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都说止观二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拘睒弥城东南,瞿师罗富家长者所布施的林园中。
一天,尊者阿难拜见一位上座,向他恭敬地行问讯礼后,问上座说:
「尊者!比丘如果在空旷处、树下、闲静的屋内专精思惟修学时,应当如何思惟?」
「尊者阿难!应当以止、观二法专精思惟。」
尊者阿难继续问:
「尊者,如果在『止』上修习、多修习后,能有怎样的成就呢?在『观』上修习、多修习后,又能有怎样的成就呢?」
「尊者阿难!在『止』上修学,最后要能成就『观』;修习『观』,最后也要能成就『止』。圣弟子止观都成就了,就能得到解脱的境界。」
「尊者!解脱的境界是怎样的呢?
「尊者阿难!解脱的境界就是断、无欲、灭的境界。」
「尊者!断、无欲、灭的境界,又是什么呢?」
「尊者阿难!断除一切行,就叫作断的境界;断除爱欲,就叫作无欲的境界;一切行的灭尽,就叫作灭的境界。」
尊者阿难听了这位上座的教导后,又以同样的问题,去问了许多其它的比丘。结果所得到的答案,都说要修止观二法,并且说修习「止」,最后必要成就「观」;修习「观」,最后必要成就「止」,止观的成就,就能进入断、无欲、灭的解脱境界。
最后,尊者阿难再以相同问题向佛陀求证,佛陀的答案,竟然也完全一样。这时,尊者阿难不由得赞叹道:
「太奇妙了,世尊!大师与弟子们都说同样的法,用同样的语句、同样的义涵、同样的文辞。我以相同的问题问上座与其它比丘们,他们的回答都与世尊一模一样。」
「阿难!你知道那位上座,是怎样的比丘吗?」
「不知道,世尊!」
「阿难!那位上座是断除所有烦恼,舍离生命所有重担,得正智心解脱的阿罗汉,你所问的那些比丘们也一样。」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四六四经》。
二、「止」应当是梵语「奢摩他」的意译,意思是心念因专注而达到寂静与清明,是「定」的一类。「观」是梵语「毗铃舍那」的意译,意思是专注思惟某一特定的事或道理,例如:无常观、无我观等,是「慧」的一类。两者的共通点是专注,不同点是思惟与不作思惟的寂静。
三、「在『止』上修学,最后要能成就『观』;修习『观』,最后也要能成就『止』。」原经文为「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这似乎是说「修止必能成观,修观必能成止」,但如果从佛陀的修学历程来看,修止,如修得无想定与非想非非想定,也没能得到契入解脱的观慧,其它能修得各种定力的外道也一样,这样就不宜说「修止必能成观」了。再证之经文的下一句:「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可知要证得解脱,就必须「止观俱修」。所以,对深具正见的圣弟子来说,「修止必能成观」是对的,但就泛泛来说,或许应理解为:修止,最后要用在观慧修学上,以成就观慧为目的,修慧,也要有修止的专注基础,所以最后也要成就止的修学,也就是一般所谓的「止观双运」了。
四、除了止观的重要法义外,解脱的阿罗汉佛弟子们,与佛陀所说完全一样,也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主题,这意味着真理的平等与稳定再现的特性。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