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慈悲愿力,曲垂方便,开发了八万四千法门,为的是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法门虽无量,但归根到底总不出一念之所摄。《华严经》云: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一念三千:即是吾人当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诸法,包容现象界的全体。心在迷时,含三千法,对之执著不舍。心在悟时,也含三千法,但对之并不起执,而视为方便,视为性德。心有染净迷悟的分别,但三千法不动丝毫。
一念三千的实相论通常被称之为“性具实相论”。性即法性,实性,理性,佛性。心性原是不二,心具、性具,其义为一。智者大师有论云:“无明痴惑,本是法性,以痴迷故,法性变做无明,起诸颠倒善不善等。……今当体诸颠倒即是法性,不一不异。虽颠倒起灭,如旋火轮,不信颠倒起灭,唯信此心但是法性。”此时法性通于染净,在染维度上,法性即是无明痴惑之本,一切颠倒起灭,即是法性起灭;而在净的维度上,法性即是菩提,即是佛性本身。故若得“还源返本,法界俱寂”,即“一切流转皆止”,即得根本解脱。
一念通于染净,具足一切善恶性相。智者大师称之为“一念无明法性心”。一念即是“凡心一念”,凡心一念是根尘相对,倏忽起灭的经验状态之下的一念心。如是凡心一念,即具足三千世界一切善恶性相,这是一念三千的本意,正由于“一念无明法性心”之通于染净,既是无明痴惑之本,也是解惑成悟,得证菩提之本;既是生死流转不已的依据,也是超出轮回,臻于佛界的依据。
因此,“观心”才显示出特殊的重要性,也只有在心或法性的这一意义上,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般”,才是可以理解的。
智者大师的“性具善恶”的理论基础是“十界互具”和“一念三千”。一念三千理论中也包含了性恶说的含义。实相常展现为十界、十如是、三世间,每一法界具有十法界,佛界中也具有地狱至菩萨的九界。
智者在《法华玄义》卷八中说:“若大乘观心,观恶心非恶心,亦即恶而善,亦即非恶非善;观善心非善心,亦即善而恶,亦非善非恶。观一心即三心,以此三心,历一切心,历一切法,何心何法而分一三。”这也就是说,善、恶、非善非恶,皆为一心本具,且善恶相即。
作为修学者来说,观照自己介尔当下一念心的功夫,是学佛修道的“用功处和要紧处”,不论此心落于何种法界,都须就此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所谓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说凡心的一念,圆满具足三千世间的一切善恶,染净诸法。
智者大师在《四念处》第四卷上说:“在一念眠中,无明心与法性合,起无量烦恼,寻此烦恼即得法性。……是一念无明心,有烦恼法,有智慧法。烦恼是恶尘、善尘、无记尘。开出法身、般若、解脱。《法华》云:“如是性等,一界十界百千法界究竟皆等”。其言明了平常的心念是由无明与法性相结合,所产生的一切烦恼、智慧等,在烦恼法中包含了一切善的、恶的和无记的东西。通过止观实修得法,可以开发出智慧般若,成就法身和解脱之德。
无明与法性结合,五阴、众生、国土等“三种世间”,及这三种世间的种种“性”(内在本质),种种“相”(外表现象)等都由此而生。宇宙间一切万法的心生起,也同样是由于无明与法性结合之缘故。
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第五卷中表明心性具有善恶,而且在恶的心性含具有善的心性。又还在《观音玄义》中,对性具善恶更进一步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阐提与佛在性具善恶上是没有区别的,皆具善恶两种心性。
阐提断尽了后天修行而生的善,但存在先天本具的善;佛因修道而断尽恶,但尚存先天本具的恶。为何本具的善恶不能断?因为先天本具的性,不能因此善恶的法门具有经三世也不能断尽改变的性质,属于修善和修恶的“缘因”和“了因”佛性。由“一性”的“正因”佛性所起,即“性起”。修善暂且不论,仅以九界的修恶来说,由缘、了二因的修恶,乃由正因性起。
因此,在圆成佛界(诸佛)的解脱当中,这些修恶就不必断除。因为正因性恶,由之而起的缘、了二因修恶,全修在性,所以不须断除。
阐提与佛两者的区别,在于修习上。佛曾叹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烦恼、妄想、执著遮蔽心性,而不能证得”。阐提自己不会通达性善,所以遇到佛、菩萨等教化的善缘,接受善的教化,仍可以修善治恶。
佛虽性本具恶,但佛因为通达恶,对恶法有所透彻的了解。所以,让本具的恶自在,不受本具恶的影响而生恶,即不会被恶法所染。也正因为于恶自在,以致反而能用恶法门救人教化众生。正所谓“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不为恶法所染”。这是因为佛能于恶的本身当下,即能通达真如、法性之实相。所谓“烦恼即菩提”、“诸妄即真”,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正是大乘佛教的方便与善巧。
但从凡夫众生而言,作恶修恶,心有因果报应,应以恶报为戒。全修即性,性亦具善,精进修善,止恶扬善,才能圆满菩提。
由性发修,由修照性,性修不二,统称“佛性”、“三因佛性”(正因、了因、缘因)皆具性德善和性德恶。正因佛性是众生本具不改不坏的中正觉性,也是众生能成佛的主要依据。由于它超越了世间的实相,简称之为“性”。缘因佛性是功德,庄严正因,使正因佛性生起胜缘。了因佛性是智慧,开显正因,使正因佛性生起胜缘。
它们是空、假、中三谛。三千即空了因佛性;三千即假缘因佛性;三千即中正因佛性;佛性是处于因位的称谓,成报果时即为法身、解脱、般若、“涅槃”三德。
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与性具善恶论,则天台佛学的精要,是至高极论。成为天台宗“上求下化”的理论依据,充实了中国哲学中的人性学的内容。台宗认为,众生时刻所起的当下每一念心,必属十法界中的某一法界,一念与某界相应,此心即属某界,佛果者,虽断修恶,不断性恶,恶道众生,虽无修善,但存性善,终有一日,若能一念与佛相应,此念即是佛界。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