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成佛非常重要,它是关于成佛的一种方法,师兄想要顺利成佛可以看看这方面的内容,这样师兄的成佛之路会更顺利。此外,师兄也要知道顿悟成佛的思想特点,这样师兄能收获更多知识。那顿悟成佛的思想特点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惠能的顿悟成佛说与传统佛教的成佛之道相比,具有普及性、简捷性、自力性等诸种特点。
其一、普及性。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佛典,中观一宗主要有《般若经》、《法华经》、《大集经》、《宝积经》、《中论》等类;瑜伽一宗主要有《华严经》、《大般涅槃经》、《解深密经》、《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类。这些佛典演唱成佛之道,虽迭宣精义,横生妙趣,但其义理极为玄奥,不易理解。例如《成唯识论》,说诸法实相由远离遍计所执之实我法所显,于一切位常如其性,名为真如,亦即唯识之实性,这种实性具有无相空寂,一切清净的特征,是最圆满和最真实的存在,是通过取得无上智慧的人在瑜伽实践中亲证而得到的神秘直觉。已经掌握唯识实性的人,再通过瑜伽实践修证,次第经历资粮、加行、通达、修习和究竟五位之阶梯,逐渐达到体悟唯识的真谛而证得涅槃妙果,成就佛道。象掌握这种这种成佛的理论,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而惠能的顿悟成佛说则极明白浅显。言说自心是佛,只要除却妄念,如拨云见日,佛性顿现。这种顿悟说言简理当,通俗易懂,一般人都可以理解接受。
其二、简捷性。大乘佛教中,以修持弥陀净土为成佛的捷径。但是我们若认真追寻其修行方法,比起惠能顿悟说较复杂。例如具有净土代表性的著作《观无量寿佛经》。所论禅观包括三福、十六观。三福,即世福、戒福、行福,为往生净土的基本条件。十六观,即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佛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生想观、中辈生想观、下辈生想观。前十三观是定善,后三观散善。定善与散善均皆往生净土之观行。由此看来,顺着三福十六观的道路往生净土,里程亦甚遥远,不如惠能顿悟说直截了当,不用读经、念佛及坐禅,一悟即至佛地。惠能说:“若悟无生顿法,且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敦煌本《坛经》)显然,顿悟只须刹那功夫,表现出极为简捷的特点。
其三、自力性。传统大乘佛教讲“普渡众生”,“他力救拔”。《阿弥陀》等经提倡的念佛往生之说,就是他力救拔的一个明显例证,而惠能的顿悟说则提倡自力救拔,信仰自力。依藉自己的主观觉悟,他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声称自己就是凭借自心领悟而顿悟成佛道的,亦即成佛要依靠自力。不假他力。弟子们也认为他已经是佛。但是惠能告诫徒众,不要因为自己是佛,大家就把成佛的希望托于己,“且不是惠(惠)能度。”他要求徒众发四宏愿,自力自度。他说:“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欲自度还必须自断烦恼,“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亦要真正学会佛法,“须自见性,常行正法。”具备自度、自断、自学三宏愿,就能成就第四宏愿,即可佛道自成:“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忘,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以上引文据敦煌本《坛经》)。小乘佛教讲“自力拯救”。可那是苦思苦修的自我磨练,与惠能的自力自度之说不可同日而语。
上述就是顿悟成佛的思想特点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关于顿悟成佛的内容师兄可以多去看看,同时也要用心去理解,这样师兄会有更多收获。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