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慈悲不是爱

发布时间:2023-12-28 12:09:37作者:修行

  慈悲不是爱

  慈悲是菩萨的胸怀,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也,但它不是爱,也不是博爱与大爱。

  慈悲的直接含义是: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就是说,菩萨愿意也能够给众生带来自在和快乐,能够帮助众生脱离烦恼和苦难。发愿这样做,就是慈悲大愿。这样去实践,就是慈悲度化众生。

  任何一个人,能够发起菩萨的慈悲大愿,都是难能可贵与稀有的,如经中所说,常为诸佛菩萨所赞叹。

  但是,任何一个人,如果要实践菩萨慈悲度化众生之行的话,就必须具备相当的修持才可以。这个修持有一个底线,那就是了悟空性。

  怎么会这样?

  难道不曾了悟空性的人,竟然没有资格慈悲度化众生吗?

  正是如此。

  因为尚未了悟空性的人,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慈悲!

  因为慈悲是以诸法空为基石的。

  所以,《法华经》上说:

  “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

  能够了悟空性,就坐上了诸法空的宝座;在此基础上,修习柔和忍辱,才能够运用大慈悲心,而说法度化众生。这样的人,堪称为大乘法师。

  尚未了悟空性的修行者,由于情感牵挂的缘故,往往把爱当成了慈悲。殊不知,爱是生死轮回的种子,而慈悲则是法性解脱的光芒。

  《圆觉经》说得很清楚: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爱属于情绪,也叫做情染。即使是博爱,以及大爱无疆之大爱,也仍然在情染当中。有爱就有恨,有大爱就有大恨,有博爱就有博恨。

  西方的某些宗教倡导博爱,他们说上帝爱世人。但是,他们却憎恨那些不信仰上帝的人。历史上,他们曾经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那些胆敢怀疑上帝的人,包括许多科学家。这就是他们的博恨。

  佛教则不如此,佛陀从不允许弟子们杀害任何众生,包括一切不同信仰者。

  佛教也从未使用武力去胁迫别人改变信仰,尽管,历史上的佛教徒曾经多次遭受到类似的“待遇”。古代印度的佛教就是在十二世纪左右,被某个宗教的武力残忍扼杀了。

  佛陀以慈悲心,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包括自己的家人,也包括杀害自己家人的人。比如,在琉璃大王率领着大军,前来消灭释迦族的时候,佛陀对自己的家族和家族的敌人,怀有着同样的慈悲心。他慈悲自己家人的生命,也慈悲琉璃大王即将要发生的罪业。于是,佛陀平和地阻拦了琉璃大王三次,希望琉璃大王能够放下屠刀。但是,当琉璃大王第四次决意要消灭释迦族的时候,佛陀慈悲地选择了放弃无意义的阻拦。

  显然,佛陀只是慈悲自己的家族,而不是爱。因为佛陀早已超越了爱和恨的牵挂。

  因为,任何一种爱,都把所爱的对象,当作了真实的存在。因此,任何一种爱,都会使人们无法了悟空性,都会使人们沉溺于情染牵挂当中。如果带着爱来修行的话,是不可能获得成就的。

  所以《圆觉经》说: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

  正因为一切众生都有爱,也都有恨,都有情染的缘故,所以叫做有情。

  也正因为有情的缘故,众生本来无边无际的心性之量,显现得非常狭小;众生本来没有生灭的法性寿命,显现得异常短促。

  毛先生的诗怎么说来着?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可谓见解不俗了。

  慈悲不是爱,它又是什么呢?

  慈悲是法性智慧的光芒,它空无牵挂而平等,如同阳光普照万物,无心地散发着温暖与光明。

  世上有无数的文学作品歌颂过太阳的光芒,人们纷纷诉说着对于阳光的感激与热爱之情。可事实上,人们不仅仅热爱阳光,同时,人们也憎恨它。

  如果不信的话,到了炎炎夏日的午后,请留神仔细听,你将时常会听到一句无比熟悉的话:

  “这该死的太阳!”

  再清楚不过了,爱和恨从来就不曾分家。

  无论人们爱它或者恨它,都只是自作多情而已。太阳从来不曾爱过或者恨过任何人。菩萨也是这样,他们超越了爱和恨,所以,现出了广大平等的慈悲。

  当爱和恨融化了以后,你的心里,差不多就是慈悲了。

  倘若如此的话,就会迅速开悟无我空性。

  如《金刚经》所说: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或许,上帝爱世人。

  而佛陀则慈悲一切众生,包括上帝在内的一切如幻不实的众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