神通力来发放光明。大凡佛的种种放光,都对众生有利。放光也有各处的不同,如足底放光,是利益地狱道的众生,膝盖放光,是利益畜生道的众生,小腹放光,是利益饿鬼道的众生,肚脐放光,是利益修罗道的众生,胸口放光,是利益人道的众生,肩上放光,是利益天道的众生,口里放光,是利益小乘的众生,眉间放光,是利益大乘的众生,肉髻放光,是利益上乘的根机,或是召集大菩萨,或是灌十方诸佛之顶。
【放光动地】 佛要说深妙的经典时,通常先发放光明和震动大地。
【明】 1.智慧的别名。2.真言陀罗尼的别名。
【明王】 密宗诸尊的称号,如不动明王是。明代表智慧。为化度恶神恶鬼,有的现忿怒身相,以智慧力催伏魔障。
【明地】 菩萨十地中第三发光地的别名。见十地条。
【明处】 学习而生智慧之处,即五明。见五明条。
【明脱】 脱离愚痴叫做明;离开贪爱叫做脱。
【明达】 明是指三明,达是指三达。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则叫做三达。明是明了的意思,达是通达的意思。
【明慧】 三明与三慧。
【明心见性】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
【明行足】 佛十号之一。见十号条。
【明月摩尼】 其光芒如明月般皎洁的摩尼宝珠。
【明得萨埵】 指四善根位中暖位的圣人,因此位的圣人得明得定,故名。
【易行道】 二道之一。见二道条。
【东山法门】 指五祖的法门,因五祖弘忍禅师住在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部,因而叫做东山。
【东土九祖】 指天台宗在中国的相承,即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惠威、玄朗、湛然。
【东台二密】 东密与台密,为日本密教的二大派别,此二密不同的地方,是东密以大日如来为本位,台密以释迦如来为本位。
【东胜身洲】 四大洲之一。见四大洲条。
【东方净琉璃医王】 药师如来。医王即药师,其国名叫净琉璃,在东方。
【果】 1.由前因而生的后果。2.由道力而证悟的果位。
【果人】 果上的人。有三种,即佛、辟支佛、阿罗汉。
【果分】 对因分而言,因分是尚在修因之位,果分是已达到果德不可思议的境界。
【果地】 所证之果的地位。三乘的果地各有不同,声闻乘就有四果的分别。
【果果】 果中之至果,即无上大般涅槃。
【果号】 成正觉之后的佛名。
【果满】 果上的功德圆满。心地观经说:‘因圆果满成正觉。’
【果德】 果上的功德,如涅槃之常乐我净四德是。
【果断】 修行人只把烦恼断除叫做子断,若连果报的身体也断即叫做果断。
【果位】 所证之果的地位。
【果位人】 已经证得果位的人,如阿罗汉、菩萨、佛等是。
【果报】 由于过去的业因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
【果报土】 天台四土之一。见四土条。
【果缚】 被生死苦果所缚而不能解脱的意思。阿罗汉虽断烦恼但未入灭,名子缚已断,果缚犹存,若已灭度,入无余涅槃,便是连果缚也断了。
【果缚断】 把生死的苦果断除,也就是进入涅槃的意思。
【果能变】 唯识宗的术语,对因能变而言。八识种子,各生八识之现行,名因能变;这由种子而生的八识,于现行时,又必从自识的自体分,变现见相二分,名果能变。
【果极法身】 与法性身同义。
【枝末法轮】 三转法轮之一。
【枝末无明】 从根本无明所生的随烦恼。
【波旬】 六欲天魔王的名字。
【波斯匿】 古印度舍卫国国王的名字。
【波罗夷】 戒律中的极重罪,华译断头,喻如断头,不能再生。又译作弃,谓弃之于外。又译不共住,谓不能入僧数。又译退没,谓其退失道果。又译堕落,谓堕落于阿鼻地狱。犯此罪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门,非释迦子。比丘犯杀、盗、淫、大妄语四戒,叫做四波罗夷。
【波罗密】 华译到彼岸。行者乘大行之船,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叫做到彼岸。
【波罗木叉】 华译为别解脱,是戒律的别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恶业,别别解脱。
【炎经】 涅槃经的别名。
【炎热地狱】 八大地狱之第六,此地狱火随身起,热苦不堪。
【盂兰盆】 华译为倒悬,是极苦的意思。
【直心】 正直而无谄曲的心。
【知见】 1.知识与见解。2.真知灼见。
【知法】 在显教是指能了知各种经典意义的人,在密教是指能了知秘密之事相的人。
【知论】 大智度论的别名。
【知足天】 兜率天的别名,亦即弥勒的净土。
【知息出】 十六特胜之一。
【知息长短】 十六特胜之一。
【知息遍身】 十六特胜之一。
【知苦断集】 苦是指四圣谛中的苦谛,即生死的果报,集是指四圣谛中的集谛,即烦恼的恶业,知苦断集是说知道了生死的痛苦之后,就应该把招集烦恼的恶业断除。
【知根无所畏】 菩萨四无所畏之一,即菩萨知道众生的根基,能够对机说法而无所怖畏。
【空】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空大】 五大之一,因虚空的体性广大,周遍于一切处。
【空见】 1.拨无因果的邪见。2.执著于空的见解。
【空色】 无形叫做空,有形叫做色。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劫】 四劫之一,即此世界坏灭之后,二十中劫间,只有虚空的时期。
【空宗】 以空理为宗的派别,如小乘的成实宗和大乘的三论宗是。
【空门】 1.佛教的总名,因佛教阐扬空的道理,并以空法作为进入涅槃之门。2.四门之一。见四门条。
【空法】 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空性】 依空而显的实性,即真如的别名。
【空定】 观察空相的禅定。
【空相】 诸法皆空的相状。因缘生的一切法,无有自性,此即是空的相状。
【空海】 虚空与大海。
【空教】 说明诸法皆空的道理的教法,指般若经。
【空经】 指般若部的经典。
【空轮】 1.指此世界最底层的虚空轮。2.空大亦叫做空轮。
【空慧】 观察空理的智慧。
【空谛】 天台宗所立三谛之一。见三谛条。
【空观】 观察诸法皆空的道理。
【空王】 佛的别名,因佛空无一切邪执。
【空王佛】 佛名。据法华经说,释尊与阿难曾经一起在空王佛所发心学道。
【空有】 空与有。一切法缘生无有实体,叫做空;虽然性空但有假相,叫做有。
【空有二执】 又名有无二见,即执著空和执著有的二种见解。
【空有二观】 空观与有观。观无实我实法,叫做空观,此观能破我执;观有因果及涅槃,叫做有观,此观能破空执。
【空有二宗】 在中国佛教的八宗中,俱舍宗是小乘的有宗,成实宗是小乘的空宗,法相宗是大乘的有宗,三论宗是大乘的空宗。
【空无】 谓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
【空无我】 1.一切法缘起性空,无我我所。2.无我所叫做空,无我见叫做无我。3.空与无我。
【空无边处】 无色界之第一天名。
【空无边处定】 修空无边处的禅定。在人间修得这种禅定的人,死后便生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去。
【空无边处地】 三界九地之一。
【空处】 无色界的一切都没有形色,叫做空处,因共有四处的分别,所以又叫做四空处,或四无色处。
【空处定】 四无色定之一,厌色缘空而入定,此定与无边的虚空相应,所以叫做空处定。
【空假中】 天台宗所立的三谛与三观。见三谛或三观条。
【空三昧】 三三昧之一。
【空居天】 凌空而处的天,如欲界的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等四天,及色界的诸天是。
【空一切处】 又名空遍处,禅定的名字。
【空一显色】 四大洲的天色不同,北洲金色,东洲银色,南洲碧色,西洲赤色,因为这些颜色是须弥山四方天空所显的颜色,所以叫做空一显色。
【空即是色】 空性固空,色性亦空,若悟空性平等,则色空不二,故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华外道】 印度的小乘学者诽谤大乘是空华外道,非佛所说。
【空解脱门】 三解脱门之一。见三解脱门条。
【舍利】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舍利子】 1.华译灵骨,或坚固子,是由修戒定慧之功德结晶而成的。2.人名。见舍利弗条。
【舍利弗】 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被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
【舍利塔】 安置佛舍利的宝塔。
【舍卫】 地名,为古印度憍萨罗国的都城,华译为好名闻,因其国中政教善良,风俗敦厚,且充满许多有德有智的学者,嘉誉风闻各国,故名。
【舍卫国】 本名憍萨罗,舍卫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国名。
【舍那大戒】 梵网经所说的大乘菩萨戒,因是庐舍那佛所说的戒法,故名。
【花】 六种供物之一,是表示万行成就以庄严佛果。
【近圆】 具足戒的别名。
【近缘】 三缘之一。
【近住】 受持八关斋戒或是住在寺院里不享男女同居生活的人,男的叫做近住男,女的叫做近住女。
【近住律仪】 指在家男女所受的八戒。
【近事】 亲近奉事三宝之义。梵语优婆塞即近事男,优婆夷即近事女。
【近事男】 梵语叫做优婆塞,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的男子的通称。
【近事女】 梵语叫做优婆夷,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的女子的通称。
【近事律仪】 指优婆塞和优婆夷所应受持的五戒。
【金山】 1.(喻)佛的身体。法华经说:‘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2.指须弥山周围的七重金山。
【金口】 1.如来的身相是黄金色,故其口叫做金口。2.如来的口舌如金刚一般坚固不坏,故名金口。
【金界】 金刚界的简称。
【金胎】 金刚界与胎藏界。金刚界者,表金刚不坏之义,以明智慧坚固不坏,能摧破烦恼,犹如金刚。胎藏界者,表如胎藏子之义,以明理体广大,能摄万德,犹如胎藏。以上金胎两部是标帜大日如来理智二德的一对大法门,配之于事理因果,则金刚界是事是果,胎藏界是理是因。
【金流】 尼连河的别名。
【金华】 金波罗华的简称,即是金色的莲花。
【金骨】 佛舍利。
【金莲】 金刚部与莲花部,亦即胎藏界三部中的二部。
【金刚】 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
【金刚定】 又名金刚三昧,即菩萨于最后位时,断除最后一切最细微之烦恼而得的禅定。
【金刚山】 1.环绕世界的铁围山。2.须弥山。
【金刚杵】 兵器的名称,就是现在寺院里韦缈菩萨手里所拿的东西。
【金刚身】 (喻)佛身坚固,好像金刚不可坏。
【金刚顶】 金刚界诸经诸会的通名。
【金刚手】 手执金刚杖或金刚杵的菩萨。
【金刚界】 开显大日如来智德的部门。如来的智慧,能破诸惑障,而证实相之理,坚固锐利,有如金刚,故称为金刚界。
【金刚界五部】 金刚界为始觉上转之法门,转在迷之九识,成五种之果智,故分类为五部。一、莲华部,众生心中有本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犹如莲华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故名莲华部;二、金刚部,众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经无数劫,不朽不坯,能破烦恼,如金刚之久埋泥中,不朽不坯,故名金刚部;三、佛部,此理智在凡位未显,入果位则理智显现,觉道圆满,故名佛部;四、宝部,佛之万德圆满中,福德无边,故名宝部;五、羯磨部,羯磨华译作业,佛为众生而垂愍,成办一切之事业,名羯磨部。
【金刚轮】 1.金刚的法轮,指密教。2.五轮之一,即金轮。
【金刚刹】 寺的别名。
【金刚座】 佛成等正觉时的座位,在摩羯陀国菩提伽耶菩提树下。
【金刚神】 执金刚神的简称,又名金刚手,或金刚力士等,即手执金刚杵以保护佛法的神祇。
【金刚众】 手执金刚杵的神祇众类,亦即金刚神的眷属。
【金刚乘】 真言教的别名。
【金刚慧】 通达事相的道理而破除诸相的智慧。
【金刚体】 好像金刚一般坚固的身体,即佛的身体。
【金刚智】 1.(喻)好像金刚一般坚固的智慧,亦即佛的智慧。2.人名,为南印度光明国人,幼年出家,后受具戒,于中印那烂陀寺,广学大小乘,三藏兼通,三十一岁,礼龙智为师,经七年,于密法无所不通,尝于作法中,感见观自在菩萨现身,证明其学成就,令往东土弘密乘,乃航海来华传法。
【金刚心】 菩萨的大心,因菩萨的大心坚固不能坏好像金刚。
【金刚心菩萨】 大乘五十二个阶位中,第五十一位的菩萨,叫做等觉,意思是此觉已经与佛差不多相等了,此时若回顾第十法云地,已经可以叫做佛,若瞻望佛地,则还差一点,所以只叫做金刚心菩萨,或无垢地菩萨。
【金刚语言】 不出声的默诵经文。
【金刚三昧】 又名金刚定。见金刚定条。
【金刚后心】 菩萨于最后位,断最极微细烦恼之定,智用坚利,譬如金刚,叫做金刚定。有入住出三心,入时尚居众生位,出时则成佛,当住位完满,将届出定时,名金刚后心。
【金刚灭定】 与金刚三昧同义。
【金刚萨埵】 菩萨名,因执持金刚杵,故又名金刚手菩萨,密宗以大日如来为初祖,此金刚萨埵为第二祖。
【金色头陀】 摩诃迦叶的别名,因他的身体呈现出金色而且有光,在释尊诸弟子中,以修头陀第一著称,故被称为金色头陀或饮光。
【金光明忏法】 又名吉祥忏法,天台大师依金光明经而创之,宋遵式完成之,撰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一卷。
【长衣】 比丘三衣或百一资具以外的衣。长是长物的意思。
【长行】 行数很长的经文,即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罗。
【长老】 年高德邵的比丘。
【长者】 1.年长或分尊的人。2.尊称有道德的人。
【长物】 多余的东西,如比丘多余的衣钵金银米谷等是。
【长钵】 比丘多余的铁钵。
【长养】 生长养育功德善根。
【长明灯】 又名续明灯,或无尽灯,即佛前日夜常明的灯。
【长时修】 四修之一。见四修条。
【长斋月】 适宜持续一个月斋食的月份,即正月、五月、九月。
【阿】 华译为无,又云真空,为众音之母,一切字的种子。
【阿含】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阿含时】 五教之一,即佛成道之后十二年间在鹿野苑宣讲阿含经的时期。
【阿含部】 属于阿含的部门。
【阿那律】 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天眼第一著称。
【阿那含】 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阿那含果】 贝阿那含条。
【阿那含向】 小乘四向中的第三向。见四向条。
【阿利耶】 阿赖耶识。
【阿伽陀】 药名,华译普去、无价、无病、不死药。
【阿育王】 古印度摩竭陀国的国王,华译为无忧王,于公元前二七○年间,统一全印度,初奉婆罗门教,肆其暴行,杀戮兄弟、大臣、及无数人民,后来改信佛教,成为大护法,兴慈悲,施仁政,于国内建八万四千大寺,及八万四千宝塔,派遣宣教师,到四方传法,使佛教发扬于国外。
【阿罗汉】 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阿字观】 真言宗的观法,亦即观念阿字的方法。
【阿字七义】 菩提心、法门、无二、法界、法性、自在、法身。
【阿字布心】 一切真言之阿字,布于行者之心,叫做心作心,又叫做心布心,简称心心。
【阿字数息观】 于出入息中观阿字的观法。
【阿兰若】 华译为寂静处,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总称。
【阿兰若行】 十二头陀行之一。
【阿兰若处】 华译为远离处,或空闲处,即远离热闹的空闲处。
【阿修罗】 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
【阿修罗王】 法华经序品列有四个阿修罗王,即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缈阿修罗王、毗摩质多阿修罗王、罗侯阿修罗王。
【阿修罗界】 阿修罗的世界。
【阿修罗道】 六道之一,多由嗔、慢、疑三个原因而投生。
【阿修罗战】 阿修罗王与帝释的战斗。修罗有美女,无好食,诸天有好食,无美女,于是互相憎嫉,时常战斗。
【阿僧祇】 华译为无央数,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
【阿僧祇劫】 华译为无央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词。
【阿鼻】 华译为无间,即无间地狱。
【阿鼻地狱】 八大地狱之一,又名无间地狱,即是受苦无间断的地狱,也是造极重罪的人死后所堕落的地方。
【阿阇世】 国王名,是佛住世时摩竭陀国的统治者,为太子时,听恶友提婆达多的话,幽困父王频毗娑婆。即位后,并吞小国,威震四邻。但因害父罪,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痊愈后,即皈依释尊,为佛门有力的护法。
【阿阇梨】 华译为教授,或轨范正行,或悦众,即是矫正弟子们行为的比丘。四分律五种的阿阇梨,即出家、受戒、教授、受经、依止等。
【阿难陀】 华译庆喜,是白饭王的儿子,提婆达多的弟弟,佛的从弟,生于佛成道之夜,后来随佛出家,侍奉佛二十五年,为佛执事弟子,以多闻第一著称。
【阿赖耶】 心识名,八识中的第八识,华译为藏识,藏字有三义,即能藏、所藏、执藏。能藏谓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恶种子;所藏谓阿赖耶识为前七识熏习的杂染法所覆藏;执藏谓阿赖耶识为第七识所执为自内我。又译作无没,即含藏诸法种子而不没失。又虽在生死而不没失,故名无没。
【阿赖耶识】 八识中之第八识,由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生。参考阿赖耶条。
【阿梨耶识】 即阿赖耶识。
【阿陀那识】 阿赖耶识的别名,义为执持,言此识之力,能执取维持善恶业因,及有情身体,使不破坏。
【阿摩罗识】 又作阿末罗,或庵摩罗,华译为无垢,即清净无垢之识,也是九识中的第九识。
【阿鞞跋致】 华译为不退转,是菩萨的阶位名,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到达此位。
【阿弥陀佛】 译义为无量光,或无量寿,故亦称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阿弥陀三尊】 中尊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势至菩萨。
【阿弥陀忏法】 又叫做无量寿忏法,即忏悔罪障,神超净域的胜法。
【阿弥陀佛三名】 阿弥陀佛有三种译名,即无量寿、无量光、甘露。
【阿耨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阿字本不生】 阿字译为无,又云真空,为众音之母,一切字的种子,故即是般若实相的理体,无生无灭。
【陀罗尼】 华译为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原有四种,咒陀罗尼,不过是其中一种,但通常皆以咒为陀罗尼。
【陀罗尼三昧】 发无量陀罗尼的禅定名。
【雨华瑞】 法华六瑞之第三瑞,释尊将要说法华经而入于三昧时,天空中如雨般落下四种的花,叫做雨花瑞。
【雨曼陀罗华】 由天降下曼陀罗华。
【青鬼】 青色的鬼,在地狱中呵责罪人。
【青莲】 梵语优钵罗,即青色的莲花,其叶修广,青白分明,好像人的眼睛,所以拿来譬喻佛的眼睛。
【青莲华】 见青莲条。
【非人】 指天龙八部中似人而非人的鬼神。
【非天】 阿修罗,因阿修罗的果报似天而非天。
【非情】 无情识的事物,如草木土石等是。
【非器】 不堪受持佛法的根器。
【非色】 由四大所造成的一切事物叫做色,非四大所造成的一切事物即叫做非色,如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外的受想行识四蕴即是非色,故又称为非色的四蕴。
【非色非心】 一切有为法分为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非四大所造成的叫做非色,不与心相应的法叫做非心。
【非时】 晨朝至日中为时,日中至后夜为非时。
【非时食】 不应该食的时候食,即过午之食。
【非梵行】 又名不净行,即不净的行为,指淫事。
【非有非空】 也不是有也不是空,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也是中道的道理。
【非有非空门】 四门之一。见四门条。
【非有想非无想定】 非有想非无想处的禅定。
【非有想非无想天】 见非想非非想天条。
【非有想非无想处】 在无色界的第四处,也是三界的最高处,生于此处的人,没有下地粗想的烦恼,故叫非有想,又叫非想,但不是没有细想的烦恼,故叫非无想,又叫非非想。外道错认此处为真的涅槃处。
【非非想天】 非想非非想天的简称。
【非非想处】 非想非非想处的简称。
【非想非非想天】 无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无色界的第四层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顶天。此天的禅定,无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又曰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处定】 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
【非择灭无为】 三无为之一。见三无为条。
【竺法兰】 中印度人,与迦叶摩腾,同来中国,宏扬佛法。
【拈花示众】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拈花示众,并不说法,一时百万人天,皆不解其意,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因传以涅槃妙心,为禅宗的起源。
【呵佛骂祖】 唐朗州德山院宣鉴禅师,一日上堂说:‘我这裹,佛也无,法也无,达摩是个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妙二觉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点鬼簿,拭疮纸,佛是老胡屎橛。’又有一僧问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如何是佛?云答:‘干屎橛’。他也曾说过:‘释迦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老僧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这都是提醒世人:凡有相者,皆是虚妄,纵是经典佛像,或圣或贤,既落形迹,皆属生灭,并不是正常如实之道。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