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与人生智慧
(2009年12月26日讲于“复旦佛学讲坛”)
演讲/如瑞法师整理/李文静
非常感恩梦老和尚和王教授的因缘,能来此与大家聚会!上午老和尚以禅为主题直接契入,让我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老和尚面前,我是小和尚,从浅入手,探讨生活中如何接近佛教,行以次第的修行。
老和尚让我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实讲的是《大方广华严经》,其核心就是人人和佛都有同一的智慧体性。但为什么我们找不到真心呢?因为我们迷了!要开发佛性,需要方法。“华严”的华,是一个比喻,指因地的行;严是庄严。有句话,“敷万行之因华,严一乘之道果”,意思是开发我们的佛性,也需要有次第,有福德和智慧来庄严我们的佛国。
从持戒开始
佛的意思是觉悟,从自觉,到觉他,最后到觉行圆满。既然有这个次第,那最初的一步从哪里做起呢?“戒定慧”三学,是以“戒”为根本!有句话“常持于净戒,福慧自庄严”。“敷万行之因华”,万行就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以“持戒”为根本,不管出家还是在家,都要从戒律开始。出家人的戒律,从三皈五戒开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们往往想得到最高的,忽视的却是最低的。在座有哪位敢举手说“我不打妄语”吗?学佛是从戒律开始。《华严经》有云:“戒能开发菩提本,学是勤修功德地。”“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戒者,禁也。持戒,要禁止恶法,警策“身口意”三业。身要离开杀盗淫;口要不打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一个人身口还在作恶,却说心已经清净,这肯定要打一个问号。一个人身不做杀盗淫,口能够离开“口四过”的时候,心也会随之清净起来。
当探究明心见性时,需要知道佛的智慧,佛的善巧方便。戒不是最高的,而是一个方便,引导众生成佛。所以,常说“戒德”,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是佛告诉众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如果希望再得一个人身,要从持五戒开始;希望解脱,要持别解脱戒;希望成佛,要持菩萨戒——用“摄律仪戒”来止恶,用“善法戒”来修善,用“饶益有情戒”来度众生。这三戒相应于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持戒,要离恶,顺应如来的清净本性。心的清净一定是从止恶开始。菩萨的精神是出三界又不离三界,用菩萨的六度万行来广度众生。既然知道了人人都有一颗妙明真心,需要好好地修福,修慧来让心真正起作用。我们常说“皈依佛两足尊”,即福德具足,智慧具足。
我来自五台山,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表智慧,意思是妙智慧,妙吉祥。如果没有钱,可以去赚;需要什么都可以想办法去得到,但没有智慧,一定从头开始学、开始修、开始证。佛法离不开“闻思修”三慧。
明因果
为什么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穷,有的庄严,有的有欠缺,于是常有人抱怨老天不公。但是不要埋怨,因为持戒的第一个认识是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做杀盗淫妄的事情会堕落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不是佛制定的,而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体证到的智慧,他发现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然后关心劝诫他的弟子们,不要做杀盗淫妄的事,否则会循着自然的因果律去受地狱、饿鬼和畜生道的痛苦。所以,佛制戒是让弟子知道做这些事情不好,不做就不会种这样的恶因,不种恶因就不会受恶果。我们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最根本是从戒律开始。
世界上种种的不平等现象,可以用四个字解释“自作自受”。既然做了,为什么不敢去面对呢?学佛在于要知道因果的道理,要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佛之所以成佛,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些道理,并去实践这些道理。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告诉众生如何离恶行善,如何成佛。峨眉山的普贤菩萨所表的是实践,有智慧后一定要照着佛的方法去做,要理论联系实践的。
“华严”二字,就是要用因地的种种行来庄严我们所求的佛国。所以成佛是靠我们一点点做出来的。佛陀通过体证,真正知道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我们只是听到了,并没有证到。为什么要用“证”字,而不用“得”字呢?因为这不是从外面得到的,而是凭自己听闻佛法、次第地修学,亲自去证得。那么在做的过程中,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在证呢?学佛法后,生活中有了智慧,能去除烦恼。如果你生活中烦恼少一点,就说明你学的佛法在起作用。智慧增长一点,烦恼减少一点。
增长心力,不为境转
大家都关心如何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生活中学佛要从持戒开始,从断恶修善开始,同时要来调服、训练我们的心。上午看到老和尚九十六岁坐在这里讲佛法,一般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没有训练我们的心,身体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如果修行佛法,虽然年龄大了,身体衰弱了,但心能保持年轻。修行佛法能开发心智,增长心力。到你生命结束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如果心力很强,才能把握最后的一念,才能够清清明明。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呢?其实就是来训练我们的心。如果一个人念阿弥陀佛还去做杀盗淫妄的事情,那根本就没有用阿弥陀佛来训练、调柔这颗心,那就是与阿弥陀佛是相违背的。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无论修什么法门,都能时刻照顾到这颗心,让心与所做的事情在当下得到统一,那生活就能慢慢得到快乐。
学佛,要锻炼心不被境转。对一般人来说,当心爱之物被人打碎,心全部在这上面,也随之而碎。如果你觉得自己学佛学得很有定力了,那就要试验试验,当听到别人骂你的时候,有没有动心?如果我骂你一句,打你一下,心还是为这个所转,那说明你对心的训练还是不够的。没有经过训练,人的心都是随境转。结果是常常觉得很累,吃得饱,玩得好,但心累得不行。工作的压力,要面对上司同事等,乃至于回家还有牢骚,累的是心。人常常需要别人给快乐,听到赞美高兴,批评就不高兴,总是希望听到爱语。如果能够离开外面的境,真正从内心生起快乐,把佛法用到心的时候,便不需要外物给予快乐。所以要找到安心的法门,让自己快乐起来,让心归于零。今天不管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把种种不快乐统统放下,重新开始,把心回到零。
当我们受三皈依的时候,发愿道:从今开始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当每天结束的时候,要审视今天所做是否按照发愿而行。每天要留出十分钟来训练自己的心,让心的万念归于一念时,会发现心越纯越轻松。天天训练,即使十分钟过去了,继续去忙,中间已经让心休息十分钟,断开杂念。每天这样的训练,能把杂念的的急流变缓慢,甚至归于平静。
善用其心
学佛从恭敬三宝、皈依三宝、止恶修善、善用其心开始。《华严经》的《净行品》讲的是如何“善用其心”的密法。由于发心不同,所做的种种都会随之改变。比如,工作只为赚钱,那么工作一天只能得到发心的内容,赚钱。如果换一个心,不管工作内容是什么,都发成佛的誓,也愿见到的每个人都和我共成佛道,所做的每件事情都作为成佛的资粮。那我就恭喜你真的发财了!发的是“功德法财”!由于发心的不同,今天所作的一切都是成佛的资粮。会用“心”,同样的事情,结果差别很大。
比如上洗手间,好像是一件不干净的事情,但懂得发心,“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种种排泄都像排泄出贪嗔痴,也愿一切众生都一样迅速把贪嗔痴去掉。这样大小便也是积累功德。然后出来去洗手,“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想一切众生都能净手,行善止恶,受持佛法,广度众生,洗手也变成成佛的福德资粮。今天坐在这里听法也是,可以听了只为自己单独受用,也可以发愿“若听法时,当愿众生,愿一切人,共成佛道”,那功德就大了,如果是“愿一切有情,共成佛道”,那功德就更大了!所以用的心不同,得的功德也不同。正如《净行品》里的一句话:“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修行从哪里开始呢?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在举手投足当下的这一念!再高深的佛法也要从当下开始修,从当下所做的事开始,从当下所起的一念开始。这一念错的时候,不要懊悔,后一念应该觉悟。“阿弥陀佛,住于弟子心中,恶念消灭,善念快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来训练自己。做一件事情要思考和学佛是否相应,善的则做,不善的则不做,需要“正念”。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处处可以正念,并不是说只有在拜佛、打坐的时候是修行。当明白这个道理时,一切时,一切处都会修行。
所以一个修行人是非常快乐的,因为在当下就解脱,自在。每一个人都可以当下从自己的内心解脱。出家人更幸运一点,有在家信众的护持,能把世间的东西放下,专心一意地“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因缘福报出家,出家人比起来还是很少的。出家人是有愿做老师的人,“高洁尊严人天师”,信众在护持,在成就我,所以要把自己培养成更合格的老师。前提是有自我的修证,我还需要和大家一起学、修、证。当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出家,我说“出家无家,为大家”。五台山普寿寺住众600多,佛学院200多,还有老人院等等,上下有一千来人,在发展过程中,也有非常艰难的时候。那时候我抱着一个什么心念呢?我自己就合掌:“三宝加被!如果做的这件事情对众生是有利的、对国家是有利的、对人民是有利的,三宝加被!让我善缘具足,得以完成”。当你懂得在修行的路上,常常发这种善愿,善缘自然来。
修学佛法从发愿开始,从惭愧、忏悔开始。有一颗惭愧的心,能够激励自己向上;有一颗忏悔的心,能够不断更新自我。因为恶业没有体相,看不到。所以很多凡夫,愚痴,就在于看不到自己的恶,然后肆无忌惮去作恶。我进普寿寺的时候,发愿就八个字“惭愧、忏悔、敢当、敢为”。因为有一颗惭愧的心,我做错了就忏悔,而不能不做,就要勇敢地去做。当碰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有什么烦恼和委屈,到佛前说说,或者诵一部经,用佛法来去除自己的障碍和烦恼,要借助外面的佛菩萨,真正唤起我们内在的智慧,这样才能有希望来改变自己。当我有困难时,都是跪在佛跟前向佛述说。然后告诉自己,要把心融入佛的大悲海中。我们伸出手希望佛陀拉我们,那我们的心一定要和佛陀相应。所以我清楚,不能埋怨别人,千错万错都是自己错,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让大家满意,谴责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所以,我调整心态,不管今天有没有太阳,我心里都充满阳光,佛陀是我世界里的太阳,菩萨是我世界里的月亮,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黑暗!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悲伤!我的世界到处洋溢着热情!我的世界里从来都是积极进取向上!
正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我们从只有105块钱到建起普寿寺,建起以“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的修学道场。
知三世,负责任
作为凡夫,找不见自己的真心,被妄想心所迷。我们都有肉团心,也有思想,但这都是妄想心。当我们迷的时候,就丧失智慧,当用佛法来开发智慧,就达到觉悟。把佛法落实到生活中,一切时一切处都要有佛法。为什么要诵经?越诵越熟,在八识田中种下种子。比如《佛说八大人觉经》“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就这么一句够不够用?是不是让我们正确地看待世界,正确地看待人生啊?学佛就是要觉悟,觉悟什么?就是要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啊!
这句话指导我们如何正确看待生死,看待人生。学佛即觉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今生只是生命的现象,还有过去生和未来生,我们的生命体是相续的。我们生命的现象是过去所造的因,在缘熟下所现,也就是因缘果报。我们种下的因遇到这样的缘就会受这样的果。正因为解开了生命的真相,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未来负责,就像你知道有明天,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今天吗?而你知道有来世,那我们这一生得好好地把握,因为“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如果只有这一世,怎么活都可以,死了就一了百了!但是如有来生,那就不能这样,所以,我们也好好地死,好好地生。
学佛是觉悟“因果相续”的道理。据统计,世界每年有25至28万人自杀,我觉得很惋惜。自杀能逃避现在,逃避不了再生,如果他们懂佛法,就不敢放弃,因为自杀不能了因果,还是要随着苦因去受报的。“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众生是互相缠绕在三界六道中。人应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以一个很好的心态去勇敢面对自己过去所造的业,真正用佛法去看破,放下,最后达到圆满。
有些人说这些道理都能接受,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感到很累,为人处世都特别难。我说:“得失之心处事难,不得不失自坦然,回归无求心自在,原来心安一切安”。因为有求才觉得难,出家人自在是因为不想当官,不想发财,什么都不怕。所以“畏难两字佛经无,无畏方为佛教徒。无尽众生无尽愿,一肩挑起莫踌躇”。一个好的心态来自于学佛法的智慧,用智慧来管理情绪。
人生需要设计,还需要好好管理,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一生的美丽。真正有智慧的人会设计人生、管理人生。管理需要智慧,否则活一天随意一天,人生很糟糕。佛法对于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要住在正知正念当中,不能走偏,离了佛法就失去了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方法,就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解决了他的人生问题,皈依佛,是希望以佛的智慧和教导来帮助众生解决问题。
无常与老病死三大问题
佛在《无常经》里告诉我们有三种问题,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学习解决方法。这三种问题即是:老、病、死。而且它是不可爱、不光泽、不可念、不称意。没有人希望变老、生病、死亡,但又不可逃避。世界是成住坏空,是无常的。人的老病死也是无常的,思想刹那的变化也是无常。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新的科学理论也是不断推翻前面的理论,科学越发展越证明释迦牟尼佛是对的。比如“佛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以前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有显微镜发现这是真的。佛如实地发现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但不是创造者。佛晓之以理,提供方法让众生如实了解世界和人生,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就能如实认识世界人生,解决好种种的问题。
跟大家分享下我学佛的过程。我从小特别怕死,死后就没有玩的快乐。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的问题?困扰我很多年,直到读高中,十六岁那年开了小悟。老师上课,把一张纸用火柴烧成一堆灰,说这就是物质不灭定律。我开始思考人死了转化成什么?总以某种方式存在。我出家时问莲老法师这个问题,她说了很多 “十二因缘”之类的道理,当时都不懂。最后她说:“当你死了,我死了,就知道有没有了”。后来才明白,死后还会生,区别在于生在哪里。想生在佛的世界,应该存佛的心,发成佛的愿,说佛的话,做佛的事,一定会到佛国的世界。
世界上有十法界,佛的法界、菩萨的法界,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界是界限的意思,各有界限。想成佛,要发成佛的愿,做成佛的事;想当声闻缘觉,出离六道轮回,要发出离心;想下辈子再为人,要做人的事。相对于儒教告诉人们要做一个好人,佛法则说明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因为好人下辈子还能做人。没有人愿意下辈子当牛马猫狗,即使畜生很有福报,也不能听闻佛法。佛是觉悟了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无私奉献众生的人。菩萨是有度众生的愿,努力修学,行六度为人民服务,但还没达到圆满境地。所以,这辈子要受五戒,下辈子继续当人,希望能成佛,要做菩萨的事,行六度,处处帮助别人。
生活中的修行
佛法的智慧体现在生活中。会修行的人吃饭也是修行。很多人好的爱吃,不好的不吃。爱吃是贪心,不爱吃是嗔心,不好不坏是愚痴心。寺庙过堂,师父们正身端坐,先做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出家人也是有色身,要吃饭穿衣,但出家人会吃饭,能吃出功德,第一口誓断一切恶,第二口誓修一切善,第三口誓度一切众生,端起一钵饭,要感恩一切为我们付出的人。有些人一顿饭要吃天上飞的,地上爬的,为一口食造了很多业。吃饭也需要智慧,不要错过每一个修行的机会。要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没有饭吃的人。出家人吃饭要减口食,能吃两个馒头就吃一个半,那半个节省给众生。穿衣服几件就够了,不用名牌,起到衣服的作用即可。万贯家产都不如学佛,来积聚智慧福德的资粮。
学佛从早晨发愿开始,从每天晚上临睡前的忏悔开始。新的一天来临时,依《净行品》中所说的“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来用心。睡觉落入无记中,睡多了也会丧失智慧。一觉醒来的时候,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从无明中醒来,都能用智慧观照世间人生。这时候虔诚地合掌,“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愿三宝慈光,摄照弟子,给弟子智慧和力量,一切善愿成就”。接着,把今天所要期望的都可以加进来。到晚上回来时候,反思今天有没有全部住在正念,完全用佛的教导去做事,肯定有犯错,所以在临睡前要忏悔:“三宝摄照,弟子惭愧,今天在身口或者内心有出错的,希望三宝加被,弟子忏悔。如果做了一点善,都希望归给家人和一切众生,善根增长,和我一起成佛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少念上十声。这是最基本的,带着佛对你的慈光入睡,一定会休息得很好。这个方法供大家参考,早晨发愿,晚上忏悔。早晨的发愿和晚上的忏悔相续,心念一直存在,坚持下来,三宝一直不会离开我们。修行就从这里开始:从皈依开始,从发愿开始,从忏悔开始!
小结
今天用最浅显的语言来告诉大家,佛陀的智慧可以用到生活当中。归纳一下:
第一、华严是要注重因地的修行,修行福德智慧,庄严一乘道果,所以成佛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第二、积聚福德智慧,从持戒开始。戒如大地,能生万善。有清净的戒,才能有清净的定慧。
第三、佛制种种法都是为了治我们种种的心,心太难治了,就先用戒来训练。佛行方便用戒来帮助先调伏身口,一切恶不做,一切善去修,来调伏心。《金刚经》告诉我们如何降伏其心,《心经》经常念让我们远离颠倒梦想。
第四、持戒的同时一定要改变其心,还要善用其心。这是文殊菩萨对我们的教诲,文殊菩萨是妙智慧妙吉祥,人人想得到幸福吉祥,不要忽视前面的智慧。妙智慧,不是世间的一般的聪明,要用妙眼来看世界。世间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就人生来讲,除了有小问题,还有老病死的大问题。佛都提供了方法,离开佛法的智慧,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持戒还要不离善用其心。生活中要经得起境界的诱惑,换境不如换心。工作不愉快再换一个环境,都没办法真正从心底达到一种安乐,境中总有顺眼和不顺眼。在六道里轮回,曾经多少次会遇,表面的偶然,是前生前世结的缘。大部分人都这样的经验,莫名其妙的讨厌,莫名其妙的喜欢,这也就是人有一见钟情的原因。你想在人群中,人人都喜欢,就看你生生世世所结的缘分。
能转境者佛,被境所转者凡夫。妄想的心都需要攀援之物。人有肉团的心,妄心,即思想,还有一颗真心被埋没而找不到。听说现在社会流行“全民偷菜”,偷菜偷萝卜,心都被虚妄所转了。这之所以大家喜欢玩,因为这顺应习气,这叫等流习气。前世贪惯,偷惯,今生被引诱,就很会去做。如果被偷菜所转在生活中也会去偷。心被境所转后,从妄入妄,从无明入黑暗。当心能转境时,觉悟坚决不偷菜,用偷菜的功夫来念佛诵经,锻炼心来转境。战胜自己一次、两次,最后又形成一个习惯,再也不会动心去偷了。
最后,再次感恩促成这次相聚的种种因缘。愿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得到妙智慧、妙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九期,2010年3月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