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相命大师

发布时间:2024-03-06 09:40:09作者:修行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相命大师

由于年少稚龄时就对山、医、命、卜、易数等极有兴趣,经常醉心于中而荒废正规学业,即便家中长辈苛责骂罚,也不改其乐。渐渐收罗东、西、中外、古今各类卜筮之术,无不兼容并蓄地去学习和融合,倒也有小小心得。

我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知人善任是时下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常常为人尊长而因不懂如何驾驭和举用贤能,而失之交臂且事倍功半。其实在中国群书之中都有谈论到如何观其颜、考其行、视其貌而使可以发挥其长处,得以常用的例子和文字,例如《长短经》,还有《庄子》、《史记》、《礼记》、《周易》等等,都可以从中取得很好的材料。可见中国的诸子圣贤由于阅人无数,经历丰富,便把平常与人交接和应对,以及一个人的生平起伏,和从历史人物所累积出来的统计之学,以此便组成了洋洋大观的、观人于微的方法。例如近代的曾文正,他在官场上纵横一生所得的经验也写下了《冰鑑》传扬于世,其中也不乏值得作为识人之术的经典之辞。

《易经》的周易??繫辞可以说是在易经传承当中,各代研读《易经》的菁英集合众家所长编彙而成的重要精华。其中特别强调一切穷凶祸福都是人的心自己所招引,心行之于外就变成言语,因此言为心生,要观察一个人的命运善恶、贤良或心术不正,莫过于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可以判断得出来的。所以一个将要悖主求荣或离经叛道的人,他的言行就必然是闪烁不明而且渐行渐远,说话也会渐渐脱离核心,表示他的心思早已不在此,所以明眼的领导者就应该要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一个部属心中若有相悖,他的言词就一定没有组织、分歧无主、心不在焉。真正对团体或在上位的人有向心者,他的言论平常不多,行动比言语多,而且所讲的言论都是重点,不会支离破碎,不会离题太远,也没有任何的赘词。心中鼓譟不安、有勇无谋、做事冲动、无耐心的人平常话一定特多,而且没有重心。至于虚情假意、伪善的人,在平日你便可以发觉他讲话习惯喜欢迂迴、摆弄玄虚,不直接了当说出话意的重点,这类人多半是别有用心,并非可靠的善心人士。至于平日没有原则,如牆头草一般的人,很容易便可以感觉得出来这一类人讲话经常欲言又止,眼神闪烁,讲话唯唯诺诺,没有重点,这种人便不是可以委以重用的人。

在佛教中,其实更直接的告诉世间人言多必失它的果报,更重要的是不要去谈论他人的是非和搬弄不必要的话语,也不可以用粗暴、威胁、恐吓的话令众生内心恐惧不安,或用一些靡靡之音、花言巧语欺骗伤害众生,这些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没有帮助的。

有智慧的领导者最习惯的方法就是给部属一两件事情看看其人对是非的反应如何,大概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善类或非善类。有时出其不备的讲些弦外之音,观察这个人的反应和应变能力如何,或者刻意出些难题看看他的智识程度,也可以给予危难,看看他是否有处理的勇气和魄力?突然间给予额外的利益,看看他是否有贪小便宜的倾向?交代他的事物是否都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藉以考察部属的诚信。总之,这类的方法在中国的诸子百家典籍中,文山书海,书盈四壁,举不胜举。总之观察人在现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人与人之间如果可以藉由观人便可以截长补短,也可以藉由观人明白对方所需,同时也不用花费不必要的时间便可以做到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的基本布施精神。

此是我香隆立嘉措因为对众生相的好奇习性使然,平日也喜欢观察人性,有时也会把所学融合在人与人之间作为随顺和度化众生的方法,因此给予一些小小的意见作为参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