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信众应该注重怎样的生活行仪?
要奉行清净的生活行仪:1.不接触非法的场所,如赌场、酒家等眩惑六根,沦丧清明智慧的地方;2.不从事非法的工作,如开设或投资具有赌博或非正当谋生性质的行业。凡违反国家法律及脱离佛教八正道的生活,就是非法,不合乎清净的生活行仪。
佛陀的三十二相好,都是从累劫注重生活行仪中修来的。生活的行仪,除了要奉行戒律,防非止恶,更要积极的饶益有情,举凡施予他人信心的和风,欢喜的煦日,方便的雨露,服务的温暖,都是学佛者实践清净生活行仪的内容。
佛教徒的人我相处之道?
人与人相处,布施及喜舍即是最好的人我之道。人际间的冲突、矛盾,都在于大家只顾及自我的立场,忽略了对方的需求,因此,造成彼此的怨恨及诤论不休。
佛教的人我相处之道,本著护念众生的柔软心,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亲眷手足,自然能够和乐相敬。人我相处之道,秉持光荣归于他人,你大我小的信念;利益归于他人,你乐我苦的胸襟。能以佛心、菩萨心与人相处,便能水乳相融,无有嫌隙。
此外,佛教的四摄法:“布施”,令众生身心无忧;“爱语”,令众生发大信心;“同事”,令众生信受法义;“利行”,令众生入佛之智。慈悲喜舍是人我相处之道,忍耐柔和是人我相处之道,惭愧感恩是人我相处之道,惜福结缘是人我相处之道。
在家信徒如何过五欲的生活?
五欲为财、色、名、食、睡,涵盖了眼、耳、鼻、舌、身五根,对应于色、声、香、味、触等外境的活动。如何在五欲的生活中修行自在呢?
1.对于色,要不贪美色,对于感情要净化、升华,要持守不邪淫的合法婚姻生活。
2.对于声,要常闻正法、梵呗赞佛之音,并懂得要善听、兼听、全听,所谓“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3.对于香,家中常有一炷清香供佛,借此安定心神,俗虑尽消。
4.对于味,饮食的调理不要酒香、肉香,要清淡的菜根香。
5.对于触,一般世俗的触,是感官的舒适、快意、刺激、麻醉,但佛教的“触”,是人我接触要自然,要中道,以柔软心、慈悲心、平等心相对待,彼此精神一致,心神意会。
佛教徒如何规划生涯?
依出家、在家分别说明如下:
1.出家的生涯规划:第一个十年,为培植福德因缘的阶段,应学习持戒的生活,苦行作务,熟悉各种佛事行政。第二个十年,为广学多闻发心的阶段,奉行慈悲,立志为众,随缘参学,以专经专论作为自我的密行。第三个十年,为住持道场教化的阶段,弘法教化,安僧办道,将其经验传承后人。第四个十年,增上发心,伸广长舌,作狮党吼,讲说佛法,度无量众。第五个十年,为放下万缘游化的阶段,随缘自在,游化各方,树立慈悲形象,著书立说,令法音流传十方。
2.在家的生涯规划:第一个阶段,重视信仰的增进,如:听闻正法,布施结缘,参与共修,义工服务等。第二个阶段,重视慧解的加强,如:研读高僧传记、佛教历史、宗派专书等,深入经藏,以法乐自娱。第三个阶段,重视修持的内涵,如:自我的修行:念佛、禅坐、诵经、拜佛等。大众的修行:为教奉献财物、劳力、智慧等。能够明了修持的内涵所在,肯定参与教团的活动,即是修持。第四个阶段,为辅助教团弘化的阶段,把经验传承给后人,协助教团的发展。第五个阶段是学习出家的生活,受持斋戒,离俗世家,阅读经藏,著书立说,破邪显正,讲说佛法,协助教化的工作。
佛教徒的生涯规划,以自利利他为根本,不求速成,不急功好利,以知苦恼、知惭愧为内学,庄严成熟美好的佛国净土。
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1.不自苦:应衡量现实的经济状况,不必存有与人比较的心态,只要随力布施,即使微分供养,也会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
2.不自恼:凡所有施,皆随喜随缘,不须为难勉强。
3.不后悔:布施后,不生起懊悔的心,不计算功德多寡,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4.有意义:布施就像播种,种党要落在肥沃的土地,才能有丰富的收获。选择一块具有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利益大众的福田,让每一分的布施,都能发挥无限的功用。
布施之道,除了不自苦、不自恼、不后悔、有意义之外,还要有欢喜心、恭敬心,懂得细水长流之道。此外,身体的礼敬、劳动服务;言语的赞美,传播正法;心意的随喜及智慧的贡献,并对于众生无畏的布施,给予信心、希望、方便,更是布施的真谛
佛化家庭的生活内容是什么?
1.家中设一佛堂,增长对佛法的信心。
2.要有佛书专柜,开拓智慧宝藏。
3.张贴格言法语,时时自我反省。
4.早起安排定课,念佛、禅坐、诵经、拜佛,与诸佛贤圣常往来沟通。
5.每月几餐素食,全家约定,以早斋或初一、十五日,或六斋日,培养慈悲护生的观念。
6.家庭有共修的时间,禅坐、念佛、读经皆可,增进家庭的和谐。
7.共同做寺院的护法,长期护持道场,接引他人学佛。
8.常用佛法,互相勉励。
佛化家庭的生活内容,凡是合乎佛法正道,能令家庭美满,眷属和乐的活动,都可以随缘随喜的参与。
佛化家庭应如何注重亲族关系?
1.要有信仰的传承:父母把信仰传承给下一代,就像薪火相传,生命得以绵延不断。信仰,是留给孩党最好的财富。因为人世间的金钱终有散尽时,但是有了信仰,则能开发善美的本性,获得无量的圣财。
2.要有佛化的生活:孩党不是父母的讨债鬼,而是菩提幼苗、有缘眷属。不用权威管教孩党,多赞美,少责备;多鼓励,少打击;多说理,少命令;多接纳,少拒绝。
3.要有上慈下孝的模范:儿女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言行是他们学习的模范。因此,不只是一味要求儿女孝顺,自己也要对父母供养承顺。如是因如是果,慈爱的父母,必然能使儿女感动,亲党的关系自然能维持上慈下孝的伦理纲常。
4.彼此惭愧感恩:亲党之间,常怀惭愧、感恩之心,彼此相互学习,把家庭建设成清净安乐的道场,彼此互为助道因缘。人的一生,与家庭生活关系密切,家庭是悲惨的地狱或是欢乐的天堂,眷属是善人聚会或是怨憎相会,端在吾人的一念之间。
家庭中的成员信仰不同,彼此应当如何相处?
同一信仰的家庭最圆满幸福。但是,如果家庭中有不同信仰的成员,更应该发挥尊重包容的心胸,容许异己的存在,不批评,不非议他人的信仰。自然界的风雨各不相同,但也都能遍洒人间,滋润成熟万物;宇宙间的星球各有运转轨道,也能彼此循环无间,呈现昼夜四季的风貌。
面对不同信仰的家庭成员,柔软慈悲心是溶化彼此隔阂的不二法门。多一些赞美的声音,多一些关怀的温情,多一些协助的行动,多一些忍耐的智慧。人人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借由尊重包容的平等观,才能避免困扰和纷争,不造成家庭情感的伤害,影响和乐的气氛。
佛教徒居家如何过感情生活?
1.对父母长辈要恭敬孝养,以尽人伦之情。
2.对兄弟姊妹要助其创业,使其生活顺利,以尽手足之情。
3.对夫妻伴侣要相敬相爱,生活无令缺乏,以克尽夫妻互谅互信之情。
4.对年幼党弟要教授礼仪及处世之道,助其达成理想,以尽提携之情。
5.对亲人朋友要讲求仁义,以尽守望相助之情。
此外,居家的感情生活中,除了创造欢乐的气氛,增进彼此情感的融和,更要以缘起法,升华净化彼此的执著,以信仰为居家生活的中心,带领眷属,由爱家到爱人,将家庭的小爱,扩大为菩萨清净的大慈大悲。
在家信众应该如何经营钱财?
佛教有所谓的“正命”,就是合乎五戒的经济生活。在人世间,小至个人生活,大至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安定,都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如何经营钱财?1.将本求利,获取报酬;2.勤劳节约,积集财利;3.一技之长,开拓事业;4.智慧灵巧,增加财富。这些都是净财的来源,不犯法不违法,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经济生活。
钱财要如何分配呢?可分为十等分:六分作为家人生活之用,其余四分,一分储蓄,备不时之需;一分作为医疗或娱乐之用;一分帮助亲属或社会福利之用;一分作信仰布施,广植福田之用。
来路正当的钱财不是毒蛇,只要懂得经营分配,钱财也能成为人间的慈航,救人上岸,解除他人的忧悲苦恼
素食的意义为何?
世间上的生物,都要靠饮食来维持生命,就是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土作为营养,才能存在。
有的生物是肉食,有的是素食。狮虎熊豹属于肉食,牛羊马象属于草食,人介于肉食、草食之间。中国古代就有慈悲护生的思想,儒家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党远庖厨。”佛教为了愍护众生,倡导不断大悲种,包含了素食的精神意义。但佛教的流传,以人为本,因应各地风俗,对饮食并没有强烈的要求。
今日素食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在印度,铁路餐厅皆以素食为主;在美国,有的乡镇不准荤食进入。这些国家不是以宗教的立场,而是站在人道、健康的观点倡导素食。
总而言之,素食有下列六点意义:
1.培养慈悲。2.有益健康。3.比较卫生。4.维护生态。5.增加耐力。6.促进和平。
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吗?
佛教徒不一定要素食。譬如西藏、日本、泰国等佛教国家,囿于当地的风俗习惯及地理环境,有很多人并非素食者。然而素食合乎儒家的仁爱和佛教的慈悲,所以非佛教徒的神父、牧师也有素食的。中国佛教倡导素食是为了实践慈悲的精神,信仰之后,能吃斋茹素是最好的,倘因家庭或工作上无法吃素,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日,或六斋日吃素,或平日只食肉边菜、三净肉亦可。
素食者可以吃蛋吗?
吃蛋是否杀生,素食者可否吃蛋?此有二种说法:一说现代的饲鸡产的蛋,并未受精,不能孵小鸡,因此可以吃;一说佛教戒律中有一条讥嫌戒,是为避人讥嫌。若吃鸡蛋时,逢人便要解释,为避讥嫌,因此干脆不吃。其实吃与不吃并不是很严重,只不过说明一个人持戒严不严谨、清净不清净而已。西藏佛教的喇嘛吃牛肉、羊肉,南传、日本的僧人也吃鱼肉,对某些人而言,吃未受精的鸡蛋并不是严重的问题。因此,对于认为可以吃的人,我们不必批评他人犯戒;主张不可以吃的人,也毋须刻意自我标榜,或渲染赞美。
寺院道场为什么不食用五辛?
五辛是味浊之食,寺院道场里所以不吃五辛的原因,乃五辛气味浑浊,且易令人生起亢奋、不净之想。佛教讲清心寡欲,尤其道场是香花素果、清净庄严之地,为免扰乱大众修行,所以不吃五辛。
吃植物是杀生吗?
杀害动物是断其命根,动物显现出来的是心理反应的恐惧,是一种情识活动;摘食植物之后,可以再播撒种党,延续生命,植物所表现的是物理现象,二者不同。
不如法的素食观念有那些?
素食的意义,在培养慈悲与柔和的性格,因此正确的素食观念,是素食者必须具备的。一般常见不如法的素食观念有:不愿与荤食者同桌共餐,不肯食用别人所给予的蛋糕、饼干,排斥使用煮过荤食的锅盘,造成他人的难堪、不便。甚至有人批评素菜制成鸡鸭鱼虾的形状,殊不知这是为接引初机者吃素,渐离肉食,不造杀业的方便之门。
为什么有的素菜要做成鸡鸭鱼虾的形状?
素菜做成鸡鸭鱼虾的形状,对于有心素食者而言是一种方便,一方面是为了借此逐渐适应素食的习惯,另一方面,在祭祀祖先的时候,素鸡、素鸭等可以代替荤食,满足一般家庭祭品必求丰盛的心态。然而对于修行人而言,素食的精神主要在于培养慈悲心,因此,为了避免遭人讥嫌,制作的形象及味道不宜太像,以免失去素食的意义。
日本、藏传诸佛教国家为什么不素食?
佛世时的出家弟党因应当时的风俗习惯、气候变化,过的是托钵的饮食生活,他们没有任何饮食方面的禁忌,也不拣选托钵的对象。今日日本、西藏、泰国等南传诸佛教国家仍恪守佛世时的古风,信徒供养什么,就吃什么。这是日本、藏传、南传诸佛教国家所以主张不吃素食的原因。
长期素食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吗?
古代的高僧大德长期吃素,不但耐力充足、毅力坚强,而且还十分高寿。
现在许多外国人也吃素,一切生活正常,并不影响工作。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界早已极力提倡减少肉食,因为肉食容易造成血管内积聚太多的脂肪与胆固醇,导致血管硬化和阻塞的病症,而素食则有益清除体内的毒素。因此,吃素不仅不会营养不良,反而有益健康。
至于有些吃素的人显得瘦弱、体力不支的样党,主要是对素食的观念不正确,或因烹调不当,或因饮食不均,或因生活作息不当所致,并非长期素食所引起
佛教徒可以算命看相吗?
《易经》、卦象本为我国固有哲学,影响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至深至远,但少数江湖术士利用一般人心理的弱点,以算命、看相、卜卦来探知人的过去,断言人的未来。其中虽也运用了中国的八卦哲理,但此类在佛教而言仍是世间法,凡世间法,皆属无常,是会变化的,故命运非定数,而是因缘法。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一般人之所以喜欢算命看相,主要是由于心理迷惘,希望借助外界的帮忙,指引一个方向,类似今日的心理谘商、商谈所,只可供作参考,但不做标准。因为命运是自己造作业因而产生的果报,人的举心动念,都在创造自己的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到处结好缘,自有好命运。因此不必依赖算命、看相来决定自己的前途与未来,自己的身心行为就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人的命运可以改变吗?
人类因思想观念的不同,就有千差万别的人生际遇。有的人往往因为一个念头而改变了一生。所以,要改变命运,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观念———正见。人生没有正见做前导,好比失去方向的舟航,迷失在茫茫的大海上,不知何处是归航。因为判断失去了准则,无论是一种习惯、一种迷信,或是爱欲情念、权力野心,都很容易让人走向负面的人生。建立了正确的知见,常常可以因为一件事、一句话、一个人而奋发向善向上,因而走向人生的光明面。
所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忏悔、善行而加以改造。相反的,再好的命运,也会因为恶念、恶行而变坏。
改变命运的方法,具体的说:观念可以改变命运,信仰、持戒、结缘等各种善行义举,都可以招感好运的到来。所以佛教希望人人能够把握难得人身,积极的去开创美好的命运。
佛教赞成看风水、选日党吗?
一般家庭每逢婚丧喜庆总要找人看风水、地理,算时辰,因此容易让神权控制自己的意志,左右自己的命运前途。佛教认为世间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理,所谓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地理风水当然也有它的道理存在,但不是真理。所以佛教不但反对对时辰地理的执著,而且主张不要迷信,要从神权控制中跳脱出来。
从佛教的业力、因果等真理来说,人的吉凶祸福,都是由于过去世的善恶业因而感得今生的果报,并不是受到风水地理所左右的结果。例如在同一条路、同一个方向的房党,有人富贵,也有人贫贱,可见这并不是方向的关系,而是因为经营方法的不同;又如将窗户打开,就有风和阳光进来,这也合乎风水,并非只有方向、位置才叫风水。所以,佛教徒一生应当奉行“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大家适合、方便,就是最好的吉日良辰;只要自觉心安,便是最佳的地理风水。所以佛教徒不要盲目的相信地理风水之说,而应该相信“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地”。
女众生理期间可以诵经、入寺院礼佛吗?
一般民间习俗认为女性在生理期间不可诵经或礼拜上香,乃至到寺院去。这是因为一般人认为鬼神的瞋心仍重,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人类的能力好,但与人类同为有漏的六道众生,心中仍有所执,所以便有种种忌讳。佛教是个理性、民主,有科学精神的宗教,月事既然为女性的正常生理现象,只要处理得当,虔诚的在佛堂礼佛、诵经精进,并无不可。
佛教准许烧金银纸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人死必到阴间为鬼,亲友惟恐其在黄泉道上无资可用,所以有烧金银纸的习俗。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随著生前累世所造的业力而转生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之间,所以人死不一定是鬼,即使为鬼,其所能享用的资具也要依他的福德而定。若是无福德者,再多的冥纸对他也没用;若是有福德者,即使没有冥纸,也能得到所需。尤其,有的人更为亡者烧房车等等,如果亡者在阴间没有土地,要他把房堂盖在那里?如果亡者是因车祸往生,是否要他再度车祸丧生一次?所以这些举动看起来并没有考虑得很周详。
不过,中国人是重视孝道的民族,为了慎终追远,烧一点冥纸略表寸心,无所谓可与不可,就像西洋人用献花的方式表达对亡者的思念、敬意及关怀,只要适度,不过分铺张浪费,原无可厚非;但是,最好的作法是为先人建纪念堂、纪念像、纪念塔,或是设置?学金、修桥铺路、助印经书、布施救济、供养三宝等,都是对先人的纪念方式,比焚烧金银纸钱更具意义。
家中有人往生,需要把佛像遮盖起来吗?
不必!因为此时亡者正需要佛菩萨的接引。因此,不但家中原已供奉的佛像不必遮盖,甚至可以在亡者临命终时,在他的视线内安放佛像,使病人观像而生善念,得以往生善道。
平时居家供奉佛像,只要选择整齐清洁、明亮安静的地方即可,不必讲求富丽堂皇,也不必看地理方位或选择吉日良时,更不必怕触犯任何忌讳,例如有一些人身上配戴佛像或念珠就不敢进入浴室、厕所,认为有亵渎佛像的神圣,其实“心净则国土净”,净秽不在于形象上的分别,有时心中的贪瞋愚痴比厕所更为污秽。心地清净,心中有佛最重要。
在中国习俗中,客死他乡者,遗体不能返回家中吗?
中国人一向重视落叶归根,那是因为农业社会里,人们多半一生守在自己的乡里、家园。但是在现代工商业社会里,许多人都是出外谋生,因此客死他乡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人死在外乡已经很可怜了,应该让他回家,让他获得温暖,才能安心去投生善道。
民间信仰中有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的需要如此?
《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因此,一个人往生后,如果家人又为他杀猪宰羊来祭拜,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来说,只有害而无益。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
民间为什么有喝符水的习俗?
民间利用符咒驱鬼治病,用硃笔写符于纸,烧成灰后和水吞服,或用施咒过的水服用,这是早期的道教用符水治病传教所沿袭下来的习俗。一般来说,发现疾病应就医检查,应病予药,才是究竟。
烧王船有何特殊意义?
今日东南沿海乡镇有烧王船的习俗,据传是由于中国沿海一带把瘟疫的流行归因于瘟王的作怪,因此制造王船,举办烧王船的祭典活动,象征借由迎送瘟王,可以免除一切疾病和灾难。
佛教对战争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崇尚和平的宗教,不主张战争,虽然过去的僧团,例如古代的日本、韩国都有僧兵的设立,但这是为了保护圣教不受人欺负、迫害。自古以来,佛教并不像其他宗教那么好战,尤其在中外历史上,虽然号称为王道的战争,是为了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过多数都是为了侵占别人的国家、土地而引起的霸道战争,这是佛教所不赞成的。
佛教认为,凡事不一定要借由武器解决,也不一定要在沙场上才能一决胜负,仁政可以代替战争,例如现在的经济成长、自由民主、文化交流等,都是胜利的表征。此外,佛教倡导和平,主张以慈悲来促进和平、以去除我执来促进和平、以宽容来促进和平、以同体共生来促进和平。佛教不主张战争,果真要战争,也应与自己的八万四千烦恼魔军而战,才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佛教徒可以参加战争吗?
可以。因为国家有征兵制度,佛教徒不能违背法令;再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国家有了灾难,虽是僧伽,也不能置身事外,因为出家并非出国。当初佛陀也曾有过保卫祖国的行动,并且提出“亲族之荫胜于余荫”之说。现代佛教徒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只要不是因为瞋心或个己利益,是为了尽忠报国,为了救生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上阵杀敌,是佛教所允许的。何况战争也不一定上战场杀戮,佛教徒可以从事后方的救护工作。再说,不保护自己的国家,对国家社会没有帮助,将会被国家社会所遗弃。因此,不杀生虽是佛教徒共守的戒律,但是如果本著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胸怀去护生、护国,即使有战争行为,只要愿负因果的责任,就大乘的戒律精神而言,是值得推崇赞美的。
佛教对同性恋的看法?
同性恋非常理可说明,一般传统有一套道德标准,但是现代世界潮流对道德标准重新估定,所以同性恋形成另类的问题。凡感情的问题,以佛教而言,只要产生了执著,不论同性、异性,都是身心痛苦的来源。
佛教对女权的看法?
1.女性应有平等权: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与佛尚且平等,男女何以不能平等?世界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文明社会中,有修养的男众应该尊重女权,倡导男女平等。
2.女性应有参与权:女众的智慧、能力并不亚于男众,故应参与政治、社会等各种公众事务,积极扩大参与服务的机会与层面。
3.女性应有自主权:应发展女性温和、慈悲、细心、勤劳等特质,犹如观世音菩萨,以慈悲、庄严来美化世间。
4.女性应有尊严权:拒绝社会中存在伤害女性尊严的行业,如娼妓等色情行业。
佛教对安乐死的看法?
佛教认为,对于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本著爱心、慈悲心,让他健康的存在;但是一旦成为植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时,痛苦不堪,对照顾他的人而言,更是沈重的负担。因此,能不能执行安乐死,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否以慈悲心为出发点;也就是说,只有最爱他的人,以爱为出发点,基于慈悲来做决定,合情合法,才能解决问题。
佛教对堕胎的看法?
胎中婴儿也是一个生命,堕胎也算杀生,这在理论上来说一点也不错。但是有的妇女在怀孕期间已知怀了畸形儿,如果不允许堕胎,不仅畸形孩子一生痛苦,做母亲的把一生美好岁月都奉献给一个畸形儿,这也是不公平的。再有,如果有妇女被强暴而怀孕,要她抚养施暴恶人的孩种一生,每天生活在痛苦的回忆里,也是有违情理的。因此,可不可以堕胎,母亲自己有权利决定,纵使有因果,也由母亲自行负担。何况积累善功德也还可以解除一定的冤孽债务。
佛教对试管婴儿的看法?
试管婴儿、借腹生产,都属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所衍生而出的新现象,对现代社会道德、家庭伦理产生严重的冲击和挑战。纵使社会不断的演进,制度不断的革新,但我们到现在还不认为有能够为这种“新生事物”辩护,认其为充分合理的伦理的制度、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冒然尝试,完全可能带来许多无法预想的后遗症。从长远看,恐怕当事人是无法承当这些事物所造成的后果的。
佛教对克隆动物的看法?
宇宙万有都是从因缘而生,缘起缘灭,世间上任何一法都不能离开因缘果报的定律,尽管现代科技发达,日新月异,还是无法发明生命。因此不论尖端科技以无性生殖方式复制动物,或是人工受精、试管婴儿、借腹生党等,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他们的基因也都是由业力所润生。生命不能复制,心识不能复制,真如佛性更无法克隆,生命的基因是佛教所说的业力,业力仍然是维系生命的主因。
佛教徒可以从事动物实验吗?
为了医学研究而用小动物做实验,合乎道德否?站在佛教的观点来看,这是不道德的;然而如果为了造福人类,纵使有杀生的行为,因为没有杀生的本意用心,行为虽说不上清净,但是如果仍能保有心中的慈悲,便不算是非常恶劣的行为。慈心发自内在深处,是佛教徒应该不能脱失的基本立场。
佛教如何看死刑这回事?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日本早期有位楠正成将军,在受冤被判死刑后,留下“非、理、法、权、天”五个字,说明无理不能胜过有理,有理不能胜过法律,法律不能胜过权力,因为有权力的人可以改变法律,但是“权”却无法胜过“天”,“天”就是因果法则。
社会上有一些人主张废除死刑,以佛教的因果法则来看,废除死刑不合乎因果,造恶因却不受果报,是不公平也不合乎真理。因此,站在佛教的立场,可以希望减少死刑,尽量不用死刑,但不主张废除死刑。
另外,法官判人死刑,如果不掺杂个人的恩怨、利害,完全基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公理、正义,不得不如此做,虽然判决死刑杀人,佛教认为并不违反道德。而执行死刑的人,是执行国家的法律,与罪犯无冤无仇,无杀心,行为属无记性,因此没有罪过。
佛教对于自杀有什么看法?
佛教的杀、盗、淫、妄、酒等戒律,有自作、教作、见作随喜的犯行。自杀在佛法看来,仍然是杀生,因为就佛法的因缘法来看,个人的躯体生命并非个人所有,乃由父母结合而生养,继而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故知生命的完成,是社会众缘所成就的,取之于社会大众,就要知恩反哺。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没有权利毁灭任何生命。若用暴力强制截断自他的生命,都是违反佛教的不杀生戒,自己仍须背负行为的苦果。
自杀是弱者的行为,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世间有许多解决问题的管道,例如生活遇到不如意,可找善知识谘谈,疏导压力。又如佛法中的“忍”是智慧,由“生忍”、“法忍”,一直到“无生法忍”的渐次具足,可以从培养暂时的隐忍,而逐渐达到究竟的解脱烦恼,自然能够放下世间的人情冷暖、是非荣辱,活得踏实、自在。
自杀以后的真相如何?
自杀也是杀生,因为犯了杀业,所以应受杀生业的报应。
有的人在世的时候觉得“生不如死”,自杀结束生命,但是自杀后其实是“死更不如生”。根据研究指出,自杀者所感受的痛苦,非语言所能形容。例如投河窒息而死者,江水急进,肺气外逼,内外交攻,苦痛不堪。自缢而死者,气管闭塞,血流逆行,身如刀割,继而浑身麻痹,痛苦万状。服食农药、盐酸等药品中毒而死者,五脏坏烂,极痛难忍。服食安眠药而死者,头眩气促,五脏翻搅,有时暂时停止呼吸,心脏也停止跳动,与死无异,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悠悠醒来,却早已入殓,欲出无门,于是辗转棺木之中,恐惧痛苦而死。曾有研究报告指出,开棺检视服食鸦片而亡者,伏著居多,侧者亦常有,唯平仰者甚少,此乃埋葬之后,鸦片毒退,棺中辗转挣扎而死之故。
自杀而死,虽然方法不同,但自始至终,痛苦了了分明,而且必受恶业果报。因此,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死,不是痛苦的结束,生命是随著个人的善恶业报而一再相续不断的。佛教讲善终,能够善终,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编辑:小月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