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十二因缘是什么
佛教的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一、无明,指心的无知,包括不明善恶、不明佛法教义,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二、行,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
三、识,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果,从而投生于今世,成为新的生命。
四、名色,指由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
五、六入,人在胚胎发育时,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
六、触,人在出生后,对外界事物有所接触。
七、受,由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产生苦、乐、忧、喜的感觉。
八、爱,对苦有强烈的憎恨,对乐有热烈的渴望,强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爱。
九、为爱努力地追求。
十、有,今生为爱产生诸多行为,成为下一世的果报。
十一、生,有了今生的业因,而受来生的生命。
十二、老死,有生必有死。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属于现在世,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
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
过去因是无明和行,无明是过去世的迷惑,行是过去世的造业。现在果是识、名色、六处、触、受,正是由于过去因才有了现在的果,这就是第一重因果,过去因被称为“能引”,现在果被称为“所引”。
现在因是爱、取、有,爱和取是现在世的迷惑,有是现在世的造业。未来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于现在因才能了未来的果,这就是第二重因果,现在因被称为“能成”,未来果被称为“所成”。
逆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在《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中,佛祖说此法时,采用了逆观十二因缘。
逆观十二因缘,就是把十二因缘从后往前推,从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
老死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之所以会忧悲苦恼,是由于有生,因为没有生就没有死。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重要的条件是有,有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对后果潜伏的一种力量,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和死。
有又缘于取,正是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执著追求。才造成了善业和恶业。
取又缘于爱,爱就是生命欲,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执著的追求,产生了业力。
爱又缘于受,受是对客观之事物产生的苦乐,正是这种苦乐的感觉,激发着生命的欲求。
受又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有心理活动的开始,才有了受。
触又缘于六处,六处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由此产生了触。触又缘于名色,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组织,六根依存于身心组织。
名色又缘于识,识是名色的中心,它们之间互相依存。
识又缘于行,识和名色都是由过去所造的业,也就是行而来的。
行又缘于无明,无明就是对无常、无我的真实不认识,是人们生死痛苦的根本。
十二因缘的意义
因为十二因缘的每个要素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导致轮回流传不止,所以只要我们暂断轮回链上的任何一个接点,尤其是破除无明,就可以不再被十二因缘所束缚,跳出六道轮回,摆脱无休止的生死循环,这也是我们参悟十二因缘的目的。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