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先后与尼泊尔国赤尊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联姻,两公主进藏时带去很多佛经、佛像、营造工艺、天文历算、医药书籍以及大批工匠等,对西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两个公主在松赞干布王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在拉萨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又在红山上建造了初具规模的布达拉宫。为装饰这些华丽的佛殿和宫殿,需要很多的绘画艺术工匠,这无疑就促进了西藏绘画艺术的发展。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大昭寺目录》一书记载:“法王(颂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白拉姆(吉祥天母)女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像时,作为核心藏在神像腹内。”这幅相传为颂赞干布亲自绘制的唐卡虽已不复传世。但从西藏绘画发展过程来看,在布达拉宫法王洞和大昭寺里发现了颂赞干布时期的壁画。唐卡画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因为这个时期随着佛教的正式传入,壁画艺术发展很快,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但是单靠壁画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一种能随意作画、便于悬挂、易于收藏携带、利于佛教宣传的新型画种——唐卡画应运而生。从此在佛教昌盛的西藏,唐卡画和壁画并驾齐驱,成为雪域高原绘画史上光彩夺目的两颗明珠。唐卡画作为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大致可分为佛教、苯教、藏医藏药、天文历算、藏戏故事、历史人物和事件、民间习俗、大自然的雪山湖泊、花卉鸟兽和建筑风景等。由于西藏过去是“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历史的发展和宗教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佛教方面的题材,约占西藏唐卡画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即便是描绘西藏历史或自然科学或民间故事的唐卡画,也都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一、佛教文化题材
佛教从印度、尼泊尔、内地传到西藏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大佛教文化氛围首先是:经过几代高僧大德和译师们的艰苦努力,成功地翻译完成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其次是西藏佛教“前、后宏期”各地逐渐形成了大量的带有西藏特色的佛教寺庙、活佛、僧人、仪式仪轨、戒律等。对此,近代史学界称为“藏传佛教”。唐卡画的艺术形式就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并趋于更加完善。因此,唐卡画的佛教题材在西藏博大精深、十分丰富。凡佛教显宗和密宗经典里所涉及到的佛祖本生传、人物和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本尊神、坛城、护法神、极乐世界、天地人鬼等都是唐卡画的题材。加之唐卡艺术家对佛经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即便是很枯燥的佛教教义,也能描绘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形象逼真的唐卡画来。
这里笔者就西藏最常见,最熟悉,最基础的五幅唐卡画的文化内涵做一些概括性的阐释。
《六道轮回图》:
这幅图在西藏各教派大小寺庙随处可见,这种绘画形式最早出现在公元十一世纪左右噶当教派的寺庙里。主要内容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苦修长达六年,最终悟道成佛后对五位弟子首次转法轮《四谛》。佛祖认为:人的生老病死皆为痛苦,称为苦谛。造成痛苦的根源是贪婪、愚昧、烦恼,称为集谛。解脱痛苦,根除愚昧烦恼,称为灭谛。
根除愚昧烦恼的智慧来自于修道,称为道。◎人类起源图。
一幅好的藏传佛教唐卡艺术品,具有佛教显密宗修念使用的价值,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等。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