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禅支,对治五盖 就如在没有烛光的深夜,黑暗会吞没整个房间,愚痴与无明的黑暗也是如此,会在心未与禅修所缘相应时,在心中生起。然而,这种黑暗并非空洞、无事的。相反地,在每个无明的剎那,心都在不断地追求,想抓住令人渴望的各种色、声、香、味、触、法。众生在这状况下,便会花费所有醒着的时光去追求、攀缘与执取。他们深陷其中,以致于很难明了另一种快乐的可能性,那快乐超越早已熟悉的欲乐。谈到禅修——能成就更高快乐的修法,对他们而言是无法理解的。
修观是完全且持续地注意所缘,这牵涉定的两个面向——寻与伺。这两个禅支让心安止于所注意的所缘,如果缺少它们,心就会散失。万一心受到感官所缘与烦恼——特别是渴求感官所缘的烦恼的轰炸,心就会被无明与愚痴所吞没,而将变成黑暗,没有机会让剩下的三个禅支与前两个禅支会合,以创造让慧发展,宁静、清明且欢乐的环境。
〔五盖〕
会让心失去所缘的五个特殊方式称为「五盖」,表面上看来永无止尽的各种烦恼中,五盖代表五种主要的类型。它们称为「盖」,是因为每个都有特殊的力量来阻止、妨碍禅修。 只要心受到感官的诱惑怂恿,就无法稳定而持续地观察禅修所缘。如果心一再离去的话,即无法步上导向超越一般快乐的修行之路。因此,「欲贪」(kAmacchanda)(12) 便是我们禅修时,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障碍。
以一种不愉悦的方式扰乱所缘,是另一种常常发生的事。心一接触不愉悦的所缘,即充满了「瞋恚」(vyApAda)(13),而把心带离所缘,也因此远离真正快乐的方向。
有时,警戒与注意力消失,心变得昏昏欲睡、无法工作且怠惰,它再次无法停留在所缘上,这称为「昏沉睡眠」(thIna middha)(14),是五盖中的第三盖。
有时心变得非常浮动而涣散,从一个所缘跳到另一个所缘,这称为「掉举恶作」(uddhacca kukkucca)(15)。心无法专注地停留在所缘上,反而四处散乱,充满过去行为的记忆、悔恨与遗憾、忧虑与不安。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主要的盖是「疑」(vicikicchA)(16)——疑惑与批判。你必定有多次的经验,如对自己、禅修的方法或老师感到怀疑。你会比较这方法与从前做过或听过的方法,然后变得完全无力,就如旅人站在十字路口,不确定这道路是否正确,无法决定该走那一条路。
五盖的出现,意味着心缺少喜、乐、定、寻与伺。这五个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它们是成就修观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个禅支都能对治特定的盖,而每一盖都是禅支的敌人。
〔「定」对治欲贪〕
在欲界里,欲贪盖主要负责把我们留在黑暗中,对治它的是定。当心专注在禅修的所缘时,就不会思考其它事情,也不会渴望令人愉悦的影像或声音。令人愉悦的所缘在心中失去力量,散乱与放逸就不会产生。
〔「喜」对治瞋恚〕
随着定把心带到比较微细的层次,深厚的兴趣会生起,整个人会充满喜悦与快乐,这进展让心从第二个盖解脱,因为瞋恚无法与喜共存。因此,经典说喜对治瞋恚。
〔「乐」对治掉举恶作〕
现在,由于禅修的进展,一种快乐的感觉开始生起。心平静地看着令人不愉快的感受,也不会生起愤怒。即使所缘是难以相处的,也有一种自在安乐在心中,有时痛苦甚至会在念的影响下消失,剩下身体解脱的感觉。随着身心的快乐,心满足地停留在所缘上,而不会四处飞散。乐对治掉举恶作。
〔「寻」对治昏沉睡眠〕
寻这个禅支有打开、提起心的特殊力量,它让心开放而有活力。因此,当心持续且勤奋地精确瞄准所缘时,昏沉睡眠就不会生起。受到困倦攻击的心,意味着它已紧缩又衰弱。寻对治昏沉睡眠。
〔「伺」对治疑〕
如果寻表现良好,接下来心会触击观察的目标,这种撞击或「摩擦」所缘的心所即是伺,它的作用是让心持续附着于观察的所缘上。持续的注意与疑相反,因为疑会犹豫不决。疑惑的心无法将自己固定于任何特殊的所缘上,反而会到处乱跑,想着各种可能性。显然地,当伺出现时,心就无法从所缘上溜走,也不会如此表现。
不成熟的智能会促使疑的蔓延,禅修未到某种深度与成熟度时,显而易见地,深奥的佛法对我们而言就难以理解了。初学的行者也许会对听过却未经验的事感到惊奇,但他们愈努力去想通这些事,就发现了解得愈少,挫折与继续思考最后会带来批判。对这个恶性循环而言,持续地注意也是一种对治的方法。心稳稳地定住在所缘上,用尽全力来观察,就不会产生批判的思想。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