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悲心行六度波罗蜜一、菩萨如何以慈悲心行六度?◎修布施,故善名流布,随所生处财宝丰盈,是名自利;能令众生心得满足,教化调伏,使无悭吝,是名利他。
◎修持戒,故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不犯恶,是名利他。
◎修忍辱,故远离众恶,身心安乐,是名自利;化导众生,皆令和顺,是名利他。
◎修精进,故能得世间、出世间上妙善法,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勤修善,是名利他。
◎修禅定,故不受众恶,心常悦乐,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修正念,是名利他。
◎修智慧,故远离无明,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发菩提心经论》 二、以慈悲心行布施
◎「云何菩萨一切行施,不求果报故,名一切行施。常施故,名一切行施。福田施故,名一切行施。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故,名一切行施。不观时与非时,是名一切行施。不观财物可施不可施,是名一切行施。」《菩萨善戒经》 三、以慈悲心行持戒
◎菩萨持戒是以慈悲心为出发点,尤其是发心受持五戒十善时,是本着不恼害众生生命的菩萨心肠。
◎菩萨于日常生活当中,所有的一切动作行为都非常的小心,深怕伤害到一切众生的生命,可见持戒不仅能自利,而且又能使令众生远离被杀害的恐惧。
◎「菩萨受持菩萨戒者,至身专念自省己过, 不讼彼短。见行恶者心不瞋恨, 见破戒者心生怜悯,无有瞋恼。」《菩萨善戒经》 四、以慈悲心行忍辱
◎菩萨思惟,我今行悲,欲令众生得乐。瞋为吞灭诸善、毒害一切。我当云何行此重罪,若有瞋恚自失乐利,云何能令众生得乐。
◎复次诸佛菩萨以大悲为本,从悲而出,瞋为灭悲之毒,特不相宜。 若怀悲本,何名菩萨,菩萨从何而出,以是之故应修忍辱。
◎菩萨摩诃萨,若为众生所打骂时,作是思惟,缘我是身造作恶业,今自受报,云何于彼而生瞋恚。我亦不求是苦烦恼,今若不忍后复增多,不忍辱者是则名为苦烦恼因。
◎我所受身及诸烦恼,非众生过自是我咎,若有恶事实不乐受,今若不忍便是自作,若自作者复当自受生死性苦,身若受苦云何不忍。
◎声闻缘觉为自利益尚修忍辱,何况我今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而当不忍,我若不忍不得具足菩萨禁戒,修八正道得无上道。《菩萨善戒经》 五、以慈悲心行精进
◎精进是菩萨行最重要的动力,不管追求佛道或度化众生都要有精进不懈的精神。
◎菩萨欲脱生老病死,亦欲度脱众生,常应精进一心不放逸。
◎菩萨知一切诸法皆空无所有,而不证涅槃,怜悯众生集诸善法,是精进波罗蜜力。
◎菩萨一人独无等侣,以精进福德力故,能破魔军及结使贼得成佛道。
◎既得佛道,于一切诸法一相无相其实皆空,而为众生说诸法种种名字,种种方便,度脱众生生老病死苦。《大智度论》 六、以慈悲心行禅定
◎菩萨发心行菩萨道,广行一切善法,成就利益众生的种种事业。如菩萨没有具足禅定力,就容易被外在的名闻利养及世俗欲乐所染污。
◎若内心散乱及贪染深重,就不能引生无漏智慧。既不得真实智慧,就很难观众生种种差别因缘,而以应机说法,使令众生得到利益。
◎「常当行慈悲,定心修诸善,不当怀恶意,侵害于一切。」《大智度论》 七、以慈悲心行般若
◎佛法常说「悲智双运」,这证明佛法中悲智是不可分开的。一般宗教之爱,因缺乏智慧,故爱有局限。
◎佛法以智慧为体,慈悲为用,唯有真智中才有大悲。菩萨以菩提心、大悲心、般若智等三心去行六度万行,如未具足三心就很难成就佛道,广度众生。
◎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时,要以般若为前导,才不会执着有一个实有的众生可度,及实有的诸法可得。
◎菩萨广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了不可得,即从空性中生起大慈大悲,这种大慈大悲遍及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八、如何具足慈心?
◎具足慈心复有三种,谓上中下。上者复有四事:一者观生死苦,二者修慈悲心无有终始,三者性勇健心,四者得智慧心。
◎复有四事具足慈心,何等为四?一者不放逸,二者具足戒,三者能忍辱,四者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四事具足慈心,一者等视众生犹如一子,二者于怨亲中无有分别,三者得坚信心,四者修行圣行。《菩萨善戒经》 九、慈悲是大乘佛教的心髓。
◎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
◎慈与悲虽同为无瞋性,但以四义不同而二分: 一、以功能不同,故悲能拔苦,慈能与乐。 二、以治患不同,故悲止害觉,慈息贪欲,又悲能除微细之瞋, 慈能遣粗重之瞋。 三、以境界不同,故悲心多缘苦众生而起,慈缘无乐众生而起。 四、以得报不同,故悲得空处,慈生遍净。《大乘义章》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本,从悲而出,瞋为灭悲之毒。‧‧‧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譬如毒蛇,人不喜见。
◎复次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则至佛道。‧‧‧复次忍辱之人,虽不行布施、禅定,而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中,后得佛道。
◎忍辱有二种: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愿。
◎菩萨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愿不得。
◎阿鞞跋致菩萨从初发意以来,闻是法坚固,其心不动不转。一切诸烦恼箭不入故名为坚,一切外道魔民不能转故名不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故名不转。是菩萨以如是三种心行六波罗蜜入菩萨位。‧‧‧入菩萨位者名阿鞞跋致。」《大智度论》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