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佛法在生活中(崇慈法师)

发布时间:2019-11-14 10:07:38作者:楞严经修行网

“佛法在生活中”

崇慈法师开示

一、 关于“吃素”十问

1.问:既然上天赐给我们那么丰富的食物,我们就应该尽情享受嘛,何必一定要吃素呢?

答:你所说的“上天”具体是指谁?是大自然吗?大自然不会说话,更不会安排我们吃什么。是某个神仙吗?持这种观点这个神仙肯定是没有慈悲心、没有博爱心的,这样的神仙我们不崇敬,更不愿意接受他的说法。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上天”安排,是人类为饱口腹之欲寻找的借口。

2.问:佛法不是讲“破执着”吗?就不要执着什么吃荤吃素啦?

答:噢,你这样理解“破执着”呀!那你就应该把苍蝇、蚊子、臭虫、蟑螂、厕蛆、蜈蚣等等,通通都作为美味佳肴吃下去才对呀!

3.问:西藏、蒙古等地区的出家人,不也没有吃素吗?

答:那是他们根本没有条件吃素。在他们那些地方,吃蔬菜是奢侈行为,贵族都不一定吃得起。因为地理、气候等条件而很难生产蔬菜。他们那里的出家人吃的肉,是符合两个条件的才吃:①是因老衰残弱而死去的动物,不是残忍宰杀健壮的动物;②仅仅是随意煮熟以作果腹充饥,并非象我们汉地的人以各种手段精心烹调作为一种享受来食用。

4.问:就算拿去放生,它们不也一样会因为相互残杀、人为捕捉、饥饿寒冷等原因而死去吗?

答: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我们的家人、亲友一旦生病了,就简直用不着找医生、吃药、治疗了。因为就算治好了,他将来也会因其它原因而死去,何况很多病根本想不到能不能治好呢!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样做吗?

5.问:如果大家都不吃肉,这些动物岂不要泛滥成灾了?

答:古往今来,历史上有记载的“某一种动物泛滥成灾”现象屈指可数,而且都有办法应对,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时至今日,那些所谓凶猛的动物(比如虎、豹、熊、狼等等)恰恰不但没有泛滥成灾,甚至濒临灭绝,成了“珍稀动物”。而真正“泛滥成灾”的,好像是:——人类!哈哈!这真是耐人寻味的现象。如果人类再进一步变得比动物更凶狠、更残忍、更无天无法,那又该以什么办法来应对呢?

6.问:吃素会营养不良吗?

答:如果说吃素会营养不良,那吃荤照样也会营养不良。只要按照三个要求吃素,绝对不会营养不良。这三个要求是:①吃得很开心、很喜悦;②粗粮、细粮、杂粮和各种蔬菜搭配得比较好;③做出很好的口味,充分调动起良好的胃口。如果再加上适当的锻炼,动静结合以怡身心,则不但不会营养不良,而且会身心健康,轻安自在。

7.问:如何才能吃得很开心、很喜悦呢?

答:就用餐而言,开不开心、喜不喜悦却不是由“吃什么”引起的。换句话说,如果不开心甚至愤怒、忧郁、恐惧等等,就算神仙做的佳肴都吃不下去。如果说想到吃肉就喜悦、想到吃素就不喜悦的话,那么试问:当想到吃肉其实就是在吃一堆动物尸体(甚至可能是变质有毒的尸体)的时候,还会吃得很喜悦吗?

\

8.问:佛门不是有可以吃“三净肉”的说法吗?为什么要强调吃素呢?

答:佛门确实有可以吃“三净肉”的说法。三净肉,即符合三个条件的肉:①不亲眼看见杀生惨状。②不亲耳听到被杀生命的惨叫。③不是专门为我而杀。但“三净肉”的目的是暂时方便,不是根本究竟。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类的生理结构非常适合素食,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而学佛要求吃素的目的除了养身,还有更深的“养心”意义。学佛的人不能因为有“三净肉”而懈怠自己的身心。比如医生说用中药“三七”泡酒可以治疗风湿病,一个酗酒的人就以医生这句话为幌子,买二两三七,泡他几千几万斤酒慢慢喝,这说得过去吗?

9.问:从道理上懂得了吃素就是“养身先养心”,但在实际生活中看到鸡鸭鱼肉还是很香、很想吃,怎么办呢?

答:那就吃呀。直到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能够心开意解、欢欢喜喜地吃素了,再来吃素(指的是吃

长素,不是指偶尔吃素)。千万不要为了撑面子而咬牙切齿、气急败坏的吃素,那样子,天龙八部都会笑掉大牙!

10.问:是不是有什么咒语,在吃动物肉时念了就会超度它们?

答:没有。绝对没有。如果是因为饥饿、衰老、疾病、寒冷等原因而死去的动物,佛弟子见到了,可

以诵经念佛为它回向超度;如果是将健康的动物残忍宰杀而用于充口腹之欲,其行为本身就已经违反佛制、伤慈悲心了,哪里还可以假惺惺地念什么咒语“超度”!如果这样说,那我现在想吃人肉,我到你面前念个咒语,然后把你杀了来吃,你愿意吗?

二、 关于“衣着打扮”十问

1.问:学佛以后,还可以穿漂亮衣服吗?

答:请你看一看四大菩萨的塑像就明白了。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示现的是居士身份,所以身上衣着华丽庄严,还戴着珠宝璎珞;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出家比丘相,则堂堂僧仪,一尘不染,卓绝挺拔,飘然洒脱。这就给在家学佛和出家学佛做了非常好的榜样。

2.问:虽然在家学佛,但如果衣着华丽,会不会被人讥笑呢?

答:在家居士,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生活档次、个人喜好。学佛,是以佛法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身心归宿及生活原则。穿衣服,也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合才相称。如果不相称,有意或强扭着穿得过份好和过份差,都不对。比如:艺术家穿衣服就要象艺术家,官员穿衣服就要象官员;劳动时穿衣服就是劳动样子,表演时就要穿表演的服装等等。

学佛的人,提倡朴素、节约、惜福,但同时更强调清净、庄严。朴素节约绝不等于破衣烂衫、肮出与身份、场合、行为等格格不入的怪样子,那才要被人讥笑。

3.问:居士可以穿出家人的僧装吗?

答:不可以。虽然我们汉地僧人现在穿的“僧装”并不是佛陀制定的,但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这当中的原因三言两语说不完,另外专题叙述)。既然已经约定俗成而为众所周知的僧装,那么,俗家人就不能穿。反过来,出家人也不可以穿俗装。佛经里面多次说到,出家人穿俗装有很大罪过(请参阅《地藏经》就知道了)。

4.问:因为生活中的特殊原因,变通一下,俗穿僧服、僧穿俗服,可以吗?

答:不可以。没有什么“特殊原因”能够比佛菩萨的教导更有份量。无论在家学佛或出家学佛,都是堂堂正正的事情。尤其是出家人,堂堂僧相,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按照佛陀的教诲行持举止,都会受人尊敬。而出家人也因为随时看到自己的僧相僧仪,不断自策自勉,不敢懈怠放逸。只要用心领会这一身僧装意义的份量,那真是顶天立地、卓然出尘、自欣自豪的衲子风采!

5.问:说到“衲子”就想到“百衲衣”,居士能穿百衲衣吗?

答:百衲衣,就是用捡来的各种布料残片,拼缝成的衣服。这是过去穷苦年代出家人的衣服。出家人是“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在生活中尽量俭朴节约,也尽量不叨扰信众居士们,所以有了百衲衣的来历,也有了“衲子”、“老衲”这样亲切的称谓。居士不宜穿百衲衣,因为与身份不符。现在时代进步了,物质丰富,虽不至于要故意做百衲衣来穿,但佛法的优良传统不能忘。

6.问:居士在生活中,或者要去参加佛法活动时,可以打扮吗?

答:当然可以,而且也应该打扮。但还是那句话——要与身份、场合、行为等客观要求相符合。如果完全不打扮,不要说学佛,连起码的生活常识都乱七八糟了。佛弟子的衣着打扮不仅是为自己好看,更是给其他人展示一个佛弟子的仪表。如果能够在穿着打扮当中给其他不懂佛法、不懂学佛是为什么的人,展示一个使其油然生恭敬心、赞叹心的样子,则功德无量!

7.问:问得再啰嗦一点,居士可以用香水等化妆品吗?

答:虽然问得有点啰嗦,但也问得很实际。居士,就是“居家学佛之士”。因为信仰佛法,所以就会要求把一些不符合佛法的习气改正或丢掉。但穿衣打扮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不属于习气。只是在穿衣打扮当中或许会有一些庸俗的内容,就应当丢掉。香水等化妆品只是一种用品,关键在于怎么用。如果用得好就有功德,用的俗不可耐就“很恼火了”。

8.问:修苦行一定要穿破衣服吗?

答:你这句话的语法结构不对。不能说“修苦行一定要穿破衣服”,这样理解就变成“一旦开始修苦行,就一定要找来破衣服穿上”,显得生生怪怪的。佛门提倡修苦行,释迦世尊多次赞叹苦行功德不可思议。佛门对于苦行有个专用的规范用语——头陀行。“头陀”一词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抖数”。修头陀行即“修抖数行”,也就是无论外在条件多么艰苦(比如气候、地理、饥饿、贫穷、人际关系、社会氛围等等),都丝毫不能动摇我们内心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和勤奋追求。修抖数行,就是要随时随地心愿宏大、志向开阔、精神饱满、睿智深邃,让人一望而生敬慕之情。这种“抖数”的风采虽然流露在外在言行,却正是内心佛法坚定成就的真实写照。头陀行有十二种,请你查阅《佛学大辞典》,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9.问:现代人们生活当中多数时候都是购买成品衣服来穿,而这些成品衣服有许多都是由丝绸、化纤、棉、麻等材料混合制成的,学佛的人能穿这些衣服吗?若穿了,是否有伤慈悲心?

答:我们佛弟子遵循佛陀的教诲,尽最大努力做到不违背佛制、不伤慈悲心就可以了。有许多事是众生的共业造成,绝非一个人或少数人在短时间内能立马扭转改变的。我们无法一一辨别这些用含有部分动物毛皮成份的混合材料做成的衣服鞋袜,在使用时,只能为这些冤死的生命祈祷回向;再者,决定不要故意要求穿用纯丝纯毛纯皮的衣物,也算能为减少杀害生命尽一份微薄之心意吧!

10.问:请解释一下居士受过五戒和菩萨戒以后,在参加佛事活动时身上披的“衣”和出家人披的“衣”有什么不同?

答:这个“衣”的完整称谓叫做“袈裟衣”。“袈裟”这个词是梵文音译,它的本来意思是一种颜色的称谓,即所谓“坏色”,其颜色相当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深褐色”,佛陀制定比丘日常所着三衣的颜色为“袈裟色”。佛法传到中国以后,在历史过程中,逐渐把“袈裟”这个原本是衣服颜色的称谓,俗变成了衣服的名称。佛门内部不太多称“袈裟”,而是亲切地称为“衣”。根据每件衣的内涵份量不一样,又分别称为“主衣”(有的写成“祖衣”,这是不对的,义理不通)、“七衣”和“五衣”,这就是“比丘三衣”。这三衣是出家受过戒的师父们使用的,又称为“福田衣”,是佛陀亲自制定,教导僧众要作“人天福田”。居士使用的“衣”称为“礼忏衣”,即“顶礼三宝、忏除习气”之意。

一、 关于“迷信”十问:

1.问:如果我信仰佛教以后,周围的邻居、朋友、同事等人不能理解,甚至说我是信迷信,我该怎么办?

答:是不是信迷信,不在于别人清不清楚、理不理解,而在于自己是否清楚明白。别人对我的信仰不能理解,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要说信仰佛法,即使是生活中许多普通事情,也不见得都能得到别人的理解。甚至生活中有许多庸俗、卑劣、荒唐、不成体统的言行,根本不可能得到别人、特别是高品位大智慧的人的理解和支持,不也照样都做得那么“有勇气”吗?为什么把堂堂正正的学佛变成非要得到别人、甚至是无知无识的人的理解以后,才能学呢?

把不能理解的人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有智慧、通情理、能够交流沟通的;第二种是无智慧、不通情理、不值得相谈也不可能沟通的。对第一种人就可以相互谈心、交流,即使依然不能理解或不赞同,但起码是因为人各有志,尽管信仰不能一致,相互之间都是欣赏和尊重的;对第二种人大可敬而远之就行了,因为他的理解与不理解对我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2.问:究竟什么是迷信呢?

答:迷惑、盲从、糊里糊涂地相信,不分善恶、不识好歹、不辨邪正地人云亦云,就是真正的迷信。 从佛法的眼光来看,世间那些“鬼迷心窍”的人,由于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牵引,大到对财、色、名、利的迷醉痴狂,小到成为花迷、酒迷、戏迷、舞迷等等,轻则如痴如醉、神魂颠倒,重则整个身心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迷到心灵扭曲变态、不惜自害害人直到亡家败国的地步,真是可叹可怜这一“迷”!

佛法经常强调的一句话——“破迷开悟”。从迷茫、迷闷、迷惑的乌云当中透出来,身心将得到一片碧蓝浩瀚的天空!

3.问:世间上说要想在某一领域、某一事业上取得杰出的成就,一定要有几分“痴迷”精神。学佛是否也是如此?

答:世间所说的这种“痴迷”精神,实际就是强调身心的专注、投入、勤奋、执着、孜孜不倦,这样的“痴迷”精神是可钦可佩的,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但如果把“痴迷”二字理解错了,变成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的发痴发狂,做出种种荒诞、恐怖甚至可耻的行为,那就真是连“痴迷”这个词语都对不起了!

4.问:当自己的家人、亲友都不能理解我对佛法的信仰,而说我是迷信,我该咋办?

答:不用着急,也不用苦恼,就这样办:①找一些浅显易懂的佛法书籍给家人看;②把自己学到的佛法正知正见道理讲给家人听;③把佛门当中古往今来一些高僧大德的崇言懿行讲给家人听;④和家人平心静气地探讨、切磋一些珍贵的人生哲理;⑤多拜访、亲近、求教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善知识,或可与家人共同学习;⑥通过对比的方法辨别邪正、衡量取舍。总之,要切记关键的两点:①不要以急躁火爆的方法强行要求家亲眷属在短时间内理解接受,只要互相尊重和体谅就好了;②要以自己的言行来证明自己不是在搞迷信。如果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别人、尤其是给有相当智慧水平的人留下的完全是“迷信”的印象,那就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5.问:学佛以后,回头看那些不学佛的人,觉得他们迷惑颠倒很可怜,可以去度化他们吗?

答:站在佛菩萨的角度,看芸芸众生都是迷惑颠倒,都是荒唐可怜。当我们尝到佛法的智慧喜悦、自在洒脱的时候,可以把这一份法喜与更多的人分享。但一定要记住:自己是一个薄福少慧的凡夫,自己还有满身心的习气烦恼业障,自己远远不具备度化众生的大力量。度化众生,如同下河去拯救许多溺水快死的人一样,是要具备很强的本领才办得到的。千万不要没有本领而硬充好汉,变成自己没有把众生度了,却让众生用习气烦恼把自己给“度了”,那就糟了!

6.问:当遇到有人说话、写文章,用很尖刻的语言来骂我们是迷信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答:迷信不迷信,不是决定于有没有人骂我们。也就是说,我们真是迷信,没有人来骂也是迷信;我们不是迷信,就算来骂的人骂到昏死过去的地步,我们也不是迷信。

对于来骂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讲道理的人,另一种是没法讲道理的人。对可以讲道理人,即使他用词尖刻,我们也可以和他解释、探讨甚至辩论,即使辩论到一定的深度高度还是不能融通,但起码双方都收到了“理越辩越明”的效果;对那种根本无法进行通情达理沟通的人,甚至只会一味污言秽语乱骂的人,就只能敬而远之,让他尽管去“骂遍天下无对手”吧!

作为佛弟子,完全不必要用“以火气对火气,以烦恼对烦恼,以尖刻对尖刻”的方式来应对别人的理解和不理解;因为就算 “以大火气征服了小火气”、“以最尖刻压住了更尖刻”,其结果都是与学佛宗旨不相符合的。只要我们踏踏实实按照佛陀的教诲去行持,当我们福德具足、智慧深广、清净庄严的时候,自然就具备摄受众生的力量了!

7.问:佛教相信算命、看相吗?

答:对于算命、看相,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命理”、“相学”的说法。佛法对命理、相学用两句话作了非常精辟圆满的诠释。这两句话就是——“相由心生”,“命自我立”。相由心生,就是一切外相通通都是由心所生,外在的正邪、美丑、净秽、定乱、善恶、忠奸、慧愚等等,都是其内在的流露和写照;命自我立,就是每个人乃至每个众生的命运都是由自己创造和建立的,不是别人能够给予和剥夺的,也就是无论“成龙”还是“成蛇”,都是自己“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算命、看相,其实就是运用一些知识技巧对“命运”作一番机械化似的推算。从学佛的角度来看,与其追寻外相,不如抓住内相;与其推测命运,不如踏踏实实创造和建设美好的命运!

8.问:佛教相信风水吗?

答:说起来,“风水”也算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门大学问。由于这门学问所涉及的知识面很深很广,所以一般不具备相当深厚学问功底的人很难弄清楚其中奥妙,在表达的时候也由于懂和不懂、有意无意被说成“玄而又玄”的样子。但无论其理论多么玄妙庞杂,落到实处就是要有实用价值,这个实用价值就是与人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说白了,就是“风”和“水”都要恰到好处,才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佛法,既讲究风水,又不在乎风水。说讲究风水,就是要“择地而居”,许多名山宝刹、佛门圣地都是绝好的“风水宝地”就是例证;说不在乎风水,即强调“人杰地灵”,如果不是“杰人”而是一个“败家子”,再好的“灵地”也会被败坏得“不灵”了!

9.问:经常听到一些学佛的人说要“乐天知命”,这种观点是宿命论吗?

答:学佛的“乐天知命”与世俗的“乐天知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世俗的乐天知命,往往是为了财、色、名、利等烦恼欲望而想方设法去“拼搏”,到拼搏得身心憔悴、苦不堪言甚至一败涂地的时候,说一句“乐天知命”,作一个无可奈何的“退让”!

学佛的乐天知命,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假谦让,不是气极败坏、心有不甘的假撤退,更不是无所事事、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所谓“听从命运安排”。学佛的人坚信命运是“三世因果”,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坚信三世因果,实际上就是一种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决不等同于世俗听天由命的宿命论。

坚信三世因果是这样的:过去,从小到一刹那、一秒钟之前即为过去,无数个一刹那一秒钟积累起来即成为宏观上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同样如此;因为相信过去,才有勇气和毅力面对过去,做对了的要面对,做得不对的也要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改正、勇于创建,这样才是正确的面对过去,也同时就是正确的面对现在和未来。

10.问:“三世因果论”和“宿命论”的差别在哪里?

答:宿命论,即被动的、盲从的、无奈的“听从上天安排”,认为一切都是由“上天注定”,努力不努力都是白费;如果长期将这种观点郁结于心,就会使人变得萎靡、颓废、丝毫不思进取,完全一副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样子。

要明白三世因果论,首先要懂得什么是三世。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从微观到宏观,从一秒钟、一分钟到千万亿年,是一个完整的三世概念;“过去”在不断地过去,“现在”也在不断成为“过去”,“未来”正在以每天每分每秒的“现在”形式走来,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才叫做“未来”;宏观上的过去、现在、未来,是由微观上的前一刹那、今一刹那、后一刹那真实详细演绎出来的。

比如:过去(昨天)没有休息好,现在(今天)就会显得精神欠佳,如果现在(今天)再不休息好,未来(明天)就会精神更差。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如此。

所以,相信三世因果,就是以积极、坦然、真诚的态度面对生活,把微观上每天每分每秒的“生活”完成好了,自然就组构成一个宏观上完整美好的“生命”!

二、关于“忏悔和感恩”十问:

1.问:“忏悔”是什么意思?

答:忏悔,是对自己过去所有说错了的话和做错了的事,作一次真心诚意的面对——承认和悔过。无论是有意或无意,也无论自己是否还记得,都必须坦然面对。因为凡是说错了话和做错了事,都给他人、给众生造成了伤害,也给自己留下了诸多阴影和障碍;扫除阴影就显现光明,清除障碍就得到坦途,唯一的方法就是——忏悔。

2.问:如果不忏悔,而采取“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了,忘记了就算了”的态度,可以吗?

答:说可以也可以,说不可以也不可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①说可以,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或群人对自己所犯的过失和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死活都不肯承认或不作忏悔,而摆出一副“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样”的样子,那就只能由他自己因果循环、报应自受,谁也不能强按着他的头来作忏悔!

②说不可以,是因为“过去的并没有过去,忘记了也决不等于算了”。给别人造成了伤害,时间虽然过去了,但伤害并没有过去;自己虽然忘记了,但别人并没有忘记。更何况由于凡夫的自私狭隘和缺少智慧,往往是把别人伤害自己记住了,而把自己伤害别人忘记了;更甚者还有痛在自身则小痛都不得了,痛在别人则再大的痛都觉得“没关系”。这样就变成彼此互为因果,冤冤相报,永远扯不清的讨债还债。必须通过忏悔以后,身心才能得到坦坦荡荡的解脱自在!

所以,可以和不可以,都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只看当事人何取何舍。

3.问:有许多过失已经无法当面忏悔,还有许多过失“不好当面忏悔”,该怎么办呢?

答:由于时间久远、记忆模糊、事态变迁等原因,确实有许多过失已经无法找到被伤害的对方来进行当面忏悔;由于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确实也有许多过失不便于或不好意思当面忏悔;但这些都不应当成为不忏悔的理由。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佛菩萨面前进行真诚恳切的忏悔。只有佛菩萨能够接受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的忏悔,也只有佛菩萨的慈悲威德才能够洗涤一切众生的身心垢秽,所以佛菩萨又被尊称为“忏悔功德主”。

4.问:应当以什么方式进行忏悔呢?

答:忏悔的方法和形式各种各样,不拘一格。这里列举常见的几种方式:放生、赈灾、印经、布施、供养三宝、扶贫济困等等。

5.问:如果经济条件很差,该以什么方法忏悔呢?

答:忏悔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极其真诚恳切的忏悔之心。所有的方法和形式,都是这颗心的具体演绎。经济、物质条件确实很差的情况下,甚至哪怕是一贫如洗,都可以至诚恳切的态度拜佛、念佛,求佛菩萨为自己解冤除结、消灾免难。

6.问:父母恩、师长恩都比较好懂,如何认识“佛恩”?

答:就从父母恩、师长恩的角度,好好用心体察、思考和追问,就认识到“佛恩”了。佛门把释迦牟尼佛尊称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从这个尊称就看出佛陀与众生的关系就是父子关

系、师生关系。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我们每个人只是其中很渺小的“一分子”。一切人、一切众生的生命现象都在不断重复着“生了、死了,来了、去了”的自然规律。作为有思想有认知的人,只要稍微静心问一下:生命有什么意义?生命从何而来,往何而去?难道作为“万物之精灵”的人,生到世间来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饮食男女、逞强斗狠、尔虞我诈吗?如果人生一世真的等同于草木一春,那么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如果人生的价值仅仅是追求贪取一些虚幻不实的假象,或者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鬼话,这样的人生价值又“值”在什么地方?诸如此类的问题,多返观自心追问几次,我们就会明白:健康、完美的躯体生命固然重要,懂得用智慧和福德来善待生命、呵护生命、庄严生命更重要,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糟蹋生命、作贱生命、浅薄生命;而这个伟大的道理只有佛菩萨才能够告诉我们、利益我们!

世间上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答报”、“受人一饭之恩,应当没齿不忘”。我们因为修学佛法而懂得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庄严生命;佛陀的慈悲教诲使我们不再迷惑颠倒,不再虚生浪死;佛陀的加被护佑使我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样的恩德,岂可用蛮不在乎、吊儿郎当的态度来对待?

7.问:法律规定“父母有养育儿女的义务和责任”,既然是义务和责任,为什么还要强调报父母恩?

答:法律是道德的最后底线。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要以法律条款为依据,这样的人本身就已经成了“贱胚子”,不用枪押着他就不好好走路;其次,当人们心目中丝毫不敬畏尊重法律、而想方设法钻法律空子的时候,法律也就显得苍白无力、也永远都不会完善了。

报父母恩,是因为父母生我养我恩重如山。简单的对比一下就明白了:养个小猪小狗,都要许许多多辛酸苦辣的付出,何况养育儿女;世间上的朋友之间为了一顿饭、一句话的恩惠,尚且久久不忘,何况父母含辛茹苦的巨大付出;世间上的朋友有时为了一句话不小心、一顿饭吃得不愉快,就跟我反目成仇,何况父母对我无怨无悔的关爱包容、甚至由于自己无知对父母没轻没重的言行而父母都不责怪不记仇;等等。难道好意思说父母这些恩德付出都是“活该”吗!?

报父母恩,将来必定得到下一辈对自己的报恩;不报父母恩,也会成为下一辈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将来会连本带利回报到自己身上。

8.问:佛法讲要报众生恩。众生那么广泛,对我有什么恩?

答:从人的范畴来讲,人际社会的关系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事实上是“人人为我”的份量很大很多,“我为人人”的份量很小很少,我享受和占有了许许多多人对我的付出,所以必须随时心存感恩、尽力回报。如果不明此理或假装不明白,而摆出一副地主老财的样子,把别人所有的贡献和付出都当成是“活该”,那他就要变牛变马来偿还,那也是活该!

从众生的范畴来讲,那就更加是“众生为我,我却没有为众生”了。我们的一看一听、一呼一吸,花香鸟语、山清水秀,梅兰竹菊、林泉溪涧等等,无不是广大众生为我们作出的奉献,当我们看得顺眼、听得顺耳、满怀惬意的时候,可曾想过对众生、对大自然应该有一份感恩之心?

9.问:在生活中,如果周围的人都没有感恩之心,自己一个人处处怀着感恩之心,岂不是很吃亏?

答:①这个“周围”,是指多大范围?是一个街道、一个片区、一个小镇,还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所以,“周围的人都没有感恩之心”的假设是不太可能成立的。②即使这个假设成立了,那也是这个区域内的人群相互之间恶性循环造成的结果,那就更需要“痛定思痛”和“改过自新”。

怀感恩之心,是佛弟子应有的起码生活态度。这是自发的、自愿的,而不是强扭的、伪装的。不

要老是先设想别人怎么样我才怎么样,如果等到别人都有感恩之心而自己却没有、甚至还在夸夸其谈的时候,就很惭愧了!

如果真的能做到“周围的人都没有感恩之心,就只有自己一个人(或一家人)处处怀着感恩之心”,那恰恰不是“很吃亏”,而是“很占便宜”了。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试想:当周围所有的人发现这一个人或一家人的品行、涵养、素质都比他们高的时候,所产生的敬慕、佩服和效仿等连锁反应,岂不是非常令人感动和欣喜!

10.问:对我有恩情恩德的人固然应当感恩图报,可是学佛还提到“感恩曾经绊倒过我、伤害过我的人”,这又怎么理解呢?

答:人们往往认为,对于那些曾经绊倒过我、伤害过我的人,我能够做到不以牙还牙、不跟他计较就算不错了。殊不知,这个说法在学佛看来还是有些欠妥——因为做到了“不以牙还牙、不跟他计较”,却很容易变成“跟自己计较”,而且计较得很厉害!长时间跟自己计较,老是用悔恨、自责、忧怨的方式来苛求自己,对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学佛所讲的“感恩曾经绊倒过我、伤害过我的人”,并不是要求我们“化伤痛为笑脸”、不以伤

痛为伤痛,反而买来鲜花水果、带上丰厚的礼品去登门感谢那个伤害过我的人。如果这样理解甚至这

样做,哈哈!那就感恩得“太吓人了”!

所以,这里所说的感恩,是一种宽慰、一种庆幸和一种化解。只有化解了心中那一团令人难过的“乱麻”,身心才能真正的健康自在!

一、 关于“如何亲近善知识”十问

1.问:善知识是个什么样子?

答:善知识是个“真实”样子!!

所谓真实,即“真则不假,实则不虚”之意。真正的善知识(唉!如今末法时代,邪妄虚假的东西实在太多,连说到善知识都要强调一下“真正的”),他的一切都必须是真实的;换句话说,都必须是内外如一、自然流露、不加任何编造伪装和做作、经得起时间和事实检验的。再说得详细一点,真正的善知识是在一言一行、一说一笑乃至吃喝拉撒当中都流露出令人敬重、钦佩、羡慕的品行道德和风采;而不是专门正襟危坐、泥塑木雕似的装出一个“善知识”样子。真正的善知识是体察众生疾苦、透彻世态炎凉而深怀大慈大悲之心,运用或温或火或棒喝或慈训的各种方便善巧救度利益一切众生;而不是痛不知痛、痒不知痒、道貌岸然、言行诡异、故意让人感到“神出鬼没”的样子!

正因为善知识的真实,才显现善知识的可贵!!

2.问:善知识一定都是相貌堂堂、仪表不凡、学富五车、能言善辩的样子吗?

答:非也。这么说吧:有一部分善知识由于其度化众生之宏愿以及观察到有缘得度众生善根已经成熟,就会示现出相貌堂堂、仪表不凡、学富五车、能言善辩的样子。毕竟绝大多数众生是不具备识人之慧眼的,大都只能通过外相来识别和判断,而这种比较肤浅的识别和判断往往很容易出错。尤其是学佛,如果仅仅从外相来识人辨人,许多胜妙因缘就有可能当面错过了。

如今末法时代,邪谬虚妄的人和事随处可遇、俯拾皆是,遇到善知识的几率也越来越少,更需要冷静观察、用心鉴别。必须建立起善知识在心目中的份量,才会明白冷静观察、用心鉴别的必要。

3.问:善知识会说自己是善知识吗?

答:如果说“会”,那就只有乘愿再来的大善知识在承担如来家业、绍隆如来慧命、大作度化众生事业的时候,在他心里对他自己说,用以坚固和加强无边的愿力和信心。所以,说“会说”,是大善知识对他自己说,而决不会对众生说。

大善知识只会通过真实不虚的点点滴滴修为行持,以实实在在的崇言懿行告诉众生:“这就是善知识的标准!”众生如果心浮气躁,由烦恼习气障蔽了心灵和眼睛而变得“有眼无珠”,不识得大善知识甚至当面错过,则过错在众生,不在大善知识!

因为大善知识深刻洞察众生心性,彻底了解世间万象和社会人情,决不会开一丝毫破坏正法之先例,也就彻底杜绝世间一切邪谬狂妄之徒“借正表邪、狐假虎威”之弊端——说得浅显一点:如果善知识直白地告诉大家:“我就是善知识”,那么所有的恬不知耻之徒都会说这句话,难道感天动地份量的善知识,竟然变成“谁说是,谁就是”这么肤浅吗!?

4.问:佛经当中对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答:佛经典籍当中,诸佛菩萨、历代高僧大德对“善知识”的定义和诠释很多,处处可见。这里摘录一段《大乘金刚心论》当中的经文:“文殊菩萨问佛:‘云何行持,名善知识’?佛言:‘善知识者,心性柔和,戒行精专;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总持,好心与人,不求果报;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说法论议皆合经意;具足此行,名为善知识。复有智慧出众,福德超群,无所不善,无法不识,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掌佛祖权衡,作法门领袖,开正道门,塞邪魔路,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以心印心,流传不绝,大机大用,大愿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识’”。

5.问:在生活中,善知识给人的印象是什么?

答:在生活中,善知识留给人的印象是:人格品德的高山,智慧福报的宝库,值得千千万万人和众生敬仰顶礼的楷模。

因为善知识是示现在生活中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所以使人更加近距离感受到其人格的光辉、人性的美。其深邃的智慧、卓绝的品行、庄严的修养时时刻刻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给有缘得以亲近过的人留下高山仰止、永远难忘的珍贵印象。

6.问:善知识会发脾气骂人吗?

答:会。但是善知识发脾气骂人,和世间凡夫发脾气骂人,有着本质上的天差地别。世间凡夫发脾气骂人,是以自私自利为宗旨,凡对自己自私自利有所违逆甚至稍不顺心的境遇,则大发脾气,骂天骂地骂人骂事,统统给予一骂!

善知识发脾气骂人,决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正法、为众生、为死不争气的笨弟子。不但会骂,有时候还会给以“当头一棒”。只是很多时候由于众生的业障深重,甚至遇到那种“打不知痛,骂不知羞”的家伙,反而辜负了这语重心长的一骂!

7.问:为什么很多时候把“皈依金刚上师”放在“三皈依”之前,而合并称为“四皈依”?难道“皈依金刚上师”比“皈依佛法僧三宝”还重要吗?

答:这里说的“金刚上师”指的就是善知识。“金刚”即不动、不变、不坏之意,比喻我们这一颗菩提心就要作一颗金刚种子,无论任何邪知妄见、风雨坎坷都不但不能丝毫动摇,而且还会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智慧福德之果。

佛法虽然有“依法不依人”的重要开示,但那是从彻底圆满之义的角度讲的。从凡夫的角度认识佛法、修学佛法,必须有一定的章法和步骤。正如古大德所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修学步骤也是如此。金刚上师、大善知识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对于学人自始至终都起着不可或缺的示范、激励和坚定作用。因为有了大善知识的真实垂范,使学人身心有所依止,道业不断增长,许多主观客观的歪风邪气、谬见岐行都会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大善知识的威德力量所震慑和溶化。

所以,尤其是末法时期的众生,好不容易发起一回修学佛法的菩提心,如果不强调“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法僧三宝”就很可能变成一句没有着落的空话;如果没有大善知识的言传身教、威德摄受,就很可能会在天长日久、不知不觉当中变成对佛法、对三宝、对修学的认识和感知,通通停留在空洞的名词术语上面,也就很难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严重的还会因为没有尝到法味、没有证得法喜而法缘退失、业缘增长导致退失菩提道心,足可痛惜!

明乎此,才知道皈依金刚上师、依止大善知识才是真正把皈依三宝、修学佛法的脚印踏在了实处!

8.问:请举几例大善知识的尊讳,以便于指导修学。

答:举古时候的时间上感觉太遥远,举当代的又似乎不便。就举距离我们现在仅仅半个多世纪之前的若干位举世公认的大善知识吧,他们是: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弘一大师、来果禅师、谛闲大师、寄禅大师,杨仁山大居士、高鹤年大居士、夏莲居大居士、关炯之大居士、欧阳渐大居士、丁福保大居士、夏丏尊大居士,等等。

9.问:应当如何亲近善知识?

答:简明扼要地说,就是:用心!

但是“用心”这句话被说多了、说空泛了以后,也会变成仅仅是一句话、两个字而已。应当如何用心呢?这就需要每一个真心学佛的人好好“用心”追问了。用心看,用心听,用心思考。用心去映照自己的心是否与善知识的心相契相印,用心去对照善知识的崇言懿行是否象慧日朗月一样照彻自己的心空,用心去返照自己是否从善知识的教诲开示当中受到教益,用心总结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在“用心”亲近善知识!

10.问:如果一直都没有机会遇到大善知识,怎么办?

答: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善知识确实是可遇不可求。能够遇到则真是多生多世的善缘和福报,一定要倍加珍惜。但毕竟如今末法时代,大善知识更加稀有难逢,要想在生活中现现实实遇到惊天动地、震古烁今的大善知识,对绝大多数学佛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一方面感叹自己福薄慧浅而生此末法时代,另一方面求福求慧求正法的心始终不渝,虽然不能遇到特别了不起的大善知识,但我们可以从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大善知识留下来的开示著作当中得到启迪和教益。

另外,即使不能遇到大善知识,“中善知识”、“小善知识”总能遇到吧!只要在持戒修行、正知正见、品格德行等方面具有超尘脱俗的建立和印证,就是值得我们恭敬赞叹的善知识!佛法讲心心相印、有感即通,只要我们至心恳求、真实修学,我们的心行与善知识的愿力相契相印,善知识就一定会慈悲现前。

所以,不怕遇不到大善知识,只怕心目中没有善知识的份量。

二、关于“三灾八难”十问:

1.问:“三灾八难”是佛教的说法吗?如果是,究竟是哪三灾、哪八难?

答:“三灾八难”确实是佛教的说法。“三灾”有“小三灾”和“大三灾”两种。“小三灾”是:饥荒、瘟疫、盗贼;“大三灾”是:水灾、火灾、风灾。“八难”是:地狱难、饿鬼难、畜生难、北俱卢洲难、长寿天难、佛前佛后难、盲聋喑哑难、世智辩聪难。

2.问:“三灾”比较好理解,“八难”当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三难也比较好懂,后面五难比较难懂。请稍作详细解释。首先请问:什么是“北俱卢洲难”?

答:佛教关于“世界结构”有这么一种说法:一日一月围绕着须弥山运行,周围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这样的范围称为一个单位世界;一千个单位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是由千个单位世界的三次方而计算得出的,所以又把“大千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在“四大部洲”当中,北俱卢洲的人有福无德,过着相当奢华豪贵的日子,但都是“只顾眼前,不管脑后”,非要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才追悔莫及。所以佛法把生到北俱卢洲定义为一种灾难。

3.问:什么是“长寿天难”?

答:“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共计有二十八层天。欲界六层,色界十八层,无色界四层。除去“无色界”的四层天以外(因为无色界当中的生命现象不是以色身躯体来显现进行,而是纯粹处于心意识活动当中),“欲界”和“色界”共计二十四层天当中的众生,都具有很大的福报,寿命也非常长久,如果跟人的寿命相比,许多天人的寿命之长久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在这诸多层天当中,有若干层天当中的天人(这里限于篇幅,不能详细表述),他们的寿命极其长久,福报也极大,烦恼也极重。说得幽默形象一点,就是:享有相当可观的痴福浊福,同时也拥有相当可观的习气烦恼,“活得相当不耐烦,可是还死不了”。这在佛法看来,也是一种灾难。

4.问:什么是“佛前佛后难”?

答:佛法讲“人身难得”。在六道轮回当中,要生到人道,得到一个人的“身份”是非常珍贵难得的;尤其是得到一个身体健康、心灵正常、生活环境、各种遭遇等等都很完美的“人身”更是千难万难。佛法讲“得人身如掌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既然如此难得,就要倍加珍惜。珍惜人身的方法不是纸醉金迷、狂吃狂喝、贪婪算计,而是培福培慧、庄严身心、修学正法以达到使生命不断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延续。

\

但是由于每个众生作善作恶、种因得果的千差万别,导致许多人要么生在“佛前”,要么生在“佛后”。也就是说,当人世间有佛出世,能够听闻佛法、修学佛法时,那些众生却因为罪障深重而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去了;等到“服刑期满”再生到人世间来的时候,那时候的人世间却处处都充满烦恼习气折磨身心,而没有机会听闻、亲近、修学佛法了。

5.问:什么是“盲聋喑哑难”?

答:这是从人的生理残缺角度来讲的:盲、聋、喑、哑都是人的身体上或先天或后天造成的缺憾。一旦有这些缺憾,从最简单的吃喝拉撒到求福求慧修学佛法,都非常不方便甚至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也反衬出得到一个健康完美的“人身”,多么值得珍惜!

6.问:什么是“世智辩聪难”?

答:佛法认为,当一个人或一群人非常聪明、非常有才华和能力,却没有崇高、庄严、坚定的信仰的时候,那无论带给他自己还是带给普天下全社会的后果都是一种灾难。

因为凡是颠倒黑白、阴险狠毒、奸伪圆滑、丧尽天良的诸多恶业、恶话、恶事,都是极其聪明又有才干的人才想得出来、说得出来、做得出来的。如果不信,请看监狱里面关着有几个笨蛋?

世智辩聪难——人世间特别令诸佛菩萨伤痛的一难!

7.问:在寺院里面吃斋饭时,经常听到“要吃三碗”的说法,说这样就能够免“三灾八难”,是真的吗?

答:这是佛门古往今来的老和尚们在生活中说的一句“祝福语”,衷心希望和祝愿天下社会一切人都无灾无难、吉祥如意。从这也可见佛门是充满生活味和人情味的。

如果呆头呆脑地把“吃三碗饭”理解成“免三灾”,那就要“吃八碗饭”才能够“免八难”。要是想修行证道成佛,那就要每顿吃三十二碗饭甚至八十碗饭,将来才能证果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啊!哈哈!不用修行了,直接就多多地吃饭,活活撑死算啦!

8.问:灾难是怎样引起和发生的呢?

答:真正完全属于大自然客观引起的灾难占的比例很小。绝大多数的灾难都是“人为”引起的。作为“万物之精灵”的人,应该尽己所能控制和避免大自然的各种灾难,而不应该烦恼炽盛、欲望膨胀以种种荒唐行为给各种灾难“火上浇油”。所谓“人以善感,天以福应;人以恶感,天以灾应”,这个“天”就是因果法则,这个善和恶就是人的所作所为。

9.问: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答:佛教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这种说法给人一种“彻底消灭、同归于尽”的印象,这种说法在佛教教义当中也是不予承认的。因为佛法讲“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谁种因,谁得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如果不分善恶、不辨对错,通通都“胡子眉毛一把抓”、“有罪无罪全部坐牢”,这从因果法则上是讲不通的。

既然“如是因得如是果”,那么能够导致“末日”和“毁灭”的原因,或许有两种情况:①全世界所有的人全部变得罪大恶极,一个好人都没有了;②现在掌握着“能够把地球毁灭若干次”尖端武器的国家和人民通通在一夜之间彻底失去理智了。

10.问:应该用什么方法免除灾难呢?

答:佛法把“种因”和“得果”归纳为两大类:①共业——共同造因,共同得果;②别业——个别造因,个别得果。灾难的“种因”和“得果”也是这样。如何免除灾难呢?中国儒家文化的大圣人孔夫子有这么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里的“穷”和“达”含义都是多方面的。从学佛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也因为“穷”和“达”的情况不同,能够完成和达到的境界也不一样。简单说吧:我没有能力要求所有的人都要真诚,但我可以做到我自己是真诚的;我没有能力要求全社会一个强盗都没有,但至少可以保证我自己不做强盗;我没有能力把整个黄河的水都变得清澈淳净,但至少可以保证我自己这一杯水是清澈淳净的;等等。

从起每一个念头、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开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谨小慎微,趋吉避凶;为自己积功累德、广种福田,防患于未然,化灾难于萌芽状态;从心灵到言行,从个人到大家,处处都播下吉祥如意的种子,自然就会盛开吉祥如意的花、收获吉祥如意的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