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人生有多長?

发布时间:2019-11-02 10:09:03作者:楞严经修行网

人生有多長?

  世尊问:“各位弟子,你们觉得人生究竟有多长呢?”

  年纪最小小师弟抢着说:“我知道,人的一生共同有五十年。”

  “不对!”世尊摇摇手说。

  资历最深的大师兄说:“我觉得是四十年。”“三十年!”

  “不对不对,你们说的都不是正确答案。”

\

  “那么世尊,你说人生到底有多长呢?”

  世尊先安静的看着大家,然后说:“人生就在这一呼一吸间呀!我们不能一直活在过去,也不可以梦想未来而忘了现在。要记住及时把握现在。”

仆人

  有一户大富人家,养雇了许多仆人,每一位都想讨主人的欢心,每当看见主人往地上吐口水,个个争先恐后地用脚去抹拭。其中有一人动作不太敏捷,常常扑个空。

  有一次,他看到主人的嘴角一噘,好像要吐口水的样子,便二话不说,抬起脚向主人踢去。主人挨了一脚,气极败坏地问:“蠢才,你想造反吗?为什么踢我的嘴?”仆人唯唯诺诺地说:“主人,我是好意,岂敢造反?”主人说:“如果不是要造反,你干嘛这样做?”仆人回答:“主人,您每次吐口水时,我都很想帮您揩去。可是您的口水刚一落地,大家就争上前去,老是轮不到我,所以就趁还在您嘴里时抢先一步。”

  省思:

  急进的人,唯恐失利,仓皇行事;

  迟缓的人,行事缓慢,敷衍了事。

  不是操之过急,便是失之过缓,该如何拿捏分寸呢?

人蟒

  一向和风日丽的舍卫国,有一天忽然阴风惨惨,乌云密布。几个时辰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阴暗的乌云中竟落下血水,全国都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舍卫国的国王感觉惶惶不安,赶紧召集群臣、占卜师询问原因。与会中有一位占卜师起身说道:

  “古书上记载,如果有人蟒出生于世时,当地就会下起血雨。所以,由此推断,今日新生的婴儿当中,必定有人蟒!”

  于是国王命令属下,将那一天出生的所有新生儿,全都送往宫中检查,以免危害无辜百姓。果然其中有位婴孩,当他张口吐出唾液时立即化成火焰,而且是含有剧毒的火焰!大家都感到惊慌恐怖,于是尽快将人蟒送到隐密的森林中,以免伤及无辜。

\

  从此以后,舍卫国当中,只要是犯下重罪的死刑犯人,就被送到人蟒所住的林中处决。瞋心深重的人蟒,一见到有生命的任何众生,就会吐出毒气,毒死对方。多年来,被人蟒毒害的罪犯有七万两千多人。这期间,人蟒也曾为国家除掉凶暴的狮子。但毒杀了七万二千人的杀业,使得国王联想到:“人蟒的罪业深重,必定免不了受地狱之报吧!”

  当人蟒命终之后,舍卫国的摩竭王特地前往佛陀的精舍请法:“敬爱的世尊,瞋心深重的人蟒已经命终了!造作极恶罪业的人蟒,它的神识将堕于何处?”

  面对国王的疑惑,世尊不急不徐地回答:“人蟒由于临终一念慈心,今日将生到天上。”

  原来,世尊观察到人蟒的寿命将尽,同时人蟒得度的因缘也已成熟。于是,世尊请舍利弗前往救度。

  即将命终的人蟒,一看到舍利弗,依然瞋心忿起,拼命释放毒气;良久,却发现无法伤及舍利弗,愈加气愤。此时,舍利弗尊者便入慈心三眛,全身大放光明,以神力与慈愍心,降伏了人蟒心中的瞋火。人蟒看着尊者,心中忽然生起了慈悲;就因为人蟒临终这一念善念而往生善道。

  摩竭王听了世尊的开示后,不禁心生疑惑:“世尊,您常说因果是人间的真理,人蟒毒杀七万二千人的重罪,难道无须偿还吗?”

  世尊回答:“摩竭王,因果是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理,无庸置疑!人蟒在天福享尽后,最后将至人间修行学佛。由于他的精进不懈而证辟支佛果,当他在树下入定之时,身体犹如紫磨金般充满光耀。此时,有七万二千名大军路过,看到辟支佛所放的金光,误认为是一座金子打造的人像,上前用刀斧奋力砍斫。待大军们各自分取后,才发现所割取的,原来是人肉,并非金矿。于是,将之丢弃一旁,扬长而去,辟支佛也因此而般涅槃。人蟒今世所造的罪业,他日必将偿还。

  摩竭王!人蟒虽犯了极重之罪,但因为遇到善知识,纵有积山之罪,亦有冰消之期。由此可知,在修行的路上,能有善知识的指引是极为重要的。千万要切记呀! ”

  摩竭王听完世尊的开示,心开意解,知道因果报应是历历不爽的。也更为清楚修行的重要,庆幸自己今生能亲近大善知识,能听闻无上什深微妙法。摩竭王由衷的生出感恩之心,非常恭敬地顶礼世尊,满怀法喜的踏上归途。

  省思 :

  佛法就是因果。经上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人蟒虽毒杀了那么多人,但因临终的一念善心,得以重报轻受,此即说明心念的重要。

  一切法由心所生,不仅能载舟,亦能覆舟;心生慈心、清净心、忏悔心之善念,就能灭罪消愆;修行不离因果,起心动念即是「因」。应当把握此难得的人身,跟随大善知识,在菩提路上广积福慧资粮,戒慎心念,自利利他,进趣菩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