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
五七五、本经叙说兜率陀天寿命极长,但若愚痴无闻,死后仍会堕生于三恶道中;而多闻圣弟子则不生三恶道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人间的四百年是兜率陀天(欲界第四重天)的一日一夜,如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兜率陀天的寿命有四千岁(等于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岁)。可是愚痴无闻的凡夫在那儿命终之后,还是会堕生于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然而多闻圣弟子在那儿命终之后,就不会堕生在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七五经注释:
1、据「佛光阿含藏」注:「本卷为丽本卷第三十一,今依印顺长老所编次序改为卷二十三,原卷二十二佚失,为保存杂阿含经原有之五十卷数,故从缺。」
2、兜率陀:为欲界第四重天。译为知足。弥勒菩萨于此天中内院为诸天众说法。
五七六、本经叙说化乐天的寿命极长,但若愚痴无闻,于彼命终后,仍会堕生于三恶道中;而多闻圣弟子于彼命终,则不会堕于三恶道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人间的八百年是化乐天(欲界第五重天)天上的一日一夜,如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化乐天的寿命有八千岁(等于人间二十三亿四百万岁)。可是愚痴无闻的凡夫在那儿命终之后,还是会堕生于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然而多闻的圣弟子在那儿命终之后,就不会堕生在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五七七、本经叙说他化自在天寿命极长,但若愚痴无闻,死后仍会堕生于三恶道中;而多闻圣弟子则不生恶道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重天)的一日一夜,如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他化自在天的寿命有一万六千岁(等于人间四十六亿八百万岁)。可是愚痴无闻的凡夫在那儿命终之后,还是会堕生于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中;然而多闻的圣弟子在那儿命终之后,就不会堕生在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佛陀所说有关六欲天的经文,同样地,异比丘问六欲天的经文、佛问诸比丘六欲天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五七七经注释:
1、佛说六经:依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注说:「佛说六经,即别说六欲天。但前三天││四王天、忉利天、炎摩天,在上卷中,已佚。」
五七八、本经叙说能住于初禅,而对五蕴作如理的观察,则能离爱而至于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无论是行作、或形态、或相状,都已远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远离于欲念而生喜乐,他就能圆满地安住于初禅。他不再忆念这行作、这形态、这相状,然而对那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现象,会作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无常、苦、空、非我的思惟,对那五蕴现象产生厌嫌、怖畏、防护的心理;产生厌嫌、怖畏、防护的心理后,就会用佛法的甘露来利益自己,如此而得寂静,如此而得胜妙,就是所谓的舍离残余的爱欲,灭尽贪爱、无欲、息灭净尽、体证涅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五七九、本经叙说若比丘具足初禅,并对五蕴正思惟,则可得欲、有、无明有漏心的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所说,有所差别的是:「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见识后,就能得到欲界烦恼心的解脱、色界与无色界烦恼心的解脱、三界无明烦恼心的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七九经注释:
1、「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此谓之三有漏。漏是烦恼的异名,统收三界之烦恼为三种。一欲漏:欲界一切烦恼中除无明者。二有漏:有者苦果之异名,总称色界、无色界,是于色界、无色界中除无明外之一切烦恼。三无明漏:是三界一切之无明。
五八○、本经叙说若比丘具足初禅,并对五蕴正思惟,则可得中般涅槃、或生般涅槃。或生有行般涅槃、或生无行般涅槃、或生上流般涅槃、或生于梵天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所说,有所差别的是:「如果还不能得到解脱的话,由于能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的缘故,死后能得中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会得生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会得生有行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会得生无行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会得生上流般涅槃;如不能这样的话,或又因这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的功德,得以受生于大梵天中,或生梵辅天中,或生梵身天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五八○经注释:
1、中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即修得不还之圣者,于欲界死而往生色界,于其中有(中阴身)之位断除余惑,证阿罗汉果而得般涅槃者。
2、生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即修得不还之圣者,生于色界后,不久断除余惑,而得般涅槃者。
3、有行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即修得不还之圣者。于其所生色界天处长时加行勤修,以断除余惑,而得般涅槃者。
4、无行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即修得不还之圣者,于其所生色界天处,无加行勤修,懈怠而经长时,余恶才断,而得般涅槃者。
5、上流般涅槃:五种不还之一。即修得不还之圣者,生于色界之初禅,由此渐次上生至色究竟天,或至于无色界之有顶天而八般涅槃者。
6、大梵天:色界初禅第三重天。
7、梵辅天:色界初禅第二重天。
8、梵身天:色界初禅第一重天,又叫梵众天。
五八一、本经叙说第二禅定之精神状态,及对于五蕴作正思惟之效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如是的行作、如是的形态、如是的相状,息止了有觉有观的现象,心灵清净,住心于一处,没有觉也没有观,由禅定而生起喜乐,就能圆满地安住于第二禅。如果不忆念如是的行作、如是的形态、如是的相状,而是对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现象作思惟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无常、苦、空、非我,对于这些现象而心生厌离、怖畏、防护;生厌离、防护后,就能于涅槃境界而自得利益。这就是寂静,这就是胜妙,所谓舍离了一切的有余,灭尽贪爱、无欲、息灭净尽,至于涅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八一经释:
1、甘露法界:喻涅槃界。
五八二、本经叙说若具足第二禅,而于五蕴作正思惟所得之果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所说。有所差别的是:「他如此地认知、如此地观察后,就能得到欲界烦恼心的解脱、色界与无色界烦恼心的解脱、三界无明烦恼心的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如果还不能解脱的话,然而因他能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的缘故,或可得中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得生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得有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得无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得上流般涅槃;如果再不能如此的话,由于他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的缘故,或可受生至自性光音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可生无量光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也会生于少光天。」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八二经注释:
1、而以彼法:「法」字依据经意及后面类句,疑为衍字。「杂阿含经论会编」也持此看法。
2、自性光音天:即光音天,又称极光净天。为色界二禅之终天。
3、无量光天:色界二禅之第二天。
4、少光天:色界二禅之第一天。
五八三、本经叙说第三禅定之精神状态及对五蕴正思惟之果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如是行作、如是形态、如是相状,厌离对二禅的贪喜,摄心不受,有正念正智,身受三禅之乐,这种舍弃二禅喜念而行三禅之乐的妙乐,非凡夫所知,唯修行到此境的圣者能说得出(感受得到),也能知所弃舍,而圆满地安住于第三禅。如果不如此的话,以如是行作、如是形态、如是相状,而对于色、受、想、行、识的现象思惟这些就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乃至能得到上流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也会因他的希求正法、忆念正法、爱乐正法,而受生于遍净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能生于无量净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也会生于少净天。」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八三经注释:
1遍净天:色界三禅三天之第三天。
2无量净天:色界三禅三天之第二天。
3少净天:色界三禅三天之第一天。
五八四、本经叙说第四禅之精神状态及对五蕴正思惟之果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如是行作、如是形态、如是相状,出离了忧苦,也息止了喜乐之心,先前的忧喜皆已息灭,只有不苦不乐的「舍受」,意念极清净,住心一处,就能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如果不如此地去忆念,而是对于色、受、想、行、识等现象思惟就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乃至得到上流般涅槃;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会生于因性果实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或会生于福生天;如果不能如此的话,也会生于少福天。」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对四禅的叙述;同样地,对四无色定也是同样的说法。
第五八四经注释:
1因性果实天:即广果天,是色界四禅八天之第三天。
2福生天:色界四禅八天之第二天。
3少福天:即无云天,是色界四禅八天之第一天。
五八五、本经叙说风云天、焰电天……乃至寒天、热天等天人的神通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位风云天人生起这样的想法:我现在要运用神通力游戏。当他做这样的想法时,风云就自然涌起。就如风云天人一样,像这焰电天、雷云天、雨天、晴天、寒天、热天等天人,也说他们各自都有如此的神通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经所说,有异比丘问佛、佛问诸比丘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五八六、本经叙说雨夜中世尊出游,教阿难持伞盖覆灯随行,梵天、帝释天及四大天王皆亦持伞盖覆灯跟随于诸大弟子后,世尊见后微笑,告诉阿难此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那时,世尊在暗夜中,天空下着小雨,雷电的光焰闪耀。佛陀告诉阿难说:「你可以拿支伞覆着灯,我们出游去。」
阿难尊者立即遵照指示,拿支伞盖覆着灯,跟随在佛陀后面,走到一个地方,世尊忽然露出微笑。阿难尊者向佛陀请问说:「世尊您是不会无缘无故而笑的,不知世尊您今日是为何缘故而发出微笑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是的!是的!如来不会无缘无故而笑,你现在拿着伞盖覆着灯,随我而行,我看见大梵天王也一样地拿支伞覆着灯,跟随在拘邻比丘后面走;天帝释提桓因也是拿支伞盖覆着灯,跟随在摩诃迦叶后面走;袟粟帝罗色咤罗天王(东方持国天王)也是拿支伞盖覆着灯,跟随在舍利弗后面走;毗楼勒迦天王(南方增长天王)也拿支伞盖覆着灯,跟随在大目揵连后面走;毗楼匐叉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也拿支伞盖覆着灯,跟随在摩诃拘絺罗后面走;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拿支伞盖覆着灯,跟随在摩诃劫宾那后面走。」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五八七、本经叙说四种善调伏众之光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善好调伏的大众。是那四种呢?就是指善好调伏的比丘、善好调伏的比丘尼、善好调伏的优婆塞、善好调伏的优婆夷,这些就叫做善好调伏的四众。」
那时,世尊就唱说诗偈:
「如果辩才无碍又能无所畏惧,博学多闻且通达正法,
依循法的秩序修行而向涅槃之道,这就是所谓的善众。
比丘能够受持净戒,比丘尼能够多闻。
优婆塞能够净信,优婆夷也是如此,
这样就叫做是善众,他们都如日光一样地自己照耀着光辉。
如此的话就是善好的僧人,如此的话就是僧众中善好的人,
而这都是正法才使僧众善好,就如日光一样地自己照耀着光 辉。」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本篇「调伏」的经文所叙述,像这辩、柔和、无畏、多闻、通达法、说法、法次法向、随顺法行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第五八七经注释:
1、有四种善好调伏众:增一阿含二十七品第七经与本经为相对经文,此处作「今有四人,聪明勇悍,博古明今,法法成就」。
五八八、本经解说三种儿子││随生子、胜生子、下生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儿子。是那三种呢?就是随从父母的儿子、胜过父母的儿子、低劣于父母的儿子。怎样叫随从父母的儿子呢?就是说这孩子的父母能够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做儿子的人也随学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样就叫做随从父母的儿子。怎样叫胜过父母的儿子呢?就是说如果孩子的父母不能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戒律,然而做为儿子的人却能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戒律,这样就叫做胜过父母的儿子。怎样叫低劣于父母的儿子呢?就是说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够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戒律,然而做为儿子的人却不能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戒律,这样就叫做低劣于父母的儿子。」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生下能随从父母或胜过父母的儿子,这是有智慧的父母所想要的;
生个低劣的儿子就非父母所想要,因为他不能绍继父母的志业。
人世间做为儿子的人,应当做一位优婆塞,
于佛、法、僧三宝,勤修清净的心,
就能像云散而月光显耀一般,荣耀着父母与家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经「五戒」所述,像这信、戒、施、闻、慧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第八八经注释:
1、「生随及生上……光荣眷属众」:本经也出现于南传小部经,今据大林静舍所印黄谨良译文,此处诗偈作「诸智者众,望得优生,及随生子,不望劣生,坏族姓子。有诸儿子,是优婆塞。如是儿子,是世间子,有信有戒,知父母心,无有悭吝。于诸众中,最为荣美,如明分月,无黑云蔽。」可互为参阅。
五八九、本经叙说有四正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遮断恶法,令善法增长的四正断法。是那四种呢?就是:一断断(断除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二律仪断(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会生起);三随护断(使未生的善法生起);四修断(使已生起的善法更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八九经注释:
1、四正断:又译四正勤,即勤于遮断恶法,令善法增长。
五九○、本经意同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遮断恶法,令善法增长的四正断法。是那四种呢?就是:一断断(断除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二律仪断(使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会生起);三随护断(使未生的善法生起);四修断(使已生起的善法更增长)。」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断断及律仪断,随护断与修习断,
如此四正断法,是诸佛所说之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五九一、本经叙说四正断的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正断法。是那四种呢?就是:一、断断,二、律仪断,三、随护断,四、修断。怎样叫断断呢?就是比丘对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使它断除,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这样就叫做断断。怎样叫律仪断呢?就是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不使它生起,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这样就叫做律仪断。怎样叫随护断呢?就是未生起的善法使它生起,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这样就叫做随护断。怎样叫修断呢?就是对已生起的善法更加修习使圆满,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这样就叫做修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九一经释:
1、生欲、方便、精勤、心摄受:「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2、已起善法增益修习:「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为对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令圆满。」
五九二、本经经文内容与前经相同,诗偈则与第五九○经诗偈相同。译文略。
五九三、本经详说四正断的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正断法。是那四种呢?就是:一、断断,二、律仪断,三、随护断,四、修断。怎样叫断断呢?就是比丘对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使它断除,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使他不会生起,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未生起的善法使它生起,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已生起的善法更加修习使圆满,生起欲愿、方便、精勤、摄心受持,这样就叫做断断。怎样叫律仪断呢?就是比丘善于摄护眼根,使它隐密、调伏、进于正向;同样地,耳、鼻、舌,身意根等也善于摄护,使它隐密、调伏、进于正向,这样就叫做律仪断。怎样叫随护断呢?就是比丘对于每一种真实的三昧(禅定)相状善能守护保持,对所观境相所谓的青瘀相、肿胀相、脓烂相、腐坏相、虫啖食不净相等,要修习守护,不使它退失,这样就叫做随护断。怎样叫修断呢?就是要修习四念处等法,这样就叫做修断。」
当时,世尊就又唱诵诗偈说:
「断断及律仪断,随护断与修习断,
这四种正断,是得正觉的佛陀所说;
比丘如能运用方法精勤修习,就可以灭尽一切的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经「四念处」的经文所述,像这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止观修习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五九四、本经叙说修习禅法须以不放逸为根本。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人在世间有所建造设立,那一切都要依于大地;同样地,比丘要修习禅法,一切也要依不放逸为根本,依不放逸而集,依不放逸而生,依不放逸而显现。比丘不放逸的话,才能修习四禅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五九五、本经叙说比丘不放逸,则能断贪、瞋、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所说一样,有所不同的是:「像这样不放逸的比丘就能断除贪欲、瞋恚、愚痴三毒的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经「断贪欲、瞋恚、愚痴」的经文所述,像这调伏贪欲、瞋恚、愚痴,贪欲究竟,瞋恚、愚痴究竟,出要、远离、涅槃等经,也是同样的说法。
五九六、本经广举三十五事为喻,详说一切善法皆以不放逸为本。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百草药木,都要依于大地然后才能生长;同样地,种种的善法,也都要以不放逸做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黑沈水香是众香中最为上等;同样地,种种的善法,也是以不放逸最为重要。
譬如坚固的香料中,赤旃檀最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都是以不放逸为根本。如此,……乃至涅槃。
譬如水里与陆地一切花中,以优钵罗花(青莲花、睡莲)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都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乃至涅槃。
譬如陆地所生的花中,以摩利沙花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乃至涅槃。
比丘啊!譬如一切畜生的足迹中,象的足迹最大;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最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畜生中,以狮子为第一,是所谓的畜生之王;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屋舍堂阁,以栋梁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
譬如世界上一切果树,只有叫阎浮果的果实最美好;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
譬如一切的俱毗陀罗树(黑檀树),以萨婆耶旨罗的俱毗陀罗树最好;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山,以须弥山王最高;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的黄金,以阎浮河所产的黄金最高贵;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的衣料中,伽尸国所产的细毛布最好;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颜色中,以白色最精纯;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众鸟之中,以金翅鸟最大;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国王,以转轮圣王最为高贵;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的天王,以四大天王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三十三天,以帝释为最上首;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焰摩天中,以宿焰摩天王为最上首;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兜率陀天中,以兜率陀天王为最上首;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化乐天,以善化乐天王为最上首;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他化自在天,是以善他化自在天子为最上首;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梵天,以大梵天王为最上首;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阎浮提(即我们世间)的一切水流都顺趋于大海,大海是最为广大,因它能容纳百川;同样地,一切的善法都是随顺于不放逸。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雨滴都将归于大海;同样地,一切善法也都是顺趋于不放逸的大海。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萨罗(即婆罗树)以阿耨大萨罗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第一。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阎浮提的一切河流,以四大河为第一,就是所谓的恒河、新头河、搏叉河、司陀河(以上为印度四大河);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第一。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众星的光明,以月亮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第一。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身体高大的众生中,以罗睺阿修罗最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所有享受色、声、香、味、触五欲的人,顶生王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欲界的一切神通力量,以天魔波旬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的众生,无足、两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无想等,以如来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所有的一切法,有为法或无为法,以出离贪欲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一切的法众(习法的大众),以如来的法众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譬如所有一切诸界的苦行,以梵行圣界为第一;同样地,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余如前经所说,……乃至涅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九六经注释:
1、「如上说,……乃至涅槃」:依南传「相应阿含」第五正勤相应之第一为「恒河广说」,第二即「不放逸品」。「恒河广说」之内容最后即说「比丘如是对四正勤修习,对四正勤多修习,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这些句子在北传有关经文(第五八九经至五九三经)中皆无。南传的「不放逸品」因经文雷同于前面的「恒河广说」,所以经文省略,只附摄颂「如来与足迹,屋顶与根核,夏生花王月,日衣等十句。」并附记说:「依正勤之可广说不放逸品。」北传广举三十五事以详说「不放逸」,比南传多了二十五事之多。由南传的经文叙述,可知北传本经省略诸处应作「如是对不放逸修习,对不放逸多修习,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2、摩利沙:又作「末利迦」,「素馨」之一种,花黄金色,用以作高贵花鬘,故又名鬘花。
3、一切阎浮果:指阎浮洲上一切果实,即此世界上所有果实。
4、阎浮:此为果实之名。
5、阎浮提金:又作阎浮檀金,为阎浮河所产之金。色赤黄而带有紫焰气,为金中最为高贵者。
6、伽尸:国名,在中印度,为十六大国之一,萨罗之北邻。
7、金翅鸟:又作「迦楼罗」,为八部众之一,翅金色,双翅广三百六十万里,住须弥山下,常捕龙为食。
8、四大河:印度的四大河:一恒河,又作殑伽河。二新头河,又作信度河、辛头河。三搏叉河,又作缚刍河。四司陀河,又作徙多河。
9、 罗睺阿修罗:古时不知日蚀月蚀之因。以为有「大身者」遮住日、月,而此「大身者」为罗睺阿修罗王。
10、顶生王:据本生经记载:往昔有王,名布杀陀王,王顶上忽生疱,自疱生一子。后长大为金轮王,称顶生王。顶生金轮王既征服四天下,遂上忉利天欲害帝释而己代之,不成还下地,困病而死。顶生王者,今之释迦佛是也。可知顶生王也是佛陀前生之一。
五九七、本经叙说依三昧或正受之善与非善而有种种之「四种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善巧而非于正受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善巧,而非于三昧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三昧善巧,也于正受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善巧,也非于正受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有一种禅为于住三昧善巧,而非于住正受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住正受善巧,而非于住三昧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住三昧善巧,也于住正受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住三昧善巧,也非于住正受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起(出离)善巧,而非于正受起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起善巧,而非于三昧起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三昧起善巧,也于正受起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起善巧,也非于正受起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时善巧,而非于正受时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时善巧,而非于三昧时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时善巧,也于正受时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时善巧,也非于正受时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处善巧,而非于正受处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处善巧,而非于三昧处善巧;有一种禅为于三昧处善巧,也于正受处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处善巧,也非于正受处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又有一种禅为于三昧迎善巧,而非于正受迎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迎善巧,而非于三昧迎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迎善巧,也于正受迎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迎善巧,也非于正受迎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为于三昧念善巧,而非于正受念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念善巧,而非于三昧念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念善巧,也于正受念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念善巧,也非于正受念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念或不念善巧,而非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而非于三昧念或不念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念或不念善巧,也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念或不念善巧,也非于正受念或不念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来善巧,而非于正受来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来善巧,而非于三昧来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来善巧,也于正受来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来善巧,也非于正受来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恶善巧,而非于正受恶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恶善巧,而非于三昧恶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恶善巧,也于正受恶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恶善巧,也非于正受恶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方便善巧,而非于正受方便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方便善巧,而非于三昧方便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方便善巧,也于正受方便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方便善巧,也非于正受方便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于三昧止善巧,而非于正受止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止善巧,而非于三昧止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止善巧,也于正受止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止善巧,也非于正受止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为于三昧举善巧,而非于正受举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举善巧,而非于三昧举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举善巧,也于正受举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举善巧,也非于正受举善巧。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为于三昧舍善巧,而非于正受舍善巧;有一种禅为于正受舍善巧,而非于三昧舍善巧;有一种禅为既于三昧舍善巧,也于正受舍善巧;有一种禅为既非于三昧舍善巧,也非于正受舍善巧。」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九七经注释:
1、「有四种禅││有禅三昧善,非正受善;有禅正受善,非三昧善;有禅三昧善,亦正受善;有禅非三昧善,非正受善」:三昧与正受,统而言之皆谓之禅定,若细而分之,则三昧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正受则行者禅定时,身心经由定的势力所领受的平等安和之相。南传相对经文英译本此处作
There are these four , brethren , who practise the jhanas what four ?
Herein , brethren , a certain one who practises meditation is skilled in concentration , but is not stilled in the attainment thereof .
Again , brethren one who practises meditation is skilled in the attainments of concentration , but is not skilled in concentration (itself) .
Again , brethren , a certain one who practises meditation is neither concentration nor skilled in the attainments thereof .
Again , brethren , a certain who practises meditation is both skilled in concentration and skilled in the fruits thereof .
(大意是:比丘们!有四种习禅的人。是那四种人呢?比丘们!此中有一种习禅的人,他熟练于三昧,但是他却不熟练于正受。其次,比丘们!有一种习禅的人,他熟练于正受,但是却不熟练于三昧。其次,比丘们!有一种习禅的人,他是既不熟练于三昧,也不熟练于正受。其次,比丘们,有一种习禅的人,他是既熟练于三昧,也熟练于正受。)南北经文对照,可见北传经文中之「善」字,即英文之 skilled,是作「善巧、善长」之意。但经中所说三昧或正受之住、起、时、处、迎、念、念不念、来、恶、方便、止、举、舍等法,用词简略,详细内容仍待考究。「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止住、出起、安乐、所缘、行境、引发、恭敬(作)、常作、随应等法,与北传出入甚大。(参阅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三)第十三禅定相应)。
五九八、本经叙说阿罗汉之三明。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阿罗汉所证得的三种神通智慧。是那三种呢?就是无学宿命智证通、无学生死智证通、无学漏尽智证通。」
当时,世尊即唱诵诗偈说:
「观察而知一切宿命之事,能看见人天或恶趣的生死,生死的 一切烦恼都已灭尽,这些就是阿罗汉的智慧。
他的心已解脱了一切的贪爱,
对宿命、生死、漏尽等三处的真义都已通达明白,所以称为三种智慧。」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九八经注释:
1无学:阿罗汉之别称。证阿罗汉果之圣者,梵行已立,所作已作,对不受后有之法已无须再学,故叫无学。
2三明: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智之知法显了,故名为明、又曰智证明。有:一、宿命明(宿命智证明)二、天眼明(生死智证明)三、漏尽明(漏尽智证明)。三明是六通中宿命、天眼、漏尽三通。
3牟尼:译曰寂,又作寂默、寂静。是佛及阿罗汉之通称,此指阿罗汉而言。
五九九、本经详细说明阿罗汉所证得三明之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阿罗汉所证得的三种神通智慧。是那三种呢?就是所谓的无学宿命智证通、无学生死智证通、无学漏尽智证通。
怎样叫无学宿命智证通呢?就是说圣弟子能够知道种种过去世的事情,从一生至百千万亿生,乃至劫数的由成而坏阶段,我及众生的过去世所经历的如是之名、如是之生、如是之姓、如是之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所受的范围界限,我和众生在这里死了,受生到别处,在别处死了,又在这儿受生,有如此之行、如此之因、如此信受等,种种过去世的事情,都能清楚地知道,这样就叫做宿命智证的神通智慧。
怎样叫生死智证的神通智慧呢?就是说圣弟子的天眼明净胜过凡人之眼,他可看到一切众生的死时与生时,是好的形色或不好的形色,是尊贵的形色或卑贱的形色,是向于恶道,或随业而受生等事,他都能如实知道;也知道如此的众生成就身的恶行、成就口的恶行、成就意的恶行,毁谤圣人,因为邪见受邪法的缘故,身死命终之后,堕生于恶道地狱中;而此众生由于身的善行、口的善行、意的善行,不毁谤圣人,成就了正见,所以身死命终之后,受生于善道天人之中,这样就叫做生死智证的神通智慧。
怎样叫漏尽智证的神通智慧呢?就是说圣弟子能够如实知道这苦谛,也能够如实知道这苦的集起、苦的息灭、苦息灭的方法;有如是的认知、如是的见识后,就能得到欲界有漏心的解脱、色界或无色界的有漏心解脱、三界无明的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样就叫做漏尽智证的神通智慧。」
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观察而知过去世的事,也能看到是生于天道或恶道,
灭尽了生死的一切烦恼,这就是阿罗汉的智慧。
知道心灵已解脱了一切的贪爱,
对宿命、生死、漏尽等三处的真义都已通达明白,所以称为三种智慧。」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婆罗门阿罗汉的三种神通智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和世尊见面,彼此相慰劳,相慰劳后,退坐一边,他这样地说:「这就是婆罗门的三种智慧,这就是婆罗门的三种智慧。」
当时,世尊就问婆罗门说:「什么叫做婆罗门的三种智慧呢?」
婆罗门告诉佛陀说:「瞿昙啊!就是(一)婆罗门的父母具有好相,没有瑕疵垢秽;父母七世相承,没有一切的讥讽批评;世世相承,常为师长,具足言辩的才能。(二)能诵读一切经典,且对物类的名字,万物品类的差别,字类的分合,历世的始末,这五种记说,都能通晓明白。(三)容貌端正。瞿昙啊!这样就叫做婆罗门的三种智慧。」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是不以名字的言说做为三种智慧,贤圣法门所说的是真实的三种智慧,是贤圣的知见,贤圣的正法、戒律所说真实的三种智慧。」
婆罗门问佛陀说:「瞿昙啊!什么是贤圣的知见,贤圣的正法,戒律所说的三种智慧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有三种无学(阿罗汉)的神通智慧。是那三种呢?就是无学宿命智证的神通智慧、无学生死智证的神通智慧、无学漏尽智证的神通智慧,余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
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一切法都是无常的,能持戒修习寂静的禅定,
就能知道一切的过去世,看见是已生于天道或恶道中,
也能断尽生死烦恼,这就是阿罗汉的神通。
他详知心灵已解脱了一切的贪、瞋、痴。
我说这三种真实的神通智慧,不是一般言语所说的。
婆罗门啊!这就是贤圣的正法、戒律所说的三种智慧。」
婆罗门回答佛陀说:「瞿昙啊!这确实是真正的三种智慧。」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六○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婆罗门,所谓信乃是信增上戒、施、闻、舍、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和世尊见面,彼此互相慰劳,相慰劳后,退坐一边,他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我的名字就叫做信。」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所谓信的意义,是信于增上的戒律、布施、多闻、舍离、智慧,这样才叫做信,不是光把名字叫做信。」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六○二、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婆罗门,所谓增益,乃是指增益信、戒、闻、舍、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处,彼此见面,互相慰劳,相慰劳后,退坐一边,他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我的名字就叫做增益。」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所谓增益的意义,是要增益净信,以及增益戒律、多闻、舍离、智慧,这样才叫增益,不是光把名字叫做增益。」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六○三、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婆罗门,所谓等起,乃是指生起信、戒、闻、舍、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彼此互相问讯道安,问讯后,退坐一边,他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的名字就叫做等起。」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所谓等起的意义,是说要生起净信,以及生起戒律、多闻、舍离、智慧,这样才叫做等起,不是光把名字叫做等起。」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六○四、本经叙说无为法,及无为道迹的内涵。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将为你们讲说无为法及无为道迹(通达无为法的途径)的内涵。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去思考!什么是无为法呢?就是永远灭尽贪欲,永远灭尽瞋恚、愚痴,永远地灭尽一切的烦恼,这样就是无为法。什么是通达无为法的途径呢?就是所谓的八圣道法││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些就是通达无为法的途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无为法」的经文所述,像这难见、不动、不屈、不死、无漏、覆荫、洲渚、济渡、依止、拥护、不流转、离炽焰、离烧然、流通、清凉、微妙、安隐、无病、无所有、涅槃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六○五、本经叙说具足正见,正无间等之圣弟子,其所断苦多如大湖水,而所余之苦则少如毛端之水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有一湖水池,宽长有五十由旬,深度也是如此。如果有一个人用一根毛端来沾起那湖水,怎样泥?比丘啊!是那湖水较多呢?还是那个人所拿毛端的一滴水较多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世尊啊!那个人所拿毛端的水滴极为稀少,而湖水无量,比它多千万亿倍,不能相比。」
佛陀告诉比丘说:「能圆满地观见真谛,具足正见的世尊弟子,就能见到真谛之果,正确地得到证悟。他在那个时候,已经断除、已经知道,断灭了苦蕴的根本,就如砍断多罗树头一样,将不会再生起;而所断除的一切苦恼多得无量,就如大湖水,所残余的苦恼就只如毛端的水滴那么少。」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毛端渧水」的经文所述,像这草筹之端渧水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又如「湖池水」的叙述,像这萨罗多咤伽、恒水、耶扶那、萨罗 、伊罗跋提、摩醯、大海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六○六、本经叙说于内六入处能观察安忍,或信行、或法行皆可得须陀洹果,乃至不起诸漏,离欲解脱,得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内六入处(即六根)。是那六入处呢?就是眼内入处,以及耳、耳、鼻、舌、身、意等内入处。对于这六法能观察安忍,就叫做信行(信他人教导而行),可超升而远离三界的生死,出离凡夫地,若未得须陀洹果(预流果),乃至未命终,就一定会得到须陀洹果。如果对这六法能更增进观察安忍,就叫做法行(依圣法而行),可超升而远离三界的生死,出离凡夫地,若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就一定会得到须陀洹果。如果对这六法能够如实地以正智去做观察,那么对三种结惑就能灭尽、也能知道,这三种结惑就是所谓的身见结(执持有一实体之我)、戒取结(取非理之禁戒)、疑结(怀疑不信正法),能这样就叫做须陀洹。他决定不会再堕入恶道中,一定可以趋向于正觉,在天上或人间最多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苦海了。如果对这六法能够以正智观察,不生起一切烦恼,远离贪欲而得解脱的话,就叫做阿罗汉。他已灭尽了一切的烦恼,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脱离了一切的重担,得到了自己的利乐,尽除所有的结缚,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内六入处」的经文所述,像这外六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界身、五阴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第六○六经注释:
1、忍: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
六○七、本经叙说譬如种子须得土、水才能生长;同样地,缘起之流转与还灭,也必各具因缘。
我听到这样的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能生长的种子。是那五种呢?就是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枝种子、果实种子。这五种种子不折断、不破损、不腐坏、不伤害、坚硬不穿,新得土地,可是却得不到水,那些种子还是无法生长高大;如果有水灌溉,却没有土壤,那些种子一样无法生长高大;一定要得到土壤与水,那些种子才能生长得高大。同样地,这业也需要有烦恼、贪爱、邪见、骄慢、无明,才会生起各种业行;如果有业而却无烦恼、贪爱、邪见、无明的话,业行就会息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行」的经文所述,像这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六○八、本经叙说佛陀以如实知世间及世间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我对于世间以及世间的集起不能够如实知道的话,我终究不能于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及一切世间中,成为解脱、超出、出离,远离颠倒之想的人,也不能叫做是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我对于世间以及世间的集起能够如实知道,所以我于诸天、世人、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及其余众生当中,能成为解脱、超出、出离的人,内心圆满地远离颠倒之想,得以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世间、世间集」的经文所述,像这世间集、世间出,世间集、世间灭、世间味、世间患、世间出,世间集、世间灭、世间出,世间集、世间灭道迹,世间集、世间灭、世间集道迹、世间灭道迹,世间集、世间灭、世间味、世间患、世间出,世间集、世间灭、世间集道迹、世间灭道迹、世间味、世间患、世间出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八经注释:
1、如世间、世间集:「如」下原有「是」字,今据「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2、如是:原作「世间灭」。今据「杂阿含经论会编」改定。
3、亦如是说:此四字原缺。今据「杂阿含经论会编」补上。
六○九、本经叙说为断三爱,当求大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贪爱。是那三种呢?就是欲界的贪爱、色界的贪爱、无色界的贪爱。为了断灭这三种贪爱的缘故,应当去访求大师。」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求大师」的经文所述,像这次师、教师、广导师、度师、广度师、说师、广说师、随说师、阿阇梨、同伴、真知识之善友、哀愍、慈悲、欲义、欲安、欲乐、欲触、欲通、欲者、精通者、方便者、出者、坚固者、勇猛者、堪能者、摄者、常者、学者、不放逸者、修者,思惟者、忆念者、觉想者、思量者、梵行者、神力者、智者、识者、慧者、分别者、念处、正勤、根、力、觉、道、止观、念身、正思惟求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第六○九经注释:
1、真知识之善友:「杂阿含经论会编」作「真知识、善友」。
2、常者、学者:「杂阿含经论会编」作「常学者」。
六一○、本经叙说为断三有漏,当求大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烦恼。是那三种呢?就是欲界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的烦恼、三界无明的烦恼。为了断灭这三种烦恼的缘故,应当去访求大师。」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求大师」的经文所述,像这……乃至求正思惟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六一一、本经叙说若能正智观察内六入处,则于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不忆念,可于其中间尽诸有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罗睺罗尊者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向佛陀问说:「世尊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对我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在境界的一切事务,不会去忆念它,而就在这二者之间灭尽一切的烦恼呢?」
佛陀告诉罗睺罗说:「有内六入处(即六根)。是那六种呢?就是眼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入处。对于这些法,能以正智观察,就能灭尽一切的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样就叫做阿罗汉。他已灭尽了一切的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已舍离了重担,获得自己的利乐,尽除一切的结缚,有正智而心灵得到了完善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内六入处」的经文所述,像这外六入处,乃至五阴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六一二、本经叙说若能断除六根贪欲,则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断除眼根的欲贪,欲贪断除的话,这就叫做已断除了眼根,已经了知断除它的根本,就如砍断多罗树头一样,在未来世不再受生死身。就如对眼根的叙述,像这耳、鼻、舌、身、意等根,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内六入处」的经文所述,像这外六入处,乃至五阴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六一三、本经叙说若比丘眼等六根生、住、显现,则苦、病、老死显现﹔反之则苦、病、老死没。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的眼根生起、留住、成就显现,那么痛苦就会跟着生起、疾病就会留住,老死就会显现;同样地……乃至意根,也是如此的说法。如果眼根寂灭、息止、不再生起,那么痛苦就会跟着寂灭,疾病就会息止,老死也不再生起;……乃至意根,也是如此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内六入处」的经文所述,像这外六入处,乃至五阴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