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甘露 2004年第4期
月悟
我于2003年年初离开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参礼国内名刹及大中佛学院廿余座,若论朴实、宁静,便于修学,首推九华山佛学院。至于今年年初投奔九华山佛学院的缘起,乃是仰慕藏学院长甚深的文化造诣与他在当代散文和书法艺术的方面的骄人成就。藏学院长为人率真,生活简朴,处世踏实、稳重,令我钦敬不已。
最近,藏学院长在教务会议上提出,授课法师不但要讲佛学课,也要培养讲文化课。针对学僧的文化素养偏低,必须加大力度,提高学僧的文化素养。没有文化,难以荷担如来家业,不能摄化层次不一的众生。
文化课的设置,侧重古文与现当代文学,同时加强中华优秀的儒道文化的训练,目的是为学僧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更好地深入经藏,将甚深的佛法深入浅出的弘扬出去。释、儒、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皆以文言文作为载体,承传至今,弥足珍贵。学古文,为了更好地深入经藏;学现代范文,为了更好地将佛法契理契机地弘传出去。同时,加强儒道训练,也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佛教的精深博大。因为中国佛教区别于印度佛教,乃是融会了中华优秀的儒、道文化,并将儒、道文化列为人天乘教学,极大地丰富了人天乘的内涵,倘对此一无所知,岂能深入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佛教!
时值末法,有一类似是而非的所谓“佛弟子”,没有文化,又不愿学习文化,却极端轻视文化,美其名曰“不执着文字”。须知,真正的中道是既不执着,又不断灭;如偏于“不执着”,则有偏空乃至堕入断灭见之虞,不可不慎!未曾明了佛法,却空腹高论不执着文字,乃至不执着佛法,实际上是自卑心的具体表现,明知不足,却不思进取,结果因不明教义而盲修瞎练,以致走火人魔,可悲可痛!或有持异议者,认为有道心,没文化,也没关系;仅倡导文化,不讲发心,并不对路。答:此言差矣。倡导文化,非但不妨碍发大心,反而是发大心的助缘。没文化,纵然有道心,有实修体验,却讲不出,写不出,充其量只能自利、自觉,不能利他、觉他,何能实践四弘誓愿?文化是基础,佛学是提高,并且佛学就其本身,便是极深的文化;轻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轻视佛法的表现,也许主观上并非如此,但客观上却是自误误他。目前全国大中佛学院三十余座,培养出的毕业僧不少,真正能讲、能写、能修的却极少,主要原因便是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佛学课,文化课又不照顾绝大多数学僧的接受能力,学僧的文化素质又普遍偏低,因之文化的障碍,导致难以真正通达经教。更为严重的是,聘请讲文化课的老师,若对佛教不抱有好感,必然会误导学僧倾向学术,而淡化信仰,因而退化还俗者,亦不在少数!
我曾对藏学法师说,聘请在家老师,必须对佛法抱有好感,否则文化水平再高,也不能聘用。藏学法师颇有感触地说,如果出家人不会讲文化课,佛学课也讲不好?我们都认为,可以广纳僧贤。藏学法师肯定的说,在家老师如果对佛法抱好感,也可以讲佛学课。如果法师既能讲佛学课,也能讲文化课,那就更好了。可是,如果出家人不争气,你则别无选择!过去,从小出家,可以送私塾学文化,现在的情况不同过去,佛教院校必须承担传授文化与佛学的双重责任,要求中级佛学院毕业的学僧,首先要达到高中毕业文化水平。
作为九华山佛学院的现任教务长,我愿协助藏学院长,在他的正确领导下,在新加坡居士林等檀越护法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竭尽全力,团结一致,秉持求实、务实的办学作风,将我院的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