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佛教与环保] 山林寺院与都市寺院(8)——星云大师著

发布时间:2019-09-22 10:04:18作者:楞严经修行网

  山林寺院与都市寺院(8)——星云大师著

\

  尽管大迦叶的「兰若比丘」性格和佛陀的「人间比丘」精神大异其趣,但佛陀从未加以阻止,而仅以关怀的口吻劝导大迦叶与大众共住,但大迦叶仍坚持头陀苦行,并回禀佛陀:他不同於当时其他外道沙门一样以苦行为苦行,他修持头陀苦行是为了「现法得安乐住义,复为未来众生而作大明」(《佛光藏?阿含藏?杂阿含经三》第一三○四页)。
  佛陀虽然嘉勉他的苦心,却不曾制定戒律要求所有的弟子都得遵循。因为心念正确的苦行固然可以砥砺身心,有助修持,却非达到解脱的必要途径。
  在目犍连、舍利弗相继舍报之後,迦叶尊者成为僧团中年资最长的弟子,肩负教育後学及巩固僧团的双重使命,因此佛陀不但在说法时分半座给他,还命他在佛般涅盘後,住在摩竭陀国界毘提村的山里,直到交付法衣给出世成佛的弥勒之後,方得入灭。  弥勒也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但他的个性与大迦叶可说是南辕北辙。《法华经》里说他是过去日月灯明佛座下八百弟子中最後成佛者,累劫以来──  心常怀懈怠,贪着於名利,
  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
  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
  供养於诸佛,随顺行大道,
  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
  其後当作佛,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藏》第九册,第五页中)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一则说他:  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大正藏》第十四册,四一八页下)
  弥勒,就像一个和霭可亲的良师善友,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在佛陀诸多比丘弟子中,弥勒和光同尘,随缘自在,可以说是最具大乘根性的「人间比丘」。这样性格的人当来下生,作人间的教主,自然也是十分合理的。佛陀的袈裟由「兰若比丘」的代表亲自交到成就佛道的「人间比丘」手上,不正意味着以人间为本怀的佛法才是菩提正道吗?!
  直至法华会上,大迦叶聆听佛陀宣说大乘法义後,觉悟过去佛陀所说皆为大法,然因自己耽着於空、无相、无作等小法,得少为足,故而无所希求。接着他在佛陀面前以「穷子喻」来表达心中至深的忏悔,并愿追随佛陀的脚步,随力为一切众生说此大乘法要,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正如《法华经》所言:「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藏》第九册,第八页上)所有的教法,无论你是小乘佛教,或是大乘佛教,最终都要汇归在佛陀「人间佛教」的大海里;所有的僧人,无论你是「兰若比丘」,或是「人间比丘」,最终都要服膺在「人间佛教」的领导下;所有的道场,无论你是「山林寺院」,或是「都市寺院」,最终也都要涵摄在佛陀「人间佛教」的理念中。
  佛陀曾自述:「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藏》第九册,第八页下)至真至正的「人间佛教」虽只有一乘,却不舍一法。佛陀为令众生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展出二乘、三乘,乃至八万四千法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如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迦旃延、阿难等都是「人间比丘」的模范;余如大迦叶、阿那律、优波离、须菩提、罗睺罗等可说是「兰若比丘」的代表,两者平分秋色,足以说明佛陀心量深广,就像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也正是由於他的包容摄受,以各具特色的弟子们作为千手千眼,因此度化更广。
  在佛世时的「兰若比丘」还有:「乘虚教化,意无荣冀」的婆破比丘;「居乐天上,不处人中」的牛迹比丘;「恒观恶露不净之想」的善胜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的江迦叶比丘;「清净闲居,不乐人中」的坚牢比丘;「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的难提比丘是;「独处静坐,专意念道」的今毘罗比丘;「一坐一食,不移乎处」的施罗比丘;「树下坐禅,意不移转」的狐疑离曰比丘;「苦身露坐,不避风雨」的婆嗟比丘;「独乐空闲,专意思惟」的陀素比丘;「着五纳衣,不着荣饰」的尼婆比丘;「常乐塚间,不处人中」的优多罗比丘;「不与人语,视地而行」的优钳摩尼江比丘是;「常乐闲居,不处众中」的婆拘罗比丘;「修行安般,思惟恶露」的摩诃迦延那比丘……。
  兰若比丘尼有:「行头陀法,十一限碍」的机梨舍瞿昙弥比丘尼;「坐禅入定,意不分散」的奢摩比丘尼是;「身着麤衣,不以为愧」的优多罗比丘尼;「诸根寂静,恒若一心」的光明比丘尼;「恒处闲静,不居人间」的无畏比丘尼;「苦体乞食,不择贵贱」的毘舍佉比丘尼;「一处一坐,终不移易」的拔陀婆罗比丘尼;「恒居露地,不念覆盖」的奢陀比丘尼;「乐空闲处,不在人间」的优迦罗比丘尼;「乐空塚间」的优迦摩比丘尼;「观恶露不净,分别缘起」的遮波罗比丘尼……。
  「人间比丘」则有:「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的阿若拘邻比丘;「善能劝导,福度人民」的优陀夷比丘;「能广劝率,施立斋讲」的陀罗摩罗比丘;「安造房舍,与招提僧」的小陀罗婆摩罗比丘;「降伏外道,履行正法」的宾头卢比丘;「瞻视疾病,供给医药」,「四事供养衣被、饮食」的谶比丘;「能造偈颂,叹如来德,言论辩了,而无疑滞」的鹏耆舍比丘;「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的摩诃拘絺罗比丘;「好游远国,教授人民」的昙摩留支比丘;「喜集圣众,论说法味」的迦泪比丘;「能广说法,分别义理」的满愿子比丘;「辩才卒发,解人疑滞」的婆陀比丘;「能广说义,理不有违」的斯尼比丘;「常好教授诸後学」的难陀迦比丘;「所说和悦,不伤人意」的婆陀先比丘;「能杂种论,畅悦心识」的拘摩罗迦叶比丘;「乞食无厌足,教化无穷」,「气力强盛,无所畏难」的婆提波罗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任奉上」的阿难比丘……。
  「人间比丘尼」有:「分别义趣,广演道教」的波头兰闍那比丘尼;「奉持律教,无所加犯」的波罗遮那比丘尼;「得四辩才,不怀怯弱」的最胜比丘尼;「降伏外道,立以正教」的输那比丘尼;「分别义趣,广说分部」的昙摩提那比丘尼是;「能杂种论,亦无疑滞」的檀多比丘尼;「多闻博知,恩惠接下」的瞿卑比丘尼;「遍行乞求,广度人民」的摩怒呵利比丘尼;「多游於慈,愍念生类」的清明比丘尼是;「悲泣众生,不及道者」的素摩比丘尼;「喜得道者,愿及一切」的摩陀利比丘尼;「修习无愿,心恒广济」的末那婆比丘尼;「诸法无疑,度人无限」的毘摩达比丘尼;「能广说义,分别深法」的普照比丘尼;「能教化人,使立檀会」的须夜摩比丘尼;「育养众人,施与所乏」的守迦比丘尼……。(以上见《佛光藏?阿含藏?增壹阿含经一》第六十九——九十六页)  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就在这些比丘、比丘尼身上展现无遗;千百年来,佛教之所以屡经劫难而能历久弥新,盛行不辍,也正是因为後世许许多多的「兰若比丘」与「人间比丘」各依其性,弘法利生。所以我们要礼敬「人间比丘」的不辞辛劳,为法忘身,也要歌颂「兰若比丘」的少欲知足,安於清贫;我们要赞美「山林寺院」的无言说法,也要称道「都市寺院」的应机设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