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冬的余寒无力挡住春天的脚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要到了,柳枝吐黄,莺歌燕舞,春和景明,风暖气清。观音菩萨准备好了杨枝甘露,一场春雨正在酝酿之中,世人就要在霏霏细雨中度过春天真正到来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了。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本来和佛教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早已本土化的中国佛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会关注这一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节日。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中国文化强调敬天法祖,特别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和对祖先的尊敬,佛教同样注重传统和传承,同时强调度亡超生,知恩报恩,因此二者渐渐结合在一起,使得清明也成为佛教特别重视的“感恩节”。
生命是一条绵延不息的长河,处在上游的祖先往往承担了艰难开创的职责,后辈的身上不仅继承了祖先的基因,流淌着祖先的血液,也承受了祖先的智慧和恩惠,因此应当对父母、对祖宗抱有感恩之心。佛教主张上报四重恩,其中之一便是报父母恩,父母辛勤养育儿女,可谓恩重如山,因此儿女对父母应当恭敬爱戴,生养死葬,永存孝思。同时,佛教还主张报七世父母之恩,不仅要孝敬今生父母,还要敬事过去世的父母尊长,这就是佛教的“大孝”,可谓推近及远,孝敬一切父母尊长,崇尚“普敬”、“普孝”,这些体现了佛教的博大宽广的情怀。
对祖先的追思哀慕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渴望,每个后辈都希望父母祖先能够长期住世,然而这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应当在祭拜祖先时充分体现热爱生命的慈悲之心。然而很多传统的习俗却与此相背离,有的人大办丧事,大摆酒席,大量杀生,把一个人的丧事办成无数动物的丧事。也有的人在祭拜祖先时使用三牲,以酒肉等不洁之物来供养先人,这都是很不妥当的,不仅对祖先不敬,也对自己不利,没有体现出对生命的尊敬和热爱。佛教主张用素菜、水果、鲜花等洁净之物来供养祖先,一来可以使祖灵欢喜,二来不造杀业,使祖先和自身得福,三来可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同时,传统的焚香烧纸等习俗也值得探讨,因为这样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还可能引发火灾,导致生态灾难,因此最好有所改进,尽量少烧或是在指定的、安全的地方烧。
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清明更是一个植树播种的好时候。“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应当抓住这一最合适的时节多播种、多植树,让世间生命更加繁茂,让大地遍现绿色。佛教的目的是使众生离苦得乐,使世间充满祥和,多烧一炷香,不如多种一棵树、多摆一碗肉,不如多放一条命,但愿我们的世界充满绿色和鲜花,充满爱心与和谐,让众生各得其所,共享安乐。(文:徐文明)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