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第四章)1

发布时间:2019-11-13 10:05:26作者:楞严经修行网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第四章)1

\

  林世敏居士著  第四章 几个简要的佛教道理  作者才疏学浅,不足担当介绍佛理的重担,并不是我故作谦虚,在浩瀚的佛法里,古人早有‘佛法无边’的浩叹了,没有一个人敢说他完全透澈地了解了。(就是了解了也还不够,因为佛法的目的,不完全是被了解的,而是要人照著去修行,去亲证的。)而我不揣谫陋,要在这儿‘简介佛理’,我不得不声明一句:‘诸位在看过之后,如有疑问的,先不要骤然就下结论;“鬼扯淡”或“不过是如此而已。”请再请教更高明的师长或朋友,或直接写信与作者讨论。’  至于介绍那些佛理呢?取舍标准是这样的:  (一)作者确信自己了解,且能作深入浅出的说明的。
  (二)一个没有佛学基础的青年朋友也能了解的。
  (三)与青年朋友的思想或生活,目前比较相关亲近的。
  当然要做到上面三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祗能说是努力去做而已。
  俗语说:‘条条大道通罗马.’道理与道理之间也是融合贯通的,底下介绍的,难免和前章谈过的有重复的地方,我们正可利用这机会,加深对佛理的认识。
  佛学包罗万象,卷帙浩繁,底下所介绍的,只是沧海之一粟而已。  第一 十善  在本书第五章‘信仰佛教的好处’中,我将简单扼要地介绍‘五戒’。现在我先要在这儿叙述一下‘十善’,就是要告诉青年们在我们日常行为中,那十样算是善行,能够做到这‘十善’的要求,你将会比目前的生活更加的快乐和舒适。  佛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造作,都是由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一)身——由我们的身体所造作的坏事有三样,即:杀生、偷盗、邪淫。
  (二)口——由我们的嘴巴所造作的坏事有四样,即: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三)意——我们的心所存著的坏念头有三样,即:贪欲、嗔恚、邪见。
  所以这身、口、意就叫‘三业’——即三种行为的造作。综合这三业所造作的坏事就叫十恶,如果能够不违犯,那么就叫做‘十善’了。  现将十善简单说明于后:  (一)不杀生——不伤害有生命的动物。
  (二)不偷盗——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据为己有。
  (三)不邪淫——不违反道德、法律而贪图女色。
  (四)不妄语——不说谎、不伪证。
  (五)不恶口——不以恶毒、污秽的话骂人。
  (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搬弄是非,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七)不绮语——不说淫荡轻浮、杂秽不正的话。(包括使人想入非非的肉麻情话,以及毫无意义的废话。)
  (八)不贪欲——不非份贪取、贪求无厌,应知足少欲。
  (九)不嗔恚——平心和气、不恼怒、不光火,凡事皆做退一步想。
  (十)不邪见——不可昧于事理,不明是非,凡事应以智慧观察,凭理智思考,不可轻生偏见与误解。
  十善前四条加上不饮酒就是五戒,诸位同学可以参阅第五章第三点‘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又有关口业方面(即(四)——(七)),在底下介绍‘八正道’的‘正语’时,会再详细说明,同学们亦可留意及之。  第二 四谛  四谛是原始佛教的总纲,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现今贝那勒斯市北方约六、五公里地的萨尔娜多)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的道理。
  ‘谛’是‘真理’的意思,含有‘真实、事实、实相’的意思。四谛是指的那四种呢?就是‘苦、集、灭、道’四种道理。现说明如下:  (一)苦谛——迷的果┐
  ├世间的流转
  (二)集谛——迷的因┘
  (三)灭谛——悟的果┐
  ├出世的解脱
  (四)道谛——悟的因┘  用简单的话来说是这样的:  人生一切的‘苦’难,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业(不明是非、胡作非为),自行招‘集’而来的;如果想‘灭’绝这些苦难,则必须修行正‘道’,始克致之。
  人生有那些苦呢?最少包括有:诞生的苦恼(生苦),老衰的苦恼(老苦),病痛的苦恼(病苦),死亡的苦恼(死苦),遇到可憎者的苦恼(怨憎会苦),同爱人别离的苦恼(爱别离苦),所想要之物不能得手的苦恼(求不得苦)等数种。  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要素都是苦恼的。(作者注:这本来要叙述‘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道理,但由于不易说明白,所以本书暂不讨论。)  ——文章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