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观察丨古人遗落在岷州大地上的“梵音”

发布时间:2023-07-19 10:22:24作者:修行
观察丨古人遗落在岷州大地上的“梵音”

作者:小佩

只要提起“宝卷”二字,人们肯定会想起经文、经卷、梵音、佛教、寺庙等等。没错,“宝卷”肯定与这些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要说的“岷州宝卷”,正是古人遗落在民间的梵音,犹如古代的鸽子飞进了今天的院落。

在岷县的许多农村,一个家庭只要出现了大喜事或丧事,一定会请来亲戚朋友,请来师傅进行念经,少则一日,多则三日,这个完全按照一个家庭的财力而定。尤其是每年的农忙季节结束后,只要经过一个村庄,肯定能听到诵唱声。少者三五人,多者十几人,词牌丰富,曲令多样,音调优美。你如果仔细听,会越听越喜欢。

在岷县当地叫“念佛爷”

在岷县当地的农民中间,“宝卷”是相当神圣的,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把“宝卷”叫“念佛爷”。保存“宝卷”的地方,一定在家中最为尊贵的正上上位置,来显示对“宝卷”的尊重。比如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客厅,客厅正中央有一张被经常擦的一尘不染的桌子,宝卷就放在桌子最好的位置。

他们把存放宝卷的地方叫“佛堂”,即精工细作的一间小小房屋,有门有窗,高和宽大约在60至80公分左右,深大约在40公分左右,把“宝卷”安放在里面,供奉起来。

净手后才能翻阅“宝卷”

对于岷县一些农民来说,平时要翻看宝卷,首先要净手焚香,再打开“佛堂”,取出宝卷翻看念诵。当家主人要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两个时段早上,雷打不动地焚香点灯,举行敬拜仪式。可见“宝卷”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26:03

当地人对放“宝卷”极其讲究,严格按照上下卷、或一二三四卷的次序从上到下排放,最上面放经头,用盒套装好,而且宝卷、经头、盒套的文字上下顺序要统一,万万不能任意颠倒错放,然后用红色的绸缎或丝布严实包裹,再按照文字上下顺序立起来摆放在“佛堂”里。

“宝卷”根据内容的多少,分二十四品、三十六品、四十八品,句式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十字句。每一品有相应的词牌曲,每种字句有相应的调式。

“宝卷”是一种古老的说唱形式

宝卷是由唐代的变文亦称敦煌变文、宋代瓦舍中和尚的说经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宋代,原来集中于寺院、庙会中的说唱文艺形式大部分转移到民间家族中演唱,如南宋时期的《销释金刚科仪宝卷》极为盛行,证明当时请僧侣到家中诵经和讲说因缘,已成为民众消灾祈福的信仰活动。

宝卷之名出现于元末明初,如《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

明代前期是世俗佛教宝卷发展时期,流传宝卷沿袭佛教俗讲传统,分为讲经和说因缘故事两大类。前者如《大乘金刚宝卷》《心经宝卷》《法华宝卷》;后者如《目连宝卷》《香山宝卷》《灵应泰山娘娘源流宝卷》等。

明代中叶以后,直到康熙年间是民间宗教宝卷发展时期。从调查的大量宝卷抄写年代来看,岷县宝卷大多传承于这一时期,最早的为明嘉靖五年,距今有近500年,版本保存依然完好无损,十分难得。清代初年,由于政府严厉取缔、镇压各地民间教团,民间宗教宝卷的发展受到遏制。

岷县主要遗留的是“宗教宝卷”

清末民初是民间宝卷发展鼎盛时期,但内容绝大多数成为了文学故事宝卷,包括神道故事、民间传说故事、俗文学传统故事和时事传闻等,使宝卷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调查,岷县这样发生大变化的宝卷极少,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康熙时期及之前传承下来的宗教宝卷。

而目前全国零星可见的宝卷及宣唱活动,仅在江苏靖江县、甘肃河西永昌县、青海部分地方,宣唱的宝卷多为文学故事宝卷,很少有宗教宝卷。因此,岷县宝卷更具学术价值和文本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研究中非常宝贵的一大宗民间文献,是继敦煌文献之后,研究宋元以来中国宗教,特别是民间宗教、民间信仰、民间教化、俗文学、民间语文等多方面课题的重要文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