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22-11-25 06:15:42作者:楞严经修行网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译文]入夜,月光随着无声的河水静静地流逝,我在那杏花疏影里吹起短笛,不知不觉已曙色满天。

[出典]南宋陈与义《临江仙》

注:

1、《临江仙》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注释]

1.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2.长沟: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育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3.渔唱:打渔人的歌儿。这里作者叹惜前朝兴废的历史。

4.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5、豪英:此指文人雅士,作者的友人。

6、长沟流月:月光随波流去,也比喻时光流逝。

7、堪惊:可惊。

8、看新晴: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

3、[译文]

回忆起昔日在洛阳午桥上的痛饮,座客大多是豪杰英雄。长河上倒映的明月,像是随着河水悄悄地流动。我们同坐在杏花的疏影下,长笛一直吹到天明。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宛如一夜长梦。虽然此身还在人世,一想到国破家亡,朋友流散,仍然感到心惊。闲来无事时登上小楼观赏雨后的晴空。古今多少兴亡成败,都好像融进了三更时的渔歌之中。

4、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国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宋书》本传说他的诗词“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渊)、谢(灵运、胱)、韦(应物)、柳(永)之间”.他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专学杜甫的,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他还特别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陈师道,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能参合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较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5、这首词写作者追忆当年的游赏聚会,因此方沦陷,无法归去,他想到故乡洛阳,不禁无限感慨。词中以淡语写哀伤,显得格外含蓄深沉。午桥是中唐名相裴度的别墅,裴度又是维护朝廷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坚决主张武力镇压淮西吴元济叛乱并取得成功的人物,属中兴名臣。上片开头写在午桥豪饮,尽是英杰,表现出当年是位血气方刚,立志报国的志士。“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是传诵之名句,情境俱现,风格俊朗。上片是关于“洛中旧游”的回顾。下片是感慨抒怀。过片一句推进到当今,“如一梦”、“堪惊”等言,往事如烟,二十年风雨颠沛,交游零落,国事沧桑,尽括其中。末尾将古今兴亡,收拢到三更渔唱,空灵凄忱,余韵不尽。尾二句化用张升《离亭燕》词:“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之意。“三更”只是为了押韵,不必拘滞。尾二句宕开,故作旷达语,尤觉叹惋之意袅袅不绝。全词在豪放中见深婉,情真意切,空灵超旷。胡仔评曰:“清婉奇丽,简斋惟此词为最优”(《苕溪渔隐丛话》)。全词在豪放中见深婉,情真意切,空灵超旷。

这首词在艺术上疏快明亮,浑成自然,不假雕饰。作者在抒发悲慨之情时,“不直写事实,而用空灵的笔法以唱叹出之,”能化实为虚,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故此词备受历代词论家的欣赏,称其为“神到之作”、“笔意超旷,逼折大苏”.

6、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迥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肥唐瘦宋

7、通首词中,没有一个华丽词藻,没有一处用典,更无艰涩阴晦之词,简直如一副白描山水画。虽句句平白清晰,完全出自自然,但又不失之于平直,而给人一种清新幽丽之感。

开首”忆昔“二字,引起题中所云”忆洛中旧游“,回忆在洛阳时与友好宴游之情。

”午桥桥上饮“,已极有情致而愉悦人心,加上”坐中多是豪英“,则更见其游之乐,益发使人忆念。

”长沟流月去无声“,描写当时宴饮的环境。皎洁、幽雅的月夜,桥下流水载着月波悠然而去,富于诗情画意。

其更动人之处,是上片结句:”杏花疎影里,吹笛到天明“,平白至极,又自然至极,堪称名句,读之使人倍感亲切,似亲眼看到一群青年”豪英“在月明花好的杏树丛中,观月赏花,吹笛赋诗,一直玩到天明,充满了欢乐及风流倜傥情调。对于这样的”旧游“,怎能不追忆呢?

下片从忆旧游回到目前,即”夜登小阁“.既忆旧游,则必于目下情景有感,古人忆昔之作,每多如此。作者这里抒发的是一种深沉的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感,怅悒的怀乡之情和深刻的爱国之忱交织在一起。这种情怀,当然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动乱和个人生活环境的变迁有关。试想,二十多年前,金人南犯 ,汴洛失守,国破家亡,作者忧国忧民,又挽澜无力,怎能不感慨万千呢?正如他在《夜赋》一诗中所说:”腐儒忧平世,况复值甲兵!终然无寸策,白发满头生。“避乱异乡,有家难归,忆及旧日与故乡友好畅游之欢,今旧友星散,故国未复,其心苦楚可知,所以感慨道:”二十余年如一梦“.这一句,不但以时间概念将旧游与现状联系起来,使下阕自然地承接上阕,而且以”如一梦“使气氛骤变,只数字便给人以情调已非之感。这里”如一梦“,便概括了家国、身世之感。

紧接着道出:”此身虽在堪惊!“几多感慨,几多怅悒,尽在其中。此两句是全词的主题所在。感念故国沦亡,长期不见恢复,语极沉痛,顿使此词分量,增加许多。目前政府偏安江南,国家景况已非畴昔,那么现在夜登小阎,当然不会有旧日夜饮午桥时的兴致了,两相比较,倍觉感伤!

”登小阁“前冠一”闲“字,则更见其救国无门、生活无聊之情。悒郁之时,独自登小阁,幸而看到的却是晴天,暗示此时南宋政府已以杭州为都城,改名临安,国家转危为安,前途已有希望。从这里可看到赤心爱国的作者,对恢复失地并没有丧失信心。

最后以封建士大夫惯有的感慨作结:”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谓古往今来,盛衰往复,国家总是要复兴的。和”强弱与兴衰,今古莽难平“(《夜赋》)意同。

这首词因其平易,没有特别深奥之处,所以较好理解。词意清新,语出自然,诗意深沉隽永,真是平淡里见功夫,难怪脍炙人口,数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读者欣赏此词,不独爱其清新自然之特点,作为自己写作时的借鉴,且将受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之感染,而增强自己对人生对国家之积极态度。

8、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这作。上片”忆昔“领起,所展现的是当年

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这正是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而画面的中心

视点则是约会饮于”午桥“之上的”豪英“.”坐中尽是豪英“,表明同游者

无不英气逼人,豪气干云,为一时后杰。不难想象,欢饮之际,他们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是何等兴会淋漓。”长沟流月“三句刻画这群”豪英“欢会的环境,

而着力凸现其静谧与幽美,以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沟“前着一”长“

字,使空间得以拓展;”天明“前着一”到“字,又使时间得以延伸,见出作

者等人欢饮达旦。同时,不说月光映水,而说”长沟流月“,造语即更为生动、

奇巧,又平添出几分幽约与朦胧;而”去无声“,则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

逝的象征意味。”杏花“句巧妙在不着浓墨重彩,而致力于对”杏花疏影“的

淡勾轻勒,以切合午桥的地域特征和月夜的时域特征。涉笔至此,桥中豪英,

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

夜饮图,而彻夜竞吹的笛声则是它的余韵悠远的画外音。下片折回现实,对靖

康之变所造成的旧交零落盛会难再的局面深致慨叹。融入其中不只是作者个人

身世的感伤,更有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二十余年“,点明下片所追

记的已是二十年多年前的往事。”如一梦“,则喻示了作者身经浩动、如历恶

梦的真实心境。”此身虽在堪惊“,传达出恶梦初醒时的魂悸魄动、胆颤心惊

之感,暗示他曾屡涉险境。”闲登小阁“句看似荡开笔墨,实则是以雨后新睛

时的月色绾合今昔,抒写月色虽好而欢会已矣的伤悼之情。”古今“二句写古

往今来多少兴与亡之事尽付诸渔唱樵歌,托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使全词的

意蕴更趋深广与厚重。

9、梅念笙,金庸武侠小说《连城诀》中人物,湘中武林名宿,人称”铁骨墨萼“.梅念笙有三个徒弟,大徒弟”五云手“万震山,二徒弟”陆地神龙“言达平,三徒弟”铁索横江“戚长发,均是不肖之徒,梅念笙知此三人品行,故未将武艺倾囊相授,反而教了他们不少花哨而不实用的招数。因梅念笙的连城剑谱牵涉到一桩宝藏的秘密,三人竟联手图谋恩师,夺取剑谱。梅念笙受重伤,投身长江,为丁典所救。梅念笙见丁典品性纯良,临殁前将剑法心诀、神照经一并传授给了他。

梅念笙--此名甚好,寥寥三字,而有”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之神韵,虽则’梅‘花不是’杏花‘,’笙‘也不同于’笛‘.

10、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於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朝中叶杰出的词人。正德六年进士。官经筵讲官。以直谏忤旨,被明世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年七十二,死于贬所。升庵博闻广识,著述极富,为明代第一。诗风渊博缛丽,词则华美流利,好入六朝丽字,似近而远,然其妙处亦能过人。

这首词虽为《说秦汉》的”开场词“,但作者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秦汉两朝具体的史实上,而是高屋建瓴,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历中概括出一些古代社会人们始终能产生共鸣的思想感情。

上片只写古来多少英雄是非成败,犹如大浪淘沙转眼成空。头两句化用了杜甫《登高》诗”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抒发对历史变迁、英雄随着时光消逝的感慨。第三句则是作者经过思考后,透过历史的表象得出的结论。作者认为,英雄豪杰们长眠地下之后,生前的是非得失,荣辱成败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一句贵在一个”空“字。”空“可以说是本词的词眼,几多惋惜,几多悲愤,尽归其中。它不仅是作者追溯历史后的结论,而且是他对待自己历尽坎坷人生的达观态度。”青山“句乃是写自然,意为”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夕阳“句亦写自然,”几度“谓”难得“,而”夕阳红“象征人生中短暂的美好时光,它在横亘古今的”青山“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这两句看似写景,其实在景语中蕴含了丰富深邃的人生哲理,只要稍加体会,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感伤情结。

下片写江上渔樵闲话,娓娓动听。”白发渔椎“是作者塑造的形象,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此翁正是作者的化身。词的一、二句写老翁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他远离尘嚣,遁迹山林,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看惯了”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苏轼《前赤壁赋》),与世无争,其乐无穷,是一位志向高洁、风怀潇洒的老人。第三句写老翁的生活情趣,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断绝一切人际交往的隐者,而是仍旧同世俗社会保持着联系。”美酒要逢知己饮,好诗须向会家吟“(杨慎《说三代》)。”一壶浊酒“以”秋月“”春风“为背景,正显示出作者淡泊、高雅的襟怀和朋友之间的志趣相投。最后两句直揭”白发渔樵“并非胸无点墨的老翁,而是通晓古今、博学多识、知权达变的高士,他把古今多少英雄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成败荣辱都化作可助酒兴的谈资;在笑谈之中,纵论古今,品评人物,其旷达和豪放可以想见。我们不难发现,在老翁身上有许多同渔樵的身份不相符合的特征,这正是作者的性格和人生理想的反映。

这首词可称为”史论“.它综观历代兴亡盛衰,以英雄豪杰的成败得失抒发感慨,表现出一种旷达超脱乃至”大彻大悟“式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11、这是我一直以来喜爱的词,全词就像李白《古风》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往事已逝,无声无息,杏花树下,稀稀疏疏的花影中,一手弄笛,直至天色发白。哪里来的娴静与淡然,享受如此的悠然。细细回味,却有无数的忧郁在心头,多少事要承受?一如自己的心情,徒然生出如此烦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