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里佛气”和“俗里俗气”都是一种执着
文/达木
生活中,有些人学佛了,顿时会觉得“高大上”,会觉得没有学佛的人“俗里俗气”。天长日久,“俗里俗气”的人也就难入此类学佛人的法眼了。
对此,曾听一位教授讲过,觉得别人“俗里俗气”的那些学佛人,其实应该反观自身,反观自己浑身上下皆是“佛里佛气”,此“佛里佛气”与彼“俗里俗气”在本质上无有不同。
诚哉斯言!在本质上,二者都是一种习气,皆为一种执着,并没有达到佛教所说的中道。
初入佛者,要学佛教的文化、教义,自然少不了学名相,学概念,当然,也有学着念阿弥陀佛的。通过学习,对佛教给予生命的解释或多或少会有一定了解。
渐渐的,会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人和人就千差万别,但不外乎三种:有人能知能行,了知佛法就在生活中,凡事皆以平常心而应之;有人难知难行,因缘不到,进展不大;有人自视甚高,语默动静皆不离佛。第一种人最少,第三种人最多。
第三种人,多是“佛里佛气”的人,这种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处处以佛的标准来要求身边的人,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身边的人不信佛,再被认为是“俗里俗气”,往往会搞得气氛紧张,这是学佛学出的新习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缘分不到,费破口舌也是徒然,只会增加烦恼和紧张。所以,在机缘未到的情况下,不应把自己对佛教及其文化的理解强加到他人身上。
对此,南怀瑾先生说:“你学佛学得满嘴佛话,满脸佛气,那就是众生颠倒。本来好好一个人,又油漆上这么多东西。”所以,“佛里佛气”与“俗里俗气”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执著。
执著了,心就难以平和,生活也难以平实,也就难以对中道有更深的体会和把握。中道指的是离于两边,不落极端,无有是非,圆融无碍,看似类同于儒家之中庸,其实又有不同。
在佛教中,中道又是甚深真理,是一种实相,在《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中,有一详细描述:“如是中道,世间智慧所不能见,不可宣说、不可显示,无有相貌,无色、无处、无取、无舍,清净寂静,不可眼见,乃至不可触,亦无至处,不在世间,不出世间,不可宣说,非多非少,非常非断,非相非非相,非觉非非觉,非虚非实,非此非彼,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非行非非行,非生非死,涅槃非作法,是名中道。”
上面这段文字,看似玄奥,实际还是在以一种否定性思维破除边见,显现中道。因此,要有中道的观念。
有了中道的观念,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就会有一颗平常心,而不是仅仅站在自己所理解的佛的角度来评判他人的高下。
相反,能加认识到:学佛,是要通过佛的美好德行来修正自己、规范自己、完善自己。这样,不仅自己不会“佛里佛气”了,眼中的别人也不再“俗里俗气”。
转载自.腾讯佛学网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