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自然生态(上)(8)

发布时间:2019-09-21 10:12:24作者:楞严经修行网

  佛教与自然生态(上)(8)

\

  2.譬喻教化——  佛陀善於观机逗教,因此能摄受不同根性的众生,尤其以各种譬喻说法,最能引人入胜。在《譬喻经》里记载,有一个路人在旷野行走时,被一只大恶象追得走投无路,他看到一口井,赶紧跳入井里躲藏,没想到井里有四条毒蛇虎视眈眈的游行过来,这位路人抓住由井口垂挂下来的树枝,悬在半空中,这时跑来两只黑白老鼠,咬囓树枝,眼看树枝早晚会被啃断,在危险万分之际,一只蜜蜂飞来,滴下五滴蜂蜜,正好落在路人嘴里,路人嚐着甜甜的蜂蜜,一时忘了自己的处境。在这个譬喻里,旷野指无明长夜、路人为一般凡夫、大恶象喻无常、四条毒蛇为地水火风四大、黑白二鼠比喻黑夜白天、五滴蜂蜜代表五欲。许多人不也是在五欲贪着中,忘了人生无常,生死逼迫吗?  「三兽渡河」则是以兔、马、象三种动物渡河的情况,来比喻三乘断惑修行的深浅。声闻乘如兔子,浮水而过,不能深入;缘觉之人如马之渡河,虽不至底而渐深;菩萨已证菩提,如象之渡河,能尽到底。  其他,像「驴牛二乳」,比喻佛法与外道的分别;「人鸟明暗」,比喻人我立场不同,所见亦有差异;「蚕茧自缚」,比喻众生因起惑造业,而沈沦三界;「毒蜂刺人」,比喻害彼反成自害等等,都是运用动物的习性来善巧譬喻,劝人改过向善。而以「盲龟浮木」的故事比喻生而为人的难得,以「牛腹蓄乳」的故事比喻及时布施的可贵,以「蛇尾争权」的故事比喻嫉妒瞋恨的祸患,以「瞎子摸象」的故事比喻以偏概全的过失等等,则是佛陀为了教育弟子,以当时流传的动物为主角自编的寓言,因其内容生动,所以传诵至今,仍能感心动耳,发人深省。後世的祖师大德为广度众生,遵奉佛陀的譬喻方式,相继发展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作为弘法的教材。
  此外,佛陀也常述说他因地修行时,度脱动物或以动物之身行菩萨之道的事蹟,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九色鹿救度溺人」、「鹦鹉衔水救火」等,都是教化众生最有效的方式。
  佛教的教义周遍涵容,无论传播到哪里,都能与当地文化水乳交融,尤其诗偈的流传,对於人心的提振,社会的净化,功效卓着。其中,如「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那得免无常」、「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後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世人虽有富贵力,不如学道功德深」等等,都是藉着大家所熟悉的动物,以寥寥数语,画龙点睛地阐明处世之道。
  佛教基於「物我一如」的精神,不但教导佛子把动物视为朋友,爱惜呵护,更将众人敬畏的动物与诸佛菩萨的美德相譬,藉以观想思惟,引发信心。例如:狮子勇猛伏众,独步无畏,号称「百兽之王」,为大家所一致称道,因此在佛门里,经常比喻佛陀为「人中狮子」,佛法为「狮子法门」,说法为「狮子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狮子乳」,而佛陀所坐的位子当然也就称为「狮子座」了,「狮子身上虫」则表示身在佛门却破坏佛门的败类。
  在动物中,龙与象分别是水上、陆上最有力者,因此经典中常将二者合用,以「龙象」比喻菩萨的威猛能力或威仪具足,後人引申为殊胜的禅定力量,或者用来赞扬行谊庄严的高僧大德为「佛门龙象」。
  也由於大象具有忍辱负重,坚毅不拔的性格,因此显教寺院常以六牙白象为普贤菩萨的座骑,来彰显普贤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深切愿心;以青毛狮子为文殊菩萨的座骑,来表徵文殊菩萨坚无不摧,猛利无畏的无上智慧。两位菩萨并列在佛陀的两边,示意众生唯有「定慧一如」、「解行并重」,才能深入佛旨,得其法要。在密教道场中,则分别以象徵游行无畏、坚力无碍、尊贵吉祥、端丽明慧、智用随方的狮、象、马、孔雀、金翅鸟,来作为大日如来、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的座骑。
  此外,佛门里以鱼类昼夜张目,所以取其形貌,作成法器,称为「木鱼」,以示精进;「海青」本为鵰类的一种,因神态俊逸,所以又有人以之作为大袍的别名。  3.契机悟道——  动物能作为譬喻、象徵来教化众生,启发信心道念,更常是开悟见性的因缘。
  阿弥陀佛以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宣流法音,令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陀和祖师大德则经常随手拈来,运用身边的事物作为启发後学的契机,一些动物也因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
  佛陀有一位弟子,每天在水边树下打坐参禅,精进自励,然而十二年来不但未能开悟证道,更是妄想纷驰,心中充满了贪瞋痴等烦恼。一天夜晚,这位弟子又在树下打坐,佛陀愍念他殷诚精进的向道之心,有心帮助他,便来到树下与他一同禅坐。到了半夜,有一只乌龟爬行到树下,正好有一只水狗出来觅食,看到乌龟,便想吃牠,乌龟赶紧把头尾及四肢都缩进龟壳里,水狗莫可奈何,乌龟终於保全性命。
  看了这一幕,佛陀转身对身旁的弟子说:「这只乌龟因为懂得藉龟壳来保命,所以水狗无法伤害牠。但是世间上的人反而不如这只乌龟,他们不知道无常正像水狗一样,随时环伺在侧,恣情放纵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去追逐五欲六尘,使得外魔能够得便,侵害生命。」
  佛陀接着又说了一首偈语:「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经过佛陀的启发,这位弟子终於如梦初醒,豁然开通。  有一次,马祖与怀海师徒二人行於寺外山坡上,忽然看见一群野鸭飞过,马祖问道:「那是什麽?」  「是一群野鸭子。」怀海不假思索地回答。  「飞到哪里去了?」马祖再问。  「飞过去了。」怀海回答。马祖当下把怀海的鼻子用力一扭,怀海大声叫痛。马祖指着怀海的鼻子问:「不是已经飞过去了吗?」  怀海闻言大悟,他一句话也不说,回到房里痛哭。大众关切,怀海请他们去问老师,马祖则表示怀海自知缘故。大众回去後,竟看见怀海呵呵大笑,不禁深感费解,於是问他为何从前哭,现在笑,怀海信心十足地说:「我就是从前哭,现在笑。」
  此段禅门公案寓意深远,百丈怀海因为马祖道一的一句「野鸭子飞到哪里」而粉碎时空,破除执妄。
  宋代的子元禅师,有一天在禅坐入定中听闻鸦声而大悟,作了一首偈:「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用错心。」从此,子元禅师於顺逆境都不再动念。
  《五灯会元》里,有位僧人问赵州从谂:「狗子是否有佛性?」赵州回答:「没有。」那僧人说::「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麽就没佛性?」赵州说:「因为牠有业识在。」
  後来另一位僧人问赵州:「狗子是否有佛性?」赵州回答:「有。」僧人再问:「既然有佛性,为什麽撞入这个皮囊?」赵州说:「因为牠明知故犯。」在这里赵州有时言有,有时言无,为的是打破人们知见上的执着。  还有,百丈禅师以「骑牛牧牛」的问答,让长庆大安自此领旨,更不驰求;廓庵禅师绘「十牛图」,阐示修禅的方法和顺序;洪恩禅师藉「六窗一猿」的譬喻,使仰山慧寂了悟佛性真义。  每一种动物都各有不同的特性,也都有存在的价值。在单纯的生存法则下,牠们以各种能力、道德、慈爱、感情、道义、智慧等等,呈现丰富深遂的生命体,开展自在清朗的佛心,是人间温馨欢乐的种子,更是人类「生命教育」的良师。(待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