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对“净业三福”的解释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4:30作者:修行

对“净业三福”的解释

  (1)今言叁福者。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曾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迴向尽得往生。第叁福者名為行善。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捨恶持心迴生净土。

  (2)从欲生彼国者下至名為净业已来正明劝修叁福之行。此明一切眾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叁福。以应散动根机。言欲生彼国者。标指所归也。言当修叁福者。总标行门也。云何名叁。一者下即有其四。一言孝养父母者。此明一切凡夫皆藉缘而生。云何藉缘。或有化生。或有湿生。或有卵生。或有胎生。此四生中各各復有四生。如经广说。但是相因而生即有父母。既有父母。既有大恩。若无父者能生之因即闕。若无母者所生之缘即乖。若二人俱无即失託生之地。要须父母缘具方有受身之处。既欲受身。以自业识為内因。以父母精血為外缘。因缘和合故有此身。以斯义故父母恩重。母怀胎已经於十月。行住坐卧常生苦恼。復忧產时死难。若生已经於叁年恒常眠屎卧尿。床被衣服皆亦不净。及其长大爱妇亲儿。於父母处反生憎疾。不行恩孝者即与畜生无异也。又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然佛在世时。遇值时年飢俭。人皆饿死白骨纵横。诸比丘等乞食难得。於时世尊待比丘等去后。独自入城乞食。从旦至中门门唤乞。无与食者。佛还空鉢而归。明日復去又还不得。后日復去又亦不得。忽有一比丘道逢见佛。顏色异常似有飢相。即问佛言。世尊。今已食竟也。佛言。比丘。我经叁日已来乞食不得一匙。我今飢虚无力。能共汝语。比丘闻佛语已。悲泪不能自胜。即自念言。佛是无上福田眾生覆护。我此叁衣卖却。买取一鉢饭奉上於佛。今正是时也。作是念已即买得一鉢饭。急将上佛。佛知而故问言。比丘。时年飢俭人皆饿死。汝今何处得此一鉢纯色饭来。比丘如前具白世尊。佛又言。比丘。叁衣者即是叁世诸佛之幢相。此衣因缘极尊极重极恩。汝今易得此饭与我者。大领汝好心我不消此饭也。比丘重白佛言。佛是叁界福田圣中之极。尚言不消者。除佛已外谁能消也。佛言。比丘。汝有父母不。答言有。汝将供养父母去。比丘言。佛尚云不消。我父母岂能消也。佛言。得消。何以故。父母能生汝身。於汝有大重恩。為此得消。佛又问比丘。汝父母有信佛心不。比丘言。都无信心。佛言。今有信心。见汝与饭大生欢喜。因此即发信心。先教受叁归依。即能消此饭也。时比丘既受佛教愍仰而去。以此义故。大须孝养父母。又佛母摩耶生佛经七日已即死生忉利天。佛后成道。至四月十五日。即向忉利天一夏為母说法。為报十月怀胎之恩。佛尚自酬恩孝养父母。何况凡夫而不孝养。故知父母恩极深重也。二言奉事师长者。此明教示礼节。学识成德。因行无亏。乃至成佛此犹师之善友力也。此之大恩最须敬重。然父母及师长者名為敬上行也。叁言慈心不杀者。此明一切眾生皆以命為本。若见恶缘怖走藏匿者。但為护命也。经云。一切诸眾生无不爱寿命。勿杀勿行杖。恕己可為喻。即為证也。四言修十善业者。此明十恶之中杀业最恶。故列之在初。十善之中长命最善。故以之相对也。已下九恶九善者至下九品中次应广述。此明世善又名慈下行也。二者下即有其叁。一言受持叁归者。此明世善轻微感报不具。戒德巍巍能感菩提之果。但眾生归信从浅至深。先受叁归后教眾戒。二言具足眾戒者。然戒有多种。或叁归戒。或五戒八戒十善戒沙弥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或菩萨叁聚戒十无尽戒等。故名具足眾戒也。又一一戒品中亦有少分戒多分戒全分戒也。叁言不犯威仪者。此明身口意业行住坐卧能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也。若轻重麁细皆能护持。犯即悔过。故云不犯威仪。此名戒善也。叁者下即有其四。一言发菩提心者。此明眾生欣心趣大不可浅发小因。自非广发弘心。何能得与菩提相会。唯愿我身身同虚空心齐法界。尽眾生界我以身业恭敬供养礼拜。迎送来去。运度令尽。又我以口业讚叹说法。皆受我化。言下得道者令尽。又我以意业入定观察。分身法界。应机而度。无一不尽。我发此愿。运运增长犹如虚空。无处不遍。行流无尽彻穷后际。身无疲倦心无厌足。又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又言心者即是眾生能求之心。故云发菩提心也。二言深信因果者未深信世间出世间苦乐因果。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乐因即感乐果。如似腊印印泥印坏文成。不得疑也。叁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槃等也。四言劝进行者者。此明苦法如毒恶法如刀。流转叁有损害眾生。今既善如明镜法如甘露。镜即照正道以归真。甘露即注法雨而无竭。欲使含灵受润等会法流。為此因缘故须相劝。言如此叁事已下总结成上行也。

\

  (摘自《观经四贴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