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佛教传入藏地

发布时间:2019-11-10 10:09:33作者:楞严经修行网

  据西藏佛教史籍的神话传说,公元5世纪中叶,拉脱脱日年赞在位的时候,佛教传入吐蕃。但据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佛教的传入则应始于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执政时期。

\

  古代西藏盛行苯教,这是一种原始信仰,类似于内地古代的“巫巫见”。苯教强调祭祀,为了祈禳的需要,往往大量宰杀牲畜,有时竟达数千头之多。苯教作为一种信仰既贯彻体现在民间生活当中,同时,又参与社会政治。一些上层苯教徒,不仅能够协助赞普威慑与控制百姓,而且还可以制约俗权,左右赞普。因此,在古代西藏,苯教也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松赞干布完成西藏高原诸部的统一事业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了一些开放措施,除了吸收周围地区的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文化和典章制作外,在精神统治方面,亦需要对中央集权有利的意识形态。而在当时,吐蕃几乎是处在佛教势力的包围之中,它不可能不受佛教的影响。这样,佛教从印度和内地两个方面进入雪域高原替代苯教,便是历史的应有之义了。  松赞干布以娶亲的方式把佛教引入藏地。他先娶尼泊尔公主赤尊为后,亦尊公主带来了不动佛像、弥勒菩萨像、度母像等(不动佛像现供小昭寺,弥勒菩萨像现供大昭寺)。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联姻,娶文成公主为后,文成公主带来了释迦牟尼像(现供大昭寺正殿)。为供奉诸圣像,尼泊尔公主主持建造了大昭寺,文成公主主持建造了小昭寺,松赞干布又建四边寺、四边外寺等十几座小庙遍布于拉萨周围。此外,还修建了许多修道道场。各寺所供奉的佛像有释迦牟尼、弥勒、观音、度母、佛母、光明佛母、妙音天女、马头金刚、甘露明王等。佛经在这时了开始翻译,译师中有汉人、藏人和印度人、尼泊尔人。所译经典有《宝云经》《观音六字明》《阎曼德迦法》《摩诃哥罗法》《吉祥天女法》等。松赞干布又依佛说的十善戒制定法律,规定斗殴者罚,杀人者抵命,盗窃者加8倍罚款,奸淫者断肢流放,欺妄者割舌。又规定16条人道伦理法,其中第一条就是“敬信三宝”——佛、法、僧。  佛教刚刚传入吐蕃,就遭受到传统苯教的强烈抵制,据《西藏王统记》载,在修建大昭寺时,“昼日所筑,入夜悉为魔鬼摧毁,不见余痕”,其实这显然是被激怒了的苯教巫师及其信徒干的。在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刚刚传入,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也没有藏族的贵族噶氏家庭把持大权,当时吐蕃王朝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的武力扩张上,以王室为首的扶植佛教的力量受到相当的抑制。  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年在位)即赞普位后,便致力于发展佛教。他主持修建了一些寺庙,译了一些经典。公元710年,他又与唐室联姻,迎金城公主进藏。金城公主积极赞助王室提倡佛教,把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像移到大昭寺并安排汉僧管理香火,并收容和供养从于阗逃往吐蕃的佛教僧侣。据说王室还为这批僧人修了7座庙,可见这批僧侣数目不少。此外,赤德祖赞还派人到内地迎请汉僧,组织他们从事佛经和有关天文、星相、历算、医药等书籍的翻译工作。由此可见,王室在发展佛教、巩固中央集权方面的急切心情和所做出的努力。  外来僧侣受到的优待招致了吐蕃贵族的疑惧,王室奉佛的举动在贵族和苯教巫师中再次引起抵制。公元739年,吐蕃发生天花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这时支持苯教的贵族借口说是外来僧人引起鬼神发怒而造成的,因此必须把他们赶走。之后,除了汉僧和尼泊尔僧人,西域与中亚的僧人大都西逃到乾陀罗国(Gandhara,今巴基斯坦境内)去了。赤德祖赞死后赤松德赞幼年即赞普位(公元755~797年),辅政的贵族遂发布“禁佛”令,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①吐蕃辖区内禁止信奉佛教;②驱逐汉僧和尼泊尔僧人;③改大昭寺为屠宰场;④把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佛像埋在地下,后又取出送到芒域(Mangyul,今吉隆);⑤拆毁赤德祖赞时期建立的两座寺庙。  赤松德赞成年以后,团结主张兴佛的势力,对苯教势力进行了反击。他把连年的天灾和人祸全部归罪信奉苯教的权臣所致,定计把马相仲巴结活埋,把达札路贡流放于藏北;然后宣布废除禁佛令,恢复庙堂和译经工作,并派人到芒域反释迦牟尼像搬回,同时,迎请印度瑜伽中观派的创始人寂护到吐蕃弘法。不久,吐蕃又遇天灾,其时洪水暴发,瘟疫流行,苯教待乖机又归罪于佛教,寂护被迫返回尼泊尔。寂护认识到,他的理论带有浓厚的经院烦琐性质,不适于刚刚接受佛教的吐蕃信徒和百姓,只有通过密教才能为佛教的传播扫清道路,故寂护请来了能够显示“神通”的莲花生。莲花生是印度大乖佛教的密宗咒师,号“乌金大师”,乌苌国人。传说他入藏一路“调伏魔障”、擒妖捉怪,实际上,也就是用类似于苯教的那种神秘巫术而战胜苯教巫师,从而迎合了人们想念驱魔摄鬼的传统心理,使本佛嫁接,苯教神灵被吸收到佛教世界中。至此,西藏佛教开始了以密教传法的新路。  然而,苯教待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建议与佛教辩论教理,以胜负定存亡。于是,赤松德赞在在墨竹苏浦地方江布园宫前举行辩论会,佛教方面以寂护、莲花生、无垢友为首,苯教方面以香雄的香日乌金等为首。辩论结果,苯教败北。赤松德赞宣布佛教胜,并给苯教指出3条出路:①改信佛教,改当佛教僧人;②放弃苯教职业,做王室的纳脱百姓;③不愿改教和当平民者,流放边远地区。同时苯教经籍或毁或埋,禁止流通。遂后,在王室的支持下,于山南泽当地方建桑耶寺,这一工程的设计是寂护仿照印度的欧丹达菩徐寺(意译飞行寺)构造的,主持建寺的是莲花生。该寺是以佛教设想的所谓世界结构建造的,中分须弥山、十二洲、日月二轮,外有垣墙围绕,四周建四舍利塔,四门立四碑。主殿下层式样采取藏式建筑,其中塑像仿藏人形貌;中层建筑采取汉族式样,塑像仿汉人形貌;上层建筑采印度工建筑,塑像仿印度人形貌。这种排列大致反映出三种文化形态在新兴的佛教文化中的一种关系结构。该寺设有译经、密宗、戒律、禅定、声明等部。这座西藏最早的显密兼有的寺院,建成约在公元779年。该寺建成以后,请莲花生、静命等开光,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法会。该寺由静命任堪布,为藏族贵族、平民7人举行了剃度仪式,成为藏族最早出家的僧人,号称“七觉士”,尔后,又有300余人出家,藏族出家为僧的制度也从此形成。  赤松德赞为了进一步推行佛教,采取传统的盟誓形式,在上层统治阶层内部巩固兴佛的成果,与盟者向神歃血宣誓:长信三宝,奉行佛言,像祖先赞普那样供佛,取得善知识的确实支持。不遵誓言者将堕入地狱,如遵守盟誓,可成无上正觉。盟文用金汁或银汁写若干份,置于金匣保存,重要的内容还勒之石碑,公布于众。这样的人工在桑孜孜不倦寺共举行两次,有王子、诸尚论、诸内相、诸外相、诸千户和将军们参加,这一著名的“桑孜孜不倦大誓”表明,佛教已落脚在吐蕃上层,开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了。  佛教得势,本教落败。不少苯教待选择了流放,这就是以后苯教在西藏东部、北部得以发展的原因。苯教的经典被毁,但苯教的祈祷吉祥、禳解、火葬、烧烟祭天、焚魔等仪式被保留下来,后被佛教吸收利用。苯教在失败以后,也吸收并发行佛教教义,成为有义理的新苯教。了。事实上,赤松德赞并未消灭苯教,只是苯教的优势地位丧失掉了。与佛教传入汉地的和平与渐进的方式不同的是,佛教传入藏地是以赞普个人的强力和与本土宗教的激烈冲突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就必然为以后的历史埋下了动乱的种子。《宗教流派镜史》说:“优藏源流情形者,莲花生大师及少许具德大师,为教化未来有情故,将诸修不共二种教授甚多,埋为伏藏”。黑四色纸上,共计百零八部,由丹玛孜门和阿杂惹益希央等人认真校对,埋藏在寺庙、崖石、岩洞等之中。据统计,埋藏经典的地方为21处,这些经典13世纪以后才被陆续挖掘出来,故曰“伏藏”。  果然,莲花生的忧虑被言中,公元838~842年,达磨灭佛,西藏佛教的的前弘期结束。西藏佛教史籍称之为“灭法期”或“黑暗期”,此后,在百年左右的时间内,佛教一蹶不振,毫无起色。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