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佛教四大圣地之首五台山

发布时间:2019-11-10 10:08:19作者:楞严经修行网

  五台山,又叫清凉山。传说从前的五台山气候炎热、久旱无雨。文殊菩萨为了解救百姓遭受酷热的苦难,化为一个和尚到东海龙宫去借宝。龙王领他看遍了宫内的奇珍异宝,他都不要,却挑中宫外一块叫做歇龙石的大石头。这块大石头原是龙太子歇息纳凉的地方。每当龙太子玩得大汗淋漓时,只要到石上一躺,便会遍体生凉。龙王虽舍不得石头被借走,但一想到石头又大又重,谅这个和尚也搬不走,便假意答应。不料,文殊菩萨用手轻轻一点,将歇龙石突然变小,装入袖中不辞而别。  文殊菩萨回到五台山,将此石扔在山沟里,只见瞬间遍山草长花开,清泉涌流,气候突然凉爽起来。于是人们把这块神奇的石头称做清凉石,至今还躺在台怀镇西南18公里处的清凉谷中的清凉寺内。传说文殊菩萨还常坐在石上讲经说法,所以又称之为曼殊床。  其实,五台山被称为清凉山,主要是因为它地处华北,海拔又在2000米以上,每年四月解冰,九月积雪,北台和中台阴坡山的积雪终年不化,虽三暑盛夏,气候仍然十分清凉高爽。的确,这里众山环绕,山高地超,环境幽洁,终年气候清凉,故而,古人说它“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景貌有五台,气候有清凉,二者都与佛经相扣,那么叫“五台”或“清凉”,看来都甚相宜,说它是文殊菩萨“道场”,自然也就顺理成章。所以,五台山又被人叫做“清凉圣境”。龙翻石的故事  远古之时,五台山叫做五峰山,台顶树木稀少,犹如垒土而成,因此当地俗称“秀头山”。传说文殊菩萨从龙王处取回歇龙石后,龙王五个儿子追到五台山,用龙爪乱扒乱翻,想要找回歇龙石,因此把五个山峰扒成平台。现在每座台顶的山麓,都可看到有成堆乱石,人们称之为“龙翻石”。其实这是冰川时期由于冰冻作用造成的砾石堆。  自古道:“天下名山僧占多。”五台山佛教发展的历史,据明代的《清凉山志》记载是始于汉代。早在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中国传扬佛教,称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演教处所,奏请汉明帝在此建寺。相传台怀镇西侧山峰与古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地灵鹫山相似,因此,汉明帝刘庄就将五台山第一座寺庙改名“大孚灵鹫寺”(今名显通寺)。随后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都竞相在山中修建寺庙,以彰功德,到清代嘉庆(1796~1820年)中期以后才逐渐衰颓。在全盛之时,山中共有大小寺庙数百座(现存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7座),僧人10万之多。台怀镇周围寺塔林立。五台山的标志  一进台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舍利大白塔。此塔矗立在塔院寺内,位于慈延寿宝殿和大藏经阁之间,其周身涂以白垩,俗称大白塔。  相传崇信佛教的印度阿育王,曾用五金七宝铸造8.4万座铁塔,并把这些铁塔分布在世界各地,又在每座铁塔下放上释迦牟尼的舍利子,台怀镇原来的慈寿塔就是其中的一座。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七月,敕建现在的大白塔时,就把原来的慈寿塔藏在了腹内。巍峨的白塔塔基呈正方形,边长31.4米,高56.4米,整个形状像一个藻瓶。塔顶中央置风磨铜宝瓶,金光闪耀,塔腰与露盘四周还挂有252枚铜铃,风吹铃响,余音不绝。  白塔建筑之难、工程之大,在整个五台山的工程中可称之最,它一向被视为五台山的标志。灵峰胜境的魅力  五台山以佛教名山而久负盛名。中唐时期五台山图传至日本,后又传到敦煌,绘入莫高窟61窟中的《五台山图》。唐宋时,日本僧人数次来此朝圣,学习佛法。以后,朝鲜、越南、泰国、尼泊尔、印度尼西亚等国,每年都有大批香客、圣徒来山顶礼膜拜,布施献佛。清朝康熙皇帝五次来朝,乾隆皇帝六次游历此山,并住宿于菩萨顶。现在中门匾上的“灵峰胜境”为康熙亲笔御书,乾隆所题御碑高6米,四面刻有汉、蒙、满、藏四种文字。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