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当下意义 处理好争与不争的关系
老子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据说是世界上仅次于《圣经》发行量的一部人类文化典籍。之所以有这样历久弥新的翻译量、印刷量和阅读量,其根本在于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恒常思辨、警醒和“淬火”作用。人类历史总有许多疯狂的时代,要么是战乱频繁期,要么是急剧上升期,要么是引颈转型期,这时都需要听听老子不冷不热、不愠不火、不疾不厉、不狂不躁的言说。
我们处在经济社会急剧上升期,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意识与社会结构的巨大转型期,我们如何在到处莺歌燕舞,日日有庆典、时时有捷报、处处有欢歌的盛世沸腾中,保持一点清醒、常态、低温,保持一点警觉、思辨、冷眼?我以为读读老子,当是时下需要鼓励的文化原典阅读方式。西方过去就有许多人重视老子,黑格尔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尼采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深载宝藏”;现在也有许多西方人在老子的智慧中,寻找改良经济社会畸形发展的出路,我们更应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以为老子对于当下社会起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认识价值。
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浪高过一浪的强大“减排”、“低碳”舆论,与人类对自然的疯狂开发、攫取程度相比,几乎是小巫见大巫。其症结在于人的享乐之心、占有之心、贪婪之心、狂悖之心的涌动不息。《道德经》谈道:“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自然天地,如同一个大风箱,空虚时并没有穷竭,越是拉动不止,产生的风就越多越大。就像人说话越多,越容易招致耗损与失败一样,老子希望人们能保持静虚,别胡乱拉动自然这只“风箱”。这似乎越来越不可能,满世界为了全球化进程,为了人类的穷奢极欲,把“风箱”拉得震天响,还嫌“风箱杆”太短,“风箱肚子”太小,都在拼命用科技的手段,提升着“风箱”的潜能,谁又能抑制住这种着了魔似的人类集体的疯狂“拉动”呢?
老子讲:“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个“常”指的就是自然永恒不变的规律,老子始终希望人们清醒认识自然的伟力。许多人说老子的“返璞归真”、“无欲”、“不为”观念是一种倒退,我们能放弃小汽车、放弃电脑、放弃手机,回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时代吗?甚至回到老子所倡导的“小国寡民”时代吗?我想读老子,在于认识“道”,也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把握事物的运行规律,是远观一条长河的涌流,而不是近视一个浅滩、或一个深潭的短暂波动。一时的精彩,可能带来长久的黯淡,这就是老子讲给我们的辩证法。“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使各种原因,让你不得不继续拉动欲望的“风箱”,读了老子,能保持一份清醒,一种省察,一点对自然的敬畏、后怕和歉疚,也总比老以为“风箱”拉得越欢越有理、有功、有划时代意义强吧。
如何处理好争与“不争”的关系问题
在《道德经》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等等。在今天这个提倡竞争的社会,似乎老子这些“语言碎片”又是极其过时落伍的言论,然而,恰恰由于我们失去了对人类哲学思想的常态把握,而导致了过度竞争中各种“潘多拉魔盒”的无序和倾覆。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以至于人的常态生活,也在无处不有的竞争中,变得不堪其累,甚至畸形变态。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很可能要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贫富不均、冲突不断,硝烟四起……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怎么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还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在五千言结束的时候,他还侃侃而谈:“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就是深受春秋霸主们争强好胜以至祸国殃民之苦的老子,对历史无奈的反复规劝。
社会如果没有竞争的动力,可能成为一潭死水,然而,过分提倡竞争,又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框范,必然搅动人性之恶,进入明枪暗箭、血肉相残、你死我活的无序境地。最典型的是:一切都舍去艰难困苦的奋斗过程,直取辉煌结果。长此以往,为政,必然贪大求洋,好大喜功,旁门左道,欺上瞒下;为人,必然夸夸其谈,文过饰非,草蛇吞象,不可一世。万事万物,一切都有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积累与量变过程,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一夜之间就想直捣金字塔,竞争成天下首富、人间阔佬、文化大匠、政治巨星,学唱几首流行歌就想成声乐大师,盖几间小庙,争来几个莫名其妙的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就想吸引世界眼球,成就文化产业霸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真是怪相林立,闹剧丛生,若老子再世,恐怕连“不争”这个“方子”,也都不屑于给这些人开的。
如何认识“强”与“弱”的关系问题
强大,是人类社会苦苦追寻的一种生存目标,无论邦国、民族、团队、家庭、个体,概莫能外。老子却苦口婆心地要人“守雌”、“守弱”、“守柔”、“处下”。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要“大邦者下流”,不逞强好胜,处于“下流”,才能真正成为兼容并蓄的大国,强国。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老子对强大、强硬说了许多不利的话,他比喻说,人活着时柔弱,一死就坚挺了,草木活着时柔脆,一死也就僵硬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国家、族群、团队是这样,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社会的浮躁冲动,个人主义盛行,短视与功利主义泛滥,都是一味要强惹的祸。老子一再讲“强梁者不得其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连古代帝王也要自称“孤、寡”,以示低贱。老子反复强调“柔弱胜刚强”,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认为水是最柔弱的,处万物之下,然而却无坚不摧,无所不至。在这些哲学观点上,老子看似有些阴谋家的意味,但其骨子里仍是为了缓解社会纷争,平复生命激荡,让强者内省收敛,让弱者得以舒筋活络,缓释物质与精神的多重挤压。
当今世界贫富悬殊巨大,强者与弱者界限分明。无论国家、民族,还是团队、个体,都在进一步加大着这种分界。强者欲望的无限扩大化,必然挤对更多人的生存空间,导致人际之间、族群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仇恨、纷争。强者如何“去甚去奢去泰”,改变穷奢极欲、炫耀攀比、拼命享乐的骄奢淫逸生活,继而转向怜悯、同情、提携弱者,以“以德报怨”和“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的襟怀来担当责任,当是一剂不使用暴风骤雨的激烈手段又可解决部分问题的良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必须把过度膨胀的各种欲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要限制在公平正义的竞争范围内,否则,和谐就只能是人类一种遥遥无期的愿景。
老子毕竟离我们太遥远,他所经历时代的社会问题,也远没有我们今天复杂多变。但他热爱生命,反对瞎折腾,反对争强好胜,反对物质奴役,反对动辄战争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是非常适用的哲学。他主张顺其自然,主张简单、朴素,主张谦卑、守弱,主张养生、长寿,我以为是抓住了人的生存本质,我们应当远离诸多依赖聚富敛财和劳民伤财而建功立业的思想,顺应自然,循序渐进,从而活出人的从容、淡定和美好诗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