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受过十戒,7岁以上、20岁以下的出家男子,在汉地普遍俗称小和尚。)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从汉唐到现在,由于地理和时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各有所不同。佛教信徒愿求出离家庭、独身修道是要经过一定手续的。 出家手续 佛教信徒要求出家修行要办一定手续。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自汉唐至现在,由于地理与时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有所不同。按佛教戒律规定,佛教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向一位比丘请求作为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向全寺僧侣介绍情由,征求全体意见,取得一致同意后,方可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之剃度。所谓剃度,即剃除须发、度越生死。并为之授沙弥戒。受戒后,此人便成为沙弥。沙弥最小的年龄为7岁。依止师对弟于负有赡养和教育的责任。待其年满20岁时,经过憎侣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丘戒,比丘戒有250条,受戒后此人便成为比丘。受比丘戒满5年后,方可离开依止师,往各地学道,并可居住各寺院中。在唐代,祠部发给合法出家者的证明书,叫度碟,僧尼以此碟为身份凭证,可免摇役;还发给出家受戒后的僧尼以戒碟,证明已受戒。沙弥戒和比丘戒都是个别接受,不得集体同受。比丘戒最多许三人同时受。女子出家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弥尼戒,沙弥尼戒也是十条。至年满18岁时,受叉摩那戒。叉摩那戒有6戒,受戒后,成为式叉摩那尼。经两年后,年满20岁,先从师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340条,这叫做二部受戒,即成为比丘尼。 唐宋时代,出家者先要作行者。所谓行者,即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服各项劳役,垂发而不剃发,可以从师受沙弥戒。待朝廷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经过甄别,或经过考试及格,得到许可发给度牒,并指定僧籍隶属于某寺院,方可取得僧人资格,进而剃度为僧。此后再等机会前往朝廷许可传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师也由朝廷指定。凡是未经朝廷许可、未得度碟而私自剃发的僧尼,没有寺籍,名为私度,要受惩罚。这种程序至元代而废止。明末开始规定“三坛同受”制度。出家人先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为剃度师,为己剃发而不受任何戒。剃度师的僧籍属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属于何寺院。遇到某一丛林寺院公开传戒时,前往该寺受戒,同时领取朝廷的度碟,而僧籍不由朝廷指定。到干隆时废止了度碟,便只由传戒的寺院发给戒牒而已。汉传佛教受戒时有烧香疤习惯,烧6个、9个或16个。由于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佛教精神,实际上并没有普遍实行。中国佛教协会已于1983年明令废止这一陋习。 二、在家手续 在家信仰佛教,愿意成为优婆塞或优婆夷也要经过一定手续。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条件是三归依,或称三皈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受持三归,要经过一定的仪式。即请一位法师依照《三归仪轨》为自己说明三归的意向,表示从此以后尽一切努力归依三宝。如此则成为优婆塞、优婆夷,俗称男居士、女居士。与受三归同时,可以进而从师受五戒。其仪式也是请一位法师依照五戒仪轨教导自己,自己—一表示遵守,便成为五戒优婆塞、优婆夷。随着自己修行的进步,到一定水平,可以进而从师受菩萨戒。也是要请一位法师,依照菩萨戒仪轨教导自己,自己表示—一遵守,即成为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藏传佛教,在家信徒要做到四皈依,即除皈依佛、法、僧三宝外,还须皈依喇嘛。 三、出家与在家的外表区别 出家佛教徒与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有两点明显不同:一、出家佛教徒必须剃除须发,而在家佛教徒一般不剃除须发;二、出家佛教徒应蓄“三衣”,其中一件是“五衣”,用五条布缝缀成的衬衣羹 一件是“七衣”,用七条布缝缀成的上衣(平时穿着的),一件是“祖衣”,用九条以至二十五条布缝缀成的大衣(遇有礼仪或出外时穿着的)。每一条布又要由一长一短(五衣)、二长一短(七衣)、三长一短(大衣)的布块所合成。这种式样叫作“田相”,言其如同田地畦陇的形状,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在寒冷地带,或在寒冷季节,只穿三衣不够可在里面穿着圆领方袍的俗服。在家佛教徒,平时穿着俗服。拜佛时穿缦衣。缦衣由五条布缝缀而成,言其通缦无有田相;所以缦衣的每条布不许用一长一短合成。沙弥和沙弥尼也只许穿着缦衣,而不许穿三衣。 四、舍戒 出家的佛教徒,如比丘、比丘尼是独身修道的,必须清心寡欲,所以是件相当困难的事。出此佛教教制规定,受比丘戒之前要有许多质问,凡是不合条件的人,是不允许受比丘戒的。例如双亲未曾允许、身有负债、身有痼疾、身有精神病、身为官吏、违反戒律等。一旦受比丘戒以后,如果厌倦出家的清苦生活,允许还俗。这叫舍戒。只要对任何一人声明,自己要还俗,愿意舍戒,即可以放弃比丘身份,改变独身修道的生活。在家的佛教徒,如男女居土,也可以根据自愿原则,随时对任何一人声明,放弃优婆塞、优婆夷身份。唯菩萨戒不能舍戒。 五、破戒 出家佛教徒,比如比丘,不办理舍戒手续,又不放弃比丘身份,却私自违反戒条,叫作“破戒”。破戒是不允许的。其它比丘可以举报,经过僧侣集会评判,要受到一定的处罚。在家佛教徒如有这种情况,也叫破戒。菩萨戒的佛教徒不可以舍戒,却可以破戒。 六、特别提示 云游参学,指僧人到处漫游,行踪飘忽,犹如行云。亦可称游方,即僧人为修行问道而云游四方。参学,即僧人参拜法师而求法。僧众在云游参学时,不能到子孙寺院居住,因为子孙寺院只由本寺僧侣居住,不接待外来僧众。僧众在外游方参学,可以到十方丛林居住,叫作“挂单”或“挂激”,亦可称“挂锡”。“单”是指僧人的行李,挂单便是将行李安放起来,暂不他往的意思。“搭”,是搭附在外或两两搭连的衣物,挂搭便是将衣物安放起来,暂不他往的意思。“锡”指锡杖,挂锡便是将锡杖安放起来,暂不他往的意思。僧人住进寺院,首先住在云水堂,言其如行云流水,过而不留。僧人在云水堂住相当时期以后,经本人要求和住持同意,可以进禅堂或念佛堂,成为寺中的基本僧众。住云水堂者可以随时他往。住禅堂或念佛堂后,如要离寺他往,只能在每年正月十五日或七月十五日提出申请告别。云游之僧或游方之僧,因行踪无定,犹如“行云流水”,故称云水僧,亦称游方僧,或称行脚僧。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