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佛教协会50周年纪念大会,并聆听了回良玉副总理、朱维群副部长和叶小文局长的重要讲话。时间虽然过去两个多月了,但领导们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的讲话使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本文仅就叶局长的重要讲话谈谈自己的两点体会。
一、弘扬人间佛教思想,必须赋于“契理契机”以全新内容
佛教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开新、变易的属性。而恰恰是这种开新、变易的属性,才使得佛教得以发扬光大,显示出与其它宗教相比更为强盛的生命力。在2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消踪于故土的佛教通过输入、接纳、消化和吸收,在华厦文明厚土扎下深根,并开花结果,实现了中国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除了佛教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冷峻、严肃、深刻的哲理性外,还在于佛教能以“契理契机”作为适应不同社会形态说法传教的根本理则,抓住不同时代赋予的机遇,成功地创造出足以渗透社会文化深层的弘法模式。契理和契机是佛教的属性,同时又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它不仅与中国固有的安邦治国理念、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广泛契和,同时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一起。历史雄辩地印证了佛教参与并创造了华夏文明。当时轮运转到21世纪的时候,佛教在自觉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仍然以历古常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不朽魅力,接受时代的考验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抉择,回应当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广大民众提出的问题。因此,在这重要战略机遇期关口,我们佛教界要十分珍惜并要紧紧抓住来之不易的历史发展机遇。一是要解决好佛教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问题。这就是在新的历史阶段,赋予佛教“契理契机”全新内容。契理,就是要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通达天下、安邦兴国之理,自觉服从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契机,就是要发扬佛教善于总结、革故鼎新,善于融摄的优势,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既是国家又是中国佛教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佛教之力凝聚力量,扬佛教之长,凝聚人心,动员和组织广大佛教四众弟子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滚滚洪流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大的贡献。二是要解决好佛教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问题。这是一个巨大而又艰深的课题。时下,我们势必运用现代化的理性思维方式,用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整理和研究佛教文化遗产,发掘佛教文化内涵,弘扬佛教文化的精华,对佛教的三学、四谛、四摄、六度、五戒、十善、八正道等根本教义作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阐释,重振广大四众弟子精神品格和道德信仰。并通过对传统佛教的反思、重视、认同、回归和创新,使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佛教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级佛教协会组织和各大寺院的住持们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振兴中国佛教事业,务必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和机缘
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地位越来越高,中国佛教正与祖国一起经历着一个千载难逢的盛世因缘。我认为,中国佛教是否有大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机遇的把握和自身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正如叶局长说的那样:“总结历史经验,最为重要的是佛教的‘机缘’同国家和民族的‘机遇’密不可分,无论国家、民族还是宗教,都要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而机遇只属于那些善于把握或抓住机遇的人。不讲‘契理契机’,难免一败涂地,错失殊胜因缘,就会一蹶不振。”叶局长还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抓住机遇,最忌两条,一是‘形散’,并非众志成城而是一盘散沙;二是‘神散’,并非聚精会神而是各打算盘。那么,面对不可多得的因缘、机遇,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图伟业,佛教应该做、可以做的事很多。请大家不妨再研究,如何发扬佛教之所长,去‘形散’而‘聚形’——尽其所能凝聚力量;弃‘神散’而‘聚神’——千方百计凝聚人心。”因此,各级佛教协会应该用大手笔,做活“凝聚力量”、“凝聚人心”这篇大文章。
第一,必须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实现中国佛教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走出一条自觉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新路子来。我们应该清醒看到,由于历史的尘沙积淀和淹没,传统佛教积弊很多,但变革中的社会时势,也给了它大有作为的发展和创新机遇。从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上看,佛教的兴盛和衰落,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沉重的社会苦难,另外一种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昌明发达。前者需要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来慰藉和支撑,后者则需要佛教来培植人们的善心和道德价值观。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作为弘扬和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从佛教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传统佛教在显现自身优势的同时,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由于“十年动乱”对传统文化的摧残,也由于商品经济大潮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侵蚀,时下,国民对佛教的认识已分化为严重悖离的两个层面:一是为数不少的社会民众对佛法懵懂无知,视宗教信仰为神权迷信,存在着严重的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另一层面是我们佛教徒中的不少人,对世间文化和科学知识不屑一顾,对“人间佛教”中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奉献人生的精神不甚关心和了解。大多数佛教徒仍然以“不造恶业”、“不求名闻利养”为由而独善其身、逃避现实,追求来世和个体解脱。这种状况,已无法适应以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生活和社会需要。因而,我们在探索中国佛教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候,既要总结历史经验,剔出已经陈旧落伍的东西,同时,又要吸取历代祖师在方便善巧弘扬佛教文化方面所体现的智慧,借鉴现代科学的方法,演绎古老的佛教文化精华,为今所用、为我所益。
第二,要充分发挥各级佛教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成立了统一的教务组织,发挥了凝聚佛教四众的功能。但是,佛教协会作为一个地区性的教务组织,如何凝聚力量、凝聚人心,却是一个值得关注和亟待探索的问题。我们说,佛教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体现在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上;体现在动员和组织广大佛教四众弟子爱国爱教、团结进步、践行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上;体现在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崇尚和谐、稳定社会、报国家恩、报众生恩、成就菩萨愿行等方面。但是,佛教协会作为一个社会团体,由于众多的原因,与其说是一个社会团体,倒不如说是一个“弱势群体”,缺乏相应的造血功能和约束机制,各自为政的坚冰仍未打破,佛教组织凝聚人心的功能远未显露出来;佛协办公经费匮乏,佛协工作举步维艰的情况尤为普遍。我以为,除了国家要尽快出台宗教法律,规定宗教团体的权利和责任,明确宗教协会组织与寺院之间的关系等等,使之有法可依外,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也要从“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高度上,变单纯、松散的管理为主动服务,积极支持当地佛教组织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例如办公地址问题、寺院房地产权问题及周边环境问题。与此同时,佛教组织内部要和衷共济、相互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六和敬”的精神搞好领导班子的团结。叶局长在中国佛协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他说:“中国佛协要团结,佛协就要‘以和为贵’。希望各位高僧作团结的楷模,不图一时之私利,不争一时之长短,有容乃大方高僧,不尽恒沙是佛陀。希望中国佛协做团结的典范,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开一代新风,受万众敬仰”。我想,叶局长的话,不仅是对中国佛协的希望和要求,也是对全国各级佛协的希望和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
第三,中国佛教事业在具足良好外缘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大力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才建设。人才建设的落脚点就是加大僧伽教育的力度,注重僧伽教育的质量。而教育的重点又必须首先注重佛教的文化建设。在继承千百年行之有效的佛教传统的时候,我们必须怀着对历代祖师的敬意和虔诚,体察前人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方便善巧的良苦用心。用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针对当前社会中的问题,以现代的语言讲经说法,启迪智慧,凝聚人心;还要注重培养僧众的自信、自尊、自重和与当代社会相圆融的能力,不断提高僧人的佛教信仰、佛教学识、戒行清净兼备的僧格、人格。打造契合时代要求、学院式教育和寺院教育相结合的新世纪人才培养格局,使一大批高素质、自强不息、勇猛精进的僧才脱颖而出,担当起新世纪弘扬佛法的重任,担当起凝聚力量、凝聚人心的历史使命,推动古老的佛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图伟业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