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见词汇:四画(1)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四画
【心】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心王】 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
【心地】 1.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曰心地。
【心香】 (喻)中心虔诚,犹如焚香供佛一样。
【心波】 (喻)连续不绝的意念。
【心珠】 (喻)众生的心性洁净如珠。
【心通】 即宗通,远离一切言说文字妄想,悟证自己本性叫做心通。
【心马】 (喻)心意不定。又曰心猿意马。
【心灯】 (喻)心中灵明不昧。
【心月】 (喻)心性皎洁如月。
【心冰】 (喻)心中有疑惑不解。
【心光】 佛慈悲心所发出来的光。
【心行】 指人的心理活动。
【心印】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义。禅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语,只以心传心,以佛心印定众生心,证不二相。
【心佛】 1.依心成佛的意思。2.是心是佛的意思。3.心中所现之佛,叫做心佛。
【心戒】 制止心念邪恶的戒律。
【心咒】 诸佛的神咒,有大咒,小咒,一字咒等分别,心咒就是一字咒。心是真实精要的意思。
【心宗】 佛心宗的简称,亦即禅宗。
【心要】 最精要的法义。
【心垢】 烦恼的别名。
【心师】 我作我心之师的意思。涅盘经说:「愿作心师,不师于心。」
【心乘】 修心的教法,指佛教。
【心智】 心是体,智是用,体用双全叫做心智。
【心量】 心生起妄想以度量种种的外境,这是对凡夫的心量而言,若是如来真证的心量,则是离一切外在的影响而住于无心。楞伽经说:「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
【心猿】 (喻)人心散动如猿猴。
【心源】 心为万法之源。
【心缘】 起心而攀缘外境。
【心缚】 心为妄想所缚。
【心证】 心与佛相印证。
【心识】 心与识。心梵语是质多,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所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识梵语是毗若南,主要的意义是了别为性,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识,了别的作用。
【心观】 指天台宗的一心三观。
【心心】 1.前心与后心。2.心王与心所。
【心心数】 心王与心所。心数即心所的别名。
【心相】 1.心的行相。2.心脏的相貌。
【心相应行】 与心王相应而起行之法,即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心所】 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兹列表说明如下: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 │
所─┤ 行舍、不害)───────────────────十一├五
法 │随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六│十
│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心所有法】 见心所条。
【心性】 即吾人永恒不变的心体,亦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
【心性三千】 意谓一念之心性含有十界三千之法。
【心法】 1.经典以外所传授的佛法。2.一切诸法,分为色法和心法二种,色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心法是指一切无形的精神。
【心法身】 吾人的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所以叫做心法身。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2)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心解脱】 又名慧解脱,无学之一。
【心即是佛】 意谓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只要向吾人的心灵去下功夫,就可以成就佛道。
【心用四分】 心识的作用有四种。见四分条。
【心生灭门】 起信论所说的一心二门,即真如门与生灭门。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谓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手印】 手指所结成的印契。
【文殊】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文殊三昧】 能发无相微妙智慧的三昧,因此智慧是文殊菩萨所特有,故名文殊三昧。
【文殊师利】 菩萨名。见文殊条。
【文字般若】 凡是佛所说的一切教法,或是佛弟子所说的一切言教,不论是声教或是文字所印刷的经典,都称为文字般若。
【方丈】 寺庙的住持和尚。相传维摩居士所住的石室,长宽祇有一丈,方丈之名,即是由此而来。
【方外】 僧道的别称。
【方广】 方是方正之义,广是广大之义,方广就是一切大乘经的通称。
【方便】 随方因便,以利导人。
【方便心】 指方便实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的心。
【方便土】 方便有余土的简称,即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
【方便智】 行方便的智慧。
【方便化身】 指弥陀报身中之化身。
【方便法身】 二种法身之一,即应身与化身的总名。见法身条。
【方便菩提】 三菩提之一。
【方便般若】 方便智与般若慧。证悟了真理叫做般若慧;通达利益他人之方法和手段,叫做方便智。
【方便有余土】 见方便土条。
【方等】 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
【方等时】 释尊五时说法之第三时,此时在佛说阿含经之后,因见一切闻法的人都已得到决定信心,于是大小乘并说,往往在说法中,贬抑小乘,褒赞大乘,以引起钝根者耻小慕大,促其进趣菩萨位,在八年之间,曾讲过胜鬘、维摩等经。
【方等经】 大乘经的总称。
【木鱼】 以木制成的鱼,在读诵经文时叩击之。据说鱼类昼夜常醒不眠,今以木刻成鱼形而叩击之,目的在警惕众人不可昏沉懒惰,应该昼夜精勤修行佛法,直到成功为止。
【止】 定的意思,禅定的别名。
【止犯】 止是停止,犯是不作善法,停止不作善法,叫做止犯。
【止持】 止作二持之一。见二持条。
【止持戒】 制止罪恶行为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止观】 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止观宗】 天台宗的别名,因天台宗是以止观为主要的修法。
【止观十观】 阴界入、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增上慢、二乘、菩萨。
【止观法门】 止是定的意思,观是慧的意思,所以止观法门,就是修定慧的法门。
【比量】 因明学的三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墙见角,比知有牛,隔岸见烟,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瞋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众生皆为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称。
【公案】 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毛道】 又名毛头,是凡夫的别名,因凡夫的心念不定,犹如轻毛随风飘舞不定。
【毛头】 又名毛道。见毛道条。
【水大】 四大之一。见四大条。
【水月】 水中之月。水月有影无实,以喻诸法无有实体。
【水灾】 大三灾之一。在四劫中的坏劫时,火风水三灾相继而起,其中水灾最为厉害,它荡尽整个世界。
【水轮】 成立世界的四轮之一,在空轮之上有风轮,风轮之上,光音天的雨水造成深十一亿二万之水层,此水层即名水轮。
【水忏】 唐悟达禅师,膝上生人面疮,遇异僧掬水洗之,疮愈,因着慈悲水忏法三卷。
【水想观】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极乐世界八功德水的相状的观法。
【水风火灾】 劫末所起的水灾风灾火灾。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3)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火大】 四大种之一,以温热为性,调热为用,因周遍于一切物质,故曰大。
【火宅】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意谓三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烧着的房子一样,人们住在里面,苦不堪言。
【火灾】 劫末所起的大三灾之一。见大三灾条。
【火净
】 五种净食之一,即将一切瓜果食物,先以火烧煮使熟之后才食。
【火涂道】 地狱的别名,与刀涂道血涂道等合称为三涂。
【火焚地狱】 焦热地狱的别名,因堕落在此地狱中的罪人,时常被猛火所焚烧,故名。
【不生】 1.阿罗汉的译名,因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不再生于三界六趣之中。2.如来的别名,因如来常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之中。
【不生断】 吾人的烦恼断尽时,三途恶道的苦果也永远不再生,不生就是断灭,所以叫做不生断。三断之一。
【不生不灭】 不生也不灭,是常住的别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盘经说:「涅言不生,盘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盘。」
【不死门】 不死就是涅盘,入于涅盘之道,叫做不死门。
【不共法】 如来的功德与众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两种。见十八不共法条。
【不共业】 二业之一。见二业条。
【不共佛法】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见十八不共法条。
【不共般若】 佛说般若经,分为共与不共两种,能共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之法的,叫做共般若,只谈菩萨所行之法的,也就是不共通于声闻缘觉的,叫做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
【不共无明】 又名独头无明,二种无明之一。
【不见举】 比丘犯了罪却说不犯,叫做不见,举治这种不见的过失,叫做不见举。三举之一。
【不但中】 观空假之外一切都是中,叫做但中,是离去空假二边,但取中道,于理未圆,这是别教所说的中观,若观即空即假即中,收空假而为中,叫做不但中,这是圆教所说的圆融中观。
【不但空】 二乘人观察一切事物,只见但空而不见不空,所以叫做但空,亦名偏空;菩萨不但见但空,而且也见不空,所以叫做不但空,亦即中道之空,这是天台四教中通教的空观。
【不退】 不
再退转的意思。有三种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信位,破了见惑,进入圣人的境界,便永远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证到圆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与尘沙惑,此时专门济度一切众生,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住位,不但证悟了自己的灵性,而且得到无生法忍,此时的心便安住在这种真实智慧的念头上,永远不会再退失。
【不退地】 不退失其地位的意思。
【不动地】 十地之一。见十地条。
【不动灭无为】 生于色界第四禅天,灭苦乐二受粗动,所得的真如,名不动灭无为。
【不净行】 又名非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非梵行是指淫事,因爱染污心,故名不净行。
【不净肉】 不清净的肉。
【不净观】 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可治贪欲。
【不净说法】 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法,如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或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或饮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后,即着衣入佛堂说法,触秽三宝,或诽谤有德人,而自称赞,或不悟一乘真实法,致使所说停滞于权教有相之法,或贪利养故而说,或欲胜他人而故说,或所说与经义相违,凡此种种,皆名不净说法。
【不与取】 他人不与而自取,即偷盗之义。
【不还向】 声闻乘四向之一。见四向四果条。
【不还果】 声闻乘四果之一。见四果条。
【不断光】 十二光之一,即阿弥陀佛的光明,弥陀的光明,常存三世,恒照世间而不断绝。
【不断常】 没有暂时间断的意思。
【不忏举】 三举之一,即恶比丘破了戒不肯忏悔,众僧劝说不听,于是举治之而摈于僧团之外。
【不二之法】 指如如平等而无彼此分别的一实相法。
【不清净施】 在布施的时候,未能做到施者受者与施物无实有之三轮体空境界,叫做不清净施。
【不增不灭】 1.就实相之空理而言,如般若经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意思是说诸法就是真空,真空即无增减。2.就法之无尽而言,众生无尽,佛亦无尽,而说二界无增减。
【不变真如】 谓真如的体性,毕竟平等,无有变易。
【不变随缘】 谓虽随缘而现万有,但其本体不变。
【不住生死】 不着生死的相。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4)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不取正觉】 佛得无上正等正觉,然后成佛,简称为正觉,不取正觉就是不成佛之义。
【不过中食】 过中午十二时便不再食东西。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佛弟子当学佛行,断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须不过中食。
【不通忏悔】 不能够忏悔。
【不相应行法】 谓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与这三法皆不相应,而是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故名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不染污无知】 以劣慧为体,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义理,其无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不知无数法门差别,故名无知,台家谓之尘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萨必须须断之。
【不可思议】 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议之的意思。
【不可说不可说】 佛经中的极大数目字,比阿僧祇劫等数目,还要大得多。
【不思议变易生死】 菩萨修道时,因工夫进步的缘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转移到后一期的心境时,前后的感觉,截然不同,回顾前尘,有如死后再生,故亦名为生死,然而实际上只是心的生死,并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变易,而此变易,最为神奇而不可思议,故名不思议变易生死。
【中有】 又名中阴。见中阴身条。
【中劫】 二十小劫为一中劫。见一中劫条。
【中尊】 位在中央的尊体。
【中观】 观想中谛之道理,为三观之一。
【中谛】 天台宗所立三谛之一。
【中道】 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
【中道观】 观想中正不偏之理的观法,为天台三观之一。
【中道义】 中道的胜义,即离互相对立的二边,连中亦不要,绝诸对待的胜义。
【中道实相】 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叫做中道实相。
【中道第一义谛】 简称中谛,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圆融而无碍,不偏于一边。
【中阴】 又名中有。见中阴身条。
【中阴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
【中阴了生】 人死之后,尚未投生,于中阴中,就能了知它将来托生之处了。
【中千世界】 见大千世界条。
【中随烦恼】 即无惭(不自惭耻对不住自己)无愧(不自羞愧对不住他人)二种烦恼,此二种烦恼是随逐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因其遍于所有恶性之心,凡作恶事皆有此二心,范围比小随烦恼大,所以叫做中随。
【中后不食】 中午之后不再吃东西。
【五力】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5)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五行】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2.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萨顺着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婴儿行之婴儿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婴儿行;病行是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
【五品】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五性】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证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证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五辛】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份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瞋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瞋恚,便会蒙蔽智能,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
【五见】 又名五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是执着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所谓人死如灯灭,这叫做断见,又有一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这叫做常见,这种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故名边见;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无因果,坏诸善事是;见取见之见即指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着不舍,对于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名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以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般人涂灰断食,错认以为是涅盘之道是。
【五没】 五种退没的相,即天人将退没于下界时,所现的五种衰相。见五衰条。
【五宗】 1.指大乘之五宗,即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律宗。2.指禅宗之五宗。见五家条。
【五法】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证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五受】 吾人的心识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的五种感受,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
【五食】 能够长养出世善根的五种法食,即念食、法喜食,禅悦食、愿食、解脱食。念食就是修道的人常持正念,以长养一切善根;法喜食就是修道的人爱乐妙法,心生喜悦,以长养其慧命;禅悦食就是修道的人因得禅定而心身喜悦,以长养其慧命;愿食就是修道的人以誓愿持身,以长养一切善根;解脱食就是修道的人解脱惑业的系缚,于法得自在,以长养一切之菩萨善根。
【五衰】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五忍】 一、伏忍,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间,未断烦恼种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二、信忍,于初地至三地间,既见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三、顺忍,于四地至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果之位;四、无生忍,于七地至九地间,悟入诸法无生理之位;五、寂灭忍,于第十地及妙觉间,诸惑断尽而涅盘寂灭之位。忍者忍可,或安忍之义,即心安住于其理而不动摇。
【五悔】 五种的忏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为了修习法华三昧的人,依据弥勒问经、占察经与普贤观经等之意,而订出五种的忏悔方法,即一、忏悔,发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二、劝请,劝请十方诸佛以转法轮;三、随喜,对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四、回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于众生及佛道;五、发愿,发四弘誓愿以导引前面之四行。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6)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五通】 五种的神通。见五神通条。
【五欲】 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五众】 1.旧译五蕴为五众,众是和集的意思。2.指出家五众,即比丘(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子)、式叉摩那(华译为学法女,就是将受具足戒而先学六法的女子)、沙弥(出家受十戒的男子)、沙弥尼(出家受十戒的女子)。
【五结】 贪结、恚结、慢结、嫉结、悭结。结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结缚众生,使流转于三界。
【五惑】 与五钝使同。
【五衍】 五乘。梵语衍,华译就是乘。
【五过】 1.指破戒五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后悔、死堕恶道。2.指依语五过,即不正信、退勇猛、诳人、谤法、轻圣法。
【五根】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2.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五篇】 波罗夷、僧残、单堕、提舍尼、突吉罗。见八段五篇条。
【五葬】 土葬、火葬、水葬、野葬、林葬。
【五荤】 又名五辛。见五辛条。
【五业】 1.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时分不定异熟定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业。2.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证得业。3.救济灾横之业、救济恶道之业、救济行非方便之业、救济行身见之业、救济乘之业。4.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
【五障】 1.指女人身体所有的五种障碍,法华经提婆品说:「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2.法华经中说:欺为信障,怠为进障,瞋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3.指修道之五障,即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
【五尘】 色、声、香、味、触。因此五境能污染真理,故名尘。
【五明】 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五苦】 生老病死苦(人生必经的四大过程)、爱别离苦(与所爱者离别之苦)、怨憎会苦(常与憎恶者会合之苦)、求不得苦(不得所求之苦)、五阴盛苦(吾人五阴合成的身体受炽盛的痛苦)。
【五悭】 住处悭、家悭、施悭、余赞悭、法悭。住处悭是只许我自己在此处住,别人不得在此处住;家悭是只许我独入此家,别人不得进入;施悭是只许我接受别人的布施,他人不得也接受;余赞悭是只许我独自接受称赞,他人不得共享;法悭是只许我自己知道此经的深义,他人不得共同知道。
【五盖】 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叫做五盖。
【五祖】 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湖北蕲州黄梅县人,俗姓周,法名弘忍,十三岁拜谒四祖道信,随从三十年而得法,主化于东山的东禅寺,传法于六祖惠能,七十四岁圆寂,谥号大满禅师。
【五乐】 出家乐、远离乐、寂静乐、菩提乐、涅盘乐,出家乐是世人有许多的惑业烦恼,如果出家修道证果,便能永断这种痛苦;远离乐是色界初禅天的乐,初禅能远离欲界的爱染烦恼,而生禅定的喜乐;寂静乐是二禅天的乐,二禅离初禅寻伺之散动,澄心寂静而发深妙的喜乐;菩提乐就是成就无上妙道,于法界得自在的法乐;涅盘乐即离生死的痛苦,而入于无余涅盘,获得究竟寂灭之乐。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7)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五境】 色声香味触五法,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缘之境,所以叫做五境。
【五翳】 烟、云、尘、雾、阿修罗之手。因此五者能障蔽日月之光,故名五翳。
【五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因是六识中之前五识,故名五识。在三界中,欲界的有情有六识,色界的初禅天无鼻舌二识,二禅天以上则五识全无,唯有一意识而已。
【五觉】 本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本觉是本有常住之觉;始觉是依修行之功而显出本觉;相似觉是菩萨于十信位时所得类似始觉的觉;随分觉是菩萨于十往十行十回向等位时所分分得真正的始觉;究竟觉是菩萨于妙觉位时,成就究竟至极的始觉,这时已经和本觉相一致了。
【五观】 一、真观,即观察真谛的道理以断见思之惑的空观;二、清净观,即既已断见思之惑,再断尘沙之惑的假观;三、广大智慧观,即断了无明之惑之后,而得广大智慧的中观;四、悲观,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拔众生之苦;五、慈观,即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给众生快乐。
【五教】 见五教十宗条。
【五教十宗】 华严宗将释尊一生所说的教法,判为五教十宗,五教是由法分出,十宗是由理分出。五教者:一、小乘教,是教钝根小机之法,但说生空,而未说法空,故又称为愚法声闻教。二、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初入大乘的教法,虽说大乘,而未及究竟微妙的理性,故名始教,有相始教与空始教之分。三、大乘终教,是对大乘纯熟的根机,所说尽理之教。四、大乘顿教,是说大乘顿悟的教门者。五、一乘圆教,是圆满最上的教法,明性海圆融,缘起无尽,极诸法的体性者。十宗者:一、如小乘犊子、法上、肾胃、正量、密林山等部,说我法俱实有者,名我法俱有宗。二、如小乘雪山、多闻、化地等部,说一切无我,而法体恒有者,名法有我无宗。三、如小乘鸡胤、法藏、饮光、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部,说现在法有,过未法无者,名法无去来宗。四、如小乘说假部,说现在法为假有,亦为实有者,名现通假实宗。五、如小乘说出世部,说世间虚妄,出世真实者,名俗妄真实宗。六、如小乘一说部,说诸法但有假名,无有实体者,名诸法但名宗。七、如大乘始教的般若经中观论等,说示诸法皆空者,名一切皆空宗。八、如大乘终教的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示真如体性的教义者,名真实不空宗。九、如大乘顿教的禅宗,绝诸言虑,直证真理者,名相想俱绝宗。十、一乘圆教,说示圆满具足万德法界的教义,名圆明具德宗。
【五趣】 又名五恶道,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五趣地】 见五趣杂居地条。
【五趣杂居地】 九地之一,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趣杂居之地,因其皆有欲,故合为一地。
【五逆】 见五逆罪条。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五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五大使者】 又名五天使者,即生、老、病、死、王法牢狱。
【五大龙王】 又名五类龙王,即善住龙王、难陀婆难陀龙王、阿耨达龙王、婆楼那龙王、摩那苏婆帝龙王。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五戒法】 佛昔为在家弟子受三皈依后,即授予五戒,使之成为优婆塞及优婆夷,如果在家弟子破了五戒,就不是清净的士女。
【五戒二十五神】 五戒——各有五神,保护受持五戒的人。
【五味】 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在涅盘经中提到乳等五味时,曾以醍醐味来形容涅盘经,后来天台智者大师便因之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
【五味禅】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五乘】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就是乘着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间来;天乘就是乘着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声闻乘就是乘着四谛的教法而证得阿罗汉果;缘觉乘就是乘着十二因缘的教法而证得辟支佛果;菩萨乘就是乘着六度的教法而证得至高无上之佛果。
【五乘齐入】 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行人,皆可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一齐进入佛真实的报土。
【五阴】 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见五蕴条。
【五阴魔】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五阴盛苦】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
【五阴世间】 见三世间条。
【五恶】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五恶趣】 又名五趣,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种境界。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8)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五轮】 1.五体的别名,人的两肘两膝和头部等五处都作圆形,所以叫做轮,这五轮着地作礼,叫做五体投地,是表示最尊敬的意思。2.世界是建立在五轮之上,依俱舍论等的说法,世界之最下层为虚空轮,其上为风轮、水轮、金轮、地轮,再上便是九山八海。3.密教通称地水火风空五大为五轮。
【五轮际】 指五轮最下层之虚空轮。
【五浊】 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瞋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五浊增时】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五浊增时。
【五位】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2.唯识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五位百法】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宇宙万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识的所属,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变,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与心色皆不相应的法,无为法六,即前四法的实性,合之为一百法。兹列表说明如下:
┌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 阿赖耶识)────────────────────八┐
│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所法┤善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 │
│ │ 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
宇 │ │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六│
宙 │ │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 │
万 ─┤ │ 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 ├ 百
有 │ │ 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法
│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色法(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 │
│ 法处所摄色)──────────────────十一│
│不相应法行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 │
│ 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 │
│ 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 │
│ 和合性、不和合性)─────────────廿四│
└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 │
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六┘
【五法】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是为分别。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证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五法藏】 见五法条。
【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五蕴非有】 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
【五蕴皆空】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四大假合而有,从想行识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故谓五蕴皆空。
【五部】 1.指小乘五部,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麤富罗部。见五部律条。2.指金刚界五部,即莲华部、金刚部、佛部、宝部、羯磨部。见金刚界五部条。
【五部律】 佛灭后百年间,付法藏第五祖优婆?多之下有五弟子,于戒律上各抱异见,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别,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麤富罗部。
【五部大论】 无着菩萨承弥勒菩萨之旨,着五部之大论,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颂、金刚般若论。
【五部秘经】 密宗所依之五部经典,即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瑜祇经等加要略念诵经或菩提场经。
【五部禅经】 禅法要解经、达磨多罗禅经、坐禅三昧法门经、五门禅经要用法、禅要经。
【五部灌顶】 指金刚界的灌顶。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9)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五部大乘经】 天台大师选定下列五部为大乘经,即华严经、大集经、大品般若经、法华经、涅盘经。
【五百戒】 比丘尼的具足戒。本来只有三百四十八戒,以大数而称为五百。
【五正行】 净土宗所立,谓凡兼修他法者,名为杂行,若专修下列五法者,名为正行,即一、专读诵净土三经,名读诵正行;二,专观想极乐国庄严,名观察正行;三、专礼拜阿弥陀佛,名礼拜正行;四、专称念弥陀名号,名称名正行;五、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名赞叹供养正行。
【五念门】 净土宗所立,即一,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属礼拜门;二、口业执持彼佛名号,赞叹彼佛相好功德,属赞叹门;三、一心发愿,愿生彼国,属作愿门;四、观察彼佛菩萨,及依正庄严,属观察门;五、把功德回向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毕竟解脱,属回向门。
【五净肉】 五种的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
【五八识】 五识与八识。五识是眼、耳、鼻、舌、身;八识即第八阿赖耶识。
【五比丘】 指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俱男。
【五坚固】 见五五百年条。
【五利使】 五种急性的烦恼,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十使条。
【五钝使】 五种慢性的烦恼,即贪、瞋、痴、慢、疑。见十使条。
【五无间】 五无间业的简称,又名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谁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项,死后即堕入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
【五具足】 五种供佛的器具,即花瓶一双,蜡蠋台一对,香炉一个。
【五神通】 又名五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天耳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他心通是能够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道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过去生中的事,都能回忆,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随心所欲,诸如钻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都不成问题。
【五台山】 又名清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县,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根本】 五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
【五类天】 一、上界天,即色界及无色界之诸天;二、虚空天,即欲界六天中夜摩天以上之四天,也就是居于虚空之天;三、地居天,即欲界六天中之四王天与忉利天,也就是依须弥山之地而居之天;四、游虚空天,即日月星宿等;五、地下天,即龙阿修罗及阎魔王等所居之处。凡是能放光明有自在之力的,都叫做天。
【五十一位】 指菩萨五十二位中之等觉位。
【五十二位】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详见大乘条。
【五十八戒】 梵网经上所说的十重与四十八轻戒,合称为五十八戒。
【五五百年】 谓佛灭后之五个五百年,在每一个五百年中,各有一坚固,以示佛法的兴废。一、解脱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一个五百年间,因为正法兴盛,得到解脱的人很多。二、禅定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二个五百年间,虽然无人获得解脱,但是修学禅定的人很多。三、多闻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三个五百年间,真正修行佛法的人虽然稀少,但是喜欢听闻佛法的人很多。四、塔寺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四个五百年间,世人很喜欢建立佛塔和寺院。五、斗诤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五个五百年间,戒定慧三学已被世人遗忘,唯以斗诤为能事,是增长邪见的时期。
【五分法身】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10)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谓自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瞋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二、定香,谓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时,自心不会散乱。三、慧香,谓自心无障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恶之事,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着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辈,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四、解脱香,谓自心在外境上无所攀缘,不想善,不想恶,安然自在,没有罣碍。五、解脱知见香,谓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沉落断空顽守枯寂,应当广泛参学多多闻法,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道法,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香的意义,是以智慧火烧那抽象无价真香,这是真实的庄严佛身,这是真实供养如来。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
【五那含天】 与五净居天同,在色界之第四禅天,是阿那含(不还果)圣者的生处。
【五所依土】 法性土、实报土、色相土、他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实报土是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色相土是如来微尘相海身所依之土;他受用土是如来他受用身所依之土;变化土是如来变化身所依之土。
【五相成身】 五相具备而成就佛身的观法。菩提心论说:「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证得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
【五俱意识】 谓当前五识现起时,意识一定随同俱起。
【五重唯识】 法相宗所修的观行,从浅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识观。第一重是遣虚存实,即遣除遍计所执的虚妄计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的实体。第二重是舍滥留纯,即舍除杂滥的外境,而存留纯粹的内识。第三重是摄末归本,即从见相二分的枝末作用上,摄归自证分的本体。第四重是隐劣显胜,即隐心所的劣,而显心王的胜。第五重是遣相证性,即遣差别的事相,而证无差别的理性,也可以说,遣去一切法相,证入一切法性,名遣相证性。又此五重唯识观,即为五种相对:第一重遣虚存实,为空有相对,要遣空而存有。第二重舍滥留纯,为心境相对,要舍境而留心。第三重摄末归本,为体用相对,要摄用而归体。第四重隐劣显胜,为王所相对,要隐所而显王。第五重遣相证性,为事理相对,要遣事而证理。前四属唯识相,后一属唯识性。兹列表说明如下:
五 ┌1遣虚存宝(空有相对,遣空存有)┐
重 │2舍滥留纯(心境相对,舍境留心)├唯识相
唯─┤3摄末归本(体用相对,摄用归体)│
识 │4隐劣显胜(王所相对,隐所显王)┘
观 └5遣相证性(事理相对,遣事证理)──唯识性
【五时说法】 佛成道后,于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度大菩萨,是为华严时。继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阿含经,度声闻缘觉乘人,是为阿含时。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说维摩胜鬘金光明等诸大乘经,广谈四教,均被众机,是为方等时。乃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强调诸法皆空之义,是为般若时。再后八年,说妙法莲华经,会三乘于一佛乘。法华之后,佛将入灭,乃在拘尸那拉城娑罗双树间,于一日一夜,说大般涅盘经,显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人,亦当成佛,是为法华涅盘时。
【五时八教】 天台智者大师,判释尊所说之法,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就时间的先后分出,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八教是就法的性质分出,八教中又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化法是教化众生的法门,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仪是教化众生的仪式,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五类法身】 真言宗所说,谓此五类法身,皆含摄在大日如来一大法身内,所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天龙鬼神,有情无情,皆是毘卢遮那法身所摄,包无不尽。一、自性法身,诸佛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萨,有理法身与智法身之别,皆名自性法身。二、受用法身,诸佛的受用法身有二种,一种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乐之身,与理相应,一种是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与智相应,皆名受用身法。三、变化法身,诸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说内证法,属于变化所作,亦是法尔而有,名变化法身。四、等流法身,此身系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为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随机化变,名等流法身。五、法界身,如来法身,具六大体性,周遍法界,名法界身。
【五净居天】 色界之第四禅天,为证得阿那含(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其处共有五天,即无烦天(无一切的烦杂)、无热天(无一切的热恼)、善现天(能现一切的胜法)、善见天(能见一切的胜法)、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