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七月十五佛欢喜日 盂兰盆节为何又叫佛欢喜日

发布时间:2019-10-19 10:05:07作者:楞严经修行网

  佛欢喜日,又叫僧自恣日。佛教僧众修行,在每年的初夏之际举行结夏安居,出家人集结在一起修行的制度。结夏安居(巴利语:vassa,梵语:var?a),佛教术语,意思是年,或雨季。也称为雨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指的是在农历4月15日至7月15日的三个月期间,在这期间僧众不允许随意外出。印度的雨季期间,佛陀为了避免僧团游行乞食的困难,不受蛇类蚊虫的侵袭,以及避免伤害到草木虫蚁,而制定此一规定。佛教僧众平时分成居住在聚落附近的聚落比丘,以及在森林中独居的阿兰若比丘,各自修行。但在安居时,僧团的成员要聚会在一起,一同诵戒,纠正彼此的行为,同时分享修行心得。

\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大众结夏安居九十日清净守护、实践戒法的圆满之日。三个月的精进用功,到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所有僧众会将修行体悟向佛陀以及共修大众一一报告,有许多人因而证果成就佛道,诸佛菩萨见弟子道业有成,感到欣慰和欢喜,安居到此结束,所以也叫做“解夏”。因此,农历七月十五是很殊胜的日子。  自恣:僧众于解夏当天,在众僧面前忏悔发露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发誓以后不再犯,并请求大众的批评和指正,以期得到清净和解脱。  自恣法后,能令佛欢喜有三义:  1、 十方诸佛因见僧众能安居精进修行圆满,故生欢喜。  2、解夏自恣法后,僧众能自我反省检讨,及大众互相检举,使于九十日中有犯过者,均能发露忏悔回复清净故令佛欢喜。  3、 佛闻解夏后僧众报告或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畅佛所愿,故令佛欢喜。  佛欢喜日,恰巧也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佛教称亦之为“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又称“盂兰盆会”、 “盂兰盆斋”、“盂兰盆供”,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的一种超度历代祖先的佛事。关于盂兰盆会的含义, 《佛说盂兰盆经》的经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盂兰是梵语,意思就是倒悬;盆是汉语,指盛供品以为众僧之食的器皿。唐代慧净《盂兰盆经赞述》中就说: “名餐香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名盆也。”唐代宗密的《疏》也云: “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器。”一种说法认为盂兰盆三字都是倒悬之意。南朝宋时著名僧人慧琳《一切经音义》就如此认为,该书卷三十四云: “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乌蓝婆,此译云:倒悬。”宋愚荣《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云: “经题者,梵语佛陀乌舍乌蓝婆门佐罗素缆,华言:觉者说救倒悬器经。”盂兰盆会者,即今大宋翻经者言,此皆梵语讹略也。具正应云“乌蓝婆”,孝顺义、供义、恩义、倒悬义。盆亦讹略,旧云:盆佐那。新云:门佐罗,亦云:·—门佐曩,华言救器。以义回文,名救倒悬器。实际上,人间大多认为第一种解释是一种误解,只有第二种解释才与原意完全符合,因而是正确的。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以致死后堕落在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养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  《佛说盂兰盆经》是西晋时期翻译到中国的,由于盂兰盆会实质上是一个孝亲会,因此它一传到中国就立刻受到提倡孝道的中国人的喜爱。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 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次依据《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 《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义净译《释氏六帖》卷四十五说: “《宏明》云:梁武帝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由于梁武帝的大力提倡,民间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以报祖德。到唐代时,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献供各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 《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记载此事说: “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与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  不仅如此,唐代的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十分壮观。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种种杂物。宋元时代,盂兰盆会逐渐失去本意,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所载,北宋时,盂兰盆供印卖《尊胜》、 《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著名词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 “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这样,寺僧就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用纸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等),不断演变成了一种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民间习俗。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于每年七月十五举行。主旨是拜祭先祖,超度亡灵,送走灾祸疾病,祈求吉祥平安。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盂兰盆节活动中。“以此修行众善根,报答父母幼劳德。存者福乐寿无穷,亡者离苦生安养。四恩三有诸合识,三途八难苦众生。俱蒙悔过洗瑕疵,尽出轮回生净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