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周易》八大天规,指引中华五千年

发布时间:2022-10-14 10:20:16作者:楞严经修行网
《周易》八大天规,指引中华五千年 《周易》是中华上古天书,是公认的儒道两家思想的源头。也是影响中国人最大的一部经典。作为中国人,读《周易》是一种权利,也是当尽的义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所以刚毅自强,奋斗不息。地势和顺,君子效法大地,所以德行深厚,容纳万物。

亢龙,有悔

一条乘云升高的龙,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极端的地方,四顾茫然,既无再上进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有了忧郁悔闷了。“亢龙,有悔”,启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知进知退,既要前进,又要为自己找好退路。否则就会有凶险。

越王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卧薪尝胆二十年,灭掉吴国。范蠡知道勾践的为人,可与同患难,难与共安乐。于是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眷,出三江而入五湖。后来定居于陶,成为巨富。范蠡走时,曾投书同僚文种,劝说他速速出走。

文种对于范蠡的出走并不理解,认为越王不可能如此绝情,当他看了这封书信后,才如梦初醒,从此他假托有病不上朝理政。越王的猜忌之心日益暴露,便派人赐予文种一把剑,说道:“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而灭亡吴国,其余四术还藏于先生胸中,请先生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文种见所赐之剑,正是当年吴王赐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属镂剑。文种长叹一声,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引剑自刎而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庆”的意思是“福”,“殃”的意思是“祸”。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吉和凶有时候是相对的、变化的。有些事对于张三是吉,对于李四可能就是凶。这里面有很多变数,但是当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的时候,定数只有一个,就是道德修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凭良心。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迁:转变,仿效。语见《周易·益》:“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即:有德行的人见到别人的善良德行就学习、仿效,见到别人有错误就自觉对照改正,反省自己。

风雷益,益的卦象是风雷相助,风驰电掣。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改正自己的错误,要像风雷那样迅速,决不能拖沓、妥协。明朝王廷相在《慎言·小宗》中有“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决”表示迁善和改过速度很快且果断。

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蹇是《周易》第三十九卦,原义为跛,引申为困难、艰险,行动不便。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会经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的时候。面对蹇塞的道路,《周易》告诉我们,要学会“反身修德”,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找出路。

“反身修德”就是说,当我们陷入困境,不要从外部寻找原因,而首先应该反思反省究竟我们做错了什么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只有从自身找原因,才能最终走出困境。所以《周易》教育我们的“反身修德”是走出困境的不二法门。

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正位凝命,指摆正位置,凝聚力量,以完成自身使命。

正位凝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摆正身姿,集中精神;不偏不倚,有厚重、端正之相,用于比喻静坐中的心态和姿势。曾国藩就曾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中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二是以正念、正心立身于正确的地位,凝聚力量,稳健做事,完成自身使命。这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摆正位置,凝聚力量,完成自己身上的人生使命。

待时而动

《周易》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不在人前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施展出来。如吕尚遇周文王,诸葛亮遇刘备,就是如此。这话也提醒我们,在默默无闻的时候,要加强自身修养,等到机会来时,就要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被虾戏。”人做事都需要掌握时势和时机。时机不对,就不要出头。没有机会,就不要盲动。保存实力,待时而动。

做人要待时而动,应该像龙一样,把握时机,做到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周易》云: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天道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地道也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不盈的一方;鬼神的本性也是损害盈满者而福荫那些空虚者;而人的本性也是讨厌满盈者而喜好不满者。天道、地道、人道、鬼神之道,总结起来就是谦。

谦卦是《易经》之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象。卦体中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高大显示不出来,此在人则象征德行很高,但能卑以自牧,自觉地不显扬。

实际上,“谦”的本质含义是一种永不自满,永远进取的精神,与退让消极以及形式上的谦逊骨子里却狂妄自大的伪君子作风是不相干的。谦之道有如大海,已然宽广博大矣,却位于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