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忍辱”之佛学辞典解释

发布时间:2019-09-23 10:07:32作者:楞严经修行网

“忍辱”之佛学辞典解释

【忍辱】——《佛学大词典》

【忍辱】

梵语ks!a^nti,巴利语khanti,西藏语 bzod-pa。音译羼提、羼底、乞叉底。意译安忍、忍。忍耐之意。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载,忍辱含不忿怒、不结怨、心不怀恶意等三种行相。佛教特重忍辱,尤以大乘佛教为最,以忍辱为六波罗蜜之一,乃菩萨所必须修行之德目。

声闻、缘觉二乘与菩萨虽皆行忍,其意大别,优婆塞戒经卷七羼提波罗蜜品谓二乘所行之忍辱,唯为忍辱,非波罗蜜,菩萨所行之忍辱则特称忍辱波罗蜜(梵ks!a^nti -pa^ramita^ ,意译忍度)。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安忍波罗蜜多品亦谓行观一切皆空之安忍,称为安忍波罗蜜,除外则为安忍;又存有自他或善恶分别之安忍仅为安忍,无此等分别则称安忍波罗蜜。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记载忍辱波罗蜜之类别,包括耐怨害忍(能忍受他人所作之怨害)、安受苦忍(能忍受所受之众苦)、谛察法忍(能审谛观察诸法)等三种。又十善行中有忍辱行,即指忍受各种侮辱恼害而不起嗔恨心之修行。[长阿含经卷二十一战斗品、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九福田相品、十诵律卷五十七、摄大乘论本卷中、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大乘义章卷十二](参阅‘六波罗蜜’1273、‘波罗蜜’3445)

【忍辱六种功德力】

\

据法集经卷三载,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有六种功德力,即: (一)能忍所骂,菩萨得‘如响平等智力’,虽被人叱骂,而能忍受不加报复。如响,谓如空谷之答众响。(二)能忍所打,菩萨得‘镜像平等智力’,虽被人捶打,而能忍受不加报复。镜像,谓如明镜之印现众像。(三)能忍所恼,菩萨得‘如幻平等智力’,虽被人恼害,而能忍受不加报复。如幻,谓如变幻而不实。(四)能忍所嗔,菩萨得‘内清净平等智力’,虽被人嗔呵,而能忍受不加报复。(五)八法不动,菩萨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故不为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所动。(六)烦恼不染,菩萨得‘集因缘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

【忍辱太子】

为释尊本生之一。即过去毗婆尸佛入灭后像法之世,印度波罗□国王之子。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载,昔毗婆尸佛时,有波罗□国,其王聪睿仁贤,常以正法治国,王有子,性善而不嗔,故名忍辱。王病笃时,奸臣为除太子而谓唯有不嗔之人眼、入髓方能治病,太子以己性不嗔,遂剜二目,并断骨出髓,以为妙药。彼时之太子即释尊之前身。此为有关释尊修忍辱行本生故事之一。[经律异相卷三十一](参阅‘忍辱仙’2894)

【忍辱仙】

梵名Ks!a^nti -va^di-r!s!i ,巴利名Khanti-va^di-ta^pasa 。又作羼提波梨(梵Ks!a^nti -pa^la )、羼提和(梵Ks!a^nti -va^din )。意译作说忍、忍语。为释迦佛于因位修菩萨道时之名。据贤愚经卷二羼提波梨品载,过去久远劫时,印度波罗□国迦梨王(梵Ka^li )在位,有仙人羼提波梨与五百弟子居住山林,修忍辱行。王因女色之故,截断仙人手足、耳鼻等,仙人忍之,并谓成佛后将以慧刀断王之贪、嗔、痴三毒,王遂忏悔而供养之。彼时之仙人即为释尊之前身,王及其四大臣则为后时之憍陈那等五比丘。此一传说颇为著名,巴利文本生(Khantiva^di-ja^taka )、出曜经卷二十三泥洹品、六度集经卷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均记载其事,但巴利文本生及出曜经中,王名为迦蓝浮(梵Kala^bu )。

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三乌仗那国条载,此事发生于该国,都城绖揭厘城之东有忍辱仙之塔,乃佛陀于往昔作忍辱仙,为羯利王割截肢体处。近代德国考古学家葛伦维德( A. Gru|nwedel)所搜集龟兹(Kizil)废寺之壁画中,有描绘王右手持剑、仙人两手被截断之情状,或即图示此一传说。此外,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所载过去印度波罗□国忍辱太子剜目出髓之事迹,亦为释尊修忍辱行本生故事之一。[中本起经卷上转*轮品、菩萨本行经卷下、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鞞婆沙论卷九、大智度论卷十四、卷二十六、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vol. I; A. Gru|nwedel: Alt-Kutscha](参阅‘忍辱太子’2893)

【忍辱地】

指生忍与法忍。生忍,即安忍有情之嗔骂捶打或优遇;法忍,即安忍一切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之非情祸害;于此二忍能安然不动,故称忍辱地。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大九·一七一中):‘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参阅‘二忍’196、‘法忍’3351)

【忍辱衣】

(一)指忍辱之心。忍辱之心能防止一切外障,故喻如护身之衣。[法华经法师品](二)袈裟之异名。袈裟能使人忍辱柔和,故有此称。[释氏耍览卷上](参阅‘袈裟’4784)

【忍辱草】

\

略称忍辱。产于印度雪山(喜马拉雅山)。牛食此草,其乳能出世间第一之醍醐味。亦用以比喻念佛生善之殊胜功德。[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参阅‘醍醐’6321)

【忍辱】——《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忍辱】

(术语)梵语羼提K&sdotblw;&amacron;nti,译曰忍辱,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六波罗蜜之一。法界次第下之上曰:‘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维摩经佛国品曰:‘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注‘肇曰:忍辱和颜,故系以容相,而岂直形报而已。’

【忍辱衣】

(衣服)忍辱之心,以能防一切之外障,故譬以衣,遂为袈裟之总名。法华经法师品曰:‘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也。’释氏要览上曰:‘如幻三昧经袈裟名忍辱铠。’

【忍辱仙】

(术语)释迦如来,于因位为忍辱仙,修忍辱之行,为歌利王支分其身。证道歌曰:‘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忍辱地】

(术语)有生法之二忍。生忍者,忍有情嗔骂捶打等之凌辱也。法忍者,忍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之非情祸害也。于此二法能安然不动,故名忍辱地。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忍辱草】

(植物)生于雪山之草名。涅槃经二十七曰:‘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

【忍辱经】

(经名)罗云忍辱经之略称。

【忍辱铠】

(譬喻)忍辱能防一切之外难,故譬以甲铠。法华经劝持品曰:‘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着忍辱铠。’

【忍辱太子】

(本生)昔毗婆尸佛时,波罗捺国王有太子,名忍辱。太子之父母病重,医云:应以不嗔人肉为药。太子自念我生来不嗔,因名忍辱,可充此药。国中设有不嗔者,岂可以彼救我亲耶?遂自割肉充药,父母病即愈。见大方便佛报恩经二,经律异相三十一。

【忍辱波罗蜜】

(术语)六波罗蜜之一。见波罗蜜条。

【忍辱波罗蜜菩萨】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中央左第三位,十波罗蜜菩萨之一。主三忍,梵号乞叉底波罗蜜多,密号帝利金刚。肉色,着羯磨衣,左持漉水囊,右立无名小二指,余屈,为刀印,坐赤莲上。

【忍辱】——《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忍辱(梵ks!a^nti,巴khanti^、khanti,藏bzod-pa)】

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音译羼提、羼底、乞叉底;意译作安忍或忍。即心能安住而堪忍侮辱或恼害。《大乘义章》卷十二云(大正44·70 5b)︰‘言羼提者,此名忍辱。他人加毁名之为辱,于辱能安目之为忍。’《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谓忍辱有三种行相,即不忿怒、不报怨、不怀恶。盖梵语ks!a^nti,系由语根ks!am(有‘忍’之义)而来的女性名词,故有忍耐或安忍之意。此忍辱为世间、出世间及大乘、小乘等所尊崇之法。尤其大乘对之最为重视,并以之为六波罗蜜之一,系菩萨必须修行的要目。

依《大智度论》卷六所说,忍有生忍、法忍二种︰

(1)生忍︰谓众生虽加种种恶,心不嗔恚;又给与种种供养,心亦不欢喜;且观众生无初、中、后,不堕常、断二边,不生邪见。

(2)法忍︰于甚深法中心无挂碍。

《优婆塞戒经》卷七〈羼提波罗蜜品〉,则谓忍有世、出世二种,文云(大正24·1072c)︰‘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其下文又谓声闻缘觉所行之忍辱唯是忍辱,非波罗蜜。唯独菩萨所行之忍辱乃能称忍辱波罗蜜。即以四句分别忍辱与忍辱波罗蜜(大正24·1073a)︰

‘是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世忍,声闻缘觉所行忍辱。是波罗蜜非忍辱者,所谓禅波罗蜜。亦是忍辱亦波罗蜜者,所谓若被割截头目手足,乃至不生一念嗔心,檀波罗蜜、尸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非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缘觉持戒布施。’

又依《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九〈福田相品〉所说,菩萨的安忍有世间、出世间两种相。所谓世间安忍乃缘诸有情的有取有相,依诸果报福业等而发起的有漏忍;普利乐一切有情而发起的无漏忍,则称出世间安忍。又说世间安忍是声闻独觉所共有,故不可名之为大甲胄轮,出世安忍独由菩萨所成,故名之为大甲胄轮。另依《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安忍波罗蜜多品〉所述,观一切皆空而行的安忍,称为安忍波罗蜜,若非如此,唯名安忍。又,存自他或善恶分别的安忍,唯名安忍;无此等分别者,名安忍波罗蜜。由上所述,可知二乘及菩萨皆行忍,然其志意大有所别。

此外,《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等,说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种。其中耐怨害忍又称耐他怨害忍、他不饶益忍、忍辱忍、他毁辱忍;安受苦忍又称安受众苦忍、安苦忍、安受忍;谛察法忍又称法思惟解忍、法思胜解忍、通达忍、观法忍或观察法忍。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七释云(大正31·356c)︰

‘耐怨害忍能忍受他所作怨害,勤修饶益有情事时,由此忍力遭生死苦而不退转。安受苦忍能正忍受所遭众苦,由此忍力于生死中虽受众苦而不退转。谛察法忍堪能审谛观察诸法,由此忍力建立次前所说二忍。’

又,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七亦说耐怨害忍是诸有情成熟的转因,安受苦忍是成佛因,能忍受寒热饥渴等种种苦事故,谛察法忍是前二忍所依止处。此中,前二忍相当《大智度论》所谓生忍,谛察法忍相当彼之法忍。

又,《宝云经》卷一说菩萨有十忍,即内忍、外忍、法忍、随佛教忍、无方所忍、修处处忍、非所为忍、不逼恼忍、非心忍、誓愿忍。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亦谓菩萨有十种清净忍,文云(大正10·305a)︰

‘所谓安受訾辱清净忍护诸众生故,安受刀杖清净忍善护自他故,不生恚害清净忍其心不动故,不责卑贱清净忍为上能宽故,有归咸救清净忍舍自身命故,远离我慢清净忍不轻未学故,残毁不嗔清净忍观察如幻故,有犯无报清净忍不见自他故,不随烦恼清净忍离诸境界故,随顺菩萨真实智知一切法无生清净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境界。’

又,《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安忍波罗蜜多品〉亦列举无贪、不害、无热恼等三十二种安忍。《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忍品〉谓忍有自性忍、一切忍、难行忍、一切门忍、善士忍、一切种忍、遂求忍、此世他世乐忍、清净忍九种。此中,一切忍分在家、出家,又各有耐怨害等三种。难行忍有三种,一切门忍有四种,善士忍有五种,一切种忍有十三种,遂求忍有八种,此世他世乐忍有九种,清净忍有十种。

诸经论对于忍的功德利益的叙述颇多。如《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富楼那会·具善根品〉云,忍辱为十力之本,诸佛神通之原,无碍智大悲皆以忍为本,四谛、念、正勤、根、力、觉、道分皆以忍为本。《大智度论》卷三十亦云(大正 25·280c)︰

‘忍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诸恶,能于众中现奇特事。忍能守护,令施戒不毁。忍为大铠,众兵不加。忍为良药,能除恶毒。忍为善胜 □,于生死险道安稳无患。忍为大藏,施贫苦人无极大宝。忍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参考资料] 《中阿含经》卷十七;《佛遗教经》;《正法念处经》卷六十〈观天品〉;《大般若经》卷三六六〈巧方便品〉;《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六度集经》卷五;《成唯识论》卷九;《大般涅槃经》卷下。

【忍辱仙(梵Ks!antiva^di-rsi,巴Khanti-va^di-tapasa,藏Bzod-pa-smra-ba shes-bya-bah!idran%-sron%)】

释尊修因位菩萨行时之一仙人。又作羼提波梨、羼提和。依《贤愚经》卷二〈羼提波梨品〉所述,过去久远劫时,有一波罗捺国王,名迦梨。尔时国中有一大仙名羼提波梨,与五百弟子共处于山林,修忍辱行。一日,王与四大臣及夫人婇女等游观山林。时,王因疲累而小睡。婇女等乃舍王游行,欲观花林。适见羼提波梨端坐思惟,遂生敬心,即散众花于其身。并坐于前,听其说法。王觉而知之,疑其戏婇女等,怒责仙人︰‘所修为何事?’答曰︰‘修行忍辱。’王欲试之,即拔剑截断其手、足、耳。然仙人颜色不变,犹称忍辱。王大惊曰︰‘汝云忍辱,以何为证?’仙人答曰︰‘我若至诚无虚,血当变为乳,身当还复。’言讫,血果成乳,身平复如故。时,仙人又告王曰︰‘汝以女色,刀截我形,我后若成佛,当以慧刀断汝三毒。’王乃忏悔。后,常请仙人至宫中供养。经文谓仙人羼提波梨即今之释尊,迦梨王及四大臣即憍陈如等五比丘云云。

在巴利《本生经》、《中本起经》卷上〈转*轮品〉、《出曜经》卷二十三〈泥洹品〉、《六度集经》卷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鞞婆沙论》卷九、《大智度论》卷十四等皆述及此事,然巴利《本生经》及《出曜经》谓王名为迦蓝浮;《大唐西域记》卷三谓此事缘发生于乌仗那国,并谓此国都城之东有忍辱仙塔。又,由近时古伦威德尔(A. Gru□□nwedel)所搜集克孜尔(Kizil)废寺的壁画中,发现有类似描绘此故事者。画中有王右手持剑,作切断仙人两手之状。

除上述之外,忍辱本生另有其他故事,如依《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论议品〉所述,过去毗婆尸佛像法之世,波罗捺国太子以性善不嗔之故,名忍辱。当王病笃之时,国中奸臣等欲设奸计除去太子,乃称惟得不嗔之人的眼睛,方能治愈王病,遂断太子骨、取其髓。又剜太子双目。并谓此太子即今之释尊云云。

[参考资料] 《菩萨本行经》卷下;《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父子合集经》卷五;《大智度论》卷二十六;《解说西域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