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门耆宿梦参长老,于2017年11月27日下午16时30分在五台山真容寺安详示寂,世寿一百零三岁。僧腊87载。一代高僧,圆寂西归,一时噩耗传来,四众哀恸海天同悲。天地含悲,祗树凋落。觉海舟沉,菩提眼灭,众生依怙顿失。祈愿长老不舍众生,乘愿再来,度脱更多娑婆众生,南无阿弥陀佛!2017年11月28日,梦参长老治丧委员会发出讣告,全文如下:
因缘如幻,世事无常。2017年11月27日(农历丁酉年十月初十)16时30分,当代佛门耆宿,一代高僧上梦下参长老于五台山真容寺安详舍报,享寿103岁,僧腊八十七。
梦参长老年高德劭,道心如磐,持律冰雪,毕生作育僧才,演说大乘,莲踪遍布五大洲,摄受弟子无计数。祈愿长老不舍众生,乘愿再来。长老追思及荼毗事宜俟后公告。
五台山真容寺
梦参长老治丧委员会
2017年11月28日
梦参法师生平简介:
梦参长老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岁月,从早年出家始,始终以弘法利生为务,曾亲近依止近代高僧慈舟、倓虚、弘一等,并曾入藏地求法,于哲蚌寺修学。经历数十年人生坎坷,讲经说法不辍,曾于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执教,弘法足迹遍及美国、澳洲、加拿大、南洋及港台地区。
梦参长老于1915年7月13日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开通县。1928年加入东北讲武堂军校。1931年,在北京房山县上方山兜率寺出家,法名为‘觉醒’,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的因缘出家,便给自己取名为‘梦参’。同年在北京拈花寺受比丘戒,戒期圆满,南下九华山,朝礼地藏菩萨道场,正遇上六十年举行一次的开启地藏菩萨肉身宝塔法会。这对老和尚弘扬地藏法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32年,转赴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涌泉寺参访,对涌泉寺当时的一切境界似曾相似,仿佛故地重来。当时虚云老和尚于鼓山创办法界学苑,并请慈舟老法师主讲《华严经》,他决定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除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更旁及虚云老和尚的禅法,有时也奉慈舟老法师之指示,代讲经论,诸如《阿弥陀经》等等。
1936 年,赴青岛湛山寺山寺,依止倓虚老法师学天台四教,并担任湛山寺书记,负责倓虚老法师的庶务以及对外联络事宜。1936年底,奉倓虚老法师之命,赴福建厦门万石严,礼讲弘一大师北上宏律,历时半年之久。此后担任弘一大师的外护半年,弘一大师为了答谢他担任半年的外护,亲赠手书的《净行品》偈颂乙本,并嘱托他弘扬《地藏三经》。
1937-1940年间,随同倓虚老法师在长春般若寺传戒,讲四分戒律,并往来于东北各省、北京、天津、山东等地,讲经弘法。其间曾接触来自西藏的藏僧,引动了赴西学习密法的因缘。此后,由北京至香港、新加坡、印度弘度法亚朝礼佛陀遗迹。
1941 年,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日益加剧,日本关东军逐步占领华北地区,法师在北京期间以善巧方便智慧,掩护许多国共两党的抗日人员幸免于难。后因遭人检举被日追捕,遂离开北京,转往上海、香港;并获得香港方养秋居士的鼎力资助,经由印度前往西藏拉萨学习密法,在西藏黄教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依止夏巴仁波切,学习黄教菩提道修法次第。在西藏拉萨修学五年,藏传法名为滚却图登。
1950年,正值青壮年的梦参法师,在四川甘孜时因不愿意放弃僧人身份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经常观想一句偈颂;假使热铁轮,在汝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1982年,中央落实宗教政策,梦老平反出狱,任教于北京中国佛学院,并以讲师身份讲述《四分律》,踏出了重新弘法的第一步。1984年,接受福建南普陀寺妙湛老和尚、圆拙长老之邀,到厦门南普陀寺重建闽南佛学院,并担任教务长一职。
1987年,应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之邀,赴美数月后转回中国。1989年,应美国洛杉矶妙法院旭朗法师之请,再次赴美弘法,此后即旅居美加地区。
1991年,应台北居士之请,在新店开讲《占察善恶业报经》,原本不收弟子的梦老,在该年底,由于种种因缘而收了生平第一位弟子,为其剃度,赐法号继梦。
2000年,梦老于浙江重建雁荡山祖庭。从2001年始,梦老应邀常住五台山普寿寺讲经,并指导圣宝山愿成寺的僧众静修。
2003至2007年,梦老克服身心环境的障碍,在普寿寺讲完《大方广佛华严经》,了却多年来未曾圆满的心愿。
2008年再次应台湾弟子祈请赴台弘法,讲经开示10余场并举办千人大法会。
2009年春节于台北复讲《占察善恶业报经》,盛况空前期间不断更换讲经礼堂,听众最多时达两千人之众,法会圆满之日再次举行3000人之皈依法会,成为台湾佛教界弘法之美谈。
2013年秋,梦老移锡五台山真容寺,以百岁高龄复兴道场,日常接见信众,谆谆教诲,愿力弥坚。
2017年11月27日下午16时30分,梦老在五台山真容寺安详示寂,世寿一百零三岁。
追思法会及四众瞻礼安排如下:
11月28至29日,安排入龛等事宜,恕不开放吊唁。
11月30日至12月2日,五台山真容寺灵堂,四众弟子吊唁。
12月3日上午,举行上梦下参长老示寂追思法会及荼毗法会。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