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译
注:此经出自《大藏经》第31卷 No.1614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骄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注)无我。二法无我。
《大乘百法明门论》卷终
注:【补特伽罗(梵pudgala,巴puggala,藏gan%-zag)】即通常所谓‘众生\’之别名。也是生命主体(‘我\’或‘灵魂\’)的别名。——《佛学大辞典》
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一九七○年五月十七日至六月七日
前 言
佛所说的法,谓之经学;所订的戒律,称为律学;祖师们所作的文章,汇集而成论学。经所显现的是定学;律所显现的是戒学;论所显的是慧学,是培养智慧的。
这个法,不只是百法,本来是六百六十法,也不只是六百六十法,算起来最初是八万四千法这么多。佛陀最初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成佛的通路,后来因为众生的根性太愚痴,八万四千法门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弥勒菩萨就慈悲地造成了《瑜伽师地论》,把这八万四千法门编为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还是很多,单说名相也要费几年功夫才能把它记下来,后来天亲菩萨一观察,未来的大乘根性众生欢喜简略,于是乎把《瑜伽论》六百六十法中最重要的提纲挈领(纲就是一个网中主要的绳,提纲是拿着这条纲就可以把网提起来,挈领就是拿着衣服的领子,整件衣服也就整齐了)。也就是把六百六十法中的重点编成一百法,以一百个法门来造成一部《百法明门论》,好令所有世界的大乘根性众生容易记忆,容易明白,不用单记名相便要花几年长的时间。
“一者心法”。第一种是心法,也就是心王,一切法之王,因为一切法都是从心法建立起来,若没有心王,就没有一切法,所以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法就是心王之法,共有八种,在下面将会详细解释。
“二者心所有法”。亦即是心所法,又叫心使,使就是一个使唤人,也就是心的工人。心是王,心所就好像是大臣或工人似的,替国王去做事。做事的时候,必须用这个心所。心所又叫“心数”,有五十一个,这些法都是依照心而起的,是心家所有,心家就是心王,所以叫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凡是有形质、有实体的都叫色法,不是单单有颜色才叫色法,有障碍的都是色法,有十一种,后面再讲。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这种法和其余的四法都不合作。相应就是合作,它是不合作者,是自己单独不相应地从心生出来的。这种法是属于一切行,有所表现的。
“五者无为法”。前面四种都是有为法,后面这种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修出世大乘的一种法,所以,要修出世法才能证得这种境界。以上所说五种法,讲到正文时,我们会详细分析。
在这一切法中,前四种是有为法,最后一种是无为法。如果单是认识前面四种,就是凡夫外道,若单认识无为法,就是小乘偏空,没有达到大乘境界。大乘的境界是什么呢?既有为而无为,就是在有为法上,体会到无为法,不是离开有为法,再另外找一个无为法。有为无为只是一念心的转变,在有为法上,你就能了解无为法,即世间而出世间,在世界上你一切一切都明白了。无争、无贪、无挂无碍,自在圆融,这种境界你说多快乐!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大乘菩萨,如果在能在“无我”上用功夫,勇猛精进,就能达到究竟妙觉的果位了。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一切最胜故”说的就是第一种心法。因为在一切法中,它是心王,也是在一切法中最胜的。
“与此相应故”就是指第二种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与心王是相应的,它是听心王的指挥。
“二所现影故”说的是第三种色法。色法是心法和心所有法显现出来的一种影子,是八识中的一个相分。本来是没有自体,因为我们看见的一切形相,根本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八识中的“见分”生起妄执分别,认取由八识中的“相分”变现出来的影像以为实境。
“三位差别故”说的是第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也是由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所分别出来的。
“四所显示故”指的是特别深奥的第五种无为法。是很难明白的,因为没法子明白,所以要藉“有为法”来显示“无为法”。
“如是次第”,这就是法的次序,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现在讲的是第一心法。心法略有八种:
(一)眼识。眼能见,不是眼能见,而是识能见。
你说眼睛能看,把眼睛割出来放在一边,你看它能看不能看?你说我不去看电影,我把我的眼睛挖出来,你带它去看电影吧!你说它会不会看?当然不会看,所以眼睛是不能看,是什么能看呢?是那个识。这个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心识那里来的。
(二)耳识。耳能听,不是耳能听,因为如果你把耳朵割下来放在一边,它就不能听。
(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都是和上述同一道理。
刚才所讲的六识,是由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这十八界在《心经》上说过,要详细研究,可以参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第六识意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七)末那识。心法的第七种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是梵文,翻译华言为“染污”,所以又称为“染污识”。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所以也叫“传送识”。
第六识是依第七识而有的。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第六识是意识之用。第七识也叫“染净依”——染就是第六意识的染依,第八识是净,也是依第七识,所以第七识叫染净依。
(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转变过来,就是如来藏性,所谓转八识(八种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阿赖耶是梵语,翻译华言为“含藏”。含藏就好像埋在地下的种子,还没有长出来的时候,就藏在泥土里。我们常说心田,也就是将心譬喻做田地,所以说:“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境界,无论是善是恶,是染是净,都放在第八识里,所以叫含藏识。含藏识通过修行,就变为如来藏性,只要会用它,就是大圆镜智现前了。如果不会用它,尽打妄想,每一个妄想,都是由第八识生出来的,这种微细的念,你觉察不到,所以说:“一念不觉生三细。”这时就把如来藏性变成第八识了。从第八识变回如来藏性,就是返本还原。
含藏识有三个意思:一、能藏。能藏什么呢?能藏善恶的种子。二、所藏。所藏的种子都在八识里面,一切善恶业都含藏在内。三、执藏。有所执着,都执藏在这第八识里面。我们一切所行所作,一念善或是一念恶,都藏在第八识内。所有一切法都是由八识变现出来的,我们所见的是八识的相。看见的东西是八识的相分,我们能见就是识的见分,所以说万法唯识,一切都是由识生出来的。净的时候是真如,染的时候叫识,这个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也就是善恶的本源,也就是一切凡夫和圣人都有的一座房子,也就是本有的家乡。
阿赖耶又翻译为“无没”,什么是无没呢?就是真如随着生死而不会没失,不会脱掉,不会没落。以上是第八识大慨的意思。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是属于心法,不过这是心所,不是心法。心王就是第八识,如果心法在现量时(现量就是真性现前,周遍法界的体量),就没有尘劳,那便可以停止一切的业报。可是,因为有心所,心所就帮着心王做出很多善事、恶事,以致造成善业、恶业。好像皇帝没做什么事,做事的只是文武百官,全都是大臣们来帮他办事。心王好比皇帝,心所好比宰官大臣,一共有五十一个大臣,这就好比五十一种“心使”,心使的意思,就是供人使唤的。又叫“心数”,因为心里头的思想不知多少,没有数量那么多。重要的心数大略可分为五十一种,也就是论文说的“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
又说“分为六位”,这是说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可划分为六个单位,如下:
“一遍行有五”:它是遍一切处,无不周遍的,遍行心所有法是五种。
“二别境有五”:别境是不周遍的、个别的、单独的和特别的境界,共有五种。
“三善有十一”:属于善法的有十一种。
“四根本烦恼有六”:我们人没有一时一刻无烦恼啊!你现在有的是那一种烦恼呢?这烦恼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这六种烦恼就可以给你一个答案。六种烦恼就是六种毒药。
“五随烦恼有二十”:除了六种根本烦恼外,又有随烦恼。随烦恼是枝末,末梢的二十种烦恼,分列为小烦恼、中烦恼、大烦恼。
“六不定有四”:第六单位是不定的心所有法,共有四种。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现在详述遍行五。
(一)作意。作意取境,为什么要作意呢?作意就是要找境界,本来心王不会作意的,可是,因为历劫的习气和善业恶业的种子,薰进八识里面,好像烟薰一般,因为这种缘故,心被鼓动了,不知不觉间有了作意,这就是心生境的开始。菩萨的境界无所不知,不必作意就知道一切善恶因果。罗汉呢?就要作意,作意就是想一想,他对于什么事情作意观察,就知道因果本末。譬如为什么檐前的三十二只鸽子都跑了呢?原来它们是前生种下的业,做人的时候不修行用功,应出家也不出家,应修行也不修行,应吃斋也不吃斋,应念佛也不念佛,总是不认真去做。不要说鸽子,就拿现在到这里来的人来说,有的来到了佛教讲堂,就不走了。有的一进门就跑了,有的连门口也不能进的。不要以为这是很平常的因缘,这其中就有特殊的因果。凡是到佛教讲堂来的人,要是没有善根,就没有办法入此门来,要是没有善根,也没有办法来这儿听经。凡来听经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不过善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想要发菩提心,一定要多听佛法,明白佛法了,就自然会发菩提心了。
(二)触。作意是周遍的,触也是周遍的。触是受、想、思这三种心所所依,先有触,然后才有受、有想、有思,所以触是受、想、思所依止。有一种触境,就有一种受心所、想心所、思心所。前面说作意是由心生境的开始,触则是由境生心的开始。
(三)受。妄想心一生,就对于所对的境界有一种领受的心,生出受心所法来。
(四)想。想要领受就有想相。你想这个境界的时候,也就跟随着这个境界跑了!
(五)思。由境就生妄想心,由想相就有“思”了。什么叫思呢?思可以支配这个心,令这个心去筹量、盘算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想办法。
前面所说的就是遍行五,遍行就是遍于三性,何谓三性?就是善性、恶性、无记性。这五种遍行是通于善性、恶性和无记性的。善性和恶性的意义很明显,无记性的解释就是没有记取,是善是恶都不知道。大约和I don ’t know差不多。无记又通三时,又叫一切时,即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也称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世。例如今天是现在世,昨天就是过去世,明天就是未来世。过去的时刻是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时刻又不能停顿,未来的时刻还没有来。所以是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虽然说是通三世,也了不可得。如果你能随时把这五种遍行停止,那就不会造成恶业,你要是不停止,它们又有了,所以叫遍行五。遍行五还没有做出善恶业来,到了别境五就不能停止造业了。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别境”。别就是特别,也是分别、个别。别境五和遍行五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遍行五的境界中,如果具有任何其中之一,就连带着五种关系。别境五是个别而不遍行,和遍行五正是相反,每一种境界都是个别独立生出来的,和其他四种境界并没有连带关系。别境五的产生是以攀缘心为缘造成每种境界,而遍行五是由善恶念生出来的。当遍行心所法刚要生出来的时候,还可以把它制止,叫它不要生,那就是用功修行,就可以停止这个善恶念的产生。善恶念不生,所造的善恶业行也就没有了。要是“别境”五种心所法生出来的话,善恶念就不能停止了,所以别境五就是为善为恶的一个开始。
(一)欲。欲就是希望,有希望就想占有,所以就叫希望欲取。欲取什么呢?欲取这种快乐的境界,想得到这种境界。
(二)胜解。什么是胜解呢?胜解就是当境界来了,便去审决。审就是审察,看一看这事情该怎么办,作出决定,这就是审决。当这个心还在审决的时候,任何其他因缘都不能牵动这审决的心,那就是“胜解”。
(三)念。念就是明记,明白的明,不忘记的记。明记什么呢?明记你以前曾经学习的境界。例如你是学生,现在学校里的情形你都记得,这就是念,念就是明记不忘。
(四)定。这个定不是戒定慧那个定,这个定就是专注于彼,心不散乱。“注”是注意,“彼”是另外一个方向。譬如你心里注意某一件事情,不想其他的事,这叫专一,专一就是当一般人希望成功地做成某件事,就集中精神,这就是“定”,有时这种定也会生出智慧、知识来。
(五)慧。这不是出世智慧的慧,这是一般普通人所有的世间的智慧,不是修道人修出来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含有一种拣择心的,拣是拣选,择是思量,即是去拣选可以或不可以,这就是譬如你已经做了一件事,然后你又思量这件事情做得好与不好,对或不对,这就是世间的智慧。要是出世法的智慧呢?出世法的定与慧是互相帮助的,定帮助慧,慧也帮助定。世间法的定慧,是单独成立的,不能同时有定就有慧,有慧就有定。世间法的定和慧,是不能同时现前的,有定就没有慧,有慧就没有定,所以定和慧是分开的个别境界,而不是有一种境就具有五种的遍行境界,也不是有一种心就附带着五种心。别境是单独的,每种境界都不同,因为不同,所以就于所乐的境界上生出一种“欲”;在决定的境界上,又生出一种“胜解”来;遇到以前熟习的境界,就生出一种“念”;在一心观想的境界上,就会生出“定”来,生出“慧”来。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五十一种心所分成六位,第三位是“善十一”。善都是好的,所以谓之善。善是帮助我们的,帮助我们修行,帮助我们成功。那么,这十一种善心所,是什么呢?
(一)信。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要有信心。第一要信自己,信自己什么呢?要信自己决定可以成佛,要信自己和佛是没有什么分别的。没有分别是在佛性上说没有分别,但是还要修行,修行就可以成佛,我们一定要信这个道理。不单信自己可以成佛,也要信其他的人都可以成佛。不单信其他的人可以成佛,也要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有了这种信心,自己就要守规矩,守规矩就是守戒律,守戒律才能成佛。自己这样,也教其他人这样,也教一切众生这样。这个信心要坚固,像石头那么坚固,那么硬,不要像灰堆那样的信心,用手一碰就没有了。
(二)精进。有了信心,就要去做去,这就是精进。精进什么呢?精进修行,念佛、念法、念僧都要精进。不要往后退,要往前进,精进又精进。
(三)惭。是对自己说的,自己应该生一种惭心:“唉!我自己做的事情很不对,应该改过自新。”
(四)愧。是指对人而说,对人要生一种愧心,觉得自己总不如人,不要总觉自己比人好,心里想:“啊!这个人真比我好,他总是这么和颜悦色,不忧愁烦恼,为什么我会这么多忧愁?”要有这种愧不如人的心。
(五)无贪。不要生出一种贪心,这个贪,没有得到的时候想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掉,这就是贪心。希望人人都不要有贪心,不要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我叫你们不要有贪心,但是我自己要有贪心,我这贪心是替你们生出来的,是为美国一切人生出来的。贪什么呢?贪想要造一个庙,建立一个道场,好给美国地区的人去修行。大家共同有一个道场才可以修行,连道场都没有,修道就难了。要有道也要有场,所以要贪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就要现出来了,为什么要现出来了呢?就因为我生出这个贪心,就把它贪出来。本来我不想生这个贪心,但是,如果我不生这个贪心,你们成佛的机会也就会很慢,所以我生出这个贪心,贪你们大家快点成佛,你们大家都要帮忙我生这个贪心。为什么说不要贪,现在又要贪呢?这是为人贪,为众生贪,不是为自己贪,所以这个贪心不妨大一点。
贪嗔痴就是三毒,无贪、无嗔、无痴即是三善根。上星期我说叫人不要贪而我要贪,这个贪不是为“我”就不算贪,要是为自己而贪那就是贪,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他的众生,这不是贪。可是这样就容易出毛病,容易令人认识不清楚,也很容易令人假借这个题目来贪,说不是为自己贪而是为他人贪,但实际上还是为自己。为自己就是贪,要怎样才不是为自己呢?不为自己的名,不为自己的利,那就是不为自己。为什么贪是不好呢?因为它是一种染污法,染着就是不干净,有贪就不干净,有所染污,有所执着。这个贪能招苦果,我们受苦报受苦果,就是因为有贪而造成的。
(六)无嗔。嗔是嗔恚,心里有一种恨。我们也不要有嗔心。
(七)无痴。痴就是昏暗,以暗为相,昏暗便是无明。如果能够无贪、无嗔、无痴,那就是三善根成就了。
(八)轻安。轻安就是禅定的一种前方便。在禅定未得到以前,有一种轻安的境界。这种轻安境界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它是从精进而来的。精进于善法,而止住一切的恶法,再加上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所得的功德,就会产生一种轻安的感觉——觉得身心舒畅,身自在,心也自在。到了那种境界就会感觉非常快乐,这就是参禅时有的无上快乐境界。
(九)不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规矩,不守规矩就是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规矩,依法修行,时时刻刻都不随随便便。什么叫放逸,好像有人初来在暑期班的时候,有时把腿伸直搁在前面的凳子上,就是放逸的表现。现在呢?他就没有这种情形了,所以就叫不放逸。
(十)行舍。行舍就是将五蕴中行蕴里面所有一切染污法都舍去。舍什么呢?舍去不合乎规矩的恶法。行蕴中的舍和受蕴中的舍是不同的,受蕴的舍是随觉随舍,而行蕴的舍在行蕴内念念迁流,不停薰化不合规则的念,而令它舍掉。舍一点就与道相应一点,所以念念舍就念念入,入就是入道。
(十一)不害。不恼害一切众生。不害和嗔不同。嗔是由于他人不顺着我的心意去做,而生嗔恨。不害是克制自己,不去损害他人。嗔是人违背我的意思时,我就生嗔恨心。不害就是我不去害人。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
“烦恼六者”应加上根本二字。烦恼就是无明,无明也就是痴,应该排在六烦恼中第三,所以用“根本”二字作为分别。根本烦恼就是十使。十使即五钝使和五利使。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就是五种不正见。为什么叫钝呢?因为它于事情上无所明了而不能决定,来的非常缓慢,所以叫钝使。利呢?利是很快的,遇到事情很快就决定了,所以就叫五利使。
(一)贪。贪就是贪而无厌,所以一切的财、色、名、食、睡都贪,色、声、香、味、触也贪。
(二)嗔。因为贪,得不到就生出一种嗔恨心,嗔恨之后就变成无明了。
(三)痴。就是无明,有无明就胡作非为,什么都敢去做。
(四)慢。是骄慢,轻人傲物,对他人看不起,很骄傲的。
(五)疑。疑就是遇到事情不能决定,有所疑惑。
(六)不正见:
1、身见。执着身是我的,执着我所有是我的,由身见就生出边见来。
2、边见。偏于一边,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太过就是不及,不合乎中道,与中道不相合。
3、见取见。就是执着有所取,就是想占有,亦即十二因缘中的“取”,见取见是非果计果,未能得到的果,却妄认为能得到。
4、戒禁取见。“戒”就是守戒的戒,“禁取”就是不应该守的戒却去守,就好像印度持牛、狗戒的那一派,非因计因。本来这个因不正当的,他以为正当。
5、邪见。即邪知邪见。具有邪见的人,你叫他讲正法,他不会讲,只会讲染污法。什么是染污法,讲男女的这一套,讲男的怎样,女的如何,这就是邪见。他会对人说:“不要守戒啊!守戒律是没用的,愚痴人才守戒律,有智慧的人何必守戒律呢!”他就是讲这些染污法扰乱人家的道心,本来这个人心里很清净的,没有欲念,也没有染污心,正修行到快要得到禅定的境界,将把客尘都赶跑,正在这时,听了染污法,又给客尘黏着,生出很多欲念。所以在说法的时候,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男人女人,都不应该讲任何染污法,应该要讲清净法,教人清净六根,不要引诱人生出淫欲心,否则将来一定会受到恶报。以上就是“根本烦恼六”。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以下我们谈的是二十种随烦恼,随烦恼就是跟随根本烦恼生出来的,可以分为三类:
一、自类俱起。大随烦恼和大随烦恼是一类,中随烦恼和中随烦恼是一类,小随烦恼也如是。这是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例如学佛法的人只和学佛法的人在一起,学魔法的人也都跑到学魔法的地方去,学世间法的人就跑到世间法的地方去,这就是“人以类聚”。再说到“物以群分”,生物是有说不完的这么多种类,同类的集合在一起。自类俱起就是中烦恼和中烦恼一同生起来,大烦恼和大烦恼一同生起来。
二、遍不善性。遍就是普遍,这种不善性是互通的,譬如你有“惭”,“愧”就生出来,你有“不信”,“懈怠”,“放逸”也都生出来了。
三、遍染心。遍染心有二:就是有覆和无记。
“有覆”就是有所覆藏,掩饰遮盖,不叫人知道。
“无记”就是也不记善,也不记恶,也不知道是善、是恶。
如果这三类都具足,就列为大随烦恼;只有二类,就列为中随烦恼;单具一类就是小随烦恼。
小随烦恼有十:
(一)忿。忿就是“分”字下面加个“心”,也即是分心,一种违情的境界,不顺心意,于是嗔心遽发,这种嗔恨心突然而发,就是忿。
(二)恨。嗔心没有发出来,藏在心里深处,永远都不能遗忘,好像用绳子打成死结缚牢似的。这个埋在心的深处的心,就叫恨。
(三)恼。烦恼也。恼含有忿和恨,忿恨到极点,忍也忍不住,就生出烦恼来。忿和恨都没有这么厉害,“恼”在忍无可忍而发作的时候,就厉害无比了。
(四)覆。覆就是覆藏,盖藏着。本来心里有烦恼,忿、恨、恼都具足了,可是一想,还是不发作出来的好,于是把烦恼藏在心里,这就是覆。这种人有的念头是:“我不欢喜你。我不告诉你。我不愿意和你坦白的说。”他不发你的脾气,什么都隐藏起来,藏起来做什么,想叫你不知道的时候,来一个暗箭,偷偷地给你一刀,因为他知道明的打不过你,所以在背后一刀把你暗杀了,你也不知道是谁打死你的。
(五)诳。就是假仁假义,表面好像对你好,但不是真的。譬如有人对你说:“要不要吃药呀?我这儿有,不要钱的,你拿去吃吧!”等你上了毒瘾后,就非买他的药不可,他就是贩毒的,这叫假仁假义,也就是“诳。”
(六)谄。就是谄媚,俗语叫“拍马屁”,又叫“溜虚”,又叫“捧”。当这种人见到你时便说:“嗨!你现在想到那里去?我现在正想找你,我有一个朋友,他非常赏识你啊!”大约这人想和对方合股做生意,所以尽给人戴高帽子。谄就是给人戴高帽子,尽向人家说好话。又譬如自己穷,没有钱,所以见到有钱人便称呼对方什么“大爷爷”、“大奶奶”、“老太爷”,把这人捧得高高在上地说:“你是最好的啊!”好像老百姓见到总统,慌慌张张,不知说什么话才好,这样的情形,就是谄媚。
(七)憍。自己没智识,但却不佩服人。自己没有读过书,却骄傲地说:“哼!你们读书的懂得什么啊!我不读书也一样活着,有衣有食,也一样有这么多钱。”憍的人很自负,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高贵。
(八)害。害是损害人,前面善法十一说的是“不害”,现在说的是相反的害人恶法。
(九)嫉。嫉就是嫉妒,嫉妒他人胜过自己。譬如有一个人记忆力很好,怀着嫉心的人就生了妒忌,自忖地说:“如果他不在,我不就是第一吗?有他在,我就得不到第一!”有的人学问很高深,他也要妒忌,心里想:“要是没有这个人在,我的学问就是最高,我就是第一啦!”总而言之,总是妒忌任何胜过自己的人。
(十)悭。就是悭吝,不肯舍,不肯布施。虽然他有钱,如果你叫他布施出来,他绝对是不肯的。他要把钱拿稳,就算钱化成水,从手指缝流了出来,全部消失,他仍是懊丧地找:“我的钱那里去了?怎么变成水了?”这类人就是这么悭贪。对于财的方面不能舍便是“悭”。鸽子都是因悭贪才做鸽子,过去生中它们不但不舍,还吃人家的。
以上是十种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有二:
(十一)无惭。不知道惭,也不知道愧,自己觉得自己高于一切,自命不凡,自视太高,以为自己是高尚的人。
(十二)无愧。这种人不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如人,也不怕人讥笑,也不怕人讽刺。
大随烦恼有八:
(十三)不信。前面善法第一谈的是“信”,现在说的是相反的“不信”。什么都不信,师父也不信,徒弟也不信。师父不信徒弟,徒弟也不信师父;父亲不信儿子,儿子也不信父亲;师兄弟之间,更不用提了。这种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相信你,你相信我才对啊!”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好,对他讲什么都不信。你对他讲法,他却说:“这都是假话。讲法?讲什么法啊?都是骗人的吧!”不错,我所说的法,一句真法也没有,如果你们不要听,那就赶快跑。好像那个在门口的人,他自己已经先说明白:“我愿意在门口外边。”如果你叫他进门来,他就会跑了。
(十四)懈怠。这和精进正好相反。懈怠也就是懒惰的一个别名,就是不精进。
(十五)放逸。上面善心所法第九说的是“不放逸”,这儿说的是相反的“放逸”。放逸就是不守规矩,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和美国提倡的自由是一样。你们误解的自由就是放逸的别名,也就是教人不用守规矩,不要听别人的劝导,自己喜欢怎样就怎样,所以我对于教化美国人真的很头痛。你在笑,这是真的。
(十六)昏沉。就是坐着听听经,就睡着了。无论干什么,都想打瞌睡。看经也想要睡觉,拜佛也想要睡觉,翻译经典也想要睡觉,听经时更想要睡觉。昏沉就是睡觉的别名。昏沉和“痴”是不同,痴是暗昧、无明——无所明了是痴的相,昏沉是懵懂,以懵懂为相。懵懂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坐了一会儿,什么都忘了,听经也忘了,说话也忘了,像做梦又不是做梦。不像是做梦,可是心里却不明白,这就是懵懂,所谓“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十七)掉举。什么叫掉呢?你看见那天来的魔王没有?他的行为就是掉举。他不能静下来,不能安处清净的境界,他的身体不停乱动,刚坐下又站起来,站起来又要坐下去。他胡乱地跑来跑去,南走走,北走走,东跑跑,西跑跑,身乱行;口乱言,口里胡说八道,乱说一通;心里也胡思乱想,尽是想入非非,一会儿想起这个,一会儿又想起那个,什么都想起来:“我到天上去,那个天人对我说,说我过了三天就可以生天。”也许又想:“我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去打坐,像是坐在虚空里,虚空里什么都没有的,是不是这样子的呀?”他总想个不停,想入非非,这就是掉举,你看可怜不可怜?
(十八)失念。把正念失去了,就是邪念。邪念就是尽想入非非,到了“非非想处天”。什么是不好的他就想什么,什么是不和乎规矩的他就想什么,什么是合乎规矩的他就不想了。
(十九)不正知。这种人知道的都是邪的,正的他不知道。
(二十)散乱。这个散乱的心,纷纷扰扰的乱七八糟,这和掉举不同。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五十一个心所法分为六位,前五位已经讲完,现在只剩下第六位的最后四种心所。为什么叫不定呢?就是没有一定,所以叫不定,若有一定,就叫“定”了。不定是善法,譬如发菩提心,不定也是染法,譬如生爱欲心。有四种不定:
(一)睡眠。睡眠就是一种暗昧。什么是暗昧呢?暗就是黑暗,昧就是不明。总而言之,暗昧就是不明白,不是心里不明白,而是根本所行所作都是黑暗的。这样就把外缘减少,没有人缘。外面没有人缘,内在也没有智慧了,这就叫暗昧,亦即睡眠。
(二)恶作。也就是“悔”,后悔的悔,后悔什么呢?譬如你后悔地想:“以前为什么我对那人不这样做?我要是这样做,不就把他制服了吗?”这是为了没有这样做而后悔。但是如果真的做了,这种人也会后悔地想:“唉!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呢?”做也后悔,不做也后悔。譬如心里也许这样想:“为什么我不砍他一刀,要是我一刀砍断他的胳臂,他就不能打我了。为什么我不先砍他的胳臂反而被他打了一拳呢?”事情过去了总是后悔,自己对自己过不去,自己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不对,没有如自己的意。
三)寻。就是寻求,是粗意推度。
(四)伺。就是伺察,是细意推度。
寻伺是一粗一细,在善恶将作的时候,自己就先来算一算,用意识自己和自己开会议:“这件事情你说这样做好不好,是不要这样做吧!”粗的思惟是“寻”,微细的推度是“伺”,这两种不定的心所,都是以思惑为本体。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前面所讲的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一共是五十九种,现在要讲的是第三位色法十一种。什么是色法呢?就是有色质可见,有障碍可寻的。以下是十一种色法:
(一)眼色法。眼能观种种色。眼的本身也是色,它有形质的,有眼睛的形像,你可以看得见。
(二)耳色法。能听种种音声。耳有耳法,当眼睛愿意看某种东西,常看也不厌倦,不愿意看的东西,一看就讨厌了,这都是由色法生出来。耳朵也是这样,愿意听的,天天听也不厌倦,不愿意听的声音,一听就厌了,不愿意听了。
(三)鼻色法。香的就欢喜,一点也不讨厌,臭的一嗅就讨厌了,不愿意嗅了。
(四)舌色法。舌尝味,欢喜尝的总要尝,不欢喜尝的便说:“唉,太苦了!我不要吃。”
(五)身色法。身体也属色法,欢喜接触,就想要接近,不欢喜的就想远离。
这是内五根的色法,为什么不说意根呢?因为意根属于第七识(第七识不属色法)。
(六)色法。就是有形色。
(七)声法。有声音。
(八)香法。有香气。
(九)味法。有味道。
(十)触法。有感觉。
(十一)法处所摄色法。也就是法尘,法尘就是外五尘——色、声、香、味、触留下来在意识处的影子,所以也属于色法。以上十一种色法,都是有形色可寻的。
我们找一找这些色法的来源,它们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呢?原来色法的来源是从如来藏性,地、水、火、风四大而成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由四大和合而成;色、声、香、味、触、法也是从这四大产生的。地水火风充满于法界,所以在法界里面,它们是互相帮助的。《楞严经》云:四大乃如来藏性,故地水火风,各各皆周遍法界,互不障碍。在我们看来,水火是不相容,可是在法界内,水也周遍法界,火也周遍法界,风也周遍法界,地也周遍法界。它们在法界中,互相帮助,互相不障碍。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是如来藏性。由于四大形成我们的身体,所以才有这么多法。你会惊诧我们的身体怎么会由四大所形成,不明白这道理的人,听到这样说,绝对不会相信,听过佛法的人,才会知道这是真的。你身体上,有汗液,这是湿气,湿性属于水,大小便也属于水。身上有温暖,暖气就属火。我们有呼吸气,这就属于风。我们的皮肉筋骨,就属于地大。四大和合,就生出以上十一种色法。这只是简单地说色法的来源,若真想知道,就要等开悟后,才能彻底了解了。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这二十四种叫心不相应行法。什么是不相应呢?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就是不合作。你不和我合作,我也不和你合作。我说我们向东方走吧!你却偏想向西方行,这就叫不合作,不相应了。要相应就要合作,我说往东走,你就往东走,我说往西走,你就往西走。好像手里拿着米,鸽子就来吃,这就是相应,它们若不吃,那就不相应了。
这二十四种不相应,是和谁不合作呢?和你的心不合作,和心所有法、色法、和无为法都不合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心和心所都以能缘外境为功能,而二十四种不相应法就没有这种能力,不能缘境,所以与心和心所法不相应。那么为什么和色法不相应呢?因为这些不相应法没有形质,没有障碍,没有自相和本体,完全是虚假的。就因为是假的,所以和各方面都不相应。法有真有假,现在就给你们讲假的法,知道假的法,才能现出真性来,若假的法不知道,又怎么会得到真性?认假为真,这叫假中之假,虚妄中之虚妄。一切法本来就是虚妄,你又加上一个虚妄,像阿难尊者想得到真的,却怕丢了假的。舍不了这个假的,那个真的就不会现前,所以说:“舍不了假,成不了真,舍不了死,换不了生。”
二十四种假法虽然没有形相,但却有生灭。因为有生灭,所以和无为法又不相应。无为法没有生灭,二十四种假法都有生灭在里面,它是由心法、心所法和色法三种法交互显现出来的影子,所以是假,没有一个真的。有人说:“我今天来是想听真法,这位法师偏讲假法,我若知道讲假法,就不来听了。”你不听假法,也没有真法,你要先听假法,然后才能认识真法。所以还是为真说假,去假就现真。
现在我们来谈谈二十四种不相应法:
(一)得。什么叫“得”呢?“得”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就是从贪心生出来的。想要在没有希望的境界中希望得到。例如有人想像中得到一块金子,是不是他真的得到金子?这金子并没有得到,这个“得”只是虚名,是假的,所以这个法也是假的。
(二)命根。我们生命之根。当八识种子来投生,就有了生命。生命具有寿、暖、识三个条件。寿是年龄;暖是身上的暖气;识就是神识。八识在身上就有命在,八识去了,命也就没有了。所以命根也是假的,不是真实的。不要认为我们的生命是真的,无论如何都在为我们这个报身打算,谁碰我们一下也不行,谁说我们一句不好也不愿意听。这就是因为放不下这个命根啊!所以才不能开悟,才不能成佛。这个命根把我们害了,我们还拿它当宝贝,心里想:“我这生命可真宝贵啊!”这是执着,认假为真。自性才是真的,命根是假的。
(三)众同分。就是大众都有相同的一分。例如你有个身体,是你的一分,我有个身体,是我的一分,大家相同地有个身体,这就叫众同分。凡夫和凡夫是众同分,二乘与二乘是众同分,菩萨与菩萨是众同分。众同分中也有不同处,比方说狂人和狷人,狂狷都是“犬”字旁。《论语》内有云:“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人积极地不顾一切往前进取,狷人消极地什么事都不愿意做。狂人批评狷人说:“你看他有什么用?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干,只会吃饭睡觉,这种人不如把他杀了。”狷人却说:“你看这个人,什么都干,这个世界就被他弄坏了,这样的人该早消灭他。”这两个人互相要消灭对方,互相嫉妒、障碍和毁谤。又像做铠甲和做剑的人一样。做铠甲的人,怕铠甲不坚固,会被刀枪剑戟刺透。做刀枪剑戟的人,怕自己制造出来的武器刺不透铠甲。这两类物品都是武术中人用的,所以叫众同分,但是一类是用来保护人,一类却用来杀人,这就是众同分中的不同处。
还有禅、教互不相容为例,昨天一位听众,问我是什么宗,我说我没有宗,为什么没有宗呢?因为没有宗,别人就无法攻击。若是有个宗,禅宗就说教宗不好,教宗就说禅宗不对,互相毁谤,这也是众同分中的不同。在其次,自古以来,一些闲人,互相排斥,那个说孔子根本没有知识,这个又批评孟子不懂什么,我比他们都有智慧。你看,大家都是人,却互相毁谤,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不好,这也是众同分中的不同。
(四)异生性。在相同之中有异,异中又有同,这叫异生性。例如同是人,但是各有各的所好和习惯。
(五)无想定。这是外道所修的,他们厌倦生死,为求出离,就用一种强制的力量来令心和心所不工作,停止思想,但是这种做法是很勉强的,好像用石头压草似的,把草压得不长了,但是根还在。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生俱来的执着)和第八识“命根”尚存在,这时候就叫无想定,修无想定则生到无想天去。
(六)灭尽定。也是外道所修的,也是用勉强的方法来修。同样第六识和心所都停止了,不打妄想了,勉强不打妄想,像是妄想灭尽了。这时第七识的俱生法执(这种法执也是与生俱来的,比我执细一点。)和第八识混在一起,不能分离,这种定不是真定,只可以称之为灭尽定。
(七)无想报。无想定和无想报不同,无想定是因,无想报是果。无想定是未舍身之前的境界,无想报是已经舍身而受的果报。舍身后就生到第四禅天,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可以说是无想了,但仍然以第八识微细色执作为生命。这种微细色执,就是最微细的识里面现出来的第八识相分,所以仍有生命的存在,这就是无想报。这种生命仍是有尽的时候,那还会堕落的。以前我曾讲过有一个人想修非想非非想处定,却被一些鱼儿来搅扰他,于是他就生一种嗔恨心:“我要变一只鱼鹰把你们都吃了。”所以他生到天上之后,天福享尽,就堕落为鱼鹰。所以我说这房子前面两只鸽子,是从前两个不守规矩,不守戒律的出家人,现在他们便要受鸽子的果报,这是一样的道理。
暑期班就快开始了,今年的暑期和往年又稍有不同。前两年的暑期班都是讲经、坐禅、练习讲演,很辛苦的,今年把这个“很”改成“更”,比以前辛苦。一开始便要打观音七,然后才开始暑期的讲修班,十个星期之后,又要打一个禅七。两个七就是十四天,再多一天就是十五,十五月光就圆了,我们人的性光也应该圆了。参加这个暑期班究竟有什么好处?你要想找好处,就不要来,这里没有好处。没有好处,这里有什么呢?有苦处,天天很辛苦的,从早到晚都很辛苦,没有休息的时间。虽然这儿没有好处,只有苦处,但是却有个“道”处,修道的“道”就在这个暑期班里。这个道字,又可以换一个“到”字而念成到处。到什么处?到佛处、法处、僧处,这个暑期班就是到三处地方。我再给你们说清楚一点,你们根本就不应该有一个想得到好处的心。为什么呢?你若有这个心,就变成百法里的“贪”心了。要想对自己有好处是不合法,不合道的。那么,怎样才合道呢?那就要无人无我,为修行而受苦,为求法而忘躯,好像二祖为求法而把自己的手臂斩断一只,那才是真正为法啊!我们这些人又有谁会为求佛法而肯把自己的手臂断掉,那除非是喝醉酒了。
(八)名身。名就是名称,例如我们都叫“人”,这就是通名。东西也有名,好像炉有“炉”的名字,瓶有“瓶”的名字,各有各的名字。名身呢?却具有两个字,例如香炉、花瓶等,这是烧香的炉,那是插花的瓶,这些东西都有个名身了。
(九)句身。名和句都是显法的。什么叫句呢?那就是一句句子的句,例如说:“诸法无常,是生灭法。”就是句身了。总而言之,以一句显出法来,就叫句身。
(十)文身。就是文字。单单是一个字,称为字,当字连起来,有了意义,就叫文身。一切的经典是文身,一切的书籍是文身,凡是文章都叫文身。
(十一)生。凡物都有生,有生就有老,无论是人是畜生或是物质,都有生有老。“生”就是以前没有,现在有了才叫生。
(十二)住。住是停在本位而不动,住过后便成为老。
(十三)老。凡物经过生住后,便渐渐衰老。老是变坏,变异,这就是生住异灭。
(十四)无常。就是灭,生住异灭,也就是成住坏空。生的时候就是成,住的时候就是停留,老时就是坏,无常就是空。
(十五)流转。就是说我们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在六道轮回中流转生死,万劫不息。
(十六)定异。定就是肯定、固定。异就是变异。例如因果轮回的道理是肯定的,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在因上是同样的因,在果上有不同的变异。
(十七)相应。二十四种不相应中,为什么会有个相应呢?这真令人不解。不错,这是令人真不明白。这二十四种分明是不相应,却又说出一个相应来,岂不是自相矛盾?但这二十四种“不相应”是和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无为法不相应,而现在说的“相应”是和这二十四种“不相应法”相应。怎样相应呢?就是相应于因果轮回。因是开始,果是终点,中间就是业相。“相应”就是和因果相应,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中间的业相就与开始的因相应,与终点的果也相应。所以流转定异,中间也决定相应的,如影随形地一点也没差错。
(十八)势速。就是变迁不停的趋势非常迅速,像电光那么快,像风那么速,也像鸟飞和兔子跑般迅速,这就是势速的表现。
(十九)次第。这是有上下、前后、一切层次的法,绝对不会混乱。
(二十)时。时是有时间性的,例如年、月、日、时,再短的就叫刹那,长的就是无量劫。劫的梵文整体是“劫波”,也属于时。
(二十一)方。就是方向。前后、左右、上下都各有其方向。
(二十二)数。就是数目。
(二十三)和合性。“和”是调和,譬如把水混在牛奶中,就分不清水和牛奶,这叫和。“合”是盖合,茶杯有个盖子,一盖上正好相合,这就是合。
(二十四)不和合。和“和合”刚好是相反。和合就是因缘,不和合就是自然。外道执着于自然不和合,这是偏见,二乘执着于因缘和合。如来藏性是非因非缘,非和合非不和合,非自然的。
这二十四种不相应,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不属于心所和无为法,所以另成为二十四种不相应。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第五位无为法可分为六种:
(一)虚空无为。所谓虚空无为并不是说虚空是无所为的。虚空根本就是无所为,要想叫它有为也没有办法,因为虚空是空的,那么虚空无为是怎样解释呢?是你能观空,也即是照见五蕴皆空,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假如你有一种想法:“我真心修行,我有一点功夫了,我长坐不卧,我又一天吃一餐。”你要是知道你长坐不卧,每天只吃一餐,还用功修行,那你就还没有到虚空无为的境界。要是能达到自性如虚空,身体如虚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就是虚空无为。有人打了你一拳,好像打在虚空似的。你想想看,若是有人一拳打到虚空,虚空也不会反击的,人如果修到这种境界,什么烦恼也没有了。虚空无为真是妙极,你能达到这个地步,也就能做到我常对你们说的:“Everything’s O.K.!”。要是能“Everything’s O.K.!”,那就如虚空了。虚空是包罗万象,什么也包含在虚空中,但是虚空不会讨厌你,也不会埋怨别人:“呀!你把我弄得这么肮脏,你怎么在这儿大小便呢?这虚空都被你染污了。”虚空没有这种思想。鸽子常常在虚空飞来飞去,虚空一点也不障碍它们,说起来,例子太多了。简单来说,就是常常观空。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与万物合一,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有多大德行,我就有多大德行,地有多大德行,我也有多大德行。太阳光明,我和太阳的光明是一样的;月光光明,我和月光的光明也是一样的。春夏秋冬有四时的时间性,春天万物发芽,夏天万物成长,秋天收割,冬天收藏。修行要是能达到虚空的境界,也就会与春夏秋冬四季顺序而生存。再其次,鬼神所知道的事情,你也知道了,你看妙不妙?这是说能到虚空无为的境界时,就与大自然融合成一体。
(二)择灭无为。择就是拣择,拣择这个灭的无为。说有所拣择,这好像有为似的。这个择是有为,等到灭的时候,也即是没有身体的时候,就是无为了,所以这个法不算在前面所说的九十四种法内。
(三)非择灭无为。前面所说的择灭无为,是权教菩萨所证的涅槃境界。二乘分析色相来观空,明白了空理,即是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则是本能的,而不用法性的拣择力,由本来清净自性所显现,是实教菩萨所证的境界。权教菩萨所证的择灭无为,是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实教菩萨所证的非择灭无为也叫“有为缘缺”,那就是有为法中缺乏一种因缘,亦即有为的缘不具足,凡夫和二乘人有的时候也有这种境界。
(四)不动灭无为。这不动就是修的不动定,这不动定是本来不动的,不像修无想定那一种不动。
(五)想受灭无为。前面说的不动灭无为是生到色界天去,到想受灭无为就生到无色界天去了。这时,苦乐都不动于心,对苦的境界、乐的境界都无所摇动。不像我们这些人,遇到一个苦的境界,就觉得受不了。遇到一个乐的境界,就想跟着它跑,“怎么回事?哦,快去看看,试一试!”或者听到有人说:“这是一件新奇的东西,这国家没有的,真是可口啊!”
“是吗?我也想尝一尝。”于是跟着这个“味”跑了。这是苦乐都动心,到想受灭的境界,苦乐就不动心了。享福也可以,受苦也可以,一点也不加造作,一点也不用强忍,根本就无动于衷,也就是本来怎样都可以,Everything is O.K.了,这就叫苦乐不动。想和受,苦受和乐受都灭掉,这就叫想受灭无为。修到这种境界,就可到色界天了,也就是五不还天的所在,三果圣人所住的地方。
佛在世时,有一次舍利弗的舅舅说他什么法都不受,苦乐都不受来表示自己有定力,于是佛陀问他:“还受不受这个‘见\’?”即时他就无话可说。因为他这不受,根本就是“见”要是他说受,那么他先前所说的什么都不受就不成立了,所以他还没有到Everything is O.K.的境界,因为他还有个“不受”,所以他就失败了。若有不受,就有受了。其实没有“受”,没有“不受”,那就无胜无败了,无为就是这样解释。
(六)真如无为。什么叫真如无为呢?有人说:“我听过了,真如就是本来的佛性,又叫涅槃,又叫如来藏,有很多名称,不就是这个真如吗?”虽然是这个,但是你也没认识清楚,不是这个,你更不认识了。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就是不妄不倒,不妄就是不打妄语,不倒就是不颠倒,不妄不倒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叫真如。你想明白这个真如,就先要知道我们有的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这是我们人人都有的颠倒。真如就是圆成实性。
1。遍计执性。遍是普遍,计是计划,执是执着。譬如有一天晚上你正在走路时,看见一条绳子在地上,还以为是蛇,害怕得叫了起来:“哇!这条蛇这么长,有几丈长啊,不得了啊!”黑暗中看见在远处这么长的东西,在路上好像移动,以为一定是蛇,这就是“遍计执性”。一看见这条蛇就怕起来,遍计执性自然地说:“哇!这么大一条蛇,不得了,快跑。”
忽然碰见一个人问道:“喂,你跑什么?”
“我看见一条蛇,你从那边来,没看见吗?”
“那里有蛇?我和你去看看,我们俩可以一同去把它打死。”
于是他俩一同去,一看,那条所谓蛇原来是一条绳子,不是蛇。
2。依他起性。黑暗中看见东西就以为是蛇,这是遍计执性。误认绳子是蛇,这是依他起性,也就是从遍计执性转为依他起性。遍计执性是妄,依他起性是倒。
3。圆成实性。这一条绳子,本来是麻,可以变成一条绳,又可以变成一条蛇,你说是谁叫他变的,是依他起性和遍计执性。圆成实性是不妄不倒,亦即是真如。修行人能达到诸妄已净,颠倒以穷,就是真如的境界。现在我们谈的这个真如,还不是一个真的真如,它是个假的真如,是你知道它叫真如。要说真的真如,根本是没有什么真如,没有什么叫什么,没有一,也没有异,没有法,也没有不是法。真的真如是一切诸法的本体,好像水有波浪,水是波浪的本体,麻是绳子的本体。没有真如,“法”也没有本体了。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前面所说的一切法,就是百法,都已经讲完。现在再讲的是“无我”。“言无我者”所说的无我是什么呢?“我”不是在这儿吗?真实地在这儿,为什么又说无我?岂不是自己骗自己吗?要这样想就没有明白“法”,如果明白了法,你就知道应该无我了。
无我略有二种:
(一)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是梵语,华译为“数取趣”。什么是数取趣呢?就是说众生数数在六趣(六道)轮回,跑来跑去。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及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凡夫和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这叫六凡法界。又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四圣合起来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从那里出来的,是由你我这现前一念心生出来的。你心想修行成佛,将来就可以成佛。你心想修行成菩萨,将来就可以成菩萨。你心想做二乘人——声闻、缘觉,就可以做声闻缘觉,以上是四圣的法界。你心要是想生天,将来就会生天,你只要实行五戒十善,就会生天;如果你要做人,那你就得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若想做修罗,那你一天到晚就发脾气,想要杀人,想杀人和发脾气就属于修罗法界,将来就会做阿修罗。天、人、阿修罗是三善道。
三恶道呢?你要是贪心重,贪得无厌,将来就会堕地狱;你要是嗔心重,一天到晚尽发脾气,就会变饿鬼;你要是痴心重,胡作非为,就会变畜生。贪嗔痴会令人堕三恶道,修戒定慧就会生三善道,进一步就可以成菩萨、成佛。六道轮回是很危险的,古人说得很明白:“脱马腹,入牛胎,阎王殿前几度回,始从帝释殿前过,又到阎君锅里来。”从马肚里面刚出来做马,死后又入牛胎去变牛。在阎罗王的殿前不晓得跑了多少次,那条路是太熟了,闭着眼睛也可以走。刚从玉皇大帝的殿前走过,现在又到阎罗王的油锅里。所以做人、做畜生都是由心造的。若做畜生事,将来就做畜生;做人事,将来就做人;做鬼事,将来就做鬼。有人说他不信鬼,他为什么不信鬼呢?就因为他自己就是鬼,他怕人家认识他这个鬼,所以他就提倡不信鬼的法,也就是叫人不要相信他是鬼。我常常这样说:“鬼和佛根本没有什么分别。恶到极点就是鬼,善到极点就是佛。修道到开悟就是佛,不开悟而尽做愚痴的事就是鬼,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有人信佛便说:“佛是有的,我却不相信有鬼,鬼是没有的。”
“为什么没有呢?”
他说他没看见鬼,他就不相信鬼,于是我问他:“那你看见佛了吗?(不问而知,这人既然没有看见鬼,当然也没有看见佛。)你没有看见鬼,就不信鬼,没有看见佛,为什么你信佛呢?看不见的,你不应该信呀!”
“佛有佛像,我们可以看见。”
“那么,鬼也有鬼像呀!为什么你看见佛像就信有佛,看见鬼像你就不相信有鬼呢?”
这真是太愚痴了,比畜生还要愚痴,没有圆融无碍的智慧。若不信鬼,就不要信佛,为什么呢?因为是鬼、是佛,大家都没看过,既然没看见,可以说什么都没有。不错啊!本来是什么都没有,本来就是无人无我,无佛无鬼,一切都没有,这就是无我的境界。但可不是在演讲的时候说无我,吃饭的时候比谁都吃得多,那就有“我”了。工作的时候你也说:“法师告诉我们要无我,那我不要工作啦!”到吃饭的时候,这个我就出现了:“我一定要吃饭呀!”你看,要真正无我才算。真正无我就一切都不执着了。不执着就是无我,执着有个我,就是我执,是障道的因缘。我执空了,也就是无我了。如果你有“我”,就有烦恼,要是你没有“我”,所有的烦恼都无从而生,所以无我能破烦恼障。
(二)法无我。不单是无我,还要无法。法是因我而显的,没有了我,还要法干什么呢?法也不用了。你要是无我,就破了我执、我障。你若无法了,就破法执,也即是破“所知障”。虽然我执空了,但是如果法执不空,就有所知障。什么是所知障呢?譬如你这样想:“我懂,所有的佛法,我现在都明白了,《般若》六百卷,我读了不知多少遍,《法华经》我也会讲,《楞严经》我也会说。”这就是所知障。你知道的很多,这就给你带来障碍,心里会这样想:“我知道,你不知道;我会讲经,你不会讲经;我会修行,你不会修行;我有道德,你没有道德;我有智慧,你没有智慧。”这一切都是所知障。换句话说,所知障就是法执未空。如果你能够没有法执,虽然你明白一切法,还和未明白一样。也许你会问:“那我学法有什么用呢?”你能知而不知,那就是真知了,所知障也破了。不要没有了烦恼障,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烦恼了,一切都过得去。这样你就还有个执着,执着自己懂得“法”,应该把明白“法”的思想也放下。
人人都执着有个“我”,对“我”不执着了,又执着“法”。佛知道众生的心理,所以就要破除人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佛说一切的法,就是破“障”。真的无我见是很不容易的,你没有“我”了,可是还说:“你看,我没有“我”了!”你没有我了,那你又是谁?譬如像说法,说来说去,还是说:“我比谁都说得好,这不是我说的,是菩萨说的。”无形中把自己奠定一个菩萨位。无我不是口头上说:“我“无我”了。”你“无我”,还有一个无我的见存在。说法一定要彻底,不可以含糊,如果只是一知半解,认识佛法的人一听,就知道你似懂非懂了。如果你尽欢喜戴高帽了,那就是我见未空。
我们现在再来研究这个“我”。我们的头有头的名字,头发有头发的名字,眼睛、耳朵、鼻子、手、脚、手指头、指甲都各有各的名字。我们身上八万四千毛孔有毛孔的名字,每块骨头有骨头的名字。但是,从头到足,那一个地方有“我”的名字?找一找看,那一块骨头叫“我”?那一块肉是“我”?那一滴血叫“我”?找遍全身,没有一个地方叫“我”,所以何必再执着于“我”?
有人说:“我知道我在什么地方。”你真的知道才行,不要有染污法。你要知道你那清净的我,本来自性在什么地方吗?找一找看,看谁能找得到。现在我在这儿讲经也有个“我”,你在这儿听经也有个“你”。我讲经有讲经的“我”,你听经有听经的“你”,那么,你不听经就没有你吗?还是有个“你”,只不过没有你在这儿听经吧!如果你能在这儿听经,也好像不在这儿,那就是得到一点功夫了。也许有人说:“我真的有这种功夫啊!刚才我在这儿听经,就打妄想在酒吧喝酒,那种酒的酒味不错。”那是你这个我跑了,并不是没有“我”。另外一个人又说:“我曾经参加一个法会,那里很多人,有一个荷兰的沙弥,他会瑜伽术,又会跳舞,非常好看,可惜那晚我不在场错过机会。”
很多人都打妄想,把这个“我”都拧跑了,不是没有我,是“我”跑了。要是“我”能不跑也没有在这儿,那就是差不多了,这才是真的无我。现在我讲完了这本论,也算我没有讲,你们也没有听,大家都无我了,这才是妙,就是真的无我了。你说:“这个法师尽打妄语。”我这是跟你们学的,你们要跟谁学,我就不知道了。
附: 五位百法简表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
1、眼识(能观)
2、耳识(能听)
3、鼻识(能嗅)
4、舌识(能尝)
5、身识(能触)
6、意识(能知诸法)
7、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
8、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
(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
1、遍行五 (通善性、恶性、无记性)
(1)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
(2)触(由境生心)
(3)受(由触生受)
(4)想(由受生想)
(5)思(想生思,筹谋支配着心)
2、别境五(个别境界)
(1) 欲(欲望)
(2)胜解(审解后之决定)
(3)念(铭记不忘)
(4)定(专注)
(5)慧(拣择性)
3、善法十一(助于修行)
(1) 信(信心)
(2)精进(勇猛心)
(3)惭(惭于过错)
(4)愧(愧不如人)
(5)无贪(不贪)
(6)无嗔(不恨)
(7)无痴(不昏暗)
(8)轻安(身心自在)
(9)不放逸(守规矩)
(10)行舍(舍行蕴中与道不相应之念)
(11)不害(克己不损于人)
4、 根本烦恼六(五钝使和五利使)
(1) 贪
(2)嗔
(3)痴
(4)慢
(5)疑
(6)不正见
A身见(执身是我)
B边见(不合中道)
C见取见(非果计果)
D戒禁取见(守牛狗戒、非因计因)
E邪见(染污法、邪知邪见)
5、随烦恼二十
小随十种
(1) 忿(嗔心遽发)
(2) 恨(嗔藏心内)
(3) 恼(恨之极点,恼怒形于外)
(4) 覆(忿恨藏于心,待时暗害人)
(5) 诳(假仁假义)
(6) 谄(谄媚)
(7) 憍(自负)
(8) 害(损害于人)
(9) 嫉(妒忌)
(10)悭(悭吝)
中随
(11)无惭(不知惭,自视太高)
(12)无愧(不知愧不如人)
大随八种
(13)不信(无信心)
(14)懈怠(懒惰)
(15)放逸(不守规矩)
(16)昏沉(常睡懵懂)
(17)掉举(烦燥不安)
(18)失念(失正念,存邪念)
(19)不正知(所知皆邪见)
(20)散乱(心不在焉)
6、不定四
(1)睡眠(暗昧、无智慧)
(2)恶作(后悔)
(3)寻(粗思惑)
(4)伺(微细思惑)
(三)色法十一
1、眼
2、耳
3、鼻
4、舌
5、身
6、色
7、声
8、香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