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躬抚摩,将毁戒体。"什么是淫呢,淫者,欲染为淫,欲就是淫欲,单指男女之间的贪欲,就是男女互相贪染之心。因为这种贪爱之心是一种妄情思惑,属于见思二惑的一种思惑,思惑就是生死妄情。因为贪爱心有多种,贪爱的事物不一样,所贪之法不一样,有的贪爱钱财,有的贪爱生命,有的贪爱名利。这个贪爱是指妄情,男女之间的爱欲就叫淫,它是生死的妄情,属于思惑。因为我们说佛法都是在心上说,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指心说的,离开心没有佛法。
一、心淫,就是这种贪爱之心集中全部心力表现为淫,是一种妄心之力,全部心力,就是邪定。这个心高度集中在这个妄境上,此时此刻这个妄心几乎是不杂它念,对这种妄境唆发的妄情就叫淫。心淫,就是妄心之力,举这个心力的全体都是贪爱,其它的妄心此时此刻好像不能发起现行,就是一心追逐这种妄境,就叫邪定,妄想执著这种妄境,这种贪爱这种妄境就叫淫,欲染为淫,这个指心。魔登伽女不但心淫,贪爱至极,而且动用身口,跟她母亲说要用邪咒来摄取阿难。
二、口说,动用口说淫语。
三、淫躬抚摩,动用色身,身造,就是身行淫。
首先是心对境发识,心发起妄情,然后用口采取方便去说,通过身去行淫,身造。这是一种邪定,这种妄心高度集中在这种妄境上,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这种妄心之力,因为是一种贪爱之心,这是纯指淫欲说的。因为它是生死根本,无边的罪业、生死和痛苦都由它而得建立,这是我们三界六道的体,生死的体,在我们八识田中熏习的种子最为严重,非常难以断除。这个是生死根本,其它的像杀生、偷盗、妄语,虽然也是严重的三途之因,也是生死妄情,熏习得也很严重,但是不像淫欲熏习得那么严重,一旦我们觉悟认识了它的危害,不杀、不偷、不妄语的利益,马上就可以把它减损断除,淫欲这个心熏习的非常重,所以不像杀生、偷盗、妄语,立杆见影就把它断除了。
比如杀生这种妄情,我们知道杀生不好了,我们受了不杀戒,所以再让我们去想杀生,说杀生,身体去实行造作,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了,尽形寿不杀生,我们的色身浊命可舍,但是我们不能杀害生灵啊,就说明这个好断。偷盗也是这样,因为我们贪的心减轻了,或者断除贪心了,再让我们去拿人家的东西,非理而取,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做了。这个偷盗心也好断除,虽然种子熏的也很严重,但是让我们尽形寿不偷盗 ,失掉身命也不能偷盗人家的财物,这个从实际当中是比淫欲这种妄情好断得多了,一旦认识了马上就能断,就能依法而行,这种习气易断。但这种贪欲的妄情不容易断,这种生死种子熏习得非常严重,超过其它一切,所以它是生死的根本。这种生死习气,用世间话说,透骨入髓、深入骨髓,缠绵性,缠脱不清,象乱线似的捋不出个头绪,所以最为难断,心里想断,但是这种习惯势力难以克服,还要发起现形。
佛在本经四种清净明诲里说:身不淫,心不淫,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身心二途,心没有淫欲之念,这种忘情不发,身没有行淫之事,断性亦无,就是能够断除身心二途之淫的这个能断之心也得除,离了淫的影子,无淫可断,到这种程度才能彻底超越它的限制,它才不能成为我们生死障碍,所以佛说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对于佛的无上菩提我们才有希望。另外佛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这个淫是最难断的。
"淫躬抚摩",淫躬者,即指摩登伽女以淫欲之心弯身如弓,不但心里发这种妄情,而且发起色身的造作,抚就是按抚,表示色身行淫,动用色身来靠近阿难,以手按抚而摩之。这是当时摩登伽女发起身造作的那种行为。
将毁戒体,戒体就是受戒之体,得戒所依之体。体者主质义,是构成这种事物的主要物质。性者体也,比如水以湿为性,水的体性是湿润性,湿性就是构成水的主要素质,离开湿就无所谓水。黑板是干燥性,它不是湿性,所以就不能说黑板是水。得戒所依之体是受戒之体,它不是具体的事物,不像水是色法,有形状、有相貌、有颜色,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是属于色法,属于质碍之物。戒体是受戒时所依之体,得戒所依之体,具体地说,佛门弟子不管出家在家,最初的都得受三皈五戒,皈依三宝,我们受三皈的时候说: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皈依佛法僧三宝,我们集中全部心力,一心皈依三宝,受五戒,三皈五戒是无漏色法,因为我们受三皈接受佛的戒法,能使我们修戒、修定、修慧,我们接受三皈法时要一心,就是举我们心的全体注入三皈法中,或者受五戒时说:不杀生,是优婆塞、优婆夷戒,尽形寿能持否?我们高度集中全部心力来接受这一戒法,就是对境发心,此时此刻举心的全体都是护戒心、得戒心,要得这个佛戒,心不它缘,就是一心,说:能持。我们就已经把三皈五戒法接受过来,如果再想违犯三皈,违犯五戒,心上就不允许了。再要遇到犯戒因缘就不允许随便想、随便说、随便做了。对于杀生、偷窃、邪淫、妄语,这种护戒心、得戒心,就是一心,就称为三皈体、得戒体。从此以后就像我们这个道场似的,因为修一道墙才能保护僧众,谁要再随便进就非法了。我们若是想、说、做、再做违背三皈的事、违背五戒的事,那我们心上就不允许了。这是种护戒之心、得戒之心,得戒就要护持,这就成为我们戒体了。
戒体者,比如出家人受比丘戒,即受戒时登坛,沙弥坛、比丘坛、菩萨坛,就是戒坛,"羯摩阿奢黎白四羯摩",白,就是说。羯摩,就是做法事,做法事的时候四番而说,所得的无漏色法。为什么说无漏色法呢?即受诸佛戒,则入诸佛位,戒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圆满戒定慧就不漏落三界生死,能断除见思二惑,所以叫无漏。是属于随顺佛法的净化因缘,所得的无漏色法。
无作戒体,戒定慧是三无漏学,修戒、修定、修慧,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是药,息灭贪嗔痴,贪嗔痴是病,生死病没了就不漏落三界生死了,所以是无漏色法。无作就是无有造作,因为佛制戒不管大小乘戒,都是由自性开出的,都是恢复本来性的方便办法、道路、手段。因众生在迷,依真起妄,所以造诸生死业,不外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都是依真起妄,粗重的过恶、危害因缘,但是自己不会断除。佛依性制戒,因为众生依真起妄,犯诸过恶,作生死业,所以佛制戒都是为了恢复清净觉性的,离诸过恶的方便办法和道路。我们这个清净觉性,体是清净本然,用是周遍法界,不属于有为造作,体用皆妙,无作。这就是无作戒体。
摄心为戒。能够把心摄在安住自性,不向外贪著、攀缘、妄想、执着。我们受戒的时候,比丘登坛,白四羯磨,这种得戒之心、护戒之心就是戒体,戒依这个而得建立,过去没受戒就没得戒,没得戒就无所谓戒体,这回接受了戒法以后,得戒之心也就是护戒之心,再违犯就不允许了。
清净戒体,护戒心,戒体也是因心成体,护戒的心。"若于四重戒中随犯一重",四种重戒也是根本戒,不管犯哪一种,"此体则毁",这个戒体就毁掉了。四重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杀生、偷盗、淫欲、妄语,这叫性罪,也叫根本罪,也叫四重罪,不管信佛不信佛,受戒不受戒,只要杀生了、偷盗人家财物了、邪淫了,妄语了,就有罪。出家是不淫欲,在家是不邪淫。三途之因嘛,犯了一种,就得堕落。这属于性罪,因为这四种罪是最重的,只要犯了这四种中的一种,就是性罪,它的自性本身覆盖真性,纠缠真性,所以自性本身就有罪,就要堕落三途道,非堕落生死不可。一切罪过以杀生、偷盗、淫欲、妄语为根本,其它都是枝末戒、是轻戒。所以如果受戒以后犯戒,不但有性罪,而且有犯戒罪,罪加一等,堕落得就更为深重。那么杀生、偷盗、淫欲、妄语,不管犯哪一种,戒体就没了。"此体则毁",就毁掉了,就没有戒体。
戒体,给大家说了,戒体就是得戒之体,就是护戒心,得戒之心,戒依它为体,就是我们白四羯磨的时候得了戒体了,戒依这个心而得建立。因为心上已经得戒了,就像得到钱财似的,既然得到了就不能让他失掉,爱护这个财物之心,就是让它不能随便失掉。这种护戒心始终保护得戒之体,护戒之心若不失掉,戒体就不能毁。如果护戒心失掉了,戒体就被毁了,所说妄心一动,爱欲之心这种妄情一起动,因为八识田中有这个生死种子,遇缘了,它若不动,戒体不能失掉,妄情一动,整个护戒心就没了。妄心一动,浪窜十方,整个是生死浪,惊涛骇浪,妄心一动,全真成妄,举体都是罪业、生死、痛苦。这个妄情一起动,其它一切贪嗔痴妄情都跟着起动,就像这一个人不如法,作乱,其他不如法的人都随之响应,全体成妄,全真成妄。
比如,戒体就像堤坝一样,江堤有了堤坝护水,使它不泛滥成灾,这个妄情一动,江堤决口了,越来越大,整个堤坝就得冲垮,淹没田地淹没房屋,泛滥成灾。我们妄心一动,整个生死妄想习气都起动,举体都是危害,这个护戒心、得戒之心彻底破坏。戒体毁了,就像破镜不能重圆,打碎的镜子一样,不能重新恢复。这就是妄心一动,浪窜十方,全真起妄,举体都是妄心妄情,在一切法上起诸罪业、生死过恶。忘情一动,戒体就毁掉了,再也没有心护戒了,没有力量了。就像堤坝决口以后,再也没有能力阻挡洪水的泛滥,这个堤坝都得冲垮,就是说完全失掉戒体。
我们没犯戒的时候,在一切时处都念念不忘防非止恶,千万别犯自己所授的戒律,在一切时处都不能忘掉修戒、修定、修慧,防非止恶。对于杀生、偷盗、淫欲、妄语这四重戒心不想,口不说,身不造,无论再遇到什么样的恶缘,都能渡过这个生死险道。恶缘,就象阿难乞食遇到的这种因缘。摩登伽女她本身妄心严重,想破坏阿难的戒体,满足她的贪欲,这就叫恶缘,遇到这种恶缘,我们就能够度过生死险道。这个护戒心不破。妄心一动,一切都完了,就像洪水冲破堤坝一样不可收拾,就像水泼出去以后再想收回来也不可能了,这叫毁坏戒体。但是阿难这个时候戒体还没毁,将要毁还没毁的时刻,极其危险的时刻。
如果四重戒犯了一戒,戒体就没了,就像堤坝似的,不管从哪个方向,洪水冲破一个缺口,整个堤坝都得被冲毁,就像洪水漫延再不可收回来。所以一戒犯了,其它戒也都一一毁坏,一旦破戒就大势已去,心里再就没有信心了,就像打了败仗似的,一切都完了,再没有希望了,心里已经再也没有这个能力了,只能痛苦悔恨。所以佛要我们防范于未然,在一切时处要防范,没发生之前,没长病之前要防范,防微杜渐。对于杀生、偷盗、淫欲、妄语这四种性罪,根本之罪、重罪,我们一切时处都要防范,防非止恶。因为这种恶缘险道,不知道在什么时间,机缘成熟了就会现前。如果不防范,忘情一动,浪窜十方,就像镜子打了以后,再想恢复不可能了,大势已去,就是成佛无望,想成佛,那一点希望也没有了。
佛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因依此戒,得生灭苦的智慧。无上菩提依戒而得建立,这戒体不可毁。阿难本来发好心,但是遇到这种因缘。因为无始劫来生生世世的业缘不可测,世间人不明白,常说"天有不测风云",很好的天,风和日丽,但突然刮起暴风,下起大雨。"人有旦夕祸福",不知道什么时候,不可测度的生生世世的业缘就会现前。所以我们修学佛法要时刻防微杜渐,佛说阿难的因缘也就是警戒我们防微杜渐,从微小开始就要防范,微细不犯,杜绝渐渐走向反面。阿难遇到这种因缘,是突然遇到,心里没有准备。今摩登伽女以淫术相加,就是通过邪咒的力量和作用达到自己行淫之欲,将毁阿难之戒体。如果阿难他能够把持住自己的心,心若不动,戒体就不能失,妄情若不动,她也无可奈何。行道在心嘛,因为色身是无情物,主要在心,他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了,摩登伽女再用邪咒,他也不会毁坏戒体,就怕他此时此刻发起淫欲的现行不能降伏,所以他妄心若动了,戒体就没了;不动,戒体不能毁坏。
佛说尽形寿不毁犯,纵然失掉生命,色身浊命失掉了,但是我们心不起动,戒体也不能失掉,法身慧命有份。如果心若动了,戒体失掉了,虽然保全了生命,但是也不免轮回。失去身命也能坚持妄心不动,就能保持戒体。
因为世间的因缘,业缘不可测度,突如其来的事情很多,所以平时若不防范就措手不及。有的人没想到,突然事情就现前了,惹了一顿大烦恼,悔之晚矣,说这个事情怎么没预料到呢,就是我们心粗重,不能防范突如其来的这种因缘。
禅宗公案有一个事例:有母女俩,都是虔诚信佛的在家佛门弟子,母女俩发心供养一位禅师,供养他衣食、房屋,让他修禅定,修道,她俩紧衣缩食地供养了三年,老禅师在这里修了三年禅定。
到第三年了,母亲就告诉她女儿:你到老禅师那里去,把老师父抱住,你就说"你说,你说",你就让他说。她女儿就到老禅师那里去了,二话没说把老禅师给抱住了,对老禅师说:"你说,你说。"老禅师一想,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了,我正在这一心修禅定,虽然没成佛,但我也没什么其它不好的事情,让我说什么呢?说什么都不好听。被姑娘搂抱住,不好说,但是这个姑娘还让他说:"你说,你说。"不说她就不放。,老禅师一寻思:那就说吧。他就说了一句话:"犹如枯木贴寒岩"。枯木,已经枯朽的木头,再不能生长出枝芽,寒岩,寒冷的岩石,没有温暖,冷酷无情的意思,你虽然搂抱我,也不外呼枯木贴寒岩而已,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事,因为我这心已经爱欲枯干,没有妄情,心清净本然,像枯木似的,再不能长出枝芽来了。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因为他说了,那就得放开他了,那女儿放开手回去,她母亲问:老师父说什么了?他说:"犹如枯木贴寒岩。"她母亲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勃然大怒说:你回去告诉他,让他三天之内就离开此处,不供养他了,让他到别处修道去吧。
姑娘就回来告诉老禅师:我母亲说了,今后不供养你了,你远走高飞吧,另找去处。这老师父一寻思:我也没什么过错阿,虽然没修出道来,但也没犯什么过,这么大岁数,三天之内就得走,往哪里走啊?没地方走。感到很为难。平时因为母女俩对师父很虔诚,紧衣缩食地供养,可是这样突然地反常,老师父就跟她说:你回去告诉你母亲,我在这个地方再修三年,你们再供养我三年,我再修三年,如果三年之后还这样,不用你叫走,我自己就走。
姑娘回去告诉了她母亲以后,她母亲寻思寻思说:那行吧,你回去告诉他,我们再供养他三年,三年以后再说。
一晃三年就过去了,老禅师一心修道修禅定,到了第三年头了,那母亲告诉她女儿:你再到老父师那里,你再抱住他,不用说别的,你就让他说"你说,你说"。
老禅师这回不说"犹如枯木贴寒岩"了,因为他有枯木寒岩之相,没到家,虽然是冷酷无情,这种淫欲之情已经没有了,但是还没离相,还有枯木寒岩之相,所以她母亲不满意,让他走,这回又经过三年的修炼,他功夫纯熟了,是这样对那姑娘说的:"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莫叫婆婆知。"千万别叫你母亲知道。
其实是婆婆让她来抱老禅师的,婆婆早已知道,这是反说,就是说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知道,我的心是清净的我也知道,天知、地知,鬼神也知道,因为头上三尺有灵神,瞒了你,瞒了我,瞒了婆婆,瞒不了天地鬼神,都是非常明明白白的事情。就是说,你若不知道你心清净,你不能来搂抱我,到我这里来取证、验证;你知道你自己心清净,知道我心清净,我知道我心请净,知道你心清净,否则不会到我这里来印证功夫,印证德业、道业。"莫叫婆婆知"是反说,以这个反语作肯定之说:婆婆知道你心清净、我心清净、婆婆心清净,如果不是这样,婆婆不能让你到我这里来印证。所以这回是:我如是,你如是,婆婆也如是,如此如此,心是清净本然的,即相离相。正因为达到这种功夫,所以不发妄情,已经断欲了,妄心不动了,妄情不动了,所以戒体不能毁坏,就是验证这功夫。
如果她母亲不知道她女儿心是清净的,断除这种生死妄情,她绝对不能让她女儿来惹麻烦。如果她母亲若不知禅师清净本然,断除欲望,她也不能让她女儿破坏禅师的道行,宁撹三江水,不动道人心,你若破坏人家修道,那罪业是深重的。她母亲也是佛门弟子,也是修道的,她本身若不断除生死妄情,她绝定不能也不敢这样印证。这就说明,断欲了,一切不能毁坏,就是没有妄情可动。
比如过去世间讲,穷死不作贼,我们了达偷盗、贪著财物的危害,就是我们穷得没有衣穿没有饭吃,也决定不会发动妄情,偷盗别人的一草一木,这就是妄情无可动了,所以就没有犯缘,就不会犯戒,不会失掉戒体。像杀生似的,即使别人把我们杀掉,把我们的生命危害,我们也决不能动妄情,因无妄情可动,就再也没有杀生之心,这种妄情没了,无妄情可动了,遇到这种杀生因缘,我们也能做到心不想,口不说,身不造。因为这种妄缘、恶缘、世间相所在皆是,不能生活在真空里,关键得成就自己的定力,虽遇恶缘无妄情可动,这样就能自然达到安然无恙,度过险道,根本就不能毁坏戒体。
因为阿难多闻,他不能成就定力,没有断除这种贪爱之欲,所以遇到这种因缘就要唆发妄情,诱发这种贪爱之情。如果像老禅师这样无妄情可动了,他将毁坏戒体那就不可能了。前边为什么老婆婆要把禅师赶走呢?就是因为他还有相,还有枯木寒岩之相,虽然妄情不动了,可能还有男女之相,没彻底离相,功夫没到家,就是白供养他了,就得撵他走。这回功夫到家了,互相印证了,所以她母亲就没什么说的了。
因为阿难还是在有学位,"淫术相加",是将毁阿难之戒体,摄在淫席,然而阿难身虽被摄,力不自由,就是道力、戒力力不从心,还不足以抗衡这种妄情,"而心尚明了",心中还没完全迷闷,心里还明白,就是有心而力不足,正因为心里明白,还能坚持戒体,控制妄情不起动。"未即沦溺",还没有即刻毁坏戒体,沦就是破坏戒体,溺就是被水淹。设或,假设相持时间长了,敌体相对,阿难想护持戒体,摩登伽女想用邪咒破坏戒体,相持之下,时间长了,恐怕就危险了。"设或相持无救",得不到援救,支持不了了,"恐亦事之不测"。能不能坚持就不好说了,不可测度,或者能坚持下去不毁犯,或者坚持不下去,就毁犯了。正在危急关头,敌体相对,对峙的局面,敌我双方究竟谁胜谁败不可测度,或者就有失败的危险,故言将毁戒体,就是很危险的意思,就是这种护戒心能不能失掉,正念能不能倒,这个就不可测度了。因为这种妄情的力量也很重,在他自己心里一个是护戒之心,千万别犯戒,另外是贪欲的妄情心,这两种心敌体相对,就看哪个力量比较强了。相峙阶段,还没分胜负,还没彻底失掉,将要毁而没毁掉,故曰将毁戒体,就是这个时节因缘。
这堂就讲这里。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