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汪宏华继精微解读“红楼”、“三国”之后,最近又在“西游”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下月他将在复旦大学举办专题讲座,揭开《西游记》鲜为人知的隐意。以下是他第一讲的主要内容。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西游记》的哲学思想倾向于儒、道、释三教合一,尤其对佛教,更是怀着排除万难,一心向往的虔诚。但笔者研究发现:《西游记》是一部结构新颖、哲理深刻的隐秀小说,它三箭齐发批判儒、道、释,倡导人本主义,竭力将人从宗教统治中解救出来,赋予人以独特价值与平等地位。小说雄辩地证明,吴承恩是明清之际反理学思潮的先锋和集大成者,不仅比同时期的李贽等人更理性更彻底,就是后来的启蒙思想家也鲜有超越。遗憾的是,读者大都被它荒诞的神魔所迷惑,以至于与其中伟大的理论体系擦肩而过。让我们先来重新认识一下孙悟空。
孙悟空先后取过三次经,儒经、道经与佛经
为什么孙悟空能在花果山发迹并迅速走出大山,名扬天下?因为他很善于按照宗教理念挖掘自己的潜力,进而实现不断膨胀的人欲。儒、道、佛三经即是他的晋级之阶。
第一次取经发生在花果山。某日,石猴随着众猴顺涧而上寻找水源,源头处找到一处瀑布。只见他敢为天下先,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跳进水帘……从此便时来运转,被推举为“千岁大王”、“美猴王”,功名利禄,纷至沓来。
这里我们应该看到:1、石猴原本没有传说中的神奇之处,直到成年也只会像其他猴子一样“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他是依靠尝试、探索才发现新事物水帘洞的,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如果不是这次偶然的机会,他可能永远混在猴群中,平凡一生。2、石猴不是神,也不是猴,是人。包括其他猴子也都是人。之所以会出现神猴与普通猴的说法,是宗教“成王败贼”和先天决定论作祟。石猴因后来获得了一系列的成功,所以被人们推上了神坛,胡编乱造,说他的诞生既符合儒家的象数、周天,又秉承道家的石质仙胞,还能像佛一样“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准确说是一个糅合了儒道释的理学神话)。其他庶民则依旧是低贱的不开化的猴子。在宗教观念里,人要么是神,要么是畜,不存在真正意义的人。吴承恩则相反,认为人就是人,只有七情六欲之别,没有神、畜或贵、贱之分。尽管《西游记》是神话小说,但作者是彻底的无神论者!3、石猴在决定做惊险一跃之前,已经具备了很高的儒教修养,并非出于下意识的调皮或赌命。能隐约感知水帘后面的秘密是他的智;胆敢独自穿越是他的勇;愿意引领众猴进洞并分享战果是他的义与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说法更是直接引自儒家的《论语》。具备了这“五常”,尤其是过人之智,石猴才鲤鱼跳龙门。接下来“序齿排班”、“君臣佐使”也都是照搬儒家的政治制度。机会终究属于有准备头脑的人,悟空因为取到儒家的真经,所以成就了相应的儒家功名——“千岁大王”。
第二次取的是道经。为了永久享受儒式的荣华富贵,美猴王希望能够躲过轮回,长生不老。于是他暂时放弃美满的生活,“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不久就在西牛贺州地界找到了一位道家祖师。七年之后得到师父真传,修得长生之法以及七十二变、十万八千里筋斗云等。不过这些都源自道家360傍门中的1门——心门,也就是说悟空只取到了1/360的真道经。另外,道法也并没有帮助他获得更高的儒家功名,不是弼马温,就是蟠桃园看守,尚不及花果山的千岁爷。悟空恼羞成怒,开始大闹天宫,明目张胆抢夺玉皇帝位。
第三次取经就很明显了,是他护送唐僧西行。但显中有隐,悟空取经的最初目的不是赎罪、成佛,而是试图转变篡位战略,改明反为暗反、徐图。须知他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齐天大圣”梦是不会轻易被如来的五行山压碎的。他在被压之前曾听如来说:“你那厮乃是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龙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五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所以他决定去西天取经,一则好汉不吃眼前亏,暂时向如来低头;二则潜心学习高超的佛法本领,取到佛经;三则借此机会苦历足够的劫难。到时凭借无量之才、德取代玉皇大帝就名正言顺了。
然而,他这次取回的都是有字的假佛经,万分之一的无字真经都没有领悟,最后甚至全然忘却儒家大志,欢天喜地做了如来手下的小弟子——“斗战胜佛”。那么,素以心智见长的悟空为何变得愚昧至极,连佛经的真假都分辨不清了呢?一方面是他以人欲为导向的取经动机使然,利令智昏(当初取道经时也是因为只想求长生,没有学会术、流、静、动等各门);另一方面是从他第一次取经开始,就不知不觉落入了佛家设置的重重圈套,与其说是“斗战胜佛”不如说是斗不过佛……
原来,《西游记》主要不是写唐僧取佛经,而是写悟空取儒、道、佛三经;不是歌颂唐僧取经成功,而是讥讽悟空取经失败。孙悟空是唐太宗等热衷于宗教或理学的中国封建帝王的象征!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