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如何做戒行持犯

发布时间:2023-08-07 12:14:32作者:修行

如何做戒行持犯

  今天主要的是谈怎么做戒行持犯。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我们既然要求无上菩提就必须生生增上,这条菩提道路不论我们怎么走,禅、净、律、密无一例外,要生生增上要先得到暇满人身,要得到暇满人身,净戒是根本,有这个根本才谈得到施等助伴,然后才有无垢净愿。如果净戒根本不具足的话,施就不是助伴,所有的努力包括财敬供养、身语承事、依教奉行就谈不到了,这些是世间的福德,弄得不好沦为三世怨。净戒是根本,所以谈戒行持犯。有一点要先说明一下,听闻佛法,听懂的程度和相应的程度成正比,从高的标准去看,我跟你们一样不懂,从浅的标准去看,你和我一样全懂。所以,最重要的是就自己了解的范围从基础上面去增上,千万不要在意别人。但不在意别人是很难的,因为世间人都是追求名利的,事实上,名闻利养是自他比较出来的,我们尽心尽力从自己内心怎样去观察,才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所以再说明这点,是为了避免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不行而停滞不前,因为一有这种念头就被自己挡住了,反之,好的同学不要傲慢,因为我们的目标一直要到成佛,每一个人尽自己的力量去走这条路。最重要的是如何净罪,而在净罪集资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净戒,那是个根本。

  根本的净戒说实在的是以出家为准的,在家居士是不容易做到的。功过格或戒行持犯是具体而微的戒的标准,戒的特征也就是戒行持犯。从皈依开始,皈依已就有皈依的学处,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比丘乃至菩萨学处,每一个人根据自己不同的程度,努力把握戒的根本,然后,依循戒,所做的行为才有准则,施等才都是助伴。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正确的动机就是净戒的根本,做这件事如果是帮人家忙,那是无畏施,供养钱,那是财施,我以什么样的愿心做,怎样做,做完了怎样回向,正确了解了,净戒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三者是同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如果真正做得圆满,自然具足这三个条件,现在我们就从皈依开始,皈依是根本,所有的万行是助伴,以无垢的净愿去回向。

  皈依后应遮止、应修学的我们已经讨论过,其中应该做到的部分是恭敬三宝,目前观功念恩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方便,也是我们一步一步地学戒行持犯的方法。首先,数数思惟三宝的功德,然后皈依,如果是出家同学数数思惟尸罗的胜利。两者不一样,前者是共下士皈依已的学处,后者是共中士求解脱道的下脚处,虽然两者差距很大,但其中心都在思惟殊胜的利益。为什么要数数思惟呢?这一次,各位同学来打佛七,应有一种体验,皈依没有很强大的心力是皈依不起来的,为什么呢?无始以来的业流非常强大,而我们处在其中不自觉地跟随著它转而不得自在,因此非得踏实努力产生好的觉受不可。如果没有好的觉受产生,诸位虽然想要一心至诚恳切皈依,但这个念头就是提不起来,即使偶然提起,却因杂念纷飞,随提随失,没有力量。如果这个诀窍没抓到的话,要谈其他的也莫可奈何。如果你体会到这一点,就是最好的觉受,它告诉我们无始以来习气的力量非常强大,就像我们坐在火车上,根本不觉得火车在动,住在地球上,绝对看不见地球在转,虽然看不见事情的真相,但我们坐在火车上却跟著火车动,住在地球上,却跟著地球转,我们随著业流走而无可奈何,这就是当你想去努力皈依的时候,却提不起来的原因。所以不以强大的力量去思惟的话,不可能策动我们去受皈持戒。

  进一步来说明,大家都晓得修学佛法不走出家的路是没有希望的,但是我们却挡不住世界上的种种事情,例如上广论研讨班,研讨完了以后内心想的是赶快回家,世间的特点就在这地方。所以首先要思惟皈依、尸罗的殊胜利益,才能产生强大的心力,想想皈依的真实内涵,然后才能生起殊胜的信心。真正的尸罗是皈依以后进一步如法去行持,出家同学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受戒固然有大胜利,受了以后不好好去护,却有非常严重的过患。皈依也是一样,本来没有得到,但是如果得到了却失去,那是最大的损失。为什么不能持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都在烦恼当中,使我们的行为都不能跟戒相应。

\

  现在我们先看广论上讲的皈依。先自第九十八页倒数第二行,至心恳切皈依希望三宝从中救护,如果对皈依二因只是嘴巴上讲讲而已,那么皈依的心意就流于虚言,假如对于皈依的原因坚固猛利的话,就能够产生很大的力量转变自己的心意。不仅仅是如此,我们再看第一百零二页倒数第三行,前面告诉我们念佛的功德,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如果能至诚恳切地去忆念,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就是下面这句话:“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势猛利常恒相续。”在座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感受,一种是思惟以前做错了自己无法忍受,以忏悔的心皈投依*,还有一种是至诚恳切的皈依,不管怎样都必须数数忆念思惟才能体会到“势猛利常恒相续”的状态。我希望你们出现了这种感觉的话自己知道,这是真正得力的原因,怎么来的不管它,要不断地不断地如法努力才能产生这种感觉,这完全不是讲讲道理,或不停跪拜或者是想某人是佛、某人是菩萨等等而来的,这些都了不相干。是不是全心全力的思惟忆念、是不是想到前面的苦逼、是不是想真正的皈依,这才是真正的力量!我想大家都能体会到这几句话,如果还没体会到没关系,有的是机会,只要有信心,继续努力,迟早会出现的。

  这个状况,且看第一百零三页第二行:“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这句话对很多人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常时修持”至少一口气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乃至整年、一生,绝对不是随便做一做就了事的,或者认真的思惟,或者很诚恳的皈投依*。刚开始觉得很困难,现在了解只是“稍难”不是那么难,的确,没跨过之前往往觉得非常难,那怎么办呢?只有*一样事情--信心。现在最难的是之前要摸索,有了信心后,老师告诉你怎么做,你不会怀疑的去做,如果照你自己的方法就摸索不出来。有了信心后,做错了去问老师,针对错误改正,努力下去,坚持下去,虽然“初开始修心稍难”,等到相应了,一旦生起,心里就很欢喜。

  “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旦皈依的感受起来,这句话就容易做到了,因为粗猛的烦恼制住了,才有机会真正看看外面的景色。我们的动是相对的动,就像电影片不断的在转,明明是一张空白的萤幕,可是我们就看见萤幕上各式各样的动作,然后为了这些动作而感受到悲欢离合。现在有一种电影叫做“立体电影”,看了好像自己在里头一样,譬如立体电影上有条船,从老远开过来,就会感觉撞到我身上,甚至觉得我已经上了船,船开始摆动,自己的头跟著晕起来,实际上自己并没动,是外面的境界动。反过来,外面的境界没动,自己动时产生的效果也是一样。当粗猛烦恼制住的时候,才能了解处在无始以来的业流当中,根本不可能谈戒!皈依是很重要的原因,大家从这里看就更清楚。

  以前我们常常说“佛讲的”,但也只是嘴巴说说而已,说过就算了,原因就如刚才所讲的那些,今天若皈依的觉受生起,“佛讲的”对我们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假如更进一步去实行的话,越向上就越不一样。所以最后一行说“若不观察,随心爱乐,唯乱于言。”要怎么观察,这是真正的难处,我们看外面的种种很简单,但皈依要往自己内心去看,那就很困难了。皈依最起码的下限未生起来之前,我们根本没办法比较,这是为什么学广论要有一些基本条件的理由。这是个理路,这个理路对还没体会到的人根本观察不出来,体会出来的人就可以去观察,只要继续的努力观察,不但广论,整个的佛法都是如此。如果不去观察,就是“随心爱乐”也就是随著无始以来的习气,即使讲了一大堆理论,都是纸上谈兵!但在实践之前,理论是必要的,因为可做为修行的指标。反过来说“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这下我们真能看出来其间的差别了。所以这两点要比较清楚。

  现在进一步告诉大家,这次有很多同学生起很好的觉受,但是回去以后会消失,而且肯定会消失。不是故意让你们泄气,相反的是为你们打气,否则的话,消失时心里会恐慌。记不记得我们画曲线的情形?白板上增上的曲线看得清楚吗?它不是呈一条直线一直往上去的,因为我们的心永远在生灭起伏中,遇到某种因缘起来了,起来时间的长短也因人而异,但是到最后都会沉下去。如果诸位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慌了,然后不停地努力,它又生起来了,这一次生起来时,比前一次要高一点,再下一次生起时又比这一次更高一点。要到什么情况下这条曲线才不会这么的上下升沉?要到跟定慧相应时,这条曲线的频率才会减缓,高低之差也不是很大,但它的进一步,如果要一直保持一样,要到证见空性以后才有可能。所以尽管掉下来,因为有了这个经验,使你的信心跟以前大不相同。因此,回去以后,消失了不要怕,应该保持内心的净信心,继续增上。

  那为什么会掉下来呢?佛法本来就是缘起之法,为了说明这个现象,我们要讨论中士道的十二因缘。佛法的整个重心就是“因缘”,因缘有内外之分,任何一个结果的产生,无一不是内外因缘和合的。因是什么?缘是什么?内是什么?外是什么?现在简单的向各位说明。“内因”主要的就是指我们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外因”指的是种子生芽、芽生叶、叶生茎、茎上开花、花上结果。“外缘”是指地、水、火、风、空、时,也就是一颗种子到结果所需要的条件。地、水、火、风、空叫“五大”,任何一样东西没有五大是不能存在的,例如一颗种子一定要*一个东西支持它,那就是地。在地上播种后,一定要*水、肥料、阳光滋润。水、肥料在“地大”和“水大”中,阳光在“火大”中。“风大”使它动摇,使它充满生气。“空大”不障碍性使它得以伸展。最后一个叫“时大”,如果时间未到,它长不出来。这虽是简单的比喻,但都是经论上告诉我们的道理。

  “内缘”是指我们的色身和心,是地、水、火、风、空、识最后一个,不是“时大”,而是“识大”。《大乘稻芊经》上的说法是六大:地、水、火、风、空、识,《楞严经》上的说法是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六大的说法是把“根大”并在地、水、火、风、空“五大”中。我们的心没有“根”是不行的,那个根就在“五大”中。我们的色身是四大所组成,缺一都不可。这也是前几天,大家用功的时候,我告诉你们:“这个身体是需要的哦!”请问没有这个“内缘”,可以修行吗?就像种子没有地啊!“识”的特征是一种业流,平常的状况,罪恶杂染的业流永远在滋长中,现在由于至诚皈依,使它不滋长,而且暂时停下来。除了皈依这个原因外,也牵涉到定学这个条件,定之前需要念力的生起,而念力又需要很多条件,它们都有其特别的“缘”才能成就。今天,诸位打佛七,虽然有很多好的缘配合,但是同样的,这些缘会生起,也会消失,自然有它的起伏,所以,如果还在凡夫位上,没有得“根本定”之前的,一定要睡眠,这是莫可奈何的事情。佛法就是法尔如此,当你往上推的时候,推到某一个程度,自然而然就会往下掉,因为无始以来强猛的习气一定会超越它的,这就是掉下来的真正原因。

  我们再回到“皈依”的部分,第一百零四页第一行:“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亦能发起如是定解,是则皈依至于扼要,此若无者,即能转变心意皈依,且无生处,况诸余道。”前面我们谈到皈依要“内返其意,详细观察。”现在这一段就是教我们怎么观察,要不停思惟佛为什么有此功德、佛为什么为佛,使生起念恩心、净信心。实际上不仅是“思佛功德”,“法、僧亦尔”,这才是正确的皈依。如果不能这样做,能转变心意的皈依都生不起,其他的更不用说了。现在世间很多地方,很流行学定,原因是学定对身体有绝大的好处、对事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他们就努力的去学,相似的定就会出现。同样的学“皈依”也是一样,数数思惟它的殊胜,然后就会生起皈依的心。

  反过来“皈依”生不起,“戒”就做不好。为什么呢?这有个特别的原因,请大家翻开中士道第一百九十五页“学戒之理”,就是修什么道才能灭除烦恼,特别提出“四犯因”:无知、放逸、不敬、烦恼炽盛。现在我们重新温习:

  一、无知:无知有两种意义--有一种无知是根本不懂佛法,没有听说过佛法。另一种是指持戒的无知,对治这种无知,一定要把法透过内心的体验,当境界现起的时候,能把烦恼看得清楚,也就是广论所说的:当我们对境界,烦恼生起来的时候,便能认识“此即是彼”,知道自己的贪嗔等,这个才是真正持戒所要的“知”,这是比较难察觉的。所以广论告诉我们,真要持戒的话,最起码亦须听“对法”,了解什么是佛法、什么是烦恼的行相。譬如我们会念:“烦恼才生,先能令心杂染,倒取所缘,坚固随眠,同类烦恼令不间断。”但是,到底什么是杂染呢?怎么个杂染法呢?若未曾正式且认真的如法行持,是很难体会的。

  以上是从“四谛”去讨论,如果从“十二因缘”讨论,无明的真正意趣是“大黑暗”,看不清楚事实的真相。那么,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空、缘起!空、缘起不是嘴巴说说而已,而是对境的时候看见它,由于无明,所以对境的时候贪、嗔、痴就生起,而贪嗔痴生起来自己根本就看不见。为什么我们不要观过念怨而要观功念恩?如果不这样努力的话,由于观过念怨,心里就随顺著烦恼而走,完全控制不了,观功念恩就容易控制得住。观功念恩也要有诀窍,不要学了观功念恩就想最有功德的是太太,那就完了,因这是和“贪”相应,最多眼前家里面会是恩恩爱爱,但是,你内心越来越杂染,更不愿意跳出来,所以,观功念恩一定要依照著佛法。

  由于无明所以出现了贪、嗔、痴相,如果你平常不真正的努力的话,很难看清楚,总有自己的道理,这是无明,无始以来顺生烦恼的随眠以及顺生烦恼的境界现起。像这些道理都是我们眼前要“知”的,所以说“无知对治者,谓当听闻了知学处。”要从哪里听闻呢?从师、从友。善知识--师、友不是没有,只是自己要具足两样条件:第一,自己有否宿生的善净业;第二、自己有否净信心。最好的师长僧团就在眼前,如果没有具足净信心的话,也没有用,提婆达多、善星比丘、俱伽黎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放逸:这一点完全在于自己的内心,不要说在家居士做不到,就是僧团也一样,希望大家努力去做。“于取舍所缘行相,不忘忆念以及正知,率尔率尔观察三门了知转趣。”这个是自他两方面,都在如法的师友团体当中。譬如说这次大家深深的体会到什么是放逸、什么叫不放逸,凡是得力的同学没有一个例外的,都要从这方面努力,一点都松懈不得,每一念都要拚命。我自己多多少少有一点体验禅宗祖师所说的话,我们常说:“为学如逆水行舟”,禅宗的祖师怎么说明这句话呢?祖师说,逆水是指流过坡度很陡的流水,我们用力一撑,向前一尺,但当逆流冲下时,却下滑三丈,努力半天,向前一尺,结果一冲,冲了三丈远,等于退下二丈九尺。以平常人去看,这还有什么希望?但学了佛,真的用力过的人,会体会这句话的真正意义,而且信心不退,继续往前,难关会克服的。

  三、不敬:诸位拜的时候是不是很至诚很恭敬?如果真正相应的时候,恭敬心不用提自会生起。没有生起怎么办?儒家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一句话:“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安而行之”是宿生修过的,我们的状况是“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这样做有很大的好处,勉强自己然后用大气力做,自然就生起来了。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是生不起来。如果不努力的话,真正的恭敬心就生不起来,但是如果不恭敬的话,这个努力也会徒劳无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道理。

  四、烦恼炽盛:它有一个专门对治的方法,今天不详细说明,总之,要先观察认识自己哪项烦恼盛,想办法对治它。现在我们真正能够做到的是什么呢?就是犯了以后要努力悔除。请看第一九六页第三行“假设已染,莫不思虑而便弃舍,当如佛说,还出罪犯,励力悔除。”所以忏悔是很重要的。

  跳出生死轮回,“戒”是很重要的根本,诸位有了这个认识后,就可以感受到,要想爬上去的确不容易,不过先不要思惟很难,否则,没有人想修行。我们先了解理论,了解理论后,没有一个人不想修行的,因为无路可逃,怕苦而逃的,结果越逃越苦。所以有的人理论了解后,观察思惟能够深切的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会有问题,有的人虽然了解,但还是要逃,结果,吃尽了苦头,无量阿僧祇劫后又回来了,这完全视个人的资粮够不够,烦恼深不深,所以鼓励大家先研讨广论的原因在此。尤其是在家居士,就算认识了理论,怎么可能把全部精神放进去拚几天、七天、或四十九天、三年乃至一生?应先思惟生死轮回当中只有这么一条路,然后思惟“走的胜利”、“不走的过患”,好好的集聚资粮才能够打赢这场硬战。现在请翻到第一九八页,祖师康垄巴说:“若年饥荒,一切事情皆至粮麦,如是一切皆绕于戒,当勤学此。”我们要记得《法华经》两句话:“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我们现在的状态就是这样,“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怎么办呢?一切皆绕于戒,或者从皈依开始,或者从戒开始。下面又说:“戒清净,不思业果必不得成。”这一点对我们极端重要。

  我真正在忙的就是这个,自己老觉得做不好,我天天念“观业忍受求加持”,但是境界现起的时候就很难了。有的时候我也看讲十二缘起的《大乘稻芊经》,经上面说:无明缘行,行缘识,或者种子生芽,芽生叶,叶生茎。种子不会说我要生芽,这个芽也不会说我是从种子生出来的,但是种子就生了芽。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我们生烦恼的时候有没有先准备我要生烦恼?没有呀!烦恼就生起来了,烦恼也并不晓得我是哪里生的,这就是它的麻烦,那怎么办?好像我们没有希望了。有,就是皈依!为什么皈依三宝?我们累积的资粮是不是根据三宝而来?在你的周围一定有师、有法。师跟法相应,讲“师”的时候,“法”已经离不开了,友也是跟法相应的,讲“友”的时候也已经跟“法”相应了,反过来说,讲法的时候离不开师跟友,这就是三宝的特点。

  这是为什么恶知识不能亲近,一定要远离的道理。我们现在皈依的三宝是和法相应的,今天大家在一起感情很好,但我们是跟法相应还是跟感情相应?如果把握得住这个特点,对我们就极端有价值。平常的时候要培植信心,功德就会渐渐增上。说到这里,也许有的同学会觉得自己不行,我要特别鼓励你们,和你们一样,你们今天花了七天,我不只七天,三十年了!到现在皈依还没有学好,我还在学皈依。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自己不行,例如如净法师,像你们这么拜,就拜了两年哦!只要肯下功夫,咬紧牙关,即使不能像如净法师那样,可是很多和经论上相应的会渐次生起,我自己是过来人,鼓励大家不要怕!这些都是我们最佳的指导,但愿你是最后一个,然后能以自身的经验鼓励别人:不要害怕!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请各位看第一百九十八页第二段“如是戒净,又如内邬苏巴云:‘现在于内与烦恼斗,唯此为要,不斗烦恼,戒不能净。’”这是根本,戒净了以后,才能生出定慧,才能脱出生死流,要斗就必须先“认识烦恼,思彼过患,离彼胜利。”如何斗呢?就必须“烦恼才生,视如怨敌,若不尔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资养成无可敌,唯随彼行。”这段文字,现在就以“十二因缘”的角度去解释。下面要解释的,是各位要注意的,自己要心平气和的想一想。

  我之所以一下用那个方法,一下用这个方法,主要是让各位就自己的状况选择其中一个去使用。当然,了解了一个方法以后,旁征博引是最好的。能够旁征博引,遇缘的话,就能任意的运用。现在请看第一八四页第二段:“四相当知能引所引”什么是所引、什么是能引?“果位识乃至其受是为所引”“依无明之行叫能引”。那么,如何引呢?怎么会引呢?“如何而引,谓于因位识中薰业习气之理。”“所引之义,谓若遇爱等能生,堪能转成如是诸果。”这是十二因缘当中最难懂的,却是我们真正用功的地方,也是实际行持当中最佳的一个方便。无明的特征是因为不了解事实的真相,使对境的时候生起贪嗔痴,那么,我们究竟要看清楚什么真相?空缘起,眼前所有的东西都是业所感的缘起之相。上次我们谈到浑身是汗,热得要命,心里烦躁不已,如果全神贯注,汗不见了,热不见了,烦躁也不见了,说明了什么?没有一件事情一定如此的,看你以什么业,感得了什么样的果,但是业是人造的,以前我们造的业是这样的,所以今天感到热、烦躁、拜得腰酸背痛、汗流浃背。

  当境界现起的时候,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顺生烦恼的随眠,一条路用正知见对治它。顺生烦恼很容易,用不著努力,就可跟随著它;正知见就难了,所以要数数忆念正知,要密护根门,不断的努力。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因为无明,所以随顺著以前的习气,因为无明故生起贪嗔痴,也就是顺生烦恼的随眠。当我们了解这个特点以后,眼前我们的心情就大不相同。所以说“无明缘行”,都是无明的关系。所以对境的时候,好的生起贪,不好的生起嗔,痴是对事情的真相迷闇无知。举个例子说明,比如昨天和太太闹意见,心情很不愉快,后来检点一下,觉得自己错了,于是买个礼物,陪个笑脸。结果昨天你发脾气的时候,太太还保持平和,但过后越想越气,想得一肚子怨气,所以今天一看到你,整个脾气发作把礼物摔掉,弄得你下不了台。你们想想是不是经常发生诸如此类的事?唉!我们始终看不见事情的来龙去脉,无始以来,我们怎么可能看得见?“痴”是个根本,迷闇使我们对境的时候,老悬在这个地方转。

  现在我要以“观功念恩”和“观过念怨”的情况来说明,例如说:遇见一个人,这个人也许无关紧要,但以你的眼光,你的角度去看,很难看得顺眼。世间本来就是如此,如果你看得顺眼,你就是菩萨了,在没有成就之前,不会看顺眼的,只有在很强盛的贪爱情绪烦恼当中,才会看顺眼,但那是增长烦恼的。虽然和你无关,你心里就对他打个小小的问号,这就是“能引”,能引出来的原因,“在因位识中薰业习气之理”,就是这种状况,看不顺眼这一念还没感果,但在因位识中,心里就生起了小小的烦恼。再举个例子,父母嘀咕:“儿子啊!你要好好念书哇!”第一次,你听了没什么感觉,第二次,父母又嘀咕:“我们一天到晚辛苦还不是为了你呀!”这次,你就想:“为了我,最好给我一点钱,让我去看电影。”但未发作,这个都是“因位识”。夫妇之间、亲子之间、周围的所有人之间,常常会这样,这个叫做什么?业,薰业习气就是这种状态。那么如何引生呢?这个看不顺眼的念头存在心里了,并没有冒出来,“若遇爱等能生,堪能转成如是诸果。”就这样引出来了。说明心里存了这个结了以后,造了业,这个业,有时候不现起,有的时候现起,这一生是如此,前生也是如此,现在再看,你和这个人有了“看他不顺眼”的念头后,再遇见时,又对境了,这就是十二因缘当中的“受”支,是业感果的时候,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是无可奈何的,所以我们一生都在“受”支当中,因为业而受,自己有个知觉,觉得欢喜、不欢喜,这个“受”支的特征就是依据自己的习性而来,绝对不用去想说:唉!我要不要爱啊!这个十二因缘的前支,绝对不会说我要生下面一支,下面一支也绝对不会说我是前面一支生的,这是“法尔”道理。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去认识它?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有机会一心一意的找对治的方法。

  “取”的形相呢?就是四种资粮当中“不取行相,不取随好”,现在就是取随好,尽管这个境界不现起,但是,脑筋还是不断的想,不断执取这个境界,平常“观过念怨”是不是就是这样来的?不断的爱取滋润,薰习业的习气,种下去的识种子不停滋润,愈来愈强,“堪能令有大力之理”,使它力量越来越大,大到压不住了,爆发了,就是这个道理。实际上不要等到爆发,正在爱取滋润的时候,就注定将来一定会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这是为什么我们要“观功念恩”,不能“观过念怨”的原因,观过观了半天,真正伤害的是自己,因为你脑中完全随著烦恼转。了解十二因缘并去用它,其好处就在这里。了解了十二因缘后,就能了解:别人没有是非好坏,自己是随顺著烦恼习气还是正知见转,才是最重要的。

  这里有几个特点是大家要特别注意的,生烦恼的前后,自己完全不知道,无明这一支永远在,无明的因缘所以有行,行的因缘所以有识,前后相关,非要*正知见不可。我们努力的思惟观功念恩对我们的好处、观过念怨对我们的伤害。我们不观业果的话,戒不能净,我们必须观业忍受。有的业只是短时的忍受,有的业却须长时忍受。《地藏十轮经》上有一段公案指出,有一些人忏悔,忏不干净,世尊告诉他,你一直要忏到贤劫千佛才会干净。《观佛三昧经》上面还有一段公案,有人所造的业,连贤劫千佛都忏不干净,庄严劫佛出世也忏不干净,一千个佛,一万个佛,都不能忏干净!我们了解这一点,知道观过念怨太可怕了,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反观自己,赶快忏悔啊!这是我建议大家晚上做戒行持犯的重要理由。正面的我们不一定产生很大功效,负面的无论如何努力挡住它,最好的方法是观业忍受,如果懂得观业忍受,会加强耐力,不是抱怨,而是如何去忍受,唯一的办法是从皈依开始祈求,集聚资粮,净除罪障。这些慢慢的、慢慢的出现的时候,后面的好境界自然会出现。

  各位回去以后,要随时观察自己粗猛的等流习气。但在家里,很难看见,万一在家忍受不了,我欢迎各位随时回到佛寺住一晚。僧团存在,法一定存在。要建立一个僧团真不容易啊!这不仅仅*师父、法师,还包括法人团体、研讨班,乃至于所有在家居士的力量才能促成的。带头的人只是代表这个僧团,举个譬喻,一个国家,一面国旗,一位元首,大家千万不要只看见国旗,看不见国家啊!只看见元首,看不见全国国民啊!了解团体存在的绝端重要,从这个概念上了解观功念恩,境无所谓好坏,在你如何去看它,尽量从好的方面去看,这样做会改善我们。鼓励大家多参加如法的活动,诸如到法人办公室、凤山寺当义工等等,虽不能挡住我们粗猛的现行,却可以帮助我们集聚资粮,我们要同时做净罪、集资两件事。自己学会了以后,由家庭成员当中开始,推到研讨班,再向上推,由俗而僧,一直到最高的善知识,这个金字塔的形状,摆在心里面缘念它,纵横之间,产生了一个最佳的平衡,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总之,诸位要善巧实际的应用。

  总之,皈依净戒是根本,这是行为的准则,然后发愿回向,这是主要的原则。对境的时候,可以用几种方法:第一种,检查自己,境界生起,是用正知见、正念、正思惟对它,还是顺自己的习性,顺生烦恼的随眠去做?第二种,用十二因缘的方法去看境界。第三种,观功念恩,即使观不起来,至少不是观过,至少背著广论在脑海中。如果都不行,逃开这个环境,到佛堂里多念几声皈依。这些基本把握住,早晚做戒行持犯就有内容了。至于“立”的内涵,可依个人的标法去订,以时量、数量、质量三者去衡量,比如说,我定下每天起床要三皈依,至少要念几声,一天念几次,是匆匆忙忙的念,还是口到心到认真的念,从质量方面去提升。每星期或每个月结算一次,好好检查是进、是退,还是拉锯战?想办法从这地方增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