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一)
(主持):欢迎各位来到有吉林省社科联、长春市孔子研究会、长春文庙联合举办的国学大讲堂。迄今为止,我们国学大讲堂从05年举办至今已经有三百多期了,今天是第三百四十七期。那么本次呢,我们非常荣幸的讲到了,我们今天的主讲教师郭永进教授,来自台湾。
(主持):那么他呢,我们很荣幸呢,在长春文庙几年来的祭孔大典中,请到了,邀请到了我们的郭教授。那么在三年来,每一次祭孔大典之后,郭教授都会在咱们的“国学”大讲堂,为春城市民讲授儒、释、道三家的这个精髓和精典,使我们长春市民很有幸的,在这个老师的讲解下、分享下深深地受益。
(主持):那么今天呢……今年已经是我们的郭教授,第三次参加国学大讲堂的一个祭孔大典,长春文庙的祭孔大典。第三次莅临我们国学大讲堂,为大家来分享他的这个……属于什么呢……,应该是大师之言,智者之道。
(主持):那么,今天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我们的郭教授。都说啊“提高明户话《中庸》,”今天我们的台湾著名郭永进教授,带来的就是《四书》《五经》中的“中庸之道”!
好。各位贵宾、各位前辈、各位亲爱的同胞们:
大家好!大家好!
如同刚才我们司仪介绍的,这是第三次,第三年来这里跟大家做互动。“国学大讲堂”是从零五年开始,但是最初是在户外。(声音可以调清晰一点。现在低音太重,低音太重。调清晰一点。因为,现在这样回音,清晰。现在你们可以先把窗帘拉开,窗帘可以先拉开。声音......对......调再稍微清晰一点,声音调清晰……)OK。好。
“国学大讲堂”是从零五年开始,但是最初是在户外的。那这一栋呢,这一栋正式起用是零八年。就是孔子诞辰的时候开始启用。那时候有幸空海被邀请来,就是这一间开始启用。然后来这边跟大家做一些讲座。(声音又混浊了,声音清晰不要混浊。因为混浊的话,现在就不会听清楚,如果用一支,好。)
那这几年来有因缘就是过来这边,来跟大家做国学上面的分享。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
《中庸》是属于儒家里面非常重要的经典。所谓的《四书》《五经》。儒家最具代表的《四书》,就是《论语》、《孟子》还有《大学》、《中庸》。《四书》里面《中庸》是排在最后面。并不是,并不是说它不重要,并不是说它不重要排在后面。而是说因为它是很深很深的,就像我们在一般社会读学校的……读书的时候,我们是从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这样一路上来。
那在儒家的教育体系里面,《论语》、《孟子》、《弟子规》,那是教育幼稚园跟国小时候的,这时候学龄的学生。《弟子规》是幼稚园跟国小阶段的,协助小孩子怎么样去应对接物。那《论语》呢,是开始教导让众生,逐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来学会为人处世,学会为人处世。所以,《论语》就像在初中跟高中,国中跟高中的阶段。那《孟子》呢,是……又是。因为,孟子他是比较属于在应对接物上面。所以孟子就像高中的阶段,高中的阶段所要学习的。
那《大学》呢,大学这一本书是,就像人生在成长的过程,来到大学的阶段,所要研习的内容。我讲的是一个人的心灵品质的成长。并不是光只是局限在社会的教育。因为一般社会的教育,就像我们现在社会上的教育,就算你读到大学、研究所、硕士。你也未必能够学到真正儒家里面的《大学》。那儒家的《大学》,真的是协助大家成就大人之学。这是前年我们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过。
那儒家里面的《中庸》呢,是更深的,比大学还更不容易理解的。大学比较精简。而且讲的还比较容易理解一点。那《中庸》它是更深,不容易理解。儒家里面有提到说“内胜外亡”,我们怎么样充实自己,怎么样让自己开启智慧,怎么样让自己成就高等的心灵品质。这是在《中庸》里面特别强调的。那大学呢,是已经要来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是已经有逐渐要向外,来为百姓服务。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个“亲民”——“新民”哦,“新民”,那个都是在为百姓服务的。所以,要知道中庸是属于偏重在内。自我充实,不断开启我们智慧的阶段。好。
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被世人所尊敬尊重的至圣先师,那他的智慧从哪里来,孔子的智慧从哪里来,孔子的老师是谁?我们要好好去探讨。孔子也会跟这些古圣先贤学习啊!也会跟古圣先贤学习。但他除了跟古圣先贤学习之外,他还有很大很重要的,他学习的阶段。那古圣先贤又跟……,他们的高等智慧又是跟谁学习?我们要好好去了解。要好好去探讨。你如果正确深入去体悟、去了解的话,你可以发现他们所看齐学习的,到后来都是跟天地父母学习。
好,请各位看你手上的讲义。因为,《中庸》是蛮深的。请各位看你手上的讲义,第三十章,第二页,第二页的三十章这里,二十六章跟三十章这两章都是在告诉我们,孔子他就是“法天择地”,“法天择地”。所以他开启的他高等的智慧。
第三十章这里讲的就是“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个就是他向古圣先贤看齐学习。那古圣先贤他们的智慧又来自哪里呢?同样的,很重要的就是“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孔子也是一样,“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个就是以天地大自然为师,这个很重要。所以孔子他体会的“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你们看看哦。有时间的话你们再深入去探讨。因为我们今天等一下会透过一些幻灯片,来让大家更清楚地去看。这些古圣先贤,他们是怎么样去看这个大自然的大地风云经、无字天书。
因为这是真正最伟大的大师!真正最伟大的大师。包括大学里面,大学讲到最后,你要平天下之前,你要先齐家。要治国,然后齐家。再修身。逐渐地一直地往下。去探讨,探讨那个根源。而最初的根源是在于“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但是,那“格物”,要“格”什么“物”啊?你的“知”,要完全的“知”,那你要完全的“知”,是什么?你要知道什么?不是说我在图书馆《大藏经》里面或是在遍览各种经典,各种经论,我就能够透彻了解。那些都是仅供参考,那些是助缘。你真正地“知”,一定来自于“格物”。“格物”,就是你要透彻的去了解,去探讨、去探究。去用科学的研究精神,去了解真正的真理实相。那真理实相在哪里?不是在书本上。书上是地图,是协助我们去了解真理实相的,指月的一个工具。是一个方便工具。所以到最后,一要来到,要来到真的了解整个大自然的实相。(现在声音又没出来啊,又……现在这样还可以,这样还可以。)所以所有的那些大智慧者。记得所有的大智慧者,他们到最后一定都是来看这个真正的真理实相。也就是所谓的大地风云经。这里,这里所讲的天地父母,讲的就是整个法界、宇宙、大自然。
好,我们现在从第一章前面来开始来看。前面我跟大家稍微简短介绍一下,等一下我们后面透过幻灯片来跟大家分享。好。“大学”你看哦,第一章就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一句话很深。但是,不容易了解。这一句话很深。但是不容易了解。
好,我们现在再来看第二段哦。“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到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讲的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中道。就是我们要来到不偏不倚。像现在的声量又太小,输出的声量又太小,声量可以稍微大一点。过与不及都不好。“中庸”讲的就是中道。那中道就是不要那些过与不及,不要那些偏激。
好。但问题是什么是中道?中道,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一套界定标准啊。你有你的中道,他有他的中道。就如同很多人都有他一套的所谓对真理、对正义、对是非的认知。那到底什么才是正确呢?你的真理跟他的真理为什么会冲突呢?到最后,一定要来到以大自然为标准。所以这里所讲的中道,不是孔子他个人所界定的中道。好(但是变成要拿着)。
好OK。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庸之道,中道,不是孔子所发明啊,不是孔子他个人的思想,他个人的创作,而是他体会出大自然的法则就是这样。天地的精神就是这样。所以一开始讲的“天命之谓性”,如果我们没有了解整个,真正的真理实相、生命实相的话,你没办法来到真的做出中……来到中庸之道。不容易做到。因为这是要,因为这是要具有非常高的智慧,你才有办法来到中庸之道。一般人都是两边……两端跑来跑去,跑来跑去。两极化在跑。那你要来到真的实现中庸之道,你一定是有开智慧、一定是有看到真理实相,有了解生命实相、有了解大自然的运转法则,你才有办法真的实现中庸之道。
所以那你要了解生命实相,《中庸》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实相是怎么样呢,“天命之谓性”,什么叫做“性”?“天命之谓性”,什么叫做我们的本心本性啊?这里的“性”讲的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来自哪里?“天命”。“天命”不是那个宿命的天命啊。天命讲的就是老天爷给我们的一切,老天爷给我们的生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老天爷给我们的。记得哦,虽然你是父母亲生下你,养育你,但是我们的父母亲来自哪里?你说我们前面的祖先啊。那我们的祖先又来自哪里?全部所有的众生都是来自于法界大自然。
儒家把他称为“天”,或是称为“道”。老子把他称为“道”。都是从这些宇宙的总源头来化育一切万物。我们的生命,包括我们的身心灵,全部都是由老天爷所给我们的。所以这里讲的天命,就是老天爷给我们的一切,给我们的生命。这个原本原汁原味最纯真的,这个我们把他称为“性”。“率性之谓道”。
如果我们做人做事,我们遵循着老天爷给我们的本心本性,本来的特征德行去做的话,这个叫做得道之人。这个叫做走在道上的人。也就是他是真正与道合一。这个“道”讲的又是宇宙大自然哦。讲的就是整个宇宙大自然。所以“率性之谓道”,这个“率性”不是那个任性的那个“率性”啊。不是啊。这里所讲的“率性”,就是我们所做所为遵循着、依循着,法界大自然、天地给我们的本心本性的特征特质去做。能够这样去做的人,那这是所谓的得道之人。这是与道合一的人。“修道之谓教”,如果我们协助……如果我们还不了解我们的本心本性是什么,那我们再学再修……要努力的修,然后要来到,体会到与道合一的过程。这个就是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
那如果我们去协助众生,来协助众生了解道是什么,协助众生明了真理实相是什么,了解……清楚了解我们的本心本性的特征特质是什么,那这个是属于一种教育教化。所以这里就是所谓的“修道之谓教”。但,再来。重点后面这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再……还有,有一句话,请大家看到第十三章,第十三章这一节。“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明明不是要修道吗?那为什么说不可以为道?为什么人为道,然后道就远离人?这个很深,很深。不容易真正体会到。你可以从文字上面稍微理解,但是不容易真正的体悟到。而且不容易真正做到。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这一段它的意思,我是直接讲它的真正的深意哦。我不是依文解字在解释,解析。这里讲的就是中国有一句话叫做:“骑驴找驴”啊。骑驴找驴。啊?有没有这一句话?骑驴找驴。那很多人想说,我不会那么笨啦,我很聪明啦,我不可能这样啦,我怎么还会骑着驴然后去找驴呢。不可能这样。但是呀,我要跟各位勉励的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你在修,不管你是进……不管你有没有进入什么宗教,或是儒家,也是一样在修道,然后儒、释、道一样都在修嘛。但我可以跟大家提醒一点,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是在“骑驴找驴”而不知道。我讲这一句话,你们会不会没有信心?因为我讲的是实话,是实相。你要了……真正了解这两句,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偏偏一般在修行的人,大部分都是在“骑驴找驴”。因为,如果你没有正确清楚了解道是什么的话,你所修的“道”是你所想的“道”。不是真正的“宇宙的大道”。那“宇宙的大道”不是修出来。而是要你去明了去悟出来。为什么不是修出来?因为宇宙的大道它是本来就存在。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所以如果你对道不了解的话,你以为道是在他方、道是在未来、道是在来生来世。所以你很认真努力的在修。偏偏是你越修,你的观念知见错误的话。你越修你就离道越远。这个是很重要的关键哦。如果大家能够正确体会了解的话,这个可以缩短你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因为,真的,一般人就常常是在“骑驴找驴”。我们本来就在道之中。但是,因为没有正确了解认识道是什么,结果就在那里修啊修道啊,一直在修啊。我要修出道我要成道。结果常常越修不是越苦闷,不然就是修得到后来很怪,很怪异。或是越修我慢越大,越狂傲。不是这样。
所以,你看《中庸》一开始就跟我们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一句话要好好去体会。如果你用几十年,躲在深山里面修。不如你今天用两个小时,来听空海跟你——大家理解解析分析。你如果正确了解的话,那后面就好办。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就是认为“道”是在他方。我要努力的修,我现在,“道”没有在我身上,现在我还离“道”很远。就因为你认为离道很远,所以那个“道”就被你推开。孔子就很坦白地讲,“道”这是没办法跟我们分开,你也不可能跟“道”分开。每个人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你永远都浸泡在道里面。我讲的是实相。我讲的是实相。
所以真正所谓的“成道”、“得道”,不是说修出然后自己认为的成道。然后跟这个宇宙大自然却是不相干,跟众生生命不相干。不是那回事。那是自认为的,很多那都是走偏。然后越修越狂傲而不知道。真正的“道”,那是跟每个人随时都是在一起。而且“道”也在我们的心中,贯穿我们的一切。你所看到的一切一切都是道的显象、化身。现在的科学界……天文物理方面,他们现在把这个区分,分为什么叫做“显象”跟“未显象”。未显象的就把他称为能源。就是《心经》里面所讲的“空”。然后“显象”的这一部分呢,科学家把他称为“显象”的这一部分就是,物质现象界的一切。
《中庸》之道(二)
所以科学界所讲的就是质能互换。质能不灭。但要知道,能量就是属于未显象的部分。那以前科学界所理解的像那个“太阳能”啦。我们可以应用,可以看得到的这个能量。科学界才认为说这是有能量的存在。但现在才更进一步去了解,人类所能够了解的这个能量,还是很小的一部分。人类所能够应用的这个能量,还是很小的一部分。宇宙更大更大的那个黑暗的世界,黑色的暗能量,看不到的那些能量,观测不到的那些能量,才是真正巨大的能量的来源。
所以现在科学界才慢慢去体会到,哇!以前认为“无”,“空无”的世界是什么都没有。但是中国的儒家,跟老子的道里面,把这个“无”的世界都已经早就讲出,这个“无”的世界,就是一切万物的源头呀。所以儒家讲“无极”。不是光“太极”而已呀。“太极”是已经显象了。你要深入到“太极”的源头,是来自“无极”。道,一样有分显象跟未显象,“有”跟“无”。
所以《道德经》的第一章,一样啊,提到无为万物的源头啊。“有”这是万物之母啊。那个讲的就是显象跟未显象。好,那我们要知道,如果“道”的本体就是属于未显象的这一部分,未显象的道体。不要以为说他空无啊。这就是我们的“性”所在,我们的本心所在。这是“道”的本体。那这个“空无”的这个“道”的本体呢,他是贯穿所有一切。并不是在遥远的他方啊。不是在遥远的他方。这是我们生命的总源头。所谓的“道”,你把他称为礼仪啦,气啦讲的都是,这个“无”,这个未显象的这个能源、能量。
但是不是光会灼热会烫人这样的热能,不是光热能而已啊。他是可以显现显象,化育成万物。而且当下也不离我们的身心。完全跟我们在一体也在一起。所以大家有个正确了解之后,后面就好办。因为,“中庸”……你把这个核心掌握住,后面就好办。所以我们要知道,道未显象的那一部分,就是所谓的儒家把它称为天啊,或是“性”啊,或是“无极”呀,讲的都是这一方面。那这一方面呢,你摸不到你看也看不到,但是它却是真实的存在。它可以化育万物一切,也支撑着万物一切的存在。当它显象出来之后,就成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那要知道哦,所有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就是一样,你从“道”而来,那也浸泡在“道”之中。这个很深。
因为你要了解“道”是什么,你就不会错误地去修“道”。你了解“道”是什么,了解宇宙的运转法则,特征特性,你就能够真的见贤思齐。而且呢,最快的方式就是把我们的本来的本心本性流露出来。如果你有那些我慢啦、贪心啦、嗔心啦,或是勾心斗角这些心,这个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要知道这里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讲的都是回归我们的本来清净的本心本性。用我们清净的本心本性来运作。那真正的得道之人,他也一定是回归到用清净的本心本性来运作。如果你有那些贪心啦、嗔心啦、勾心斗角啦,还会有傲慢之心,这个都不是我们的本来的清净的本心。
所以《中庸》大学里面所讲的,为什么大学会强调你要“格物致知”你就会“诚心”,“正心”“诚意”。为什么你了解“格物致知”就是了解真理实相,了解生命实相。如果你真的了解生命实相之后,很自然的你就会回复我们的清净本心。所以很自然的就会“正其心,诚其意”。这就是我们解决事情的方法。我们可以从支流末节开始做做做起,开始修修起。当然这个你可以,你会耗费好几十年,甚至好几百年。而我们的修行方法,如果我们的净化,我们身心的方法,能够扣住这个核心的话,你可以士别三日就刮目相看。真的,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个核心的话,那我们“道”不远人啊!而且“道”就在我们心中啊!只要回来开发我们的潜能,回来把我们本来就具有的这个清净的本心,我们的本性把它呈现出来,流露出来,这样就OK。
所以如果我们的观念知见错误的话,那你要来到安心自在与道合一,你要修个几十年那算是很短,很短啊!你要修个好几世,甚至好几十万年。我讲是好几十万年,你都不一定修得到。如果你观念知见正确了,你可能两三年内你就可以很明显的成长。而且整个生命他会蜕变,脱胎换骨。为什么孔子,孔子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认真读书啊,他以前他也是种田啊,以前也是一样过着一般农人的生活啊,并不是说孔子一出生就天资很优异,然后从小课业功课就高人一等。不是啊。孔子他真正认真读书是从十五岁开始。所以真正他求学的阶段是比一般人还慢一些。那为什么孔子后来会开启高等的智慧?主要就是不断地虚心学习,见贤思齐。虚心学习,然后悟性又高,又能够去体会到,哇!这个大自然在告诉我们什么?大自然在教化我们是什么?大自然的特征特性是什么?
结果你看哦,我们刚才讲到的三十章,孔子他观察天地万物,呈现出来的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呀,“道并行而不相悖”,孔子这是一种开悟。他体会到整个大自然呈现出来的是万物并行并育而不相害。道是这么样的伟大,在孕育万事万物。你看哦,我们一般父母是养育,你是用爱心养育子女是不错。但通常都是我生的我养的,我特别爱护他。那不是我生不是我养的,我们往往就怎么样?那是别人的小孩嘛,我自己的小孩我好好栽培就好,我好好爱护我自己的小孩就好。那其他的小孩那跟我无关啊。甚至,有时候如果我们的小孩跟别人的小孩打架的时候、吵架的时候,往往认为别人没有教养,别人不对别人不应该,我的小孩是很有教养的,我的小孩是没有错的。我们往往都会比较私心的来袒护我们自己,跟我自己的小孩。然后对别人的小孩呢,往往都是比较冷漠、漠视。甚至有的心灵污染更严重的话,还会去伤害诱拐欺骗别人的小孩。这个都是离“道”越远。也就是离开我们的清净本心越远。
大家这样的理解,所谓的离“道”越远,就是离开我们原来的本心本性越远。孟子跟荀子在那里争辩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本来人性就是净,清清净净的。他就是这样慈悲、大爱的。人性就是光明无所不包无所不爱,这是我们的本心本性。因为,我们是来自宇宙天地父母的化育。所以,我们同样拥有宇宙天地父母的德行,德性。这样大家可以了解吗?这个很重要。我们来自宇宙天地父母的化育。所以我们同样拥有宇宙天地父母的,本来的特征特性。就是第一段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所以我们……如果所作所为能够跟宇宙的德行、特征一样的话,这就是所谓的悟道,得道之人。他展现出来品行品性德行都会跟天地一样无我无私、无限的包容、无限的大爱。
孔子就是体会到哇,天地竟然展现出来的是这么样的宽大的胸襟。以前我们还不了解的时候,我们没有体会到这些真理实相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常常容纳不下别人,容纳不了别人的不同的看法、意见。但是当孔子去体会到大自然的浩瀚、伟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化育。所以孔子后来体会出高等的心灵。所以孔子的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什么理念?孔子的教学,他对待众生的方式……,对,“有教无类”!不容易啊,“有教无类”!这个就是破除那些界线,破除那些狭窄的框框。不是说你王公贵族我才……,你的子女送来我才教你,那些贫民的小孩我就不教,没有这回事。因为孔子看到太阳平等的对待王公贵族,也平等对待庶民百姓。大地同样平等的爱护那些达官贵人,也平等的爱护那些平民百姓。孔子他就是体会到大自然呈现出来的是这样的博爱,这样的默默在化育万物,默默地在养育、包容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但是,众生不了解他,甚至伤害他。大自然也不会生气。大自然也一样,天地父母还是一样,默默地在化育、在呵护着众生。
所以孔子又悟出来“人不知而……”怎么样?“人不知而不愠”啊!我们默默地在奉献,默默地在服务,或是我有……拥有很多的才华。但是,别人不了解我,别人不知道我,一样啊,不会在那里哀叹哀怨,不会抱怨别人。他体会到的……,因为大自然展现出这么崇高的德行。但是众生不了解他,太阳还是一样每天给我们的能量,大地还是一样每天都在支撑我们的生命。所以孔子从大自然里面去悟出很多的大道理。所以整个《中庸》讲的就是,你体会大自然的大道理之后,然后你呈现出来的与天地相同的特征特性。
所以你看哦处处都是……里面全部都是扣住这个核心。如果一个人你了解大自然的真理实相,特征特性,你也展现出这样的特征特性之后,你自然的,因为你的德行跟天地日月同比、同等。所以这就会来到所谓的“德佩天地贯日月”。而你的生命呢会与天地同辉,与天地永恒共存!
所以孔子为什么会开启这么高等的智慧,就是看到整个大自然,整个天地父母呈现出来的特征特性。然后见贤思齐效法学习,然后做出来。那孔子,你看哦他以前是这样在做,展现出来的特征特性跟一般人就不样。那一般人因为没有去了解这个生命实相,没有去看到这个大自然在给我们启示什么。还有没有把我们的本来的潜能、智慧、本心把它开发出来。差别就在这里。我们说圣人与凡人差别就在这里。你有没有开发出我们的本来的清净的本心潜能。有,你就会开启大智慧,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利益一切众生。会成圣成贤。如果没有,那你就会觉得我常常会自卑啊,或是觉得我这里也不足啊,我那里也没有啊,我离道还很远那,我很可怜哪。
所以你就会觉得事事不如人。或是要设法,我要争强斗胜我要赢过别人,我要把别人比下去。然后用着我慢一直在冲冲冲,结果冲向苦海。
好,我们来看。这里有一段第七章。请大家看第七节,第七章,《中庸》里面的这一段。“人皆曰予知”,就是每个人哪,一般人哪,常常都会说啦,我是很有智慧的人呀,我是很聪明的人啊。一般人都常常说“予知”。这个“知”,这是要念“智”,很有智慧的意思。认为自己很聪明。但是呢怎么样呢,“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你看这就是一般人,认为自己很聪明。但是都是活在这个自我、小我的世界里面。用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很行、很能,自己很聪明。然后认为自己学问高、官位高,自己很有钱、自己很有权势。但到后来呢,往往是冲冲冲,冲向苦海。
所以你看哦,《中庸》这里面就讲的“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也就是说,他的生命呢,因为他没有了解生命实相,没有了解,没有开发出我们的清净本心。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是用错误的观念在运作。用那个自私自利的那个小我自我在运作。导致他这样不断地冲冲冲,然后“驱而纳诸罟”。结果冲向了这个“罟”是,就是一个……,“罟”是什么知道吗?啊?对,“罟”就是捕兽的那个网啊。也就是说冲冲冲,结果冲入了很多的……,有的人冲入牢狱里面,监狱里面。有的人冲冲,冲向了很多的痛苦,很多的挫折。被各种逆境把他捆绑住、捆锁住。
就像一些动物哦,因为贪爱贪吃,结果被猎人的网把它网住了。“擭”就是那个“捕”,捕兽的那个工具一样。这个网……,罟啦或陷阱,这些都是猎人要捕抓动物的,所设的那些工具跟陷阱。罟或陷阱,这都是要捕获那些动物用的。那你看一般人常常是这样,用着自以为是的观念,用着我是、我能、我慢在冲冲冲,认为自己很行,到最后他却冲向了很多的苦海,很多的痛苦。
那很多人就觉得,我这一生我这么认真努力打拼,我这么爱护我的家庭,我这么爱护我的事业,我这么爱护我的亲戚子女,那为什么到后来这么多的痛苦?我这么爱护我的子女,为什么子女会叛逆。我这么孝顺我的父母亲,为什么父母亲会早死?我这么爱护我的亲人,为什么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我这么爱护我的事业,为什么我这么努力的打拼,我的事业为什么事业会失败?为什么别人要来骗我?很多人都不了解。因为你前面……我们就是处在错误的论断,错误的认知。然后用错误的观念知见一直地冲冲冲。就是这里所讲的冲向了那个苦海,冲向了监狱。
所以孔子就勉励我们。我们要静下来,好好地去认清你要“格物知致”,这是《大学》里面的交待。然后《中庸》这边一样跟我们讲。我们要了解宇宙的真理实相、了解天地的特征特性。要了解……。正确地认清我们的本来的本心本性是什么。因为孔子会成圣人不是孔子特殊,不是说老天爷给他特别的秘密武器,不是这样。每个人我们的本心、本性,我们的本来特征、特性跟孔子都完全一样都平等。孔子有的,老天爷有给孔子的,也全部都有给我们。老天爷并没有说特别偏私偏爱,让孔子多得一些什么。没有这样,都平等。老天爷同样都平等。
就像孔子在……他在山东出生之后,太阳一样平等地照射孔子,也平等地照射我们的祖先。太阳并没有偏私,大地流水、大自然没有偏私,同样都给予,同样平等。差别就在于,孔子他懂得虚心去学习、懂得见贤思齐。那最重要就是他有把他的,老天赋予给我们的本心本性呢,把他发扬出来。所以从此孔子出来游学教化,就是凭着他的良心本性,在为百姓服务、为众生服务。协助人类开启智慧,协助人类恢复我们……,把我们迷失丧失了的、忘掉的这个清净本心呢,把它开发出来。说找回来还不对。因为找回来还以为说那是在外面,我们又把它找回来。应该是说把它开发出来。因为我们本来有的这些特征特质呢,我们把它忘掉了,或是我们把它埋没掉了,掩盖掉了。
我们……,你如果要真的成圣成贤,或是真的要来到开启高等智慧,把生命意发挥出来,或是避免那些蛊惑陷阱。也就是希望自己不要在苦海浮沉的话,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了解真理实相,好好地了解我们的清净本心。然后把我们的清净本心呢,把它流露开发出来。这就这样。
所以整个中庸讲的都是扣住这个核心。从最前面到最后面,讲的就是扣住这个核心。孔子也坦白讲啊,真正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那是宇宙运转的很重要的特征。无我无私,不偏不倚。那是宇宙的运转的法则。真正能够来到契入,而且实现出来“中庸之道”。孔子在《中庸》里面常常提到,包括说第三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还有很多章节孔子都坦白地讲了,“中庸之道”真的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
因为这是宇宙的运转的精神特征特性。你能够来到不偏不倚。而且没有自私之心。这个“中”就是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要两极化,不偏不倚。还有你要很中立。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个角色里面。一般众生,一般人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一般人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两端二元对立。我讲的这个是很深,大家要好好去体会。
一般人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那只要你二元对立,就会有冲突、痛苦。只要你有二元对立,你的世界就不会真正的圆满。那你看这个“中”,“中”就是我不落入二元对立,我不落入两边,我是在“中”。那这个“中”呢,他又不是说我只有在“中”,然后把你们两端的排斥掉。如果你的“中”是,我是很“正中”的人,我是很正义感的人,你们这些跟我理念不一样的人都是坏人。我走在中道,你们没有你们是坏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中”也是一种极端的偏颇。那不是真正的“中”。真正的“中”,他一定是包容两端然后不偏不倚。
《易经》,《易经》的太极,就是两端包容成一个圆。不偏不倚。那你看《易经》他是一个圆,然后中间一条曲线。好,你把这一条曲线,再把他向上延伸,这就是“中”,“中”。好,如果你把这《易经》,一个圆,然后这一条曲线,然后有了……,还会把这个《易经》,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等于说这个圆里面还有两点。那这个。这一中间这一条曲线再向上延伸的话,这个字就是母亲的母。要知道“易”他描述了,这个《易经》告诉我们的就是宇宙从未显象到显象。然后化育万物。这些都是很深。所以我们今天所跟大家讲的,这些都是很高等的智慧,圣人之学。成圣成贤之学。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小看。你们能够听到然后能够听懂。然后回来真正从现在开始,我们做什么事情就是恢复到我们的清净的本心,回复到我们的良心,用我们的良心来待人处事、接物。你如果能够真正从良心出发的话,你所作所为一定会来到真诚真心。真诚真心对待每个人。“中庸”勉励我们的就是,你要超越二元对立,无限的包容。然后超越所有二元对立。那又从我们的清净的本心流露出来,真诚真心善待每一个人。所以“中庸”到后面讲的就是……,都是谈到“诚”,“诚心”。
好,我们现在我们把摘录下来的这些重点,先来简单的来看下来。
第四章,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就是一般人都是在两端跑来跑去,不容易掌握到这个中庸之道。也不容易真正的包容两端。一般人不容易。“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这句话,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因为这一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提醒。你看哦,孔子就说人莫不饮食也”。但是“鲜”。“鲜”就是……,你要读“鲜”或是“贤”都可以啦。就是很少、很少有人能够知道饭中的真味、菜中的真味。为什么呢,孔子他自己他就很感慨呀。因为包括他以前处在还没有开悟的情况,他也是过来人啊。孔子也知道啊。那看一般的亲戚朋友,你没有开启智慧的话就是这样啊。
所以孔子就可以了解,啊,一般人就是这样。每天常常在吃饭吃东西,可是我们却很少去真正知道个中滋味。因为一般人做事情就是冲冲冲。尤其是现在工商业时代。那认为说哦时间就是金钱,我要赶快,赶时间赶时间,要抓紧。我越赶时间越抓紧时间,我就能够冲赢别人,我就可以赚更多钱。但是你不知道你的生命品质,可能就越来越低落。你会逐渐,渐渐地成为物质名利的奴隶而不知道。然后你逐渐地丧失了清净的良心本心,都不容易觉察。
所以一般人就是这样一直地冲冲冲。所以做什么事情没有真正停下来好好去观察,好好去觉察。那为什么孔子他能够看懂这个无字天书,他能够看到大自然的启示。那为什么一般人看不到?就是因为一般人就认为这个没什么,我还有另外更奥妙的,我要冲冲,冲向我那个所要的那个世界。大自然这个没什么,没什么,这个太自然了。什么值得珍惜,没有什么值得珍惜啊,没什么值得感恩啊,没有什么值得奥妙、研习……值得我们去研习啊。
一般人就是这样很肤浅的认知,没有正确理解。所以错失掉了很多可以开悟的机会。所以这一句话就在提醒我们,你每天在吃饭可是一样,我们常常是囫囵吞枣。有的人,很多人吃饭就是很快很快。家人用一两个小时在准备午餐。有的用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在准备午餐。然后午餐做好你一吃饭,五分钟、十分钟就解决。吃饭也一样在赶赶赶。所以你看,个中的滋味你没有好好去品尝,个中的奥妙你没有好好去体会,这些饭菜它也一样,在告诉你真理实相。
而且也在告诉你“道”在哪里。可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看不到。因为习以为常的忽略,习以为常的忽略。所以你如果这些你看不到,因为连这些饭菜都是道的示现啊!连这些饭菜都是天地父母大爱的示现啊!你这些看不到,那你怎么去……,你怎么有办法了解真正天地父母的本心本性特征特性呢。你看不到。所以孔子就这样很感慨。所以这是提醒我们“道”就在眼前。就在你生活历缘对境的每个当下,每个现在。重点是我们要静下来,我们要真的用心灵去看、去体会。这一部无字天书
他需要用我们,我们的心灵去看、去体会。而且要心宁静下来,静下来、慢下来去体会。所以《大学》里面就有提到你要“定”而后能“静”。“定、静、安、虑”然后“得”。你真的——这个“得”包括开启智慧,这个“得”包括“得道”,这个“得”包括你能够成就真正的伟大的事业。你心如果没有“定,静”下来,盲目地冲冲冲,你是看不到的。“道”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却一直向心外去求道。
我们的清净本心,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却一直地认为自己没有,然后一直地在寻找,向外寻觅。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知见。所以把我们的观念知见弄清楚,正确的来认清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那所有这些古圣先贤他们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在这里。帮助我们大家静下来停下来,慢下来。然后不带成见的去认清生命的实相。去认清整个大自然,天地父母的实相跟特征特性。让我们能够见贤思齐。
最初的时候是要见贤思齐。就好像这是启发式教育啊。所谓的启发式教育,这是真正帮助我们成长,开启智慧的教育。那什么叫启发式的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是一直的灌输给你装填很多东西。但填鸭式的教育,你不会真正开启智慧。你只是会像电脑,吸收很多的资讯,装填很多的资料。
启发式的教育,他就是透过一些比喻或是透过外界的一些现象。然后启发出我们本来就有的潜能,我们本来有的智慧。或是我们本来比较少的这一种潜能,然后透过启发之后,我们好好把它开发出来。启发式的教育,他能够帮助我们开启智慧。大自然、天地父母随时都在启发我们。只要我们用心灵去看,你就可以看得懂。而且你就可以做到所谓的“中庸之道”。那如果我们能够力行“中庸之道”,也就是把我们的清净本心开发出来。我们的所作所为合乎道。而且又是不偏不倚,没有那些两端。而且又展现出来天地父母的特征特性。那很自然的你的生命,就会彻底地发挥出来。而且与天地同辉同在。
好。前面第一阶段,跟大家先分享到这里。我们中间休息几分钟。再来要配合幻灯片来跟大家分享。好,谢谢!
——本章节由王思然听打
——本章节由一叶知秋一校蓝莲花二校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