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修行网

杂阿含经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3-08-03 12:34:59作者:修行

杂阿含经卷第四

七九、本经叙说五阴非我、非我所,不应执取贪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物质现象不是我。如果物质现象就是我的话,就不应在物质现象中会有疾病、苦恼产生,也不应对这物质现象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因为物质现象中没有我的缘故,所以才有疾病、苦恼在物质现象中产生,也才得对这物质现象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的情况。比丘啊!你意见怎样呢?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令人苦恼,世尊!」

佛陀说:「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多闻圣弟子在这当中可察见有一真实的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可,世尊!」

佛陀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要像这样地去观察;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比丘啊!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知它不是我,也非我所有,要正确如实地去观察。能够正确如实地观察后,对世间所有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因为无所执取,所以就不去贪着;因为不贪着,所以自己就能觉证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 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本经叙说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论说五蕴非我、无常、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 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五位比丘说:「物质现象中没有一实体的我。如果物质现象中有一实体的我存在的话,这物质现象便不应有疾病、苦恼的产生,也不得对这物质现象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就因为物质现象中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的缘故,所以这物质现象才有疾病、苦恼的产生,也才得对这物质现象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的情况。比丘啊!你觉得怎样?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是令人苦恼,世尊!」

佛陀说:「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就是变易之法,多闻圣弟子可在这当中察见是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比丘回答佛陀说:「不可,世尊!」

佛陀说:「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非我所有,要这样正确如实地去观察;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比丘啊!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察见它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拥有,像这样地去观察,那么对世间的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因为无所执取,所以便能无所贪着;因为无所贪着,所以就能自己觉证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这五位比丘便能不生起各种烦恼,心灵获得自在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经注释:

1波罗 :国名,原意为「江绕」,因在恒河流域而得名。近世称为贝那拉斯,即今之瓦拉那西。

2鹿野苑: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罗 国,是佛最初说四谛法度五比丘的

地方。

3五比丘:指佛陀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

叶、摩诃俱男。

八一、本经叙说佛陀为三正士论说五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支提竹园精舍里。

那时,有三位修习佛法的正士出家不久,他们是阿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尊者。

那时,世尊知道他们心中所想的,就教导他们说:「比丘啊!我们的『心』,我们的『意』,及我们的『识』,应当要思考这(五蕴是无常、变易之法,要厌离它,以达成涅槃寂静);不要想说这(五蕴是常住不变易之法,可以长久安住)。要断除贪欲,断除这物质现象,以自身具足作证,依住于完美的涅槃境界。比丘啊!可有一种物质现象是常住不会变易,能永远保持的么?」

比丘禀告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会变易之法,要厌恶它,离弃贪欲,使它息灭,寂静不起。像这物质现象从初始以来,一切都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之法。能有这样的认知后,那么由这物质现象所生起的各种烦恼祸害,迫于剧苦的身热心恼等,便都能予以断灭。断灭各种烦恼后,便能无所贪着;无所贪着后,身心便能保持安乐;能保持安乐后,就可获得涅槃寂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这三位修习佛法的正士便不生起各种烦恼,心中获得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一经注释:

1、阿 律陀:又译阿那律,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

2、难提:佛弟子,为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比丘。

3、金毗罗:佛弟子,为独处静坐,专意念道第一比丘。

4、此心、此意、此识:心,是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

起之义。意,是梵语「末那」(manas )的意译,为思量之义。识,是

梵语「毗若南」(vijn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亦即「心」为精神作

用之中心,「意」指思考作用,而「识」则系认识作用。但在原始佛教

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

八二、本经叙说宜正观忧、悲、恼苦的生起之因,了知五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摩偷罗国跋提河边的伞盖庵罗树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要以自己做为洲渚,以自己做为归依处;要以正法做为洲渚,以正法做为归依处;不以他人他法做为洲渚,不以他人他法做为归依处。比丘啊!应当做正确地观察,要以自己做为洲渚,以自己做为归依处;要以正法做为洲渚,以正法做为归依处;不以他人他法做为洲渚,不以他人他法做为归依处。是什么原因而生起忧、悲、恼苦的呢?为何会有这种烦恼呢?是什么缘故被什么所系着了呢?自己要怎样观察还没生起的忧、悲、恼苦随而生起,已生起的忧、悲、恼苦逐渐生长扩大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大家解说!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依您所教示,遵奉修行。」

佛陀告诉比丘说:「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比丘啊!有了物质现象的生起,因有这物质现象,所以就被这物质现象所系缚,自己就可观察到未生起的忧、悲、恼苦随而生起,已生起后随而又逐渐增长扩大;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比丘啊!可真有一种物质现象是恒常不会变易,能永久保持的么?」

比丘回答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比丘啊!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如果善男子能察知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会变易之法,便能离弃贪欲,把它息灭,使寂静不生。从初始以来,一切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之法知道后,那么就能断除由物质现象的因缘所生起的忧、悲、恼苦了;能断除那些苦恼后,便能无所贪着;因无所贪着,所以就能保持安稳快乐;能保持安稳快乐,就叫做涅槃。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察知。」

佛陀讲说这段经文时,有十六比丘便不生起各种烦恼,心中获得自在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二经注释:

1、摩偷罗:国名,又作秣菟罗。为佛世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其地在今朱木那河西南一带。

八三、本经叙说佛陀告诸比丘,其所言说,皆如法而说,而凡愚不知,不可归罪于佛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说:「我不和世人争论,而世人却与我争论。为什么这样呢?比丘啊!如果是契合正法的言论,我是不会和世人争论的,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我也一样说有。怎样叫做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我也一样说有呢?比丘啊!(比如说:)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之法,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这种情况,我也说有这种情况。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会变易之法,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这种情况,我也说有这种情况。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没有,我也一样说没有。(比如说:)认为物质现象是常住不会变易,可长久保持的,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没有这种情况,我也说没有这种情况。这就叫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没有,我也一样说没有。比丘啊!在世间有世间法,我自己也都能了知觉悟,为人们分别演说显示出来,只是世间凡愚有如失明的盲人,不知不见,这不是我的过错。

众比丘啊!什么是在世间的世间法,我自己了知,我自己察觉,为人们演说,分别显示出来,而有如盲目的凡愚却不知不见呢?比丘啊!物质现象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会变易之法,这就叫在世间的世间法;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也都是在世间的世间法。比丘啊!这世间的世间法,我自己了知,自己觉悟,为人分别演说显示出来,然而盲目的凡愚却不知不见。我对那些盲目不知不见的凡愚,又能对他奈何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三经注释:

1、世间: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

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

是宇宙的意思。但佛教所谓世间是统合宇宙与人生,众生所依存的宇

宙与国土叫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有情间。

2、世间法: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烦恼)之法。

3、是比丘: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认为此「是」字为衍文,应予

以删除。

八四、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言其说法皆依世人所知而言,然世

间凡愚却仍不知不见,亦是莫可奈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人做卑贱的工作,以各种方法求取财物,来维持身体的性命,以致于成为大富翁,这是世人都知道的道理。像这世人都知道的道理,我也是像这样地说法。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为了不使我的说法跟世人不同。

众比丘啊!比如有一种器具,有一地方的人叫它揵茨,但有人称为钵,有人叫匕匕罗,有人叫遮留,有人叫毗悉多,有人叫婆阇那,有人叫萨牢,就如各地方人他们所认知的器具名字,我也像这样地去称说。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为了不使我的说法跟世人不同的缘故。就像这样,比丘啊!有这世间法,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觉,并且为人分别演说,将它显示出来,是真知灼见的说法,可是世间那些盲目的凡愚,却仍不知不见;世间盲目的凡愚不知不见,我对他们又能奈何!

比丘啊!什么是在世间的世间法,是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觉,……乃至盲目凡愚却仍不知不见的呢?我说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变易不定之法,这就是在世间的世间法,也是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见,……乃至世间盲目的凡愚却仍不知不见,我对他们又能奈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五、本经叙说五阴如种子,四识住如大地,贪喜如水,三类相缘,

生长增广;若贪喜尽又无识住处,则取阴俱识无生长增广。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能生长的种子。是那五种呢?就是根生的种子,茎生的种子,节生的种子,自落生的种子,果实生的种子。这五类种子即使不折断,不毁坏、不腐烂、不伤于风热,新长成熟很坚实,但要是只有土地而没有水的滋润,那些能生的种子一样不能萌芽长大。如果那些种子新长成熟很坚实,不折断、不毁坏、不伤于风热,但是只有水而没有土地可着根,那些能生的种子也是无法萌芽长大。如果那些种子新长成熟很坚实,不折断、不毁坏、不腐烂、不伤于风热,有土地着根,有水来滋润,那些能生的种子便能萌芽长大了。

比丘啊!那五类种子就好比是色、受、想、行四蕴与识蕴;那土地就好比是为识蕴所依住的色、受、想、行四蕴;那水就好比是我们的贪喜心。四蕴便被这识蕴所攀缘而依住着。是那四蕴呢?就是在色蕴中有识蕴依住着,这识蕴攀缘着色蕴,我们的贪喜心又加以滋润沾溉,于是识蕴便不断生长扩大;还有在受、想、行三蕴中也有识蕴依住着,这识蕴攀缘着受、想、行三蕴,我们的贪喜心又加以滋润沾溉,于是识蕴便不断生长扩大。比丘啊!这识蕴就在色、受、想、行四蕴中,或来、或去、或长住、或隐没、或生长扩大着。

比丘啊!如果离弃了色、受、想、行四蕴,而说识蕴仍有或来、或去、或长住、或生长的情况,虽有那样的言论,但经过多次的质问后,却无法察知,徒增长愚昧,那是因为并无这样情境的缘故。对色蕴要远离对它的贪欲,远离贪欲后,那么对色蕴执取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就可断除;对色蕴执取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断除后,对色蕴的攀缘也就断除了;攀缘断除后,这识蕴就没有可依住之处,也就不再生长扩大了。(同样地)对受、想、行三蕴,也要远离对它的贪欲,远离贪欲后,那么意识对受、想、行三蕴执取的感触就可断除,意识对受、想、行三蕴执取的感触断除后,对这三蕴的攀缘也就断除了;攀缘断除后,那识蕴就没有可依住之处,也就不再生长扩大了。因识蕴不再生长的缘故,就不会造作身、口、意三业;不造作身、口、意三业后,内心便能安住不动;内心能安住不动后,就能知足;心能知足后,就能获得自在解脱;获得自在解脱后,对世间所有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无所贪着;无所执取,无所贪着后,便能自己觉证涅槃境界: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我说这时那识蕴将不再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去。无处可趋往,只见到正法,要趋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的境地。」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五经注释:

1、不中风:中,伤也。言不伤于风热。

2、四识住:即「令识起,为识所依」的有漏身之色、受、想、行四蕴。

3四取攀缘识住:即「四识住」。色、受、想、行四蕴为识所攀缘,识取而住之。

4、封滞:即执取之意。

八六、本经叙说封滞(执取)故不解脱;不封滞故解脱,是前经之

省文,宜参照阅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执取的话就不能获得自在解脱,不执取的话就可获得自在解脱。为什么执取就不能获得自在解脱呢?比丘啊!因为识蕴会攀缘依住于四种取蕴,是那四种呢?就是识蕴执取依住于色蕴,识蕴执取依住于受、想、行三蕴……乃至于无这样境界的缘故,这就叫执取,所以不能获得自在解脱。为什么不执取就可获得自在解脱呢?因为对色蕴远离贪欲,对受、想、行、识四蕴也远离贪欲,……乃至于达到清净真实的境地,这就是不执取而获得自在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八七、本经叙说佛如实知五受阴,若沙门、婆罗门亦如实知五受阴,则能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那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就是物质现象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我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有五种情况都能如实地察知:就是对物质现象能如实察知,以及物质现象的集起、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从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地察知。同样地,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都能如实地察知,以及这精神现象的生起、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从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物质现象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所有的物质现象,一切都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及这四种元素所造成的物质共同组成,这就叫物质现象,像这样的物质现象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物质现象生起的因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对物质现象生起喜爱心理,这就叫物质现象的生起因素,像这物质现象的生起因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物质现象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物质现象的因缘而生起喜乐的心理,这就叫对物质现象的爱乐,像这样对物质现象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像这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物质现象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对这物质现象,如果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物质现象中出离,像这样自物质现象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感受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感受:就是由眼触而生起感受,以及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感受,这些就叫感受,像这些感受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生起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各种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感受,像这感受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因为六种感受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感受的爱乐,像这样对感受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感受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的话,这就叫感受的祸患,像这样对感受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感受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感受,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感受中出离,像这样自感受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想象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想象。是那六种呢?就是由眼触而生起想象,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想象,这些就叫想象,像这些想象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生起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各种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想象,像这想象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想象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想象的爱乐;像这样对想象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想象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变易之法,这就叫想象的祸患,像这想象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想象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想象,如果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的话,这就叫自想象中出离,像这样自想象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意志行为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意志行为:就是由眼触而生起意志行为,以及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意志行为,这些就叫意志行为,像这些意志行为都能够如实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生起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一有了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意志行为,像这意志行为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意志行为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像这样对意志行为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意志行为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意志行为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的话,这就叫意志行为的祸患,像这意志行为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意志行为,如果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的话,这就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像这样自意志行为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心识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心识:眼识,以及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就叫心识,像这些心识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心识的生起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名色一生起,于是便有心识的生起,像这心识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心识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心识的爱乐,像这样对心识的爱乐都能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心识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的话,这就叫心识的祸患,像这心识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比丘啊!如果出家学道的沙门、婆罗门,对于物质现象能够像这样地去认知,像这样地去察见;能像这样地去认知,像这样地去察见之后,就会使内心趋向离弃贪欲,这就叫正确的趋向。如果有正确趋向的话,我说那沙门、婆罗门就能进入正法之中了。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如果出家学道的沙门、婆罗门对于物质现象能够如实地认知,如实地察见,对于物质现象就会产生厌恶,离弃对它的贪欲,不生起各种烦恼,心中获得自在解脱;如果心中获得自在解脱的话,那么心灵就能纯一不杂;心灵纯一不杂的话,那么就已建立了清净的梵行;清净的梵行建立的话,那么就能厌离他物,获得心灵的自在,这就叫苦的尽处了。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七经注释:

1、四大及四大造色: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四大造色,指

由四种元素所造成的各种物质现象。

2、于色喜爱,是名色集:从十二因缘的顺序来看,是由爱生取,由取生

有,由有生生。故对物质现象的喜爱,则会对其产生追求执取;追求

执取便会产生相应的果报(有),由有便又招感来世的再生。故于色喜

爱,就叫色集。

3、眼触:触是一种精神的觉触作用。由根、境、识三事和合而成。然后再

\

由触而有受、想、思等精神现象。

4、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名,指受、想、行、识等心法,即精神。下第

二「名」字比照前面诸段中「触集是受集」、「谓触集是想集」、「触集

是行集」的句法,此「名」字,亦应指精神而言。色,是色法,即指

物质而言。佛教认为人身即由色法(生理的)和心法(心理的)组

合而成。

5、离欲向:即趋向离欲之意。

6、正向:正确的趋向。

7、我说彼入:入,佛光版阿含藏注解引巴利本解为「入法及律」。全句意谓:

「我说彼沙门、婆罗门就能进入正法之中。」

八八、本经叙说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则得解脱。七处善,

指如实知五阴及五阴之集、灭、灭道迹、味、患、离;三种

观义,指观察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说:「有七处善巧,三种观察。能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就可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智慧解脱,在现世今生中,自己知道以身具足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什么是比丘的七处善巧呢?比丘啊!就是要如实地去察知物质现象、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从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要如实地去察知;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以及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精神现象息灭的方法、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造成的祸患、从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要如实地去察知。

怎样叫对物质现象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所有的物质现象,一切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或由这四种元素的组合所造成的,这就叫物质现象,像这物质现象都能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物质现象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内心对事物的爱喜,这就叫物质现象的生起原因,像这物质现象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物质现象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内心对事物的爱喜息灭了,这就叫物质现象的息灭,像这物质现象的息灭,都能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就叫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像这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物质现象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物质现象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物质现象的爱乐;像这样对物质现象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物质现象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物质现象的祸患,像这物质现象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察知。怎样叫自物质现象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物质现象,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样就叫自物质现象中出离,像这样自物质现象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感受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感受:由眼触生起的感受,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所生起的感受,这些就叫感受,像这些感受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感受,像这感受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六根不起觉触,于是感受也就息灭了,像这感受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指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感受息灭的方法,像这感受息灭的方法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感受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感受的爱乐,像这对感受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感受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这感受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感受的祸患,像这感受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感受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感受,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感受中出离,像这自感受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想象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想象:由眼触生起想象,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所生起的想象,这些就叫想象,像这些想象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想象,像这想象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六根不起觉触,于是想象也就息灭了,像这想象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想象息灭的方法,像这想象息灭的方法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想象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想象的爱乐,像这想象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想象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想象如果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想象的祸患,像这想象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想象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想象,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想象中出离,像这自想象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意志行为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意志行为:由眼触生起意志行为,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意志行为,这些就叫意志行为,像这些意志行为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意志行为,像这意志行为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六根不起觉触,于是意志行为也就息灭了,像这意志行为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意志行为息灭的方法,像这意志行为息灭的方法都能够正确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意志行为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像这对意志行为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祸患能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这意志行为如果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意志行为的祸患,像这意志行为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这意志行为,如果内心能调伏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像这自意志行为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怎样叫对心识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心识:眼识,以及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就叫心识,像这些心识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名色(身心)一生起,于是便有心识的生起,像这心识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身心一息灭,于是心识便息灭,像这心识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心识息灭的方法,像这心识息灭的方法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心识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心识的爱乐,像这样对心识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对心识的祸患能够如实察知呢?就是说这心识如果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心识的祸患,像这心识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怎样叫自心识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心识,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心识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比丘啊!这就叫七处善巧。

怎样叫三种的观察呢?比丘啊!就是说如果在远离热闹的空闲处,树下或露地里,能观察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处三法,正确精勤地思惟它的义理,这就叫比丘对三种法观察它的义理。(以上所说)就叫比丘善巧的察知七种现象和观察三种法义。能够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就可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智慧解脱,在现世今生中,自己知道以身具足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八八经注释:

1、七处善:指如实知五阴及五阴之集、灭、灭道迹、味、患、离。佛光

阿含藏注解引巴利本作七处善巧」。

2、三种观义:指观察五阴、六界、六入。佛光阿含藏注解引巴利本作「三

种的观察」。

3、阴:即五阴(色、受、想、行、识)。阴是障蔽的意思,以五阴能阴覆

真如法性,起诸烦恼,故名。

4、界:有三界、六界、十八界,乃至无量界,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十八界。

5、入:即入处,有十二入处,即六根与六境。

八九、本经叙说若于五阴有取则生贪着,终于导致恐怖、障碍、心

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由于对事物的执取,所以就生起贪着;若不去执取的话,就不会生起贪着了。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比丘禀告佛陀说:「好的,我们愿接受您的教导!」

佛陀告诉比丘说:「怎样叫由于执取所以产生贪着呢?就是说愚痴无闻的凡夫对这物质现象认为那就是我、为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因为认为物质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所以就去执取它;对它执取后,如果那物质现象改变或不同了,心理也就随着它而转变;心理随着它而转变后,也一样是对它生起了执取贪着,内心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内心摄受固持的缘故,那么就会生起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那都是因为内心对物质现象执取贪着的缘故而产生的。愚痴无闻凡夫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认为那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由于认为精神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所以就去执取它;对它执取后,那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他的心也就随着转变;由于心随着转变的缘故,也一样是对它生起了执取贪着,内心摄受固持着它;内心摄受固持着它后,就会生起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那都是因为内心对精神现象执取贪着的缘故而产生的,这就叫对事物的取着了。

怎样叫对事物不取着呢?就是说多闻圣弟子对于物质现象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对于物质现象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能够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后,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就不会随着转变;因为心能不随转变的缘故,就不会产生取着而摄受固持着它;因为心不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不会生起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这是因为心能不取着的缘故。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对于精神现象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那么那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就不会随着转变;由于心不随着转变的缘故,就不会对它取着而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心不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不会有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那是因为心不取着于精神现象的缘故,这就叫心不取着了。(以上所说)就叫心取着与不取着。」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本经叙说对五阴有取着,就会被系着,而生恐怖、障碍、心

乱。反之,则没这些事。大意同于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对事物如果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会被它所系缚;如果不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不会被它所系缚。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为什么对事物如果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会被它所系缚呢?就是说愚痴无闻凡夫对于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为都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于是对物质现象爱喜、赞叹、执着,执取着物质现象,说这就是我、我所有;这样的执取后,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理便随着改变;因为心理也随着改变的缘故,那么内心便会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内心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会生起恐怖、障碍、顾念的心理;这都是因为对物质现象产生执取的心而被它系缚的缘故。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对事物产生执取的心理而被它系缚。

为什么对事物不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不会被它所系缚呢?就是说多闻圣弟子对于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够如实地察知。因为能够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就不会爱喜它、赞叹它、执着它。对这物质现象,不被它系缚,说这就是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因为内心对它不执取的缘故,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理就不会随着它而转变;因为内心不随着它而转变的缘故,就不会被它系缚而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心理不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内心就不会生起恐怖、障碍、顾念的现象,这都是因为对物质现象不执取不贪着的缘故。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对事物不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不会被它所系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一、本经叙说凡夫以无明故,于五受阴起我见、有觉乃至我知、

我见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种呢?就是那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众沙门、婆罗门认见有一实体的我的话,那么一切都是在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中认见到了我。众沙门、婆罗门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物质现象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也认见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也认见物质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在我之中,认为我是真实而不能舍弃;因为不能舍弃的缘故,六根便不断的攀缘增长;六根不断的攀缘增长后,便会增长各种觉触;由于六触所觉触的缘故,愚痴无闻凡夫便生起了苦乐的感觉,这都是从六触入处所引起的,是那六种呢?就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就像这样,比丘啊!有能思量辨别的意界;有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的法界;有愚昧不知事理的无明界。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为以无明触对事物的缘故,就妄生存在的心理、不存在的心理、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心理;我最殊胜的心理、我与它相等的心理、我比它卑劣的心理;我知道、我看见的心理。像这样认知、见识的心理,都是由这六触所引起的缘故。多闻的圣弟子对这六触,能舍离愚暗无明,而生起澄明的智慧,对事物不妄生存在的心理、不存在的心理、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心理;我最殊胜的心理、我与它相等的心理、我比它卑劣的心理;我知道、我看见的心理。能有这样地认知、见识后,先前所生起的无明觉触便会消灭,未来澄明的觉触便会生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一经注释:

1、诸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

2、六触入处:六触,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

用。触,即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能触对境的精神作用,由根、境、

识三事和合而产生,然后由触而生起苦乐的感受。

九二、本经叙说多闻圣弟子不为三世之五受阴所食,故不乐着色等,而能得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那五种呢?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以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沙门、婆罗门自己能够以宿命智去察知过去世生命的种种作为,无论是已知道、未来知道或现在知道的事,都是在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中去察知那些已知道、未来知道或现在知道的事。我过去所经历的,像这物质现象、像这感受、像这想象、像这意志行为、像这心识等,如果是可以阻碍、可以分别的话,这就叫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所谓可以阻碍、分别的事物所指就是:像手臂、石头、手杖、刀、或者是冷、或者是热、或是口渴、或是饥饿、或是蚊蝇、或者是各种毒虫、风雨等能感触到的事物现象,这就叫触碍,所以能触碍的事物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各种感觉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受蕴,是感觉什么呢?就是感觉痛苦、感觉快乐、感觉不痛苦也不快乐等现象,所以就叫感觉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受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受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各种想象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想蕴,是想象什么呢?就是少的想象、多的想象、无量的想象,都无所有的话就起无所有的想象,所以就叫令人贪着烦恼的想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想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行为造作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行蕴,是怎样的行为造作呢?就是对物质现象的行为造作,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行为造作,所以行为造作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行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行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能辨别认知的现象就是令人贪着烦恼的识蕴。是辨别认知什么呢?就是辨认物质现象,以及辨认声音、香气、味道、粗滑细软、一切事理等现象,所以就叫令人贪着烦恼的识蕴。又这令人贪着烦恼的识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

比丘们!那些多闻的圣弟子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色蕴作这样地修学:我今天被现在的物质现象所支配,在过去世就已曾被那物质现象所支配了,就如现在所受一样。又作这样的思考:我今天被现在的物质现象所支配,我如果又喜爱贪着未来物质现象的话,当又会被那物质现象所支配,就如现在一样。作这样的认知后,就不再顾念过去的物质现象,不喜爱贪着未来的物质现象,对现在的物质现象产生厌恶、离弃贪欲、灭除祸患、趋向于寂灭。多闻圣弟子对令人贪着烦恼的受、想、行、识四蕴也作这样地修学:我今天被现在的精神现象所支配,在过去世就已曾被那精神现象所支配,就如现在一样。我今天已经被现在的精神现象所支配了,如果又去喜爱贪着未来精神现象的话,也当又会被那精神现象所支配,就如现在一样。像这样地去认知后,就不再顾念过去的精神现象,不喜爱贪着未来的精神现象,对现在的精神现象产生厌恶、离弃贪欲、灭除祸患、趋向于寂灭,只灭除而不增益,后退而不前进,灭而不生起,舍弃而不执取。

是对什么事物要灭除而不增益呢?就是对物质现象要灭除而不增益,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要灭除而不增益。是对什么事物要后退而不前进呢?就是对物质现象要后退而不前进,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要后退而不前进。是对什么事物要息灭而不生起呢?就是对物质现象要息灭而不生起,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要息灭而不生起。要对什么事物舍弃而不执取呢?就是对物质现象要舍弃而不执取,以及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要舍弃不执取。

对五蕴要灭除而不增益,住于寂灭;要后退而不前进,住于寂退;要息灭而不生起,住于寂灭;只舍弃而不执取,使心灵不生起贪着;心灵能不贪着后,自己就能觉悟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了。」

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有很多的比丘便能不生起各种烦恼,心中获得了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二经注释:

1、宿命智: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世都有生命,或为天、

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牲,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宿

命智,即能通晓宿世生命的神通智慧。

2、阂:阻碍。

3、色所食:食,在此引申为支配之意。色所食,即被物质所支配之意。

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为物质所支配」。

九三、本经叙说信心善男子随顺法,于五受阴修厌离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信心善男子应做这样地思考:『我应当随顺正法,我应当对这物质现象多修习厌离心,对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多修习厌离心。』信心善男子就对这物质现象多修习厌离心,对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多修习厌离心,所以对这物质现象才得以厌离,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才得以厌离。对五蕴厌离后,就能离弃贪欲,获得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作的事已作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四、本经叙说信心善男子随法,于五受阴修厌离住,则能离生、

老、病、死、忧、悲、恼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信心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或不执着于家),而出家学道,自己思考着:『我应随顺正法,对这物质现象应当多修习厌离心,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当多修习厌离心。』信心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对物质现象能多修习厌离心,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能多修习厌离心后,对物质现象就得以厌离,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得以厌离。我说这就是完全脱离了一切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五、本经叙说五阴是生灭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果有信心的长者或者长者的儿子来问你说:『要从什么事理中察知它是随缘生灭的呢?』你应当怎样去回答呢?」

阿难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有长者、或长者的儿子来问我的话,我当会答说:『要察知物质现象是随缘生灭法,要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随缘生灭法。』世尊啊!如果长者或长者的儿子这样发问的话,我当会这样的回答。」

佛陀告诉阿难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是应当这样地回答。为什么呢?因为物质现象是随缘生灭法,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随缘生灭法。能察知物质现象是随缘生灭法的话,就叫做了知物质现象;能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随缘生灭法的话,就叫做了知精神现象。」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六、本经叙说为于五阴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世尊

教人修诸梵行。

我听到这样旳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果有外道出家人来问你说:『阿难啊!世尊为什么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呢?』像这样问你的话,你要怎样回答呢?」

阿难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有外道出家人来问我说:『阿难啊!世尊为什么教人修习各种清净梵行呢?』的话,我当会回答说:『是为了对这物质现象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世尊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也是为了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世尊啊!如果有外道的出家人这样问我的话,我当会做这样地回答。」

佛陀告诉阿难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是应当要这样地回答。为什么呢?我真的是为了对这物质现象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教人修习各种清净梵行;也为了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九七、本经叙说五阴是坏法,涅槃是不坏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讲说会毁坏与不会毁坏的事物。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比丘们!物质现象就是会毁坏的事物,而那物质现象如果寂灭不生、涅槃寂静的话,就是不会毁坏的事物;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是会毁坏的事物;而那些精神现象如果寂灭不生、涅槃寂静的话,就是不会毁坏的事物。」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八、本经只记下面几句:如>之四法中所说的。郁低迦经,内容就如>之四法中所说的一样。

第九八经注释:

1、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注云:别部所诵「增一阿含经」及「增

支部」,均未见此经。

2、郁低迦修多罗:郁低迦,经名。修多罗,梵语,华译契经,契是上契

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

3、增一阿含经:经藏四阿含之一。

4、四法:有三义||(一)指法宝中的四法,即教法(佛所说的言教);

理法(教中所诠的义理);行法(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法(由行而

证的觉果)。(二)指信、解、行、证。(三)指菩萨修行的四法,即不

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识、不舍堪忍爱乐、不舍阿练若(远离热闹的空

闲处)。因此经已佚失,不知所指为何。

九九、本经叙说佛陀向婆罗门解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化,住于萨罗部落村北的申恕林中。

那时,部落的村长是婆罗门豪族,他听说:有一个出家学道沙门,是释种子弟,属释迦豪族名门,他剃除了须发,穿著袈裟僧服,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修成了无上正等正觉,就在这拘萨罗国人间游化,到萨罗部落村北,就住在申恕林中。又听说那位原瞿昙族的沙门,有多么美好的容貌与名声,具有真实的功德,天、人同赞叹,闻名天下,成为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一切世间、诸天、魔天、梵天、沙门、婆罗门中,以大智慧能够自证知: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他为世人演说正法,从初始、中间到后段,始终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完美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演说这微妙的正法。真是完美啊!我应前去晋见!真是完美啊!我应前往拜访!如此的完美!我应恭敬事奉他!做这样的思考后,他就立刻准备车驾,带了许多随从,拿着金瓶、金杖、伞盖,前往拜访佛陀,要恭敬奉事他。到了园林的入口,婆罗门下车走了进去,走到世尊的住所,向世尊问讯平安否?退坐一边,禀告世尊说:「沙门瞿昙啊!您是谈论什么?讲说什么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谈论的是因,讲说的也是因。」

婆罗门又请问佛陀说:「您怎样谈因?又怎样讲说因的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论说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生起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生起;有自因与助缘的和合才能消灭世间法,有自因与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消灭。」

婆罗门禀告世尊说:「世尊啊!什么是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生起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生起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愚痴无闻的凡夫对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地察知。因为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就爱乐物质现象,赞叹物质现象,心里执着于它;由于他对物质现象的爱乐,所以就会去追逐求取;由于追逐求取的行为,所以就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由于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死、忧、悲、恼苦,这就是大苦结聚的集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婆罗门啊!这就叫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生起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生起。」

婆罗门请问佛陀说:「什么是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息灭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息灭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多闻圣弟子对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地察知。都能如实地察知后,对那物质现象便不爱乐、不赞叹、心不系着它。由于内心不爱乐、不系着它的缘故,所以就能灭除对物质现象的贪爱;贪爱灭除后,那么对它的追逐求取就能灭除;追逐求取灭除后,那么就不会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不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就不会有老、死、忧、悲、恼苦的生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婆罗门啊!这就叫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息灭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息灭。婆罗门啊!这就叫谈论因,这就叫讲说因。」

婆罗门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是要像这样地去谈论因,像这样地去讲说因的。世间有很多杂事(要处理),我现在就向您请辞了。」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应当正是时候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不已,礼谢佛陀后,就离去了。

第九九经注释:

1、拘萨罗国: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以舍卫城为首邑。

2、萨罗聚落:萨罗,聚落名。聚落,犹部落、村落。

3、申恕林:又作申瑟知林,园林名。释迦方志下曰:「申瑟知林,言杖林

也,满山谷,昔有人以丈六竹林量佛,而恒出杖表,因投杖去,遂生

根被山。」

4、释迦:是世尊俗家的姓,为剎帝利种之一。

5、瞿昙:是世尊俗家古代的族姓,后分族称释迦氏。

6、闻于八方:八方,四方与四维,此借代为天下之意。本句言名闻天下。

7、如来:言佛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8、应:即应供,言佛应受人天的供养。

9、等正觉:言佛的觉悟,平等如一。

10、明行足:言佛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身、口之行业悉皆圆满具足。或依北传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

婴儿行、病行等五行 悉皆具足。

11、善逝:言佛自在好去入于涅槃。

12、世间解:言佛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13、无上士:言佛为至高无上之士。

14调御丈夫:言佛为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15天人师:言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16佛: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觉者。言佛为正觉和遍知的大觉大悟者。

17、世尊:言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18、严驾:整治车驾。即准备车驾。

19、多将翼从:将,带的意思。翼从:即随从之人。

20、宜知是时:犹言「恰是时候」。

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婆罗门||占相预言之不可信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婆罗 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那时,有位毗迦多鲁迦部落的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拜访,他向佛陀恭敬问讯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我有位年少的弟子,能知晓天文、族姓的事情,为大众占卜吉凶,他断言会有此事,就一定会有此事;断言没有,就一定没有;断言会成,就一定会成;断言会变坏,就一定会变坏。瞿昙啊!您意见怎样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暂且搁置谈论你那位年少弟子知晓天文、族姓的事。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意回答。婆罗门啊!你意见怎样?物质现象原本就没有能自生的种子吧?」

答说:「是的,世尊!」

「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原本就没有能自生的种子吧?」

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说我有位年少的弟子知晓天文、族姓的事情,为大众们这样地宣说:断言有的话就一定会有,断言没有的话就一定没有,他的知见无不真实么?」

婆罗门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意见怎样?可有物质现象能够常住百岁不变的吗?还是不断变异生灭的呢?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能够常住百岁不变吗?还是不断变异生灭的呢?」

婆罗门禀告佛陀说:「是不断变异生灭,世尊!」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意见怎样?你那位年少弟子知晓天文、族姓的事,为大众占卜宣说,断言会成就的话就一定不会败坏,他的知见不就有差别了?」(言有错误之意)

婆罗门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意见怎样?我的讲法和你那位年少弟子的讲法,我说的道理和你那年少弟子说的道理,那一人较殊胜呢?」

婆罗门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您这是契合正法的说法,就如佛陀您所说的,把正法显现揭示出来。比如有人溺于水中,能救护他,也能救助迷失方向的人而示以明路,给愚昧的人惠赐明灯。世尊您今日善说殊胜的妙法,也是像这样的把它显现揭示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毗迦多鲁迦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不已,就从座位起来,顶礼佛足后离去。

一○一、本经叙说何者为阴,何者为受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婆罗 国的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阴及受阴的意义。什么是阴呢?就这所有的物质现象来说,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现象就总称之为色阴。随着的所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如上所说,那一切现象也总称之为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就叫做阴。什么是受阴呢?假如物质现象是会令人生起烦恼,也会令人执取;假如那物质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会令人产生贪欲、瞋怒、愚痴,以及其它种种使人增长烦恼的心法;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同样的情形,这些就叫受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所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经注释:

1、阴:有二义||一、荫覆之义,指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修行网