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常说,信心是成佛的基础。这个信心是什么?就是你相信自己可以成佛。据说唐朝的南阳慧忠国师就曾经为了帮助他的侍者开悟而喊他“佛祖”,可惜侍者愚钝,不敢应声。正是因为这位侍者不敢承认自己是佛祖,所以注定了一生不能成佛。
唐代有一位诗僧皎然作过一首诗,诗中说:“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意思就是说,世人一心向外寻求,却不知自己的心就是“道”。这样说可能有些玄妙,不如形象一点,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来说明。明代的石屋禅师在云游时结识了一个人,那个人很友好,很热情地请石屋禅师去他家住。哪里知道到了晚上,等禅师一睡觉,这个人竟然蒙了面,偷偷摸摸进了禅师的屋子想要行窃。
石屋禅师当时醒了,看他这个样子,就跟他说:“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用,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那个人不明白,就问禅师:“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石屋禅师抓住那人的衣襟就说:“它就在你的怀里啊!你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真是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子!”
禅师说的“宝藏”就是心,就是自我。每个人都有无可取代的优点,都有独一无二的自我,可惜很多人往往对此视而不见,一心羡慕别人的能力,别人的职业,别人的生活。大家要知道,在你羡慕别人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信心堵死了。你只顾着看别人满怀信心做事,对自己没有信心,一门心思把自己丢在成事的大门外,怎么办得成事业呢?所以我才和弟子们说,你们去发功德,做慈悲事,当然很好,但先要有信心,没有信心,慈悲心也不会长久,容易半途而废。
这个道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相通的。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是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当然就不可能做得成。你们有没有发现,人要是对自己有信心,那种精气神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眼睛看起来都比一般人清亮,说起话来、做起事情来,都是雷厉风行、放得开手脚,因此到最后事情自然而然就成了。
但是呢,真正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自信,不是说你愣头愣脑地相信自己什么事都能办到,然后就不顾一切地去做,最后一败涂地,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有个居士在小地方工作了很多年,一个月赚2000元,后来到大城市找工作,一定要找最好的公司,工资要求一万元,一下子就吓住了聘请公司,被拒绝了多次,来向我诉苦,感觉心里不平衡。事实上呢,进入好公司、要高工资,动机是好的,人也是满怀信心的,但是这个信心有点太大,可以说是一步登天的野心,这不叫真正的信心。
真正的信心,是要有智慧来作根基的。有了智慧,你的信心就不是从头脑中生出来的,而是由心而生。心里的智慧从哪里来?从苦难中来,从磨砺里来。过去修习佛法时,师父常常出很多难题给我,禅堂用功时,斥骂、棒喝更是家常便饭。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佛法的修行太过严苛,其实这样严格的训练方式,正是为了将我头脑里已有的成见击碎,再把真正不动摇的信心从内心深处建立起来。我刚刚说的那位居士,最后还是降低了心中的标准,找到很好的工作,现在一个月工资也有一两万,生活过得很好。
大家看,这就是认清自己,智慧生出来了。经过那么多苦难和磨砺,他的智慧还如何被埋没呢?人一旦受过磨砺,就逐渐有了定力。这种定力就是支撑起一个人的信心,它让你不动不摇,百折不挠,还让你扛得住痛苦,找到快乐。你们看那些为了别人的一句评价耿耿于怀,几个晚上睡不着的人,或者遭遇到一次失败,就开始怀疑自己、怀疑整个人生的人,他们苦不苦?很苦。因为他们站不稳、立不住脚。
要有信心,先得有自知的智慧。说得更具体些,就是你得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也接纳得了自身的缺陷,不自大自傲,也不自轻自贱,时时刻刻称得准自己的重量,认得清能力的底线,在这样的基础上,你的自信才是实实在在的。
有信心就是对自己仁慈。不要以为给自己创造机会去享乐,或者让自己在物质上安逸舒服,这是对自己仁慈。再怎么享乐、安逸,灾难来时,你还是扛不住。如果是真正为自己着想,就要懂得怎样在满是苦得人生里超越苦,给自己找一份幸福自在。比方说,你有坚实的信心,任人怎么侮辱、诋毁、践踏,任世事如何繁杂、艰辛、坎坷,都能够扛得住、顶得住,自在自足,不改变也不退缩,该做什么就去做,生活里当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痛苦。
这个世界这么繁杂、喧嚣,大家每天接触这么多人事,眼睛看到各种色彩,耳朵听到各种声音,要生出一份坚实的信心,的确很不容易。但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考虑,其实这个繁杂喧嚣的世界恰好是一个最佳的修行场所。在喧嚣中修炼出来的信心,往往更坚实,更不容易动摇。
文章来自一诚长老著作《宽怀》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